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笑谈历史名人 > 第77章 刘据:大汉太子那些“不按套路出牌”的日子

要说西汉历史上最憋屈的太子,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绝对排得上号——他爹是“能活三辈子”的雄主汉武帝,他妈是“金屋藏娇”典故的女主角陈皇后(虽然实际生母是卫子夫),他自己又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按常理,这剧本该是“天选之子一路躺赢”,结果呢?他硬生生把太子生涯过成了“大型真人版职场生存挑战赛”,还附带“父慈子孝变父疑子惧”“朝堂站队如宫斗”的附加题。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位太子爷那些让人哭笑不得又唏嘘不已的趣闻轶事。

一、出生即“顶流”:从“意外之喜”到“帝国希望”

刘据的出生本身就带着戏剧性。当年汉武帝刚登基时,陈皇后(陈阿娇)仗着自己是馆陶公主的女儿(汉武帝的姑姑兼岳母),十几年没生出个一儿半女。汉武帝心里急啊,但又不好明说,直到卫子夫这个“平阳公主歌女”被送进宫,在一次宴会上被看中,这才开启了“卫氏崛起”的序章。

据《史记》记载,卫子夫入宫后很快怀孕,汉武帝那叫一个高兴——“上曰:‘吾始为太子时,娶于长公主,幸得金屋藏之;今得卫氏,乃天赐也!’”(翻译:我当太子时娶了阿娇,好歹有金屋住;现在卫子夫给我生儿子,这才是老天爷赏饭吃!)更绝的是,卫子夫这一怀就是十个月(古人认为皇子孕期满十月是吉兆),生下来的时候“啼声洪亮,满室生光”,汉武帝直接给儿子取名“据”,寓意“根基稳固”。

这孩子从小就与众不同。《汉书》里写他“仁恕温谨”,小时候跟着汉武帝去祭祖,别的皇子看见祭品眼睛放光(毕竟小孩都馋嘴),刘据却规规矩矩站在旁边,连祭肉都不敢多看一眼。汉武帝问他为啥,他说:“儿闻祭肉乃先祖所赐,不敢轻慢。”汉武帝当场拍大腿:“此子有德!”从此把他当成帝国接班人重点培养——三岁立为胶东王,七岁直接升为太子,五岁那年还赶上汉武帝搞“泰山封禅”这种顶级政治活动,硬是带着他一起登顶,向全天下宣告:“看!这就是我大汉未来的皇帝!”

不过,小刘据也有“熊孩子”的一面。据说他五六岁时,汉武帝让他跟着学写字,他盯着竹简看了半天,突然问:“父皇,这些字写得再好,能比得上打猎好玩吗?”汉武帝又好气又好笑:“朕这是教你治国安邦!打猎那是闲工夫的营生!”刘据撇撇嘴:“那父皇天天打猎,怎么还说要治国?”(翻译:您自己都“双标”,凭啥要求我认真?)这话把汉武帝噎得够呛,但转头又觉得儿子天真可爱——毕竟那时候刘据才是个幼儿园小朋友,能问出这种话反而显得没被宫斗污染。

二、太子初长成:与“酷吏爹”的奇妙父子档

随着年龄增长,刘据和汉武帝的画风逐渐拉开差距。汉武帝是“工作狂 冒险家”,白天上朝批奏折,晚上琢磨怎么打匈奴、通西域,闲下来还要炼丹求仙;刘据却是“文艺青年 暖男”,喜欢读《诗经》《尚书》,没事就跑到太子宫的后花园里种菜养花,还经常微服私访,跑到民间听老百姓唠嗑。

最让汉武帝头疼的是,刘据对“严刑峻法”完全不感冒。当时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重用张汤、赵禹这些酷吏,动不动就“满门抄斩”“连坐九族”。刘据听说后直摇头:“父皇,治国就像种树,根扎稳了自然枝繁叶茂,哪能天天砍树干呢?”他甚至在太子宫里设立“平民接待日”,专门听小商贩、农夫诉苦,还偷偷给穷人送粮食(当然不敢让汉武帝知道)。有次一个老农拉着他袖子哭:“太子殿下,官府收税太重,我家娃都饿得皮包骨了……”刘据当场掉眼泪,回宫就劝汉武帝减税,汉武帝却冷笑:“你懂什么?不狠点怎么震慑豪强?”

不过,汉武帝对儿子倒也不是完全不喜欢。刘据十六岁行冠礼那天,汉武帝特意在未央宫摆了三天流水席,还亲自给他戴上象征储君的“缁布冠”,拉着他的手说:“吾儿宽厚,然治国有容乃大,亦有威乃行——该狠时别心软。”刘据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转头却被卫子夫悄悄拉到一边:“儿啊,你父皇这是提醒你‘外柔内刚’,可别真当老好人!”(翻译:你爹嘴上夸你,心里还是怕你太软弱)

最搞笑的是,刘据因为性格温和,被朝中大臣戏称为“宽仁太子”。有个叫汲黯的老臣甚至当面跟汉武帝说:“陛下用法严,太子宽,天下幸甚!”(翻译:陛下您太严厉,太子宽厚,这搭配多好啊!)汉武帝表面点头,心里却嘀咕:“这老东西是不是在暗示朕苛刻?”而刘据呢,每次听到别人夸他“仁厚”,就挠头笑:“我就是懒得跟人计较——打打杀杀多累啊!”

三、巫蛊之祸:一场“宅斗升级版”的悲剧

如果说前面的故事还有点温馨,那么刘据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巫蛊之祸”,就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事情的导火索特别离谱:汉武帝晚年迷信长生不老,宠信江充等方士,这些人为了迎合皇帝,到处搜罗“蛊惑皇上”的证据。所谓“蛊”,就是把毒虫放在盒子里互相咬,最后活下来的被认为有“邪性”。江充这货脑洞清奇,居然说宫里有人用巫蛊诅咒汉武帝,还发明了“掘地三尺找木偶”的骚操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笑谈历史名人请大家收藏:()笑谈历史名人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本来这事儿跟刘据八竿子打不着,但江充和太子早有矛盾。原来刘据嫌江充执法太严(毕竟自己主张宽仁),多次在汉武帝面前委婉劝阻,江充怀恨在心,心想:“等皇帝驾崩,太子继位,我还能有好果子吃?”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跑到汉武帝面前举报:“陛下,太子宫里挖出了桐木人偶!”(翻译:太子在诅咒您早死!)

汉武帝当时已经六十多岁,身体不太好,一听这话直接炸毛:“逆子竟敢咒我?!”刘据这边呢,听说江充带人闯进太子宫挖“蛊”,第一反应是:“这肯定是陷害!”但他又不敢直接跟汉武帝解释(毕竟老爸现在听风就是雨),只好找老师石德商量。石德说:“当年扶苏就是被胡亥和赵高坑死的,您现在若不反抗,必死无疑!”刘据一咬牙:“我堂堂太子,难道要像罪犯一样等死?”于是假传汉武帝圣旨,带人收捕了江充,当场把这家伙给咔嚓了。

可事情越闹越大。汉武帝听说太子造反(其实是自卫),气得派丞相刘屈氂带兵镇压。刘据没办法,只好打开武库发兵器给长安百姓(相当于临时组建“民兵队”),和丞相的正规军在城里打了起来。这场“首都保卫战”打得特别滑稽——一边是太子带着太子宫的侍卫和街坊邻居(很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为啥打架,纯粹看热闹),一边是丞相带着正规军(但士兵们也不想真打太子,毕竟谁不知道太子是储君?)。打了五天五夜,双方死伤数万,最后刘据寡不敌众,只好带着两个儿子逃出长安。

最讽刺的是,刘据逃到湖县(今河南灵宝)后,躲在一个朋友家里,白天织草鞋卖钱糊口(翻译:太子爷沦落到摆地摊了),晚上偷偷叹气:“我到底做错了什么?”结果因为行踪泄露,地方官带兵围捕。刘据不愿被抓受辱,上吊自杀,两个儿子也被乱刀砍死。他母亲卫子夫更惨,在宫里听说儿子出事,直接悬梁自尽——曾经风光无限的卫氏家族,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四、身后余波:从“罪人”到“冤魂”的反转

刘据死后,汉武帝一开始根本不相信儿子会造反,但架不住江充余党添油加醋,再加上他老年丧子的悲痛,愣是把这场悲剧定性为“叛乱”。直到几个月后,有个叫田千秋的小官(原来是高寝郎,负责守汉高祖陵墓)上书说:“陛下,儿子用桐木人偶诅咒父亲,这是最荒谬的罪名!当年高皇帝托梦给我,说‘太子无辜’……”(翻译:这事儿明显是有人陷害!)

汉武帝这才如梦初醒,把江充全家灭族,把诬陷太子的苏文烧死在横桥上,还在刘据自杀的地方修了“思子宫”和“归来望思台”(翻译:我想儿子想到崩溃)。晚年的汉武帝经常跑到这两处建筑前发呆,有一次对着空荡荡的宫殿喃喃自语:“是我对不起太子……”但一切都已经晚了。

有趣的是,民间对刘据的评价一直很高。有人说他是“仁德太子”,有人说他是“被冤枉的好人”,甚至有人编了民谣:“太子冤,太子冤,长安城里血斑斑;若得太子还,家家户户得平安。”后来汉宣帝(刘据的孙子)继位后,追封刘据为“戾太子”(“戾”在古代有“蒙冤”之意),算是给爷爷平了反。

结语:

回头看刘据的一生,简直像一部“大汉版王子复仇记”——他本可以成为像汉文帝那样的仁君,却生在了汉武帝这样的“强权父亲”时代;他本可以安稳当个富贵闲人,却因为性格温和卷入了政治漩涡;他本可以用宽仁治国,却最终死于一场荒唐的误会。

但换个角度看,刘据的“失败”恰恰成就了他的可爱。他没有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却有普通人的善良;他没有帝王的心狠手辣,却有知识分子的坚守;他或许不是最合格的储君,但一定是历史上最让人心疼的太子之一。

所以啊,下次再读历史书,看到“巫蛊之祸”这四个字,不妨想想那个曾经在太子宫里种菜、听百姓唠嗑、被汉武帝夸“有德”的少年——他本来可以拥有更好的人生,却因为一场阴谋,永远停留在了二十九岁。而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残酷与温柔:它让强者书写篇章,却也让弱者的故事,成为后人心中最柔软的注脚。

(完)

喜欢笑谈历史名人请大家收藏:()笑谈历史名人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