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285章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卷首语

《吴史?宗人府志》载:德佑元年秋,成王萧栎以 "私结藩王、紊乱朝纲" 罪圈禁宗人府。御史谢渊依《皇吴祖训》细勘其罪,于书房灰烬中检出与赵王榷场贡绸同源的信笺残片,又在《通鉴纲目》中查获三枚铜印,印文牵连秦王旧部、赵王榷场与德佑皇帝萧桓旧府。当宗人府朱漆门扉闭合,成王带入禁所的木箱中飘落一片刻字竹叶,叶背笔痕与德佑帝早年手泽严丝合缝,将九王夺嫡的暗战,从朝堂博弈推向宗亲血脉的隐秘角力。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德佑元年秋七月,玄夜卫缇骑踏碎成王邸前的梧桐影。御史谢渊手握盖有宗人府朱红大印的勘案文书,目光紧锁门庭匾额 "养德居"—— 金箔剥落处,"潜龙" 二字的墨痕虽已斑驳,却仍透着永兴十七年德佑帝萧桓被废咸安宫时,成王挥毫题字的炽热。彼时笔锋凌厉,似藏着对旧主复位的期许,此刻却成了罪证的引子。

踏入书房,檀香混着焦糊味扑面而来。青铜香炉里,灰烬尚带余温。谢渊取出铜筷,小心翼翼地翻检,五片丝绸信笺残角逐渐显露。对着天光举起残片,经纬间茜草染就的朱红,与《榷场货物簿》记载的、赵王辖地三年前禁用的 "赤霞绸" 色号分毫不差。"周统领,取三年前通敌案证物。" 他的声音沉稳,却暗藏锋芒。当残片破损边缘的经纬密度与北疆军报夹带的密信如出一辙时,他的眼神瞬间锐利:"榷场既已停贡,王府何来此绸?"

禁军在《通鉴纲目》第三十八卷夹页中搜出三枚铜印,成为本案关键物证。谢渊手持放大镜,专注地观察。"秦王左护军印" 纽饰的毛刺呈螺旋状,这是翻砂模具特有的痕迹,与去年查获的私铸甲胄铭文出自同一模具;"赵王榷场使印" 底部的 "永兴十七年" 微铭,虽被铜绿侵蚀,却与德佑帝旧府收支账册的时间节点完全吻合;而 "太子府典宝" 印穿带孔仅七分宽,恰好符合《咸安宫杂记》记载 —— 废帝被圈禁时,匠人用食盆熔铜铸印,孔径比常制窄一分。更令人震惊的是,印纽弧度与德佑帝早年佩印的指痕严丝合缝,显然是旧物改铸。

最底层的 "太子府典宝" 印让谢渊顿住呼吸,穿带孔的孔径比《礼部定式》窄一分:"当年德佑帝被圈咸安宫,匠人只能用膳食铜盆熔铸," 他望向成王常坐的酸枝木椅,椅腿内侧的刻痕正是七分宽度,"连印纽磨损的弧度,都和德佑帝当年佩印的握痕一致。"

宗人府诏命下达当日,成王正在书案前校勘《楚辞》,朱笔停在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 句,宣纸上晕染的墨渍,形状竟与咸安宫漏雨在砖面留下的痕迹相似。他请求携带书吏入禁,所携紫檀木箱落地时发出三重闷响,这与王府密道木门轴转动的声音如出一辙。开箱瞬间,《楚辞?九章》中飘落一片湘妃竹片,叶背 "永兴十七年秋" 六字以针刻成,笔势折角处带着德佑帝独有的颤笔 —— 那年秋日,德佑帝生母薨逝,此后他每写 "秋" 字,笔下皆含哀恸。

谢渊注意到八名书吏抬箱时的步态异常,木箱落地时多了一声闷响:"开箱。" 箱盖掀开的瞬间,《楚辞》《孟子》轰然倒塌,一片竹叶自《九章》间滑落,叶背 "永兴十七年秋" 的针刻字迹,在秋阳下清晰如昨。"当年德佑帝被圈咸安宫,正是永兴十七年秋," 他接过竹叶,叶尖极淡的朱砂让他想起东宫旧藏的《诫子书》,"取德佑帝生母寝宫的辰砂样本。" 比对之下,色号竟与宫中仅存的三斤极品辰砂完全一致。

宗人府会审现场,气氛凝重。成王身着青衫,系着素绦,立于丹墀,腰间再无玉带,唯有一卷《楚辞》相伴。谢渊捧着证物匣叩首启奏:"三印之罪,在于私铸;信笺之证,显其通藩。" 他将铜印陈列于案,继续说道:"秦王印含黑驼山铁矿砂,赵王印嵌陇右锡斑,这些可都是诸王私矿的标记,殿下怎可说毫无私心?"

箱板内侧的半阙《忆王孙》映入眼帘,词牌名处的破损边缘,与谢渊在东宫故纸堆中见过的德佑帝习字本严丝合缝。成王的手指无意识划过刻痕,指腹的薄茧擦过 "秋风起" 三字 —— 那是七年前,德佑帝在咸安宫教他吟诵《楚辞》时,指尖磨出的茧。

宗人府会审殿内,铜漏滴答声敲碎了秋日的寂静。成王已换青衫,腰间素色丝绦在穿堂风中轻晃,代替了往日的玉带。谢渊捧着贴满封条的证物匣,三枚铜印的反光映着成王苍白的脸:"殿下可知,《皇吴祖训》卷五十三条载,私铸亲王印信者,当废为庶人?"

成王凝视着印纽,忽而苦笑:"御史可知道,永兴十七年冬,咸安宫炭薪断绝,德佑帝咳血不止。" 他的指腹轻抚 "太子府典宝" 印纽,那里还留着当年为德佑帝送枇杷膏时,掌心磨出的茧子,"我私刻此印,不过是想借榷场名义,为旧主多争取三担炭、五石米罢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成王垂眸望着砖缝里挣扎的秋草,声音轻得像飘落的竹叶:"御史大人可曾读过《咸安宫起居注》?永兴十七年冬,德佑帝咳血不止,是臣混在膳食里送进半盏枇杷膏。" 他忽然抬头,眼中闪过痛楚,"这些印信,不过是想让旧主在寒夜里,能多领些炭薪。"

殿外秋风掠过檐角铜铃,成王望向阶下衰草,语气苍凉:"御史查案如神,可曾想过 —— 江西茶农被圈的良田,地下三尺便是铁矿;德佑帝寒夜里的炭盆,烧的是我封地的煤块。这天下矿脉,早已织成大网,被困住的,又何止我一人?"

谢渊的笔尖在《宗室条例》上划出深痕,卷宗里德佑帝咳血的帕子上,确实有枇杷膏的油渍:"但印信上的矿砂锈迹 ——" 他取出放大镜,"秦王印含黑驼山铁矿,赵王印藏陇右锡斑,这些都是诸王私矿的标记。"

成王忽然笑了,笑声里混着秋霜的冷:"御史大人查的是印信,还是矿脉?" 他望向谢渊袖口的补丁,"当年在江西,您为抗税茶农请命时,可知道那些被圈的良田下,埋着能铸五千副甲胄的铁矿?"

殿外秋风卷起落叶,谢渊望着成王青衫下隐约的箭伤 —— 那是三年前北疆救驾时,为保护德佑帝留下的。他忽然明白,那些铜印不是谋逆证据,是一个藩王在矿脉与亲情间,试图搭建的最后桥梁。

御史台验功房内,松明火把将谢渊的影子投在《皇舆矿脉图》上。他对着竹叶上的 "永兴十七年秋",放大镜下的 "秋" 字末笔多了一折:"这是德佑帝的笔势,生母崩于秋日,所以每写 ' 秋' 字必折笔。"

周正抱着新译的密信闯入,信笺残片上的墨迹泛着孔雀石绿:"大人,密信里的 ' 黑驼山矿脉三分 ',和铜印上的矿砂配比一致。" 谢渊的手指划过 "三分" 二字,墨色深浅变化对应着矿料比例:"成王不是要分矿脉,是想按份额给德佑帝留条活路。"

窗外,宗人府的围墙投下冰冷的影子。周正低声道:"玄夜卫报,秦王邸今晚运出三车木炭,车辙印和成王邸的矿车一样宽。" 谢渊的笔尖在黑驼山旁点下红点,那正是成王箱底暗格的尺寸 —— 表面是木炭,底下怕是藏着能铸币的矿砂。

宗人府角门关闭时,成王接住一片飘落的竹叶,叶尖的朱砂已被夜露洗淡。他摩挲着木箱里的《楚辞》,德佑帝当年的话在耳边响起:"《九章》者,九死未悔之心也。" 箱板内侧的《忆王孙》刻痕,在月光下泛着微光,最后一句 "不归来,空教子弟悲",被他的指甲磨得发亮 —— 那是德佑帝被废时,他在东宫墙外默诵的句子。

御史台的烛火映着三枚铜印,谢渊忽然发现 "太子府典宝" 印的穿带孔内,嵌着极小的八面体矿砂 —— 那是德佑帝封地独有的伴生矿。"原来如此," 他轻声道,"成王是想借诸王矿脉,为旧主换些安稳岁月。"

但在诸王眼中,矿脉就是权柄。谢渊将证物归入匣中,远处传来打更声 —— 虽曾想去除,却终是王朝的背景音。成王的罚,是矿脉之争的又一道伤口,九王夺嫡的棋盘上,亲情如秋露,终将凝结成权力的霜。

当夜,御史台验功房内,谢渊用磁石吸附铜印锈粉,八面体结晶在月光下闪烁,这是德佑帝旧封独有的伴生矿。周正呈上刚破译的密信,残片上 "黑驼山三分" 的墨色浓淡,竟暗合矿料配比:"大人,这是用铁矿粉调墨,以矿脉份额作密语。"

谢渊忽然想起成王箱底的《楚辞》,书页间夹着的枯叶,叶脉走向与德佑帝封地的矿洞图完全一致。"他不是结党营私,是想用矿脉为筹码,换旧主余生安稳。" 他的笔尖在《宗室条例》"废为庶人" 四字上划出深深的痕迹。抬眼望向窗外,宗人府围墙的阴影里,有人正用矿砂在墙根画圈 —— 那是诸王私矿联络的暗号,昭示着这场夺嫡暗战远未结束。

宗人府的铜漏滴至子时,成王独坐禁室,借着月光翻阅《楚辞》。指尖抚过箱板内侧的《忆王孙》,最后一句已被磨得发亮,七年前在咸安宫墙外,他听见德佑帝吟诵 "路漫漫其修远兮" 的声音,仿佛又在秋夜里回荡,悠长而悲怆 。这场因矿脉、因情义而起的纷争,在宗人府的高墙内暂时落幕,却在九王夺嫡的棋局上,投下了更浓重的阴影。

卷尾

太史公曰:观成王之罚,知宗亲之亲不敌矿脉之重。三枚铜印,铸的是旧主之情;一片竹叶,刻的是护主之心。然矿脉所至,亲情让路,诸王眼中,权柄重于血脉。谢渊于墨痕中辨旧谊,在矿砂里察隐情,却难阻皇权与矿脉的绞杀。德佑之秋,宗人府霜叶纷飞,九王夺嫡的长卷上,又添一笔宗亲相煎的血色注脚。矿脉不绝,争斗不止,大吴的天家骨肉,何时能挣脱矿砂的枷锁,重拾一丝温情?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