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 第387章 后凉宰相杨颖:在武将堆里念劝农经的“倒霉蛋”

《七绝?咏后凉中书令杨颖》

弘农玉笏映胡霜,谏化干戈铸耒秧。

雪水淬锋禾作盾,沙埋蠹简字生芒。

话说公元383年,前秦天王苻坚一声令下,七万大军(别被“投鞭断流”的牛皮忽悠了,这次是实打实的精锐)如决堤洪水般涌向西域龟兹城下。那场面,黄沙蔽日,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的喊杀声、战马的嘶鸣声、刀剑的撞击声,混成一锅滚烫的“西域大乱炖”。在这锅“乱炖”里翻滚的,有一位身份特殊的“食材”——弘农杨氏的后人,杨颖。彼时,他作为骁骑将军吕光的佐将(可以理解为高级参谋兼文书),正经历着人生第一次大型“职场团建”(还是玩命的那种)。刀光剑影里,他大概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这粒弘农名门的“金种子”,日后会在一群崇尚“拳头大就是硬道理”的凉州武夫堆里,试图生根发芽,最后还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成了十六国乱世里一枚充满黑色幽默的注脚。

一、从军帐文书到宰相府印:一个文青的“硬核”晋升路

杨颖同志的家世背景,在讲究门第的魏晋南北朝,堪称“顶配VIP中P”——弘农杨氏。这家族,祖上阔过好几百年,出过“关西孔子”杨震这样的大儒,门楣光耀得能闪瞎人眼。按理说,这种出身,搁在太平年月,闭着眼睛都能混个清贵闲职。奈何他生不逢时,赶上了五胡十六国这场超长待机、特效拉满的“全武行”大乱斗。家族光环?不好意思,在胡骑的马刀和军阀的狼牙棒面前,还不如一袋实实在在的粮食好使。

于是,杨颖同学审时度势(或者说被逼无奈),果断放下了世家子弟的矜持(和可能存在的偶像包袱),抄起笔杆子(可能也象征性地配了把剑壮胆),一头扎进了前秦大将吕光的西征军大营。建元十九年(383年),他跟着吕老板踏上了漫漫西征路,目的地:遥远的龟兹。

龟兹城下,大军扎营。主帅吕光,一个典型的凉州猛男,看着身边这位斯斯文文的弘农杨氏子弟,估计心里直犯嘀咕:这细皮嫩肉的,能打仗?说不定某次军议后,吕光半开玩笑地拍着杨颖的肩膀:“杨佐将啊,你这拿惯了毛笔的手,握起战刀来,可还习惯?别到时候砍敌人没砍着,先把自己手指头削了!”杨颖呢?大概也只能挤出个职业假笑,躬身回答:“将军说笑了。笔可安邦,刀可定国,小子不才,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这刀嘛……握握还是可以的!”(内心OS:握刀?能握紧笔杆子写好军令文书就不错了!)

史书对杨颖在西域的具体战功着墨不多,估计他主要干的还是老本行——文书、参谋、后勤,偶尔客串一下“政委”给大伙儿讲讲(可能没人听的)大道理。但金子总会发光,尤其是在一群“大老粗”中间,一个能写会算、脑子清醒的文化人,简直像沙漠里的绿洲一样珍贵。杨颖凭借他的“笔杆子”和清晰的头脑,逐渐成了吕光身边不可或缺的“智囊”兼“文胆”。吕老板有啥搞不定的文书工作、头疼的行政难题,甚至想给朝廷写个报告吹吹牛,都得找他。

时间一晃到了386年,前秦帝国在淝水之战的余震中彻底玩完,天下更是乱成一锅粥。吕光一看,哟呵,机会来了!果断在凉州自立门户,宣布成立“后凉有限责任公司”,自任“三河王”(后来自称天王,升级了)。作为创业元老兼“笔杆子”担当,杨颖的官职也水涨船高,坐火箭般升到了中书侍郎——相当于董事长兼CEO吕光的首席秘书兼政策研究室主任,核心圈子里的人了!

这时,杨颖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包装”能力就派上大用场了。他很快发现自家老板吕光有个大痛点:出身不够“高大上”!在那个“拼爹”、“拼祖宗”比现在更甚的时代,吕老板的家族谱系往上数几代,好像没啥特别拿得出手的“牛人祖宗”。这统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就有点虚啊!好比开公司没个响亮的名头,融资都困难。

某日朝会,杨颖清了清嗓子,拿出精心准备的PPT(假如有的话),开始他的“包装秀”:“启禀陛下!臣夜观天象(其实就是熬夜查资料),细读史书,发现咱们吕氏,那可是源远流长,血统高贵啊!您看那周朝的吕望(姜子牙),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八十岁还能钓到周文王这条大鱼,开创八百年基业,德配天地,功盖寰宇!陛下您英明神武,正是吕望老祖宗最优秀的苗裔!咱何不尊吕望为始祖,正本清源,告慰天下?”

吕光一听,眼睛瞪得像铜铃:妙啊!姜子牙!这祖宗够硬核!够牌面!以后谁还敢说俺老吕家没底蕴?当场拍板:“准了!杨爱卿深得朕心!” 这一招“认祖归宗”的政治包装术,堪称“品牌重塑”的经典案例,瞬间给后凉这个草台班子披上了一件金光闪闪、历史感爆棚的“龙袍”。杨颖凭借此“神来之笔”,在朝堂的地位彻底稳了,成了吕老板心腹中的心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请大家收藏:()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番夹枪带棒、痛心疾首还带歇后语的“咆哮式”谏言,效果拔群!喧嚣的猎场瞬间安静得能听见针掉地上的声音。所有随从、大臣、士兵,估计都屏住了呼吸,内心疯狂刷屏:“卧槽!老杨头真敢说!” 吕纂被当众这么一顿劈头盖脸的“输出”,面子碎了一地,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尴尬得脚趾头能抠出三室一厅。众目睽睽之下,他也不好发作,只能干咳两声,勉强挤出点“虚心”:“咳咳……爱卿言重了……这个……嗯……朕知错了。” (内心OS:死老头子,给我等着!)

然而,帝王这种生物的“知错”,就跟沙漠里偶尔飘过的云彩一样,看着有雨,实际毛都落不下一根。回宫之后?该打猎打猎,该喝酒喝酒,杨颖那番掏心掏肺的话,估计早被他当成耳旁风,左耳进右耳出了。杨老头也只能望天兴叹:老板这“酒”,看来是醒不了了!

3. 治国之道:在“虎狼窝”里念“劝农经”的倔老头

在崇尚“砍人就是生产力”、“扩张才是硬道理”的后凉“虎狼窝”里,杨颖的治国理念显得格外“清奇”又格格不入,但也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经济上主打“劝课农桑”:杨老头心里门儿清:河西走廊那地方,本来就穷山恶水(相对而言),再不好好种地,大家喝西北风打仗去啊?农业,那是国本的国本!兵源、粮草、物资,全指着地里刨食呢!所以他坚决反对老板们动不动就“劳师远征”,把老百姓当牲口使,耗尽民力的败家行为。他的奏章里,充满了“春耕”、“秋收”、“赋税宜轻”、“民力宜惜”这类在武将们看来“婆婆妈妈”的词儿。

军事上坚持“伺衅而动”:杨颖不是和平主义者,他也知道拳头硬的重要性。但他主张的是“精准打击”,是“性价比战争”。他认为打仗得看准时机,最好是等敌人自己内部闹矛盾、闹饥荒、闹分裂了(“衅”),咱再瞅准机会,雷霆一击,用最小的代价换最大的战果。坚决反对为了面子或者单纯手痒就去“穷兵黩武”,打那种毫无意义的消耗战。这思路,放现代就是典型的“猥琐发育,别浪”和“机会主义”。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在一群整天嚷嚷着“砍他丫的”、“抢他娘的”的凉州猛男中间,杨颖这位宰相大人,天天苦口婆心地念叨着“要种地”、“要省钱”、“要等机会”…… 这场景,充满了荒诞的喜剧感。估计在那些将军们眼里,杨老头就像个闯进了土匪窝的老学究,天天捧着本《论语》念叨“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 —— 道理都对,说得也挺好,就是……就是跟这土匪窝的气质,它不搭调啊!您老这“劝农经”,念给这群只认刀把子的丘八听,不是对牛弹琴嘛?

三、长安落日:螳臂终难挡历史车轮,宰相沦为“长安漂”

杨颖的苦口婆心、据理力争,乃至黑色幽默式的死谏,就像螳螂试图举起臂膀阻挡狂奔的战车。后凉这艘在惊涛骇浪中本就千疮百孔的破船,在吕纂和他继任者吕隆这对“卧龙凤雏”的轮番“掌舵”下,加速驶向了名为“灭亡”的礁石。

神鼎三年(公元403年),后秦的“拆迁大队长”姚硕德,率领着大军,黑压压一片直扑后凉国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城下。那阵势,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城里啥情况?粮食吃光了,援兵?想都别想!人心惶惶,连耗子都想搬家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杨颖这位老宰相,纵有千般计谋,万般不甘,面对这绝对的力量碾压,也只能徒呼奈何。

末代老板吕隆,一看这架势,得,打是打不过了,跑也跑不了。为了保住小命(可能还有家族血脉),他选择了最屈辱的一条路:投降!签城下之盟!投降条件里,除了割地称臣,还有一条特别扎心:后凉原来的“文武重臣”及其家属,统统打包,作为“高级人质”,遣送到后秦的都城长安去!这名单上,排在第一位的,赫然就是我们的中书令大人——杨颖。与他同行的“难友”,还有慕容筑等五十多家后凉的高官显贵及其家眷。昔日风光无限的“四府佐将”之一,瞬间沦为“长安人质团”VIP成员。

在通往长安那漫漫的黄沙古道上,车队缓缓前行。杨颖坐在车里(或者骑着老马),回头望向渐渐消失在视野中的姑臧城垣。那一刻,他心中是何滋味?是悲叹一生心血付诸东流?是嘲讽这乱世轮回的荒诞?还是对自己这只“螳螂”终究无力回天的深深无奈?史书没有记载他的表情,但那个回望的身影,必然充满了历史的苍凉与沉重。

抵达长安后,作为“高级人质”,待遇可能比普通囚徒好些,不至于住大牢,但“寄人篱下”、“行动受限”、“时刻被监视”是免不了的。昔日的宰相威仪、朝堂风采,统统成了过眼云烟。他就像一件被缴获的、失去了价值的战利品,被随意安置在长安城的某个角落。他的政治生命,随着后凉的彻底灭亡,画上了一个仓促而悲凉的句号。史书对他最终结局的记载,如同投入水中的一粒小石子,只留下几圈微不可查的涟漪,便彻底消失——“不知所终”。一个曾试图在乱世中发出理性声音的灵魂,最终消隐于十六国那更加混乱黑暗的烽烟尘埃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请大家收藏:()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四、青史回声:一只“失败”螳螂的倔强与光芒

杨颖的身躯虽然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但他在史册上留下的那几笔,却像钉子一样楔进了后世史家的记忆里,大家谈起这位后凉宰相,评价是复杂而带着深深敬意的。

司马光的“盖章认证”与叹息:在历史巨着《资治通鉴》里,司马光老爷子对杨颖那两次关键性的“作死式”谏言(劝阻伐南凉和劝止游猎荒政),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切中时弊”。司马光看得很清楚,杨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后凉政权当时最致命的两个癌症:穷兵黩武和君主荒嬉。其洞察力之敏锐,以及在暴戾君主面前敢于“捋虎须”、直言不讳的勇气,让千年后的读者都忍不住为他捏把汗,又心生敬佩。司马光的叹息,既是为杨颖的“不遇明主”,也是为后凉的“自取灭亡”。

乱世中的“泥石流”——实干能吏:别光看他谏言失败。作为“四府佐将”这个核心决策圈里的“文胆”和实际行政操盘手,杨颖在后凉末期那风雨飘摇、随时可能散架的日子里,是维系这个割据政权勉强运转的“关键螺丝钉”之一。他所极力推行的“劝课农桑”政策,在战火连年、民生凋敝的河西走廊,虽然效果可能杯水车薪,但客观上的确为当地饱受摧残的经济和百姓,争取到了一丝丝喘息的机会。他坚持的农本思想,在那个“抢”字当头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如同一股务实而温润的“泥石流”(褒义),其积极影响不应被完全抹杀。

文官的永恒困境与悲歌:杨颖的悲剧,绝非个人悲剧,而是时代的缩影。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成为绝对真理的十六国乱世,武力值就是硬通货,谋略和理性在军阀膨胀的野心面前,脆弱得像一张纸。他的挣扎、他的失败、他的无力感,深刻地映射了所有身处武夫当国、军阀割据政权中的文官们的普遍困境与宿命——纵使你胸有丘壑、腹藏良谋,有安邦定国之才、经天纬地之策,若不幸遇上个昏聩暴虐的老板,或者生错了时代,最终也多半难逃成为权力更迭祭品的命运。如同在惊涛骇浪中试图掌稳舵轮的智者,其精神可嘉,其智谋可佩,但其结局,往往早已注定敌不过那席卷一切的狂澜巨浪。

尾声:螳臂当车的“价值”

杨颖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后凉兴衰史: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创业初期,到醉生梦死、自毁长城的享乐中期,再到土崩瓦解、身死国灭的悲惨终章。他以一个文士之身,硬是挤进了崇尚武力的凉州武夫集团的核心圈子,这份本事,本身就带着点传奇色彩。他在这个“虎狼窝”里勉力周旋,如同羊入狼群,靠着过人的才智、清醒的头脑和一份近乎固执的忠诚。

他一次次地站出来,用或庄重严肃、或黑色幽默的方式,向狂奔向悬崖的帝王马车发出警告,试图勒住那失控的缰绳。其言可敬,其心可昭日月。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其势不可挡。一只螳螂的臂膀,纵然有千钧之力、万般智谋,在绝对的时代洪流面前,也终究显得渺小而无力。杨颖的失败,是个人才智在历史大势前的无力,是理性声音在武力喧嚣中的喑哑,更是那个疯狂时代对清醒者最无情的嘲弄。

但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审视这位“失败”的后凉宰相,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那在荒唐世道中坚守理性与责任的执着,那份在绝望中仍试图点亮一盏微光的倔强,依然能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重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弦。

他像一颗流星,划过十六国那漫漫长夜。光芒虽短暂,却在那崇尚暴力、迷信武力的无边黑暗中,留下了一抹属于文明、理性与责任担当的独特亮色——证明即使在最深的黑暗里,也总会有一些“不识时务”的“螳螂”,固执地举起他们的臂膀,试图阻挡那疯狂的车轮,哪怕粉身碎骨,也要为这混沌的世界,留下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或是一声充满黑色幽默的叹息。这,或许就是杨颖这只“螳螂”存在的最大价值。

喜欢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请大家收藏:()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