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清晨的市发改委评审厅,朝阳透过高窗洒在“城东智慧零碳园区认证评审会”的横幅上,却没驱散苏晚指尖的微凉。她握着认证材料册的手指微微用力,册页边缘的“施工阶段碳排放预测表”已被反复核对过五遍——按欧盟监管部门提供的模板核算,全周期碳排放仅32.8kgCO?/m2,远低于35kg的限值,但想起那位与张涛导师有交集的评审专家,心里仍难免紧绷。
“别紧张,监管专员已经到了,就在后排。”顾沉舟的声音贴着耳畔传来,他递来一杯温姜茶,杯壁贴着熟悉的便签:“温到53℃,没放糖,你早上空腹容易反酸。”他指尖轻轻碰了碰她的手背,“托马斯也来了,带着德国团队的能耗验证报告,能帮咱们佐证数据,万无一失。”
苏晚接过姜茶,温热的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她抬头看向后排,欧盟监管专员马克正朝她点头,托马斯则举了举手里的文件袋,里面是东方热能机组的欧洲CE认证副本——这些都是顾沉舟一早协调好的,从监管介入到国际佐证,每一步都堵死了张涛钻空子的可能。
上午九点,评审会准时开始。发改委李科长主持会议:“首先请苏晚工作室提交认证材料,并简要说明项目的零碳实施路径。”
苏晚起身,打开PPT,屏幕上首先出现全周期碳排放的动态拆解图:“项目通过‘光伏顶棚(贡献42%节能) 地源热泵(贡献38%节能) 雨水回收(贡献12%节能) 智能运维(贡献8%节能)’的组合方案,实现全周期碳排放32.8kgCO?/m2,低于欧盟零碳建筑标准5.2%。这是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能耗核验报告,误差控制在2.1%以内。”
她切换到施工阶段预测表:“施工阶段的碳排放主要来自混凝土养护和设备运输,我们采用‘中水养护’替代自来水,减少水资源消耗;设备运输采用新能源货车,碳排放比传统货车低65%,预测数据均基于实际调研,可追溯、可验证。”
评审专家们传阅材料,多数人点头认可,唯有坐在右侧的林教授眉头微蹙,他放下材料,看向苏晚:“苏小姐,你们的光伏顶棚发电预测基于全年平均日照,但华东地区夏季多阴雨,冬季日照时间短,实际发电量很可能低于预测值,进而导致可再生能源占比不达标——这个风险你们如何规避?”
苏晚早有准备,打开光伏发电量的敏感性分析图:“林教授,我们已考虑气候波动,采用‘多场景模拟’计算:即使夏季阴雨天数增加20%,冬季日照减少15%,通过智能调度(优先使用光伏电力,不足时补充地源热泵节能),可再生能源占比仍能维持在34.5%,高于32%的最低要求。这是顾氏总部项目的实际发电数据,连续12个月的波动幅度仅4.3%,可证明方案的稳定性。”
林教授刚想再提问,坐在他旁边的张涛突然插话:“林教授,我补充一点。”他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我收到的匿名举报,称苏晚工作室的地源热泵系统未做‘极端低温工况’测试,冬季-5℃以下时,机组可能停机,导致供暖中断,进而增加备用锅炉的碳排放,使全周期数据失真。”
他将文件推到专家面前,语气带着刻意的严肃:“零碳项目容不得半点侥幸,要是连极端工况都没验证,怎么能保证后期稳定运行?我建议暂停认证,待补充测试后再议。”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马克专员坐直身体,目光落在张涛的文件上。苏晚深吸一口气,走到投影前,打开提前准备好的测试视频:“张总口中的‘未做极端低温测试’,是不实信息。这是我们上周在-8℃的环境实验室做的测试视频,机组连续运行48小时,COP值稳定在3.8,未出现任何停机现象;这是测试报告,有国家低温实验室的红章认证,可随时核查。”
视频里,机组的运行参数清晰跳动,报告上的红章醒目。张涛的脸色微微发白,仍强辩:“实验室测试和实际工况不同,实际土壤温度可能更低,机组还是有风险!”
“实际土壤温度我们也有数据。”陈曦拿着平板电脑快步走进来,屏幕上是城东项目地块的冬季土壤温度监测记录,“这是过去三年的土壤温度数据,即使冬季极端低温,地下1.5米处的土壤温度仍保持在8℃以上,远高于机组的最低运行温度(-5℃),不会出现张总说的停机问题。而且,我们还在机组里加装了‘低温保护模块’,即使出现异常,也能自动切换到备用加热模式,碳排放增加不超过0.3kgCO?/m2,不影响整体目标。”
陈曦顿了顿,拿出另一份文件:“另外,我查到张总提交的‘匿名举报’,其附件中的‘极端低温风险分析’,抄袭了三年前德国某项目的报告,只是修改了项目名称——这是原版报告和举报附件的对比,抄袭比例高达82%,可证明举报内容是伪造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脉之心破渊者请大家收藏:()星脉之心破渊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