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 第277章 原来是有备而来

第277章原来是有备而来

御门早朝。正德帝向文官集团发动了偷袭。

正德帝道:“朕已十五岁。照规矩,皇子年满十四便可成家。朕看.”

首辅刘健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禀皇上,先皇乃是一代明君。臣以为,您应该效法先皇。先皇十七岁才大婚纳妃,您也应该十七岁纳后。”

武官班中的常风心道:刘首辅这算盘打得真响,算盘珠子都快崩我脸上了。皇上晚两年完婚,就要晚两年亲政。你刘首辅就可以名正言顺再掌控朝政两年。

谢迁亦出班道:“百姓家有两句俗话,一句是‘好饭不怕晚’,一句是‘好汉何患无妻’。”

“皇上年仅十五。应将精力放在治学上。为何要急着大婚?需知,女人是读书人追求圣贤之理道路上的绊脚石。”

常风听不下去了:“谢先生。据我所知,你刚刚纳了第十四房小妾,那小妾今年才十三岁。怎么,你就不怕被她绊住脚嘛?”

谢迁语塞:“呃,这我成化十一年便中了状元。学业三十年前已得大成,早就钻研出了圣贤至理。皇上年少,与我不可比。”

一众刘、谢死党纷纷蹦了出来。

“谢阁老所言极是。皇上应专心治学。大婚之事应该延后!”

“请皇上效法先皇,十七岁以后再考虑选后之事。”

“皇上欲当明君,就应该将精力全部用在读书上。需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尽是治国安邦的至理!”

文官集团反对选后,这在正德帝的预料之中。

正德帝没有跟文官们争辩,而是命刘瑾宣读了张太后的一道懿旨。

这道懿旨完全是母亲骂儿子的口气。大致内容如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皇帝已年满十五,却整日醉心于骑射狩猎。毫不将朱明皇族开枝散叶的大事记在心上。简直就是朱明皇族的不孝子孙

刘瑾念完了这道洋洋上千言的骂君懿旨。正德帝道:“诸位,朕欲选后大婚,完全是为了尽孝啊!”

“我太祖皇帝有圣训。大明以孝悌治天下。朕当为天下人尽孝之表率!”

“何谓孝?事事遵母后懿旨是为孝。尽早大婚,为朱明皇族开枝散叶是为孝!”

“难道刘先生、谢先生要阻止朕尽孝嘛?”

正德帝好一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伱们文官不是总拿什么孝悌、祖训来压朕嘛?朕这回搬出太祖圣训、母后懿旨来压你们!

正德帝用一道太后懿旨吹响了偷袭的号角。

朝堂并不是被刘、谢完全掌控。有人站到了正德帝一边。

第一位支持正德帝的是吏部老天官马文升。

马文升出班:“皇上能领悟到大婚尽孝这一层,说明内阁的三位辅政教导有方!臣马文升,恭请皇上立即着手选后大婚!”

马文升当了这么多年吏部天官,资历在部院大臣中位列第一。刘健、李东阳、谢迁在他面前都是小字辈儿。

他在朝堂上的态度,有着无以伦比的影响力。

第二位支持正德帝的是兵部尚书刘大夏。

刘大夏的发言简洁明了:“臣附议。”翻译翻译就是“俺也一样”。

第三位支持正德帝的,竟是内阁次辅李东阳!

李东阳道:“皇上说的好。为朱明皇族开枝散叶是孝悌大义,刻不容缓!臣恭请皇上立即着手选后大婚!”

内阁次辅、吏部天官、兵部夏官齐齐支持正德帝。正德帝又举着“祖训”、“孝义”的大旗。

刘健、谢迁不好再多说什么。

正德帝心中暗道:李东阳是个明事理的。朕之前设想的除刘谢、留李的策略是对的。

常风突然出列。

刘健怒道:“皇帝大婚之事,事关国本。哪里有家奴插嘴的份儿?”

常风却道:“我要禀报的是鞑靼敌情事。鞑靼敌情事归锦衣卫南镇抚司管辖”

正德帝不知道常风怎么突然岔开话题,提及鞑靼军情事。不过正德帝还是很给常风面子的,他道:“常卿奏来。”

常风道:“臣接到密报,鞑靼部酋首小王子,竟在王庭耻笑皇上无后。说再过十年,大明皇帝若无皇子,内部必乱。到时鞑靼将举兵南下。”

常风好手段。直接将皇帝大婚跟社稷安危联系到了一起。

横竖刘健、谢迁又不不能巴巴跑到草原王庭,问问小王子说没说过这话。

对外军情事牢牢掌控在锦衣卫手中。人嘴两张皮,还不是全凭常风一张嘴说?

兵部尚书刘大夏颇为默契:“皇上,为了断绝鞑靼小王子的狼子野心,您应立即着手大婚!”

马文升附和:“是啊皇上。您大婚,不光是为了为列祖列宗尽孝。更是为了社稷的安定,百姓的平安!”

常风高喊一声:“皇上大婚,刻不容缓!”

马文升、刘大夏两个老头,跟着常风扯着嗓子高喊:“皇上大婚,刻不容缓!”

礼部左侍郎王华及子王守仁、詹事府詹事杨廷和亦高喊:“皇上大婚,刻不容缓!”

气氛已经拉满了。

刘健无奈,只得道:“好吧。那就由内阁负责选后事.”

刘健话还没说完呢。刘瑾抢先一步,下了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命礼部仪制司郎中常破奴,全权负责皇后人选甄选事宜。钦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的圣旨分量很重。

不等刘健、谢迁反应过来。常破奴一个健步窜出文官班的后列,跪倒在地,高呼:“臣遵旨!”

刘健赫然发现,龙椅上的小皇帝这一回原来是有备而来。备得万分充分!

之前正德帝将常破奴从务实事的户部调到务虚的礼部,刘健就起疑:皇上不是要对常破奴大加历练,今后委以重任嘛?怎么把他调礼部去了?

现在看,这个调动正是为了选后之事!

刘健和谢迁对视了一眼。

二人心有灵犀:就算常破奴负责选后事宜又如何?常破奴只是个司官。他上面还有个顶头上司,礼部尚书张昇呢!张昇是我们的人。有他在,常破奴小小一个郎中还能反了天不成?

二人小瞧了正德帝跟他身后的智囊团。

常风已经给正德帝出了一个主意

正德帝开口:“朕初改元。按照规矩,应派一员重臣至南京孝陵,代天祭太祖爷。如此重任,非礼部尚书张昇不能承担!”

“刘瑾,宣旨!”

刘瑾又展开一张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命礼部尚书张昇至南京孝陵,代天祭祖。礼部日常事务,由左侍郎王华代为主持,钦此!”

常风给正德帝出的主意名曰“调虎离山”。

张昇被“委以重任”派去了南京孝陵。左侍郎王华代理部务顺理成章。

王华是什么人?人家跟常家是至交。常风跟王华的儿子王守仁好得穿一条裤子,简直就是一根绳上的两个小蚂蚱。

而且,王华这人很圆滑。不像普通文官,与宫中八虎剑拔弩张。王华私底下跟刘瑾的关系还不错。

这样一个人,会去刁难常破奴嘛?

刘健提出了反对意见:“禀皇上”

话还没说完,正德帝呛声:“怎么,难道刘先生反对朕派员代天祭太祖尽孝?还是说,刘先生觉得张昇不配代天祭太祖?”

“他要是不配代天祭太祖,就不配做礼部尚书!刘先生难道想让朕革去他的礼部春官之职?”

“朕一向视刘先生的话为人间至理。你要是这么认为,朕没二话,立即下旨革了张昇的职,由王华取而代之!”

正德帝的话像是一个语言陷阱。

刘健,朕给你两条路走。

第一条路,同意让张昇去金陵祭太祖。

第二条路,你若不同意,等于说张昇不配当礼部尚书。那好,朕干脆撤了他,把礼部交给王华。

不管刘健走哪条路,都能让正德帝达到目的。

刘健愣在了原地。

大意了!真的是大意了!我总想着皇上是个贪玩的十五岁少年。没想到他竟有如此手腕。

到了这个地步,刘健只能说:“回禀皇上,张昇是称职的。有足够的资格代天祭太祖。”

正德帝道:“好!既然首辅同意,张昇,你还不快领旨谢恩?”

张昇无奈,只得出班道:“臣领旨谢恩。”

事情已经办成。正德帝怕横生枝节,连忙给刘瑾使了个眼色。

刘瑾高喊一声:“散朝!”

离开御门的路上,正德帝坐在八人抬舆上感慨:“常风给朕支的这一招,实在是太妙了!”

刘瑾趁机给王华说好话:“禀皇上,这正应了那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忠臣都是跟忠臣一路的。”

“常风是个忠臣。跟他交情好的也都是忠臣。比如王华、马文升、刘大夏等等。”

刘瑾将王华跟马文升、刘大夏相提并论,等同于给老王脸上贴金呢。

正德帝志得意满:朕可算要大婚亲政了。

刘瑾也志得意满:选后大权完全落在了常家人手里。把我的人推上皇后宝座还不是手拿把攥?

正德帝想得太美了。亲政之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后面还会有无数坎坷等着他。

刘瑾也想得太美了。人家常风想把他的人推上皇后宝座。哪里轮得着你刘瑾的人?

当天夜里,常风前往王华家拜会。

王华、王守仁父子摆了一桌酒,款待常风。

常风笑道:“王部堂。咱俩第一次打交道还是弘治初年。令郎偷了您的官服,去宫门口塞奏疏。我奉命彻查此事,跑到翰林院问您的话。”

王华道:“十几年弹指一挥间啊。”

常风附和:“是啊,日子过得太快了。您老头上都有白头发了。”

“今夜酒桌上只有咱们三个自家人。我不必避讳什么。明跟您说了吧,皇上升您做礼部左侍郎,是有意让您入阁。”

王华不动声色:“雷霆也好,雨露也罢,皆是天恩。无论我在哪个位子上,都会为皇上尽忠。”

这官场老油子,已经修炼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常风又看向了王守仁:“还有守仁。皇上评价守仁‘有王越之才,未来不可限量’。”

这是个至高的评价。自大明开国至正德元年,只有两位文官封爵,王越就是其中之一。

正德帝这算是一语成谶了

常风继续说:“守仁兄。你先在兵部再管一年武选。皇上有意明年将你调到九边去,委以重任。”

王守仁道:“驰骋边塞,痛击北虏,护佑黎民,守仁所愿也。皇上对王家真是皇恩浩荡。”

常风好一顿画大饼。

大饼画完,就该谈正事了:“王部堂。皇上选后之事,请你不要干涉破奴。”

王华是个识时务的人:“这是自然。圣旨中的深意,我自然能够领悟。皇上是要将选后之事委派给常家。我又怎么会指手画脚,自讨没趣!”

常风笑道:“不过在名义上,选后之事还是由您主持的。”

王华道:“好说。破奴贤侄要盖堂官大印,要我的签字之类,直接跟我打声招呼就是了。”

跟明白人说话就是轻松。

谈完了公事,常风跟王华父子又谈起了经义。一直到子夜时分,他才告辞回府。

常破奴一直在等着父亲。

见父亲回来了,常破奴迎了上来:“爹,王部堂同意了嘛?”

常风笑道:“王部堂是多聪明的人。怎么可能不同意?他已经答应了。”

常破奴道:“那明日起,咱爷俩就开始一明一暗办选后大事。当务之急,是抓紧挑一批少女,让她们变成咱们的人。”

半个月之后,顺天府大兴县。一座清雅的四合院中。

这座四合院属于一个名叫夏儒的小地主。

夏儒四十来岁,祖上着实阔过,是南都望族。后来永乐迁都,夏家举家迁来北方。自那之后就一代不如一代。

到了夏儒这一代,沦落为只有一百多亩地的小地主。

夏儒时常感慨空有一腔抱负却报国无门。混成今日这般田地,死后上了天无法面对列祖列宗。

夏儒有个女儿,名叫夏冬月,年仅十五岁,长得又沟沟又丢丢,美得冒泡。

四里八乡提亲的媒婆都快把夏家的门槛踏破了。

可夏儒不甘心让女儿嫁给小财主、县衙小吏之类。在他看来,他的女儿至少也要嫁个举人郎、进士公,才不辱没了美貌。

夏儒正在四合院的躺椅上半躺着看书呢。

突然间,十几名壮汉直接冲进了院中。这些壮汉凶神恶煞,一看就不是善茬儿。

夏儒还以为土匪来劫财呢。

一个四十出头的高大汉子走到了夏儒面前:“不要怕。我乃朝廷都督佥事常风。不是歹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