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星脉之心破渊者 > 第76章 国际博弈:数据破界与共识初建

周一上午的苏晚工作室,百叶窗滤过的晨光在会议桌上投下细碎阴影,却没驱散空气中的紧张。林晓雅抱着一摞翻译好的技术文档,手指不停摩挲纸边:“苏工,德国团队发的‘被动式建筑标准细则’我都译完了,他们对新风热回收效率的要求真的很严,90%的标准比国内高10个百分点,而且还要求全生命周期的能耗监测,咱们之前没做过这么细致的跟踪方案。”

老周推了推老花镜,把成本核算表推到苏晚面前:“按90%热回收算,新风系统的设备成本得增加230万,加上后期的监测设备,总成本会超原预算18%,发改委那边肯定通不过。我算了下,要是按咱们之前想的85%,成本能控制在超5%以内,还能通过智能调节补全节能缺口,就是不知道德国团队会不会同意。”

苏晚指尖按在“热回收效率对比表”上,目光落在国内不同气候区的能耗数据上——德国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全年温差小,而项目所在的华东地区冬冷夏热,90%的热回收效率在夏季高温时反而会增加制冷负荷,实际节能效果不如预期。她刚想标注这个关键差异,工作室的门就被推开,顾沉舟拎着一个文件袋走进来,身上还带着外面的凉意。

“刚从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过来,给你带了两份东西。”顾沉舟把文件袋放在桌上,拿出一份《中德建筑能耗标准对比报告》和一张国内气候区划分图,“这份报告里有华东地区与德国慕尼黑的气候参数对比,夏季极端高温时,90%热回收会导致新风温度升高2.3℃,反而增加空调能耗;这张图是咱们项目所在地的逐时温度数据,能直观说明为什么85%更适配。”

他指着报告里的折线图:“你看,慕尼黑全年高于28℃的天数不超过15天,而咱们这里年均35天以上,高温工况下的热回收效率不是越高越好,得适配气候特点——这是我让研究院的专家连夜做的分析,数据权威,米勒总监应该会认可。”

苏晚快速翻看报告,里面的逐时能耗模拟数据清晰详实,甚至标注了不同热回收效率下的空调负荷变化:85%效率时,夏季空调能耗比90%低8.7%,冬季节能效果仅差2.1%,综合收益反而更优。她抬头看向顾沉舟,眼底满是惊喜:“你怎么知道我需要这个?”

“昨天听你跟老周算成本时提到气候差异,就觉得得找权威数据支撑。”顾沉舟递过一杯热豆浆,“阿姨早上做的,放了点燕麦,你一会儿开会要说话,先垫垫肚子。对了,我还查了米勒总监之前的合作案例,他虽然‘标准至上’,但很看重数据逻辑,只要咱们能证明方案的科学性,他不会固执己见。”

苏晚接过豆浆,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她想起最初应对华建刁难时,顾沉舟也是这样提前准备好数据支撑;如今面对国际团队的高标准,他依旧用“专业辅助”的方式给予支持,从不多言干涉,却总能精准踩在她需要的节点上——这份默契,早已从项目合作的“参数共鸣”,变成了彼此信赖的“心意相通”。

下午一点半,线上会议的设备调试完毕。苏晚坐在主位,顾沉舟坐在她身边,笔记本上早已写满标注;林晓雅负责实时翻译,老周则准备随时补充成本数据。两点整,视频画面亮起,德国团队的五人小组出现在屏幕里,为首的米勒总监穿着深色西装,眼神锐利,开口便是带着口音的英语:“苏小姐,顾总,很高兴见到你们。在讨论方案前,我想先确认——贵方是否认可‘被动式建筑的国际通用标准’?如果不能达到90%的新风热回收效率,我们很难推进后续合作。”

苏晚深吸一口气,点开提前准备好的PPT:“米勒总监,我们尊重国际标准,但更注重方案与项目实际的适配性。这是华东地区与慕尼黑的气候参数对比,您可以看到,我们项目所在地的夏季极端高温天数是慕尼黑的2.3倍,90%的热回收效率会导致新风在夏季无法有效降温,反而增加空调能耗。”

她切换到能耗模拟图:“这是我们用EnergyPlus软件做的全年能耗模拟,85%热回收效率下,项目的综合能耗比90%低5.2%,成本回收期缩短3年;同时我们增加了‘动态调节模块’,冬季自动提升热回收效率至88%,夏季降至82%,既能满足不同季节的需求,又能控制成本。”

米勒皱着眉,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但动态调节会增加控制系统的复杂度,你们有成熟的技术案例吗?我之前和中国团队合作时,很多所谓的‘智能调节’最后都成了摆设,无法稳定运行。”

顾沉舟适时开口,语气沉稳:“米勒总监,我们顾氏在去年完成的智慧园区项目中,就应用了类似的动态调节系统,目前运行了11个月,系统稳定性达99.2%,能耗数据与模拟值的误差不超过3%。这是项目的月度能耗报告和第三方检测数据,您可以参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脉之心破渊者请大家收藏:()星脉之心破渊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将报告扫描件共享到屏幕上,清晰的折线图和检测机构的红章让米勒的眼神柔和了几分。苏晚趁机补充:“我们还计划在项目中接入BIM运维平台,实时监测新风系统的运行数据,每月生成能耗分析报告,您团队可以远程查看,确保数据透明。如果后期运行中发现节能效果未达预期,我们愿意免费升级设备,将热回收效率提升至90%。”

屏幕那头的德国团队低声交流了几句,米勒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你们的数据分析很细致,气候适配的思路也有道理。但我还有一个疑问——全生命周期的能耗监测,你们打算跟踪哪些指标?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我们计划跟踪建筑的‘碳足迹’全链条,从建材生产、施工安装到运营维护,每个阶段都设置数据采集点。”苏晚点开BIM模型,“比如光伏幕墙的发电量、雨水回收的回用率、设备的运行能耗,都会通过传感器实时上传到平台,我们还会邀请第三方机构每半年做一次数据核验,确保真实有效。”

米勒看着屏幕上动态演示的BIM监测模块,眼底的质疑渐渐消散:“我认可你们的专业态度和数据支撑。关于新风热回收效率,我们可以先按85% 动态调节的方案推进,但需要在合同中明确——如果运行第一年的综合节能效果未达预期值的95%,贵方需在三个月内完成设备升级。”

苏晚和顾沉舟对视一眼,从彼此眼中看到了松快。她点头:“没问题,我们可以在合同中加入这个条款,同时也希望贵方能提供德国成熟的零碳技术案例,帮助我们优化监测方案。”

下午四点,线上会议圆满结束。林晓雅激动地抱住老周:“太好了!咱们居然说服了以‘固执’闻名的米勒总监!苏工和顾总刚才的配合太默契了,一个讲技术适配,一个补案例支撑,连翻译都没跟上的时候,你们俩一个眼神就知道该谁开口!”

苏晚笑着揉了揉眉心,刚想喝口水,顾沉舟的手机突然响了。他接起电话,脸色渐渐变得严肃,挂了电话后,他对苏晚说:“陈特助刚从发改委那边得到消息,米勒团队想在下周来国内实地考察,重点看顾氏总部项目的光伏幕墙和雨水回收系统,而且米勒本人会亲自来,还带了一个‘零碳技术验证方案’,要求现场测试咱们项目的实际运行数据。”

“现场测试?”苏晚愣了一下,“他们想测试哪些数据?咱们的项目数据都是真实的,但怕他们用国际标准来评判,比如光伏的发电效率在不同光照下的稳定性,雨水回收的水质指标,这些咱们虽然达标,但国际标准可能有不同的检测方法。”

顾沉舟点头:“我已经让技术部整理总部项目的所有运行数据,包括每小时的光伏发电量、雨水回用记录、能耗监测报告,还会提前联系第三方检测机构,准备好符合国际标准的检测设备。下周他们过来,你主导技术讲解,我协调资源支持——米勒这次来,既是考察,也是‘技术验证’,只要能通过他的现场核验,后续的合作就会顺利很多。”

傍晚六点,夕阳透过窗户洒在会议桌上,将两人的影子叠在一起。苏晚看着顾沉舟认真整理数据清单的侧脸,突然想起第一次和他一起应对政策变动时的场景——那时的他们,还在磨合专业节奏;如今面对国际团队的挑战,已经能做到“一个眼神便知彼此心意”。她轻声说:“有你一起,好像再难的挑战,都没那么可怕了。”

顾沉舟抬头,眼底带着温柔的笑意:“不是我,是咱们一起。你的专业是‘矛’,能打破标准的壁垒;我的资源是‘盾’,能为你撑起底气——咱们从来都是并肩作战,不是吗?”

他递过一份刚打印好的“考察接待流程表”,上面详细标注了米勒团队的行程:周一上午考察光伏幕墙,下午测试雨水回收系统;周二召开技术研讨会,现场核验能耗数据。表上还写着苏晚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甚至连“米勒喜欢喝黑咖啡,不加糖奶”这样的细节都标了出来。

苏晚看着表格上的细致标注,心里泛起一阵暖流。她知道,这场国际合作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下周的实地考察,不仅是对项目数据的验证,更是对他们“专业共识”的考验。但只要能像此刻这样,用数据说话,用默契支撑,就没有跨不过的难关。

喜欢星脉之心破渊者请大家收藏:()星脉之心破渊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