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 第104章 东晋墨剑儒帅郗鉴:左手锄头右手奏折,顺便拯救个王朝

《七律?咏东晋墨剑儒帅郗鉴》

烽举峄(yì)山砥乱流,儒冠未碍策吴钩。

犁锋破夜耕星斗,墨刃裁云斥寇仇。

补阙六韬潜豹略,扶危一纸定龙湫。

千年犹见灾痕帖,铁画银钩刻晋秋。

一、落魄贵族的“非主流”人生开局

如果用现代视角看郗鉴的出身,大概是个“没落富N代”的故事:祖上郗虑当过东汉御史大夫,相当于今天的中央纪委书记;到了他这辈,家底比口袋还干净,穷得只能“躬耕吟咏”——白天扛锄头种地,晚上点油灯读书。这剧情放在魏晋时期,简直像拿着“霸道总裁”剧本却演成了“种田文”男主角。

不过这位“种田小哥”可不是普通农民。《晋书》说他“博览经籍”,放到现在就是“通宵刷知网论文”的学霸。别人寒窗苦读求功名,他倒好,朝廷几次三番请他当官,他潇洒摆手:“时机未到!”活脱脱一个魏晋版“躺平青年”。直到永嘉之乱爆发,匈奴人把中原搅成火锅现场,郗鉴突然一拍大腿:“该我出场了!”——原来他不是真佛系,只是在等“历史任务”刷新。

二、峄山创业:史上最文艺的“山大王”

公元307年,中原大地烽烟四起,郗鉴带着千把号人躲进山东峄山。别人逃难哭爹喊娘,他倒搞起了“灾后重建示范区”:

军事化管理:青壮年上午种地下午练武,堪称古代版“民兵预备役”;

义务教育:山洞里开扫盲班,教流民子弟读《诗经》《论语》;

生态农业:在山腰开梯田,据说还发明了“轮耕轮战”制度。

最绝的是他的“企业文化”。某日土匪来犯,郗鉴不慌不忙掏出古琴弹了曲《广陵散》,吓得对方以为有诈,掉头就跑。事后他解释:“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部下们恍然大悟:原来读书真的能当武器用!

琅琊王司马睿(后来的晋元帝)听说这事,连夜派人带着兖州刺史的聘书上山:“先生,东晋集团缺个CEO,您看?”郗鉴掸了掸衣角的泥土,淡定接印:“走吧,该去整顿职场了。”

三、朝堂“救火队长”的进阶之路

如果说郗鉴的前半生是“种田文”,后半生就是妥妥的“权谋剧”。从山野村夫到位极人臣,他靠的可不是主角光环,而是实打实的“职场硬实力”——毕竟在人均八百个心眼的东晋朝堂,没点真本事分分钟变炮灰。

1. 王敦之乱:菜鸟官员的逆袭

公元322年,权臣王敦举兵造反,建康城乱成一锅“晋式麻辣烫”。此时的郗鉴刚下山三年,官职不过兖州刺史,手里只有几千号“杂牌军”——有扛锄头的农民、逃荒的流民,甚至还有几个山贼改行的猛男。朝廷大佬们压根没指望他能帮忙,私下吐槽:“带这群乌合之众来勤王?怕不是给叛军送外卖的。”

骚操作一:游击战鼻祖

郗鉴深谙“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真理。白天带着部队钻山沟啃干粮,晚上化身“拆迁队”:烧粮仓(专挑王敦刚屯的粮);拆浮桥(让叛军渡河全靠游泳);散谣言(宣称天降陨石砸中王敦大帐)。最绝的是某次夜袭,他让士兵把羊吊在树上,羊蹄子下垫战鼓。夜风一吹,满山遍野“咚咚”作响,吓得叛军以为十万天兵降临,连夜卷铺盖跑路。《晋书》记载:“贼夜闻鼓声,谓大军至,惊溃。”——这波心理战,诸葛亮看了都得点个赞。

骚操作二:职场彩虹屁

虽然没打赢,但郗鉴深谙“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他给晋元帝写了封奏折,开头先哭惨:“臣以羸弱之卒,昼夜奔驰,不敢言苦。”接着吹捧领导:“陛下圣明如日月,逆贼不过萤火之光。”最后表忠心:“臣愿肝脑涂地,以报君恩!”三连暴击直接把皇帝感动哭了,当场升他做尚书令。后来王导私下吐槽:“这老哥要是生在现代,奥斯卡欠他十座小金人!”

2. 苏峻之乱:老年天团的绝地反击

如果说王敦之乱是新手村试炼,327年的苏峻之乱就是地狱级副本。外戚庾亮一顿操作猛如虎,成功把苏峻逼反,叛军直扑建康。60岁的郗鉴临危受命,带着八千老弱残兵守秦淮河。朝中同僚纷纷劝他:“老爷子快跑吧!您这年纪该在家带孙子了!”郗鉴白眼一翻:“老夫的孙子都在前线,跑个锤子!”

战术篇:穷鬼版“孙子兵法”

水战奇谋:把渔船改造成“移动火船”,装满硫磺顺流而下,专烧叛军楼船。苏峻气得跳脚:“这老头不讲武德!”

地道战鼻祖:派矿工出身的士兵挖地道,直通叛军大营偷粮草。史载“一夜间尽取其粟,贼军晨起炊,无米下锅”。

舆论战大师:派人混入叛军散布消息:“打进城先杀文官!”吓得苏峻帐下谋士集体装病。

名场面:城头书法秀

某日叛军架起云梯攻城,郗鉴淡定登上城楼,摆开文房四宝开直播写《兰亭集序》(比王羲之早写十几年)。叛军看傻了:“这老头几个意思?”突然一声梆子响,城头泼下墨汁——原来砚台里藏着火油!叛军被烧得哭爹喊娘,老爷子挥毫题字:“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后来王羲之听说这事,直拍大腿:“岳父大人这波装得,晚辈服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请大家收藏:()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后勤篇:古代版“社区团购”

被围困半年,建康城里老鼠都被吃光了。郗鉴发动群众智慧:贵妇捐首饰换粮食(史上最早“众筹”);和尚道士组团化缘(美其名曰“借佛粮”);开发野菜食谱(《郗公战时菜谱》一度风靡江南)。

最离谱的是他发明“战地快递”:让水性好的士兵把求救信塞进鱼肚子,顺长江漂给温峤援军。这招后来被杜甫写进诗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过老杜没说,家书可能带着鱼腥味。

3. 调解王导VS庾亮:顶级和稀泥艺术

平叛封公后,郗鉴迎来终极挑战:调解“琅琊王氏”掌门人王导与“颍川庾氏”话事人庾亮的豪门撕逼。这两位大佬斗法堪比《甄嬛传》,今天庾亮让御史弹劾王导贪污,明天王导暗示庾亮有谋反嫌疑。满朝文武吃瓜看戏,就差搬小板凳嗑瓜子。

神操作一:装病**

某日朝会双方又要开撕,郗鉴突然捂住胸口:“哎呦我这心绞痛的老毛病...”顺势滚到柱子边cosplay林黛玉。等众人手忙脚乱把他抬去太医署,他偷偷对皇帝眨眼:“陛下,老臣这演技如何?”小皇帝憋笑憋出内伤。

神操作二:职场PUA

庾亮想废王导,郗鉴把他拉到小黑屋:“小庾啊,你知道为啥王敦当年没弄死你吗?因为留着你能制衡老王啊!”转头又对王导说:“老王啊,你知道为啥我不让废你吗?因为留着你能气死小庾啊!”——两头忽悠,愣是把死对头变成互相牵制的工具人。

神操作三:祭出终极大招

眼看调解无效,郗鉴掏出压箱底的杀手锏——流民武装花名册。“二位要不要看看城外二十万流民愿不愿意换个丞相?”轻飘飘一句话,吓得王导庾亮连夜握手言和。后来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估计就是从这儿得的灵感:真正的狠人,都藏在民间武装名单里!

4. 隐藏副本:三朝元老的育儿经

别以为老干部只会搞事业,人家养孩子也有一套:

女儿:郗璇,书法界女神,王羲之追她时闹出“东床快婿”典故。

儿子:郗愔,官至司空,但更出名的是在老爹葬礼上哭晕七次(孝子人设拿捏了)。

孙子:郗超,后来成为桓温首席智囊,完美继承爷爷的腹黑基因。

某次家庭聚会上,郗鉴喝高了说漏嘴:“知道为啥咱家能兴旺不?老夫把兵法写成《郗氏家训》,打仗套路用来治家,百试百灵!”——合着他们家孩子从小学的不是《三字经》,是《孙子兵法》!

四、书法界的“扫地僧”

别看郗鉴天天打仗,人家还是书法界隐藏大佬。王羲之听说他女儿“书法得父真传”,特意派人去求亲,结果闹出“东床快婿”的千古佳话——敢情书圣的姻缘还是老爷子牵的线!

他的《灾祸帖》更是个反差萌:明明写着老家闹旱灾的糟心事,字迹却飘逸如仙。网友辣评:“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字越美,事越大’?”

五、老干部的终极智慧

咸康五年(339年),71岁的郗鉴含笑九泉。朝廷追封太宰,谥号“文成”——“文”说他满腹经纶,“成”赞他功业圆满,但私以为还该加个“趣”字。

纵观他的一生: 种田时能谈玄学,打仗时能写书法,撕逼时能当和事佬,嫁女时能选书圣。

这哪是东晋老干部?分明是穿越回去的“时间管理大师”!他用实力证明:真正的牛人,就算生在hard模式的时代,也能把烂牌打成王炸——顺便还在史书上留了个潇洒的签名。

明代思想家王夫之总结到位:“没有郗鉴,东晋早完犊子了!”这话虽然糙,但理不糙。他就像个乱世补丁,哪里崩溃点哪里:

军事:开创“流民帅”模式,为东续命百年。

政治:平衡士族势力,避免朝廷变斗兽场。

文化:书法传承影响王羲之,间接促成兰亭雅集。

最难得的是他始终“穷且益坚”的品格。晚年教育子孙:“我当年穷得吃土时,翻开书就觉得拥有全世界。”这种精神,放在今天大概能成网红金句:“真正的豪门,不在房产证,而在kindle里!”

六、历史照妖镜下的真面目

——论一个老干部如何被吹成“六边形战士”

1. 古人眼中的“东晋顶流”

郗鉴去世时,东晋朝廷给他定了调子:谥号“文成”。这俩字可大有讲究——按《逸周书·谥法解》,“文”代表“经纬天地”“道德博闻”,“成”则是“安民立政”。翻译成现代话就是:既能当学术大V,又能做政务顶梁柱,堪称行走的“人形行政学院”。

但古人夸人向来含蓄,咱们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王导(政敌兼同事):“道徽在朝,如老农守田,虽无奇策,但绝无荒废。”——听着像夸人踏实,细品有点“这哥们只会种地”的阴阳怪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请大家收藏:()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