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306章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卷首语

《吴史?职官志》载:"巡按御史还朝,必斋戒三日,具衣冠,备文牍,以候圣裁。" 德佑十年十月,朔风裹挟着太行山脉的砂砾,扑打在谢渊回京的车舆之上。车中七十二箱宗卷以浸蜡桑皮纸层层包裹,封条上的紫铜印泥在颠簸中龟裂出细微纹路,恰似他在山西查案时层层剥开的真相裂痕。当晋王萧泓的暗卫在驿道扬起烟尘,这场始于潞安驿站蜡模案的追查,终于在回京路上,与泰山封禅大典的筹备暗潮交织,演变成关乎社稷安危的生死博弈。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大吴德佑皇帝泰山封禅奏表

维德佑十年十月中旬吉日,嗣天子臣桓,敢昭告于昊穹高上帝、东岳岱宗之神:

粤稽上古,封禅大典肇于《尚书》,成于《管子》,盖以圣人膺天命、致太平,必升中于天,告成于地,此万古不易之常经,百王相承之钜典也。溯我大吴开国,太祖神武皇帝萧武,龙兴淮泗,仗剑而拯黎元;凤起江左,挥戈以靖寰宇。斩蛇起义,膺赤伏之符;逐鹿中原,受玄圭之锡。划疆宇而分星野,定礼乐以正乾坤,制《皇明祖训》以垂万世,创《大吴会典》而范百僚。自此金瓯永固,玉烛长调,此诚上天眷命,肇启我大吴亿万年无疆之祚也。

隐宗建宁皇帝萧炆,承祧继体,绍述先猷。仁风初扇,泽被黔黎;德政方敷,恩覃海宇。虽天命不永,而正统攸归;年寿弗遐,而典章具在。其守成之规、爱民之念,犹日月之照临,为后世立承平之基,树帝王之范。

世宗永兴皇帝萧珏,拨乱世而反正统,廓氛祲以清寰宇。北逐残元于漠北,犁庭扫穴;东靖海寇于沧溟,破浪安澜。迁都建业,展经纶而拓鸿图;革故鼎新,施德政而新庶绩。威棱震乎殊俗,声教讫于八荒,实乃中兴令主,丕振祖业之光。

世祖元兴皇帝萧耀,继文缵武,道洽功成。八纮一宇,光被四表;九域同风,德化万方。兴水利以厚民生,劝农桑而丰仓廪;通西域而开丝路,辑蛮夷以靖边疆。元兴之治,物阜民安,河清海晏,号称极盛。诚所谓 “祖业重光,皇图永固”,巍巍乎与日月争光矣!

光哲宗泰昌皇帝萧震,仁孝传家,敦本务实。息干戈而修文德,养民力以固邦基;崇儒学而正士风,兴教化以明人伦。泰昌之世,四海晏然,九州宁谧,承前启后,实为社稷之桢干,宗庙之栋梁。

孝宗永熙皇帝萧睿,至德渊深,纯孝格天。守成宪而不愆,垂懿范以作则。轻徭薄赋,惠政遍于寰区;减膳撤乐,仁心孚于黎庶。兴水利而田畴沃,仓廪实而知礼节;肃吏治而朝纲振,官守廉而天下平。永熙之化,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号称郅治,允为盛世之楷模。

臣桓,幼承庭训,早沐圣恩,嗣守洪绪,临御宸极。然遭际多艰,国步维艰,赖祖宗之灵,得复正天位。践祚以来,夙兴夜寐,战兢惕厉,惟恐弗克负荷。思承先志,以绍前烈:攘外侮而固金汤之险,清内奸以肃朝廷之纲;兴废举坠,振敝起衰,欲追三代之隆,复唐虞之治。今者,四夷宾服,九域咸宁,嘉禾屡生,醴泉时出,景星耀彩,庆云呈祥,此皆列祖列宗之庇佑,昊天上帝之垂慈也。

臣闻《礼》云:“因名山升中于天,告厥成功。” 又曰:“王者功成治定,必告天地。” 封禅之举,非徒夸功伐、炫威德,实所以答天地生育之恩,报祖宗庇佑之德,顺民心,合天意也。臣敢率百僚,谨奉玉牒金册,登东岳而告成功,荐牺牲,陈币帛,备法驾,奏雅乐。伏惟神只,鉴此丹忱,歆此明禋,佑我吴祚,历千万祀而不替;保我疆土,亘亿万年而常新。使江山永固,如泰山之安;黎庶咸宁,若东海之寿。四夷宾服,万方来王,共效华封之祝,同歌天保之章。

谨奉玉册,恭行大礼,惟神飨之!

德佑十年十月中旬吉日

嗣天子臣 桓 谨奏

德佑十年十月初十,官道上的积雪被车轮碾成薄冰,谢渊的车队正以五列纵队缓缓向京城行进。车辕上七十二箱宗卷用浸过桐油的玄色油布遮盖,箱角铜锁与封条严丝合缝 —— 那是按察司专门定制的 "鱼鳞封",每道蜡痕的走向都经过三重校验。谢渊坐在首辆骡车中,膝头摊开《巡晋奏报》副本,指尖在 "晋王分润盐税" 的朱批上反复摩挲,案几上的《大吴会典》正翻开至 "巡按归程规制" 卷,泛黄纸页间夹着半张泰山封禅仪轨图。

巳初刻,井陉关城堞在铅灰色云层下若隐若现。谢渊掀开舆帘,见二十骑镇刑司缇骑一字排开,为首百户靴底的红胶土与晋王府密道的土壤成分完全吻合。他将《会典》卷三十二按在冰凉的车轼上,指尖划过 "非三法司会勘不得截留宗卷" 的条文,车轴突然发出三声闷响 —— 玄夜卫的紧急示警,意味着前方五里处有伏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大人奉旨还朝," 镇刑司百户抱拳道,"晋王殿下闻泰山封禅需核地方刑案,令末将..."

"泰山封禅乃国家大典," 谢渊截断话头,反手扣住车轼上的铜制关防,"《封禅仪轨》载:' 诸侯不得干预祭天事宜。' 你手中火票," 目光扫过对方攥紧的文书,"盖的是晋王私印而非宗人府关防。" 他抽出宗卷最末一箱的《通关文牒》,"昨夜在固关所盖 ' 山西按察司 ' 印," 指尖点在朱砂印泥,"与你靴底红胶土来自同一矿脉 —— 该矿脉," 声音陡然冷冽,"正是晋王府私采之地。"

百户的喉结滚动两下,手按剑柄却不敢出鞘:"封禅在即,晋王忧心..."

"忧心便私调缇骑?" 谢渊突然展开半幅《盐引勘合簿》,边缘焦痕与潞安驿站火场残留物完全吻合,"你身后骑士披风的织纹," 目光扫过对方身后,"与《宗人府造办处名录》记载的晋王亲卫一致。" 他压低声音,"需要我出示刑科给事中关于 ' 宗藩私设刑堂 ' 的弹劾疏么?"

当夜,车队宿于平定驿站。谢渊在烛下比对两份供状,盐运使李正的血手印在黄纸上映出暗红阴影。书吏陈实捧着新炙的胡饼推门而入,袖口沾着的蜂蜡碎屑在火光下泛着微光 —— 那是晋王府蜜坊特有的鹅黄色蜡渍。

"这是晋王府专用的蜂蜡?" 谢渊突然抓起陈实的手,"你替晋王传递密信多久了?"

陈实扑通跪地,胡饼滚落炭盆:"大人明察!小的被逼无奈... 半月前晋王长史说,泰山封禅的玉册需要..."

"需要伪造 ' 德佑帝御宝 ' 蜡模?" 谢渊抽出《驿丞密信》副本,"赵德用供称,你每月初五送的不是账本," 指腹划过 "玉牒尺寸、印纽样式" 等字迹,"是泰山封禅玉册的规制图。" 他指向陈实衣领内侧的烫疤,"这道熔蜡灼伤," 声音和缓却如刀锋,"与潞安驿站熔铸假印时的伤情一致。"

窗外传来马匹喷鼻声,车辕处突然响起指甲刮擦声 —— 玄夜卫示警镇刑司暗哨已包围驿站。谢渊吹灭烛火,反手扣住陈实脉门,贴耳细语:"泰山封禅玉册此刻正在泰安府库," 指尖在对方掌心写 "玉牒" 二字,"晋王想在玉册刻辞中混入元兴帝旧号,你若供出刻模匠人,便是戴罪立功。"

十日辰初,车队行至沙河渡头。谢渊见漕运使王顺亲自守在渡口,其腰间玉牌编号与《晋王府护卫名录》的 "暗桩" 序列完全吻合。他故意踢翻一箱宗卷,露出底层的《税粮实征册》,泛黄纸页间掉落半张字条,上有 "封禅粮饷改道太原" 的密笔。

"王大人可知," 谢渊蹲身捡拾账册,指尖划过 "平阳府虚报三千石麦税" 的改笔,"墨迹比底色新三个月 —— 与泰山封禅筹备处申领的朱砂墨同一批次。"

王顺的瞳孔骤然收缩:"谢大人说笑了,这是..."

"说笑?" 谢渊突然翻开《户部则例》,"永熙朝定例,税册涂改需三方画押。" 他指向账册空白处,"此处只有布政使印," 又抽出同期《封禅粮饷清单》,"而泰山封禅的糙米征调," 指尖划过 "太原府多报两万石" 的记载,"却用了相同的布政使印 ——" 他冷笑一声,"王大人是想将灾民赋税充作封禅粮饷,再私吞差价?"

漕运船工突然集体骚动,谢渊瞥见有人往河中投火油,油花在水面蔓延的轨迹,竟与晋王府私铸假币的熔模纹路相似。他反手按住王顺要掏兵器的手,在其耳边低语:"你船上的 ' 粮食 '," 指了指鼓胀的麻袋,"实则是晋王私铸的 ' 元兴通宝 '," 又亮出《内承运库密报》,"去年冬天空船往返," 指尖划过 "载蜡模八百斤" 的记录,"是要在泰山封禅时,用假币替换祭天金册吧?"

十月十五申时,车队终于望见京城阜成门。谢渊整肃乌纱帽,见吏部尚书王翱的次子王景带着二十名考功司吏员等候在城门下,其手中《考成簿》的封皮用了只有宗藩才能使用的明黄锦缎,边角绣着半枚模糊的 "元兴" 暗纹 —— 那是泰山封禅旧制的徽记。

"谢大人劳苦," 王景笑道,"家父已在吏部备下洗尘宴,顺带商议泰山封禅的..."

"商议如何在《考成簿》中抹去晋王罪证?" 谢渊打断对方,目光落在 "纠劾得宜" 四字上,墨迹下隐约可见 "封禅失察" 的底纹,"你三月去山西," 甩出《晋王府分赃记录》,"住在晋王府别庄七日," 指了指 "收受贿银五千两" 的记载,"期间签发的三张 ' 公差符验 '," 敲了敲符验上的裂痕,"与泰安府库丢失的封禅玉册印模出自同一刻刀。"

王景的笑容凝固:"谢大人血口喷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血口喷人?" 谢渊扯开官袍内衬,露出山西百姓的联名书,三十七枚朱砂指痕按在 "恳请彻查封禅粮饷" 的末尾,"这些手印的主人," 声音提高,"是被王大人庇护的贪吏,将他们的救命粮充作封禅糙米的灾民!" 他望向城头飘扬的 "德佑" 大旗,"今日若不能将宗卷呈于陛下,我便在这阜成门前," 目光扫过围观百姓,"当众宣读晋王如何伪造封禅玉册,妄图用元兴旧号混淆天命!"

片尾

戌初刻,七十二箱宗卷暂存于都察院库房。谢渊站在午门外,望着泰山方向的夜空,封禅大典的燔柴青烟正飘向帝京。他摸了摸袖中陈实供出的封禅玉册刻模草图,边角处 "元兴帝玺" 的笔痕尚未干透 —— 这张薄纸,即将揭开晋王借封禅谋逆的真相。

镇刑司的灯笼从西华门方向飘来,谢渊知道,晋王的下一步必是趁封禅大典动手。但当他看见内官捧着德佑帝的加急手谕走来,"着谢渊速查泰山玉册" 的朱砂大字映在汉白玉上,心中的巨石终于松动。他望向远处的紫禁城,想起在山西收到的密报:晋王已派死士混入封禅乐舞生 —— 这场关乎王朝正朔的较量,终将在泰山之巅,与他的宗卷核查同时抵达**。

卷尾

太史公曰:观谢渊巡晋还朝,方知封禅大典非独祭天,实乃政争之镜。晋王萧泓借筹备之名,行篡逆之实,妄图以玉册刻辞混淆正朔,用漕运粮饷中饱私囊,其心可诛;吏部王翱父子借考成之权,改文书、护党羽,欲将封禅盛事变为遮羞之布,其行可鄙。然谢渊以《会典》为甲,以实证为矛,于井陉关前识破调兵诡计,在沙河渡头揪出假币阴谋,终使封禅阴谋昭然若揭。其查案之术,上合《周礼》祭统,下契《刑名要录》,每一步皆循典章,每一语皆据律法,直追古之良吏之风。夫泰山封禅,祭的是天地,守的是民心。谢公此举,护的不仅是七十二箱宗卷,更是大吴王朝的天命正朔 —— 正如泰山石敢当,虽经风雨侵蚀,终立天地之间,镇邪扶正,永不倾颓。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