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236章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卷首语

《大吴会典?都察院》载:"凡御史弹劾宗室,须备三法司具结文书、物证五十件以上,方许呈奏。若证据不实,以诬罔论。" 谢渊怀抱着用黄绫包裹的十三节玉牒链舆图,袖中藏着三司仵作二十八份勘验报告,掌心的验印锥硌得生疼 —— 这是他在江西为抗税茶农验尸时被王府暗卫击伤的旧患,此刻却像在提醒他,金殿之上容不得半分虚言。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熙六年腊月廿八,文华殿檐角铜铃叮当,龙涎香混着殿外飘来的雪粒气息,在金砖上凝成细雾。谢渊双手捧着朱漆描金漆盒,盒底的青玉牒链硌得掌心发疼,冷汗顺着掌纹渗入盒扣缝隙,将火漆封印洇出淡淡水痕。他知道,这方漆盒里装的不是寻常物证,而是用茶农血泪、玉牒刻痕、火漆残片织就的利刃,正待在九王夺嫡的乱局中劈开一道血路。

丹陛之下,宁王党羽、户部侍郎王承业捻着山羊胡冷笑,补服上的鎏金云纹在宫灯下明灭,与三年前江西藩台衙门的贪吏如出一辙。襄王党羽、礼部尚书周应秋的眉头锁成川字,朝珠在胸前晃出细碎声响,让谢渊想起宗人府档案室里,那些被篡改的玉牒上同样的墨香。殿角阴影里,楚王幕僚的袖口闪过半枝梅火漆印,与襄王府银库茶饼上的标记遥相呼应,像极了当年魏王旧庄火场中,那些有恃无恐的笑脸。

"今日之后,这双手或许会被砍断。" 谢渊忽然想起江西老茶农临终前的叮嘱,拇指摩挲着漆盒边缘的 "风宪" 刻痕,那是太学老师在他授官时亲手所刻。盒中玉牒链的清冷气息透过漆层传来,与袖中藏着的茶农血书温度相抵,让他想起三年前在雪地里收集残契的清晨,冻僵的手指捡起带血的田契碎片,就像此刻捡起诸王的罪证。

谢渊抬头,看见对方眼底闪过的慌乱 —— 那是当年在江西按察使遇刺现场,他从凶手眼中见过的神色。漆盒在掌心转了半圈,火漆封印对着殿中烛火,竟在金砖上投出 "军屯" 二字的阴影:"侍郎大人可知," 他的声音混着龙涎香的苦,"盒中玉牒链每节刻着的,不是亲王功德,是庐山茶农的累累白骨?"

谢渊轻轻掀开盒盖,十三节青玉牒身在光线下泛着冷光,每道刻痕都映着殿外飘雪:"永熙三年冬至," 他的指尖抚过 "军屯" 标记,"襄王府长史陈三在庐山十八堡强征茶税," 声音陡然冰冷,"抗税茶农李老汉血溅在玉牒火漆上的痕迹,此刻就在盒中。"

殿内响起此起彼伏的吸气声。谢渊看见太子萧桓的手指在御案下收紧,楚王萧权的指腹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玉牒链 —— 与襄王棺中起获的分赃凭证同款。他忽然明白,这场廷辩不是开始,而是三年前在江西点燃的火种,此刻正借着玉牒链的寒光,烧向九王夺嫡的核心。

漆盒重新合上时,谢渊的掌心已被青玉冰得发麻。但他知道,比玉牒更冷的,是诸王眼中的野心;比掌心更热的,是袖中茶农血书的温度。当永熙帝的冕旒在御案后晃动,他忽然想起在都察院门前看见的场景:抗税茶农的孩子用冻红的手指,在雪地上画下的 "民" 字,此刻正透过文华殿的琉璃窗,映在玉牒链的刻痕之间。

文华殿的铜鹤香炉飘着沉水香,却掩不住谢渊衣摆间若有若无的茶梗气息。那是五日前在襄王府银库查抄时,成箱茶饼滚落带起的庐山云雾碎屑,此刻混着朝靴上的雪粒,在金砖上投下细碎的影子,恍若茶农们未干的血渍。他抬眼望去,御案前诸王或捻珠或抚袖,楚王萧权袖口的半枝梅火漆印与户部侍郎如出一辙,赵王萧桭指节无意识摩挲着玉牒链 —— 正是三日前从襄王棺椁中起获的分赃凭证,每节青玉上的刻痕都浸着茶农的血泪。

"谢御史,可备齐三法司文书?" 永熙帝的声音从九旒冕冠后传来,混着殿角铜铃的清响,像极了那年江西按察使遇刺前夜,驿站更夫敲梆子的闷重声,敲得人胸骨发震。

"启禀陛下," 谢渊展开黄绫,十三节青玉牒身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光,"此玉牒链拼合后,庐山隐田边界与卫所榷场布防清晰可辨。" 他取出用火漆封边的三司报告,桑皮纸上的朱砂批注还带着墨香,"刑部验得火漆成分与魏王旧庄私制一致,户部核明三年茶税折银可铸甲胄五千副,工部确认玉牒刻痕出自宗人府失落的匠人之手。"

宁王旧部、大理寺卿拍案而起,蟒纹补服扫落案头《宗藩规制》:"玉牒乃亲王陪葬重器,御史擅自开棺,分明是渎神犯上!"

谢渊转身面向高悬的《皇吴祖训》匾额,声音如腊月冰河:"祖训有云:' 风宪官司耳目之寄,任刺举之权,虽亲王贵胄不得避。'" 验印锥轻点舆图上朱红的 "军屯" 二字,青玉表面留下淡淡锥痕,"襄王棺中玉牒刻田亩、鎏金银盏刻榷场," 忽然指向对方袖口的深褐茶渍,"大人袖间茶香浓郁,莫非是庐山隐田的 ' 军屯贡茶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殿内响起此起彼伏的倒吸冷气声。谢渊余光扫见成王萧栎的幕僚悄悄后退,其靴底沾着的红土与宗人府焚档处相同 —— 那是宁王残余势力往来的印记。记忆突然被刺痛,那年在江西,抗税茶农李老汉被烙铁灼伤的手掌按在状纸上,血珠渗进宣纸的纹路,竟与眼前玉牒链的刻痕同样深峻。

"陛下请看," 他展开从棺底起获的茶渍绢帛,浅褐字迹在阳光下若隐若现,"元兴始谋,永熙收官 ' 八字,经鸿胪寺译官测算,茶汁氧化程度与陛下诞辰分毫不差。" 验印锥划过 "永熙" 二字,墨色在绢帛上洇开,"诸王借陪葬之名行分赃之实,用军屯幌子圈占民田," 忽然提高声音,殿角铜鹤的阴影恰好落在他肩头,"他们打造甲胄的银钱,正是茶农们卖儿鬻女的活命钱、冻死雪野的买棺银!"

永熙帝的手指在龙纹扶手上骤然收紧,指节泛白如霜。谢渊从帝王眼中看到的不只是震怒,更有深潭般的忌惮 —— 就像当年在宗人府初见玉牒链缺口时,那种望不见底的寒意再次爬上脊背。

"御史空言宗室逾制," 襄王党羽、吏部尚书强作镇定,朝珠在胸前撞出细碎声响,"可有确凿人证?"

"人证?" 谢渊从袖中取出一卷皱巴巴的血书,边缘焦痕清晰如刀割,"这是庐山茶农王大旺冒死送出的隐田舆图," 将血书与玉牒链舆图重叠,暗红指印与青玉刻痕严丝合缝,"他被砍断三根手指,却仍用残手在火漆箱上留下印记。敢问大人," 目光扫过满堂公卿,最后落在吏部尚书僵硬的脸上,"这些浸透血渍的纸页,可是你口中的 ' 空言 '?"

殿内死寂如坟。太子萧桓捏着玉牒链的手指微微发颤,楚王幕僚的朝靴在金砖上碾出细响,却再无人敢接话。谢渊知道,自己已触到了九王夺嫡的暗网核心 —— 那些精美的玉牒链、华贵的鎏金银盏,从来都是诸王瓜分民脂的利刃。

"御史越权!" 宗正卿突然暴喝,蟒袍上的獬豸补子在烛火下扭曲如鬼,"宗人府自有规制,何须御史插手?"

谢渊转身一揖,验印锥重重敲在刻着 "风宪" 二字的笏板上:"祖训煌煌,风宪官本就是天下百姓的耳目!" 他逼近宗正卿,对方退缩的脚步踩碎殿角积雪,"当茶农们的田契在火中卷曲,当他们的孩子在雪地里饿死,宗人府的规制在哪里?今日若纵容宗室逾制," 验印锥直指对方胸口,"才是对祖训最大的亵渎!"

永熙帝的咳嗽声惊落殿角积雪,九旒冕冠随身体晃动,珠串撞击声混着袖中玉牒链的轻响。"着三法司会同都察院," 帝王的声音被殿外呼啸的北风扯得破碎,"彻查庐山隐田案,涉事人等一体追责。" 龙纹御案上,玉牒链舆图的 "军屯" 标记正被烛影吞噬,却在谢渊眼中愈发鲜红,恍若当年江西刑场上,茶农们被斩落的血珠溅在雪地上的模样。

谢渊伏地叩首时,余光扫过丹陛西侧。宁王党羽、大理寺卿与襄王长史交换的眼神像两道暗箭,阴狠中带着不甘,就像三年前在魏王旧庄,他从火场救出的茶农孩子眼中,那种被夺走土地的绝望。此刻对方袖口的火漆印在金砖上投下阴影,与宗人府焚档处的焦痕重叠,让他想起验尸时在按察使齿间发现的同款茶梗。

三日后的菜市口飘着冻雨,太监尖利的嗓音穿破众臣耳膜。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承天命,临御寰宇,兢兢以祖宗法度为纲,惓惓以黎民社稷为念。迩来谢渊所劾襄、宁二府逆党一案,经三法司会勘、宗人府详核,竟查出天地不容之罪,人神共愤之行,朕心震恸,不得不明正典刑以谢天下。

查宁王余党与襄王残孽,勾连卫所,私设榷场,于庐山周遭布下十二道关卡,铁环锁山,茶农寸步难行;更将千顷膏腴隐为 "军屯",盗卖官田达三万六千顷,黄册焚于河滨,血书浮于浊流,"宁王府隐田" 四字,乃茶农以指血所书,触目惊心!彼等又以茶汁密书 "元兴始谋,永熙收官" 于舆图之背,暗合朕诞日,包藏祸心,竟欲效王莽篡汉、朱温代唐,此诚十恶不赦之谋逆大罪!

据《大明律》谋逆条,着将宁王党羽七十有二人、襄王党羽五十九人,即刻押赴西市斩立决,首级悬于九门示众三月,以儆效尤;宗正卿萧某,职司宗室教化,却纵恶养奸,形同首恶,着满门抄斩,府邸查抄入官;襄王萧某,虽未直接参与,然其府中长史、典宝等皆为谋逆核心,着废为庶人,囚于宗人府永巷,非诏不得出。

庐山茶农受困日久,着免永熙七年至九年茶税,开仓赈济谷米三千石;被占隐田悉数发还,由户部重造黄册,敢有宗室勋贵再行侵占者,罪加三等。玄夜卫、镇刑司、诏狱署三司,着即日起彻查逆党余孽,凡持半枝老梅暗号、茶汁密信者,无论官民,一体缉拿,务使奸佞无所遁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朕念及天潢贵胄,本应藩屏帝室,今竟行此禽兽之行,实乃宗室之耻、朝廷之羞!着将此案详情录入《皇明宗藩录》,颁示各王府,敢有再犯贪墨、谋逆之罪者,虽亲必诛,虽贵必刑,毋得宽贷。

尔等臣民,当知国法森严,天网恢恢。朕必廓清寰宇,以安黎元,勿谓言之不预也!

钦此!

永熙六年腊月廿九辰时

谢渊的獬豸补服被冰水浸透。宁王党羽跪倒在刑台上,官服上的蟒纹已被扯碎,露出底下绣着的半枝梅暗纹 —— 与楚王密函如出一辙。"谢御史," 对方临终前的轻笑混着血沫,"你斩得断我们,斩得断诸王的玉牒链么?" 话音未落,刑刀落下,溅起的血花在雪地上洇开。

回到都察院时,烛火已换过三茬。谢渊在宗人府移送的案卷里发现三份供词不翼而飞,牛皮纸封面上的火漆印被刻意刮去,只余淡淡茶渍 —— 正是庐山枯叶混铁砂的气味。周立带来的密报用素白绢帛包裹,角上印着极小的榷场标记:"江淮造船厂已封," 年轻吏员的声音带着颤抖,"但码头仓库的火漆痕迹,与魏王旧庄..."

"不必说了。" 谢渊抚摸着验印锥上的 "风宪" 刻痕,铜锈在掌心留下青灰色印记。窗外的梅枝不知何时抽出新芽,残雪从花苞上滑落,露出蜷曲的花瓣,像极了抗税茶农们被冻僵的手指。他忽然轻笑,锥尖在舆图江淮处划出深痕,墨线穿过 "军屯" 标记,直指长江天险 —— 那里曾是元兴帝萧珏起兵的渡口,此刻正成为宁王旧部的巢穴。

验印锥在案头投下长长的影子,与墙上獬豸屏风的剪影重叠。谢渊知道,九王夺嫡的暗网正如梅枝抽芽般蔓延,但手中的锥尖永远指向阳光所在处。就像那些被斩落的玉牒刻痕,那些浸透血渍的田契,终将在某个春雪初融的清晨,让埋在深处的民心,在冻土上开出最鲜艳的花。

片尾

深夜的都察院,谢渊独自对着舆图沉思。案头新到的密报显示,宁王旧部已与赵王暗中勾结。他的验印锥在舆图上划过,最终停留在庐山隐田的位置。那里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大人,玄夜卫发现可疑人物在城郊聚集。" 周立的声音打破寂静。

谢渊披上獬豸补服,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备马。他们以为杀了几个人,烧了几份案卷,就能掩盖罪行?" 他握紧验印锥,"只要百姓的冤屈还在,我谢渊就不会停手。"

月光下,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夜色中。远处,隐隐传来马蹄声,那是新的征程,也是正义永不熄灭的追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