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 第261章 去他的朝局(万字大章)

第261章去他的朝局(万字大章)

从常风的视角看,刘健、谢迁这两位辅政大臣整天忙着搞权谋争斗。

其实不然。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病人眼里全是细菌。

坐在锦衣卫大掌柜这个位置上,常风接触的全是蝇营狗苟的事儿。他跟刘健、谢迁打交道,全都是旁门左道的交锋。

列位看官自然会产生,刘、谢不干正事儿,天天耍阴谋诡计的错觉。

实际上,这二人除了玩弄权谋,纵容家人捞捞钱,唆使门生故旧抓抓权.其他利国利民的好事也没少办。

人都有黑白两面。弘治前三君子、后三君子并不是浪得虚名。

他们若没有理政大才,在任期间若没有大恩惠于百姓,也无法久任内阁十多年。

弘治十八年,八月盛夏。

自陈清、常风、徐忱上奏事件后,刘健、谢迁发现常风太难缠了,他的行事手段比他们文官还龌龊。

加上新皇帝登基,朝政千头万绪,内阁忙的不可开交。他们没有精力整日针对常风和八虎。

于是这两个月,刘健、谢迁跟常风、八虎几乎井水不犯河水。

这日,常府。

常风正在吩咐尤敬武一件要紧的差事——送亲。

常风道:“敬武,你破奴兄弟如今在山东莱州三山岛盐场清查盐务。你带一百名力士护送李家小姐过去完婚。两日内出发。”

“记住,路上一定要小心。山东出响马,尤其是莱州。那地方不光产盐,还产金子。当地有大批金匪。”

“李家小姐若在半路出了差池,那就不是家事会牵扯到锦衣卫和内阁次辅之间的关系。会有人借机做文章。”

“侍讲学士毛纪就是莱州人。他跟我说莱州人都是月季般的容貌,大海般的胸襟。依我看,穷山恶水出刁民啊。不得不防。”

尤敬武道:“义父,您老就放心吧。山东兵备道十几年前在福建任职,跟我爹有交情。进了山东地面,大不了我让他帮忙,派卫所军一同护送。”

常风连连摆手:“不要动用卫所军。锦衣卫调卫所军办私事是犯忌讳的。朝廷里有人乌眼鸡一样盯着咱们呢。”

九夫人走了过来给常风倒茶:“我说老爷,你把心放了肚子里吧。咱这义子精明强干、武艺高强。一百锦衣卫力士个个高大威猛。”

“他们还带了五十支火铳。谁敢打他们的主意?”

“再有,自古官匪是一家。响马也好金匪也罢,只欺负穷人,顶多绑绑富户。他们恐怕连知县家的小姐都不敢劫。何况内阁次辅家的小姐,护送的还是锦衣卫。”

九夫人的一番话让常风释然:“是我谨慎过头了。”

随后常风又叮嘱尤敬武:“把李家小姐护送到了莱州,伱立即往回赶。你现在是卫里的佥事,又是北镇抚使,在外久了可不成。”

尤敬武点头:“放心吧义父,一来一回顶多一个月。”

就在此时,王守仁来访。

常风笑道:“守仁老弟。令尊刚高升了礼部左侍郎。我是大部分文官的眼中钉肉中刺,去贺喜怕给令尊惹麻烦。令尊可不要怪罪啊。”

王守仁道:“常大哥这是哪里话。今日闲来无事,我特来贵府打秋风。”

常风跟王守仁算得上是至交。常风连忙让仆人准备酒菜。

酒是好酒,菜却很清淡,都是时令小菜。

几盅酒下肚,王守仁感慨:“近日兵部收到了陕西杨一清的一道安边策。杨总制真可谓是出类拔萃的疆臣啊。”

历朝历代新皇帝登基后都要提拔一批人。

杨一清因为长得对不起观众,弘治朝时在陕西管了整整六年马政未得升迁。

正德帝即位后,他却时来运转,擢升“总制陕西等处军务左副都御史”。即陕西总制。

总制在职权上等同于总督。

杨一清成了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

他得到这个跨越式的升迁,并不是因正德帝欣赏他的才干。而是因为杨一清有位好友——八虎中位列第二的张永。

张永虽是太监,管的却是御马监,是带兵的“壮士张”。他跟带兵的文官杨一清关系非常好。二人相互欣赏。

是张永在正德帝面前替杨一清说了话,老杨才得以时来运转,喜升总制。

由此可见,人生在世想要前程无量,光有大才学、真本事还不行。还得有个在关键时刻说得上关键话的人当朋友。

不过,杨一清因张永的举荐颇受文官集团排挤。文官们鄙夷他“靠太监升迁”、“阉宦一党”。

对于这些风言风语,杨一清倒是不以为意:我要实现安定边塞、护佑黎民的人生理想,就要谋到疆臣高位。

你们那些内阁阁老、部院大臣不在皇上跟前帮我说话。还不许人家张公公帮我说话了?

你们说我是阉党就说吧。我坦坦荡荡,无愧于心。

王守仁提及杨一清。常风来了兴趣:“哦?他上了什么安边策?”

王守仁已经背下了杨一清的安边策。他将大致内容讲给了常风。

数千字的奏疏,归结起来其实很简单:请求朝廷拨款,在河套修建边墙、囤堡,同时兴军屯(搞大生产运动)。

这跟弘治十二年的“守仁西北八策”有异曲同工之妙。区别在于,杨一清的按边策更加详细、具体。

杨一清文采斐然,在策疏中将西北形势讲的明明白白。有理有据的说明了修边墙、囤堡,兴军屯的必要性。

常风听后,感慨:“杨一清堪称小号的王越啊。真是治边能臣。可惜.”

王守仁问:“可惜什么?”

常风道:“可惜,这道策疏在内阁那边绝对通不过。内阁不给票拟,就算皇上想给老杨拨银子也是枉然。”

王守仁是聪明人,立即心领神会:“是啊。杨总制是张公公举荐的人。内阁又跟八虎势同水火。”

“唉,党争误国啊!”

常风和王守仁小看了内阁刘、李、谢。

内阁值房。后三君子正在讨论杨一清的安边策。

刘健道:“别看杨一清是阉党。他的这道安边策却是老成谋国之言。”

谢迁点头:“杨一清长相丑陋,人品也不怎么样。堂堂两榜进士,竟然投靠了阉宦,靠阉宦谋升迁可是,论才能,他的确堪任疆臣。”

“他的安边策,咱们内阁要支持。若将他的建议落到实处,河套至少在未来二十年不会被北虏染指。”

李东阳道:“他要朝廷拨给他五十万两银子。依我看,咱内阁要尽全力替他争取到这笔银子。”

“只要河套在朝廷手中,我大明边军每年能够得到万匹良马。算长远账,给他五十万,能给朝廷赚回一百万,两百万。”

刘健道:“宾之所言极是。他的建议利国、利边军、利边民。若咱们不支持他,咱们三人岂不成了成化朝的纸糊三阁老之流?”

“户部虽然有大亏空,银根吃紧。但安定边塞的这笔银子不能省!”

内阁三阁老意见统一。杨一清要银子,给!杨一清提出的一系列安边策略,支持!

谢迁话锋一转:“不过话说回来,杨一清真是丢尽了读书人的脸面!竟跟内宦勾勾搭搭!”

刘健附和:“没错。靠内宦在皇上面前进谗言谋取高位,这岂是君子所为?”

李东阳道:“杨一清的作为,的确带坏了士林风气。”

谢迁道:“这厮人品堪忧.”

三人在值房中把杨一清骂成了乌龟王八蛋。

可该骂骂,该支持还是要支持。

或许,这就是刘、李、谢在史书上白大于黑,赞誉多于诟病的原因之一。

翌日午时,京郊御苑的一棵大柳树下。

正德帝一身戎装,背靠着柳树,看着杨一清的奏疏。

在弘治朝,此时皇帝应行午朝。

正德帝最近跟文官集团相互妥协。他退一步,不再缺席早朝。文官集团也要退一步,撤销先皇特设的午朝。

正德帝每日一下了早朝,便像一只撒了欢的鹰,奔向御苑纵情骑射。

但正德帝绝对不是不处理政务。他只是不愿闷在乾清宫的龙案前批阅奏疏。

御苑的这棵大柳树下,便是他看奏疏的固定地点。

正德帝的面前,八虎和江彬席地而坐,将他围在中间。

正德帝不喜欢那些虚头八脑的礼节。命八虎和江彬在御苑时跟他并肩纵马、树下同坐。

正德帝看完了杨一清的策疏,将策疏交给了江彬:“皇儿,你是边将出身。你怎么看杨一清的这些建议?”

正德帝刚刚认了江彬当义子,故口称“皇儿”。

大明历代皇帝中,最喜欢认义子的是太祖爷。太祖爷一生认义子二十一名。

正德帝认义子,是在效法太祖爷。他希望自己成为太祖爷那样的大有为之君。

之前正德帝封江彬为宣府总兵。内阁希望江彬能够离开京城,没有反对。

哪曾想,江彬在兵部挂了总兵牌子,得了委札、官印,却根本没有赴任。正德帝还是让他留在自己身边。

江彬仔细看完了杨一清的安边策疏。看完后,他发出一声感慨:“臣只恨无缘在杨总制麾下效命。”

正德帝问:“哦?怎么说?”

江彬道:“这道策疏,保河套是目的。修边墙、囤堡,兴军屯是手段。臣以前在九边效力多年。深知抵御北虏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边墙和囤堡!”

“杨总制所言,可谓是字字珠玑。”

正德帝若有所思:“朕看这道策疏也颇有道理。”

张永是杨一清的至交。自然要帮至交说话。张永道:“皇上,杨一清是辅国良臣。他的这些建议全都是安邦定国的良策。”

“内阁的三位先生与杨一清有隙,这回却支持他的安边策。可见他这些策略何等正确。”

说完,张永环顾其余七虎。

谷大用、丘聚等人纷纷附和,在正德帝面前齐说杨一清的好话。

很奇怪,刘瑾却沉默不言。

正德帝被他们说动。站起身:“杨一清不是跟朕要五十万两银子嘛?朕这回不过了!给他八十万两!”

“两年之内,朕要他修出六百里边墙!五十座屯堡!开垦十万亩军屯!”

“另外传旨吏部,加授杨一清资德大夫散阶!”

“只要他替朕经营好陕西,守好河套。他要钱朕便给钱。要物朕便给物。要兵朕便给兵。要官位朕便给官位。”

张永夸赞:“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皇上真有古贤君御下之风啊!”

谷大用、丘聚、魏彬等人纷纷附和。

刘瑾此刻表现出了没格局的一面。

他心中暗道:我才是八虎的首领!你张永今日怎么越俎代庖?领着谷大用他们一个劲夸杨一清?

即便咱们八虎要帮杨一清,也该我刘瑾领着头去帮!蛇无头不行。八虎谁是头得理清!

内阁和七位巨宦破天荒的意见一致,共同支持杨一清的安边策。

刘瑾却打定主意,这回一定要使坏!

傍晚时分,正德帝回宫。

正德帝先去了慈宁宫,给张太后问安。

张太后面露不悦:“照儿,哀家听说你今日又在御苑疯野了一天?”

正德帝沉默不言。

自从弘治帝驾崩,张太后守了寡,就成了喋喋不休的话痨:“照儿,一国之君当以国事为重。怎能痴迷游乐,荒废政务?”

“先皇是勤政的君主。你要跟先皇学!”

正德帝听这些话听的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他嘟囔道:“朕在御苑又不是光玩乐。一样处理政务。”

张太后怒道:“胡说八道。在御苑怎么处理政务?”

正德帝不再说话。他反驳张太后一句,张太后能还他十句。

数落完正德帝,张太后道:“今日你笑嫣姨进宫了。她说,两日后锦衣卫的人会护送李东阳家的女儿去山东莱州,跟破奴完婚。”

正德帝道:“去外地完婚?是朕没体谅常、李两家啊。把常破奴派出京巡盐,耽误了他的婚事。”

正德帝希望看到常、李两家尽快完成政治联姻。

在十五岁的正德帝的构想中,他会弃用刘健、谢迁,却会将李东阳留在内阁。

从慈宁宫出来,正德帝在刘瑾的陪同下回了乾清宫。

晚间,刘瑾伺候正德帝安歇。

刘瑾突然冒出一句:“杨一清所奏.似乎不妥。”

正德帝皱眉:“哦?有何不妥?”

刘瑾答:“保河套这个目的是对的。但手段不应该是修边墙。”

正德帝来了兴趣:“哦?都说宫里张永最懂军事。刘大伴儿最近也对军事有所涉猎?”

刘瑾道:“回皇上,老奴不懂军事。却懂一点史书。”

“纵观史书,大部分皇帝都大修长城边墙。但有三位堪称天骄的帝王不修长城边墙。”

“一位是汉武帝,一位是唐太宗,一位是我大明太宗皇帝。”

“这三位无一例外,都是横扫草原,将北虏打得不敢南顾的大有为之君主!”

“只有弱者才修边墙困守。真正的强者,如太宗皇帝,会御驾亲征,带兵深入草原,横扫北虏。让北虏不敢有觊觎之心。”

“都说长城有一万里。可是宋时不见万里长城挡住金人的铁蹄啊!弱者如钦、徽二宗,一样当了金人的俘虏。”

“皇上您年仅十五。用不了几年,您就能成为汉武帝、唐太宗、明太宗一般大有为之君主。”

“到时候,您带着咱大明军队横扫草原。鞑靼人哪里还敢南下入寇?边墙修了也是白修。空耗银两罢了!”

刘瑾开始犯历史上大部分宦官都会犯的错误:进谗言,扰国策。

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借针对杨一清,打压张永的风头。

刘瑾太了解正德帝的心性了。他这一席有理有据的谗言,句句说在了正德帝的心坎上。

正德帝坐到龙榻上,沉思良久。随后道:“大伴儿所言极是!只有安于现状的软弱君主,才会将守御疆土的希望寄托在长城边墙上。”

正德帝被刘瑾绕进去了!

他不想想,如今大明的军事实力,能跟汉武帝、唐太宗、明太宗时期相比嘛。

即便你正德帝要整饬军事,让大明的军事实力上几个台阶,那也是以后的事。

在当下,安边最好、最直接的手段就是修边墙。

刘瑾道:“依臣看,既然内阁也好,张永等人也罢,都支持杨一清的安边策。那您不能驳回杨一清的建议。但也不能完全认同。”

“边墙还是要修。不过不是数百里。修个四十里意思意思也就成了。”

正德帝道:“好,就按刘大伴儿说的办。让杨一清修四十里边墙即可!朕迟早是要御驾亲征,重现太宗爷荣光的。”

“等到朕带着明军横扫草原的那一天,几百里边墙岂不白修了?大几十万银子岂不白花了?”

刘瑾笑道:“皇上英明!”

杨一清好好的建议,就这样被刘瑾搅合了。今夜,刘瑾暴露出了奸宦的本性。

三日后,锦衣卫常风值房。

张永气冲冲的走了进来:“常帅爷,你好好管管你那位老侄子吧!”

常风疑惑:“刘瑾得罪张公公了?”

张永怒道:“他得罪我算什么!搅合了朝廷安定边塞的大计,那是要遗臭万年的!”

常风给张永倒了杯茶:“张公公,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永道:“杨一清的安边策,你知道吧?”

常风点点头:“我知道。我还听说内阁和宫里的公公们都支持他的安边策。”

张永道:“本来皇上已经表态,要给杨一清八十万两银子。修六百里边墙。”

“今日皇上却改了主意。只给杨一清五万两银子,修四十里边墙。”

常风眉头紧锁:“这等于皇上变着法子否定了杨一清的建议啊!怎么回事?难道是阁老们朝三暮四,怂恿皇上朝令夕改?”

张永怒道:“屁!内阁三阁老虽看不上杨一清,这一回却对事不对人,全力支持老杨的安边策!”

“是你的老侄儿刘瑾在皇上面前胡说八道,导致皇上变卦。”

张永将刘瑾那番“强者不修边墙”的说辞,讲给了常风听。

常风听后不忿:“刘瑾真是舌灿莲花!扯淡,本朝军力对北虏形成不了碾压之势。什么横扫草原,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愿望而已。”

“要守边,必修墙!”

“他为何要搅了这道既定国策?”

张永怒道:“还能为何?杨一清是我举荐的人。他怕我在皇上面前抢了他的风头!他怕我取代他,成为内宦的首脑。”

“刘瑾整天骂内阁三君子是伪君子,真小人。可是,这一回三君子都放下了党争之见。反倒是他刘瑾打闷棍、使邪力,干扰良策施行。”

常风很了解刘瑾。知道他气量小。

不过常风还是不太相信,刘瑾会奸恶到这个程度。

常风问:“张公公,你是如何知晓刘瑾在皇上面前的这番胡言乱语的?是不是外人谣传,有意离间你跟刘瑾的关系?”

张永怒道:“皇上亲口对我说的,还能有假?”

“今早皇上朝令夕改。我去旁敲侧击的问询原因。皇上将刘瑾的这番‘宏论’,原样复述了给我听。”

常风起身:“我这就去司礼监找刘瑾!”

司礼监值房内。

掌印萧敬称病在外宅修养月余,首席秉笔钱能去了陕西给王恕拜寿尚未归来。

司礼监的日常事务,由刘瑾、张永、王岳三位秉笔主持。

王岳不仅不是八虎成员,还是八虎的敌人。他的身后站着文官集团。

此刻,刘瑾跟王岳坐在值房内。二人各自看着公文,相互一言不发。

常风进了值房,见王岳在,说话不便。于是对刘瑾说:“刘公公,可否出来说几句话?”

刘瑾起身,跟着常风来到值房外的一个凉亭内坐定。

常风道:“你怂恿皇上朝令夕改,变相否定杨一清安边策,属实嘛?”

刘瑾道:“属实。不过不是怂恿,而是直谏。”

常风色变:“你这么干,就为了压过张永的风头?”

刘瑾微微一笑:“小叔叔这话是怎么说的?我是为朝廷计、为皇上计,才劝皇上打消广修边墙的念头。”

常风叹了声:“巧言令色!你心里怎么想的,我一清二楚。”

“我劝你一句。皇上信任你是天大的恩典。你不要拿着皇上的信任为自己谋私利,置边塞安宁于不顾!”

刘瑾道:“我只是与内阁、与张永、与杨一清,与小叔叔你政见不同罢了!你又如何笃定你们是对的,我是错的?”

常风不想跟刘瑾争辩修边墙的对与错。

常风道:“刘瑾,咱俩认识二十多年了。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帮你对付文官。”

“我帮你,是因为我觉得,你能成为老内相那样的贤宦。”

“如果你不做怀恩做王振我会因帮一个奸宦掌权而遗臭万年。”

刘瑾道:“小叔叔,我愿对天起誓。我一心想成为老内相那样的贤宦。此番我反对杨一清,真的是对事不对人。政见不同罢了。”

“至于张永。我一向敬他是‘壮士张’。拿他当自己的骨肉兄弟。从未有过跟他争高低的想法。”

常风叹了声:“但愿吧!”

说完常风起身,准备离去。

说来也巧,户部左侍郎陈清要去司礼监交接一份公文,途经此处。

陈清走来过来:“常都督,我下晌正要去你们锦衣卫呢。”

常风问:“哦?陈老部堂去锦衣卫有何贵干啊?”

陈清的位置是常风保下来的。常风对他有大恩。

万万没想到,陈清竟说:“赃罚归部的建议,是常都督向皇上提出的。”

“如今京内各衙的赃罚,我们户部皆已清查、追缴完毕。只剩下了你们锦衣卫。”

“我下晌去锦衣卫,就是为了这件事。”

刘瑾在一旁道:“陈部堂,你跟常帅爷是自家人。这事儿你派个主事去锦衣卫,走个过场就罢了。何苦亲自跑一趟?”

陈清一愣:“走过场?赃罚归部是补国库亏空的大事。怎么能走过场?锦衣卫是天子亲军,更要以身作则。”

刘瑾皱眉:“陈部堂,你别是要对锦衣卫动真格的吧?我提醒你,若不是常帅爷,此刻你应该身在金陵当闲散养老官。”

陈清道:“这我自然知道。可公是公,私是私。我不会因常都督保过我,就回护锦衣卫。”

刘瑾正要斥责陈清,常风却打断了刘瑾:“刘公公别说了。”

转头常风又对陈清说:“陈老部堂放心,清查锦衣卫罚脏,我一定全力配合。你下晌尽管去锦衣卫便是。”

陈清拱手:“多谢。我先去司礼监拿山东巡抚的公文了。”

陈清离开凉亭后,常风凝视着他的背影说:“看到了嘛,这才是真正的对事不对人,大公无私。”

刘瑾却道:“依我看是恩将仇报!”

随着权力的提升,刘瑾没格局的缺点越来越明显。

常风道:“面子我是要给陈清的。可锦衣卫不同于一般官衙。需要养两京十三省没有员额的几万耳目,不能没有私库。”

“我的刘公公,这回我得让你帮忙了。”

刘瑾笑道:“小叔叔有什么事吩咐就是。说什么帮忙不帮忙的?”

常风道:“锦衣卫抄家,一向是二十取一,作为卫里私库的财源。现在存银有十六万两。”

“你如今掌管着内承运库。我的意思,把这笔银子和账目移交到内承运库。等锦衣卫要用时,便找你取银子。”

“陈清查赃罚,总查不到内承运库上。”

刘瑾笑道:“这事好办。以后我在内承运库划出几间房,专门帮锦衣卫存银子。”

常风道:“多谢你了。”

刘瑾连忙道:“小叔叔这么客气就生份了。若不是你当初的提携,恐怕我到现在还是个卑微的火者呢。”

常风道:“罢了。明日糖糖回娘家。晚上你来喝酒吧。我先走一步。”

刘瑾一拍脑瓜:“咳!这几日忙得脚不沾地。怎么把正事儿忘了。小叔叔稍等我片刻。”

随后刘瑾喊过来一个小宦官,对他耳语几句。

不多时,小宦官抱着一个坛子来到了常风面前。

刘瑾掀开坛子盖,里面是盐水和冰块腌制的夏蝉。

刘瑾笑道:“这是我不当值的时候,抽空在御花园黏的夏蝉。小糖糖就好这一口。”

常恬爱吃油炸夏蝉。刘瑾每年夏天都要扛着竹竿亲手帮她黏一些。

常风问:“还小糖糖呢。都二十六了。你该不会是让我把这坛子搬出宫,带回府吧?我还得回锦衣卫办公务呢。”

刘瑾笑道:“哪儿能啊。小秦子,你把这坛夏蝉送到锦阳郡主府上。”

刘瑾让常风看这口坛子,是想提醒常风:咱们才是真真正正的一家人。你可别胳膊肘往外拐,帮张永。

常风回到了锦衣卫。张永还坐在他的值房里生闷气。

常风道:“张公公,我找刘瑾谈过了。或许.他真的只是与你政见不同。”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常风也只能硬着头皮说假话,帮着刘瑾在张永面前打圆场。

张永叹了声:“唉,我的常帅爷啊,这话你自己信嘛?这世上多少事都毁在了一个争字上。争名、争利、争宠!”

“我倒没什么。只可惜杨一清的安边良策付诸东流。”

常风无言。

张永说的很对。刘瑾这回使邪力,无非是在跟张永争宠。

内阁三君子并非铁板一块。同样的,八虎也绝非铁板一块。

常风送走了张永。他的眼神中透出一丝迷茫。在这一瞬间,他不知道自己帮刘瑾对付文官集团,是不是错了。

很快,他的迷茫便会烟消云散。他会想明白,对付文官集团,不光是在帮刘瑾,更是在帮天下人。

两个月之后,一封密折和一封紧急文书被送进了京。

密折不经通政司,直接送入了乾清宫中。

紧急文书则被送进了锦衣卫。

密折和紧急文书来自于出京巡盐的王妙心和常破奴。

常风看了这封文书后就一个感觉——毛骨悚然。

王妙心不愧为心思缜密的国手。常破奴不愧为常风的血脉。

二人上个月抵达扬州,清查两淮盐务。他们明察暗访,抽丝拨茧,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两淮盐引,竟有七成被两淮盐运使梁伯宏私下转赠给了一群盐商。

是转赠,而非倒卖。

也就是说,两淮盐税有七成没有归于朝廷,而是被盐商们瓜分了。

这些富甲一方的盐商无一例外,全都是高官们的家人。

其中牵扯到了京内六名部堂大臣、二十多名司官。地方上牵扯到了两个巡抚,三个布政使,两个按察使,二十多个知府。

刘健家做的是茶业、丝绸生意。谢迁家做的是走私贸易。李东阳清廉自守。故而内阁阁员未牵扯进私盐案中。

常风叫来了钱宁、石文义商议此案。

钱宁看了紧急文书后,面色一变:“我的天。此案会让京城掀起政潮,江南官场地震。”

石文义跟了常风多年,很了解常风的脾性,他道:“皇上刚刚登基,掀起如此大案于朝局”

常风打断了石文义:“去他娘的朝局吧!为了所谓的朝局,这些年我多少次对文官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多少次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倒头来呢?换来的是文官们变本加厉的贪贿!”

“两淮盐税是东南的财税支柱。他们竟私分了七成?我若再和稀泥、打马虎眼,恐怕会遭天打雷劈!”

“皇上此刻应该在御苑。傍晚我就去乾清宫请旨,该抓的抓,该抄家的抄家。”

“再任由文官们胡作非为,恐怕大明王朝的城墙会被这群蠹虫蛀空!”

钱宁一挥手:“好!先皇在位时,锦衣卫一直被文官压着。这一回总算能扬眉吐气了!”

与此同时。刘健和谢迁也收到了江南官员们的求援信。

二人撇开了李东阳,商量这件事。自常、李联姻。二人已经不再信任李东阳了。

刘健道:“咱们俩这些年没有约束好手底下的人啊。他们太过分了。每年几百万两的盐税,竟被他们私分了大部分。还没分给.啊,没分给梁伯宏。”

谢迁道:“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这些蠢货,竟被王妙心和常破奴拿住了把柄。”

“梁伯宏一个官场老油子,竟斗不过一个锦衣卫的武夫、一个新科进士。”

“不管他们做的多过分,这一回咱们都要保他们。从盐务上余利的这批人若是倒了,咱们手中的力量将折损三成以上。”

“且他们出事,咱们不管。其余的官员免不了会兔死狐悲。觉得咱们二人不配当他们的首脑。”

刘健思索片刻后,叹了声:“唉,这次我也只能做出违心之举,保这群贪得无厌的人。”

谢迁道:“当务之急,是先想个法子稳住局面。锦衣卫常风那边要是请旨,把这批人全抓进诏狱,严刑逼供两榜进士不是十二团营的丘八。受不了几样刑就全都招了。”

刘健站起身:“让我想想。”

一柱香功夫后,刘健道:“有了!咱们先伪造两淮盐运使梁伯宏的笔迹,写一封信。就说王妙心、常破奴一到扬州,便四处索贿。”

“他们索贿不成,便大肆污蔑官员们的家眷贩卖私盐。”

“这样一来,便形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对峙局面。皇上不会也不能轻易下旨,命锦衣卫缉拿所谓的涉案官员。”

“接下来,皇上一定会下旨先押梁伯宏进京,审讯清楚再做定夺。”

“梁伯宏被押进京后,咱们得想法子让他‘自尽’。再留一份遗书,就说不堪忍受污蔑,以死明志。”

“梁伯宏这个管着两淮盐引的人一死,私分盐引之事自然也就没了证据,不了了之。”

谢迁道:“首辅高明啊。”

刘健摆了摆手:“别这么说。行这等旁门左道,保一群贪得无厌的手下丧良心啊!”

谢迁道:“这也是无奈之举。总好过让八虎借机掀起大案,对咱们不利。”

当天傍晚。常风来到了乾清宫门口等待正德帝归来。

他惊讶的发现,刘健和谢迁也跪在乾清宫门口。刘健手中捧着一封信。

常风道:“二位阁老神通广大,应该听说两淮私盐案的事了吧?这一回我不会像对待四海会、双木会那样,息事宁人。”

“息事宁人只会助长蠹虫们的嚣张气焰。”

“若有牵连到二位阁老的地方,还请海涵。我是公事公办。”

刘健冷冷的说:“什么两淮私盐案?我没听说过。我只听说了一件耸人听闻的索贿案。”

常风问:“索贿?谁索贿?”

刘健答:“巡盐钦差王妙心、副钦差常破奴索贿。”

常风先是一愣,随后道:“反咬一口?好手段!”

谢迁道:“常风,你别胡说八道。是你没约束好下属和儿子,他们才做出这等耸人听闻的恶事来!”

常风咬牙切齿的说:“你别忘了,常破奴既是李东阳的学生,也是你谢迁的学生。自古师徒如父子。虎毒尚且不食子!”

“他在扬州秉公办案。你倒要栽赃他索贿?”

谢迁道:“这里只有我们三人。有些话非要我挑明嘛?”

“皇亲国戚们在长芦贩私盐。曲阜孔家在山东贩私盐。王妙心、常破奴去了这两个地方,只让他们吐出了赃利,并未过度追究。”

“怎么到了扬州,非要置人于死地?”

常风反问:“皇亲国戚怎么追究?衍圣公一脉怎么追究?难道要皇上下旨杀自己的长辈?”

“难道要皇上下旨灭了孔夫子的后裔?那皇上还如何以孔孟之道治天下?”

“再说,长芦、山东两盐场,纵有人贩卖私盐,但只夺盐税十之一二,未伤及盐税根本。”

“两淮.你们手下那些人直接分了七成!他们疯了吧?把朝廷的盐务当成了自家的菜园子?萝卜白菜说拔就拔?”

谢迁狡黠的一笑:“你别胡说八道。两淮盐务干净的如一汪清水一般。是令公子索贿不成,编造子虚乌有的大案。罗织罪名报复不愿给他行贿的官员。”

常风叹了口气:“谢迁。这天下不存在两种药。一是长生不老药,二是后悔药。”

“我一生最后悔的事,就是当初不该帮你入阁!”

“又或者,你入阁之初是个好人。权力这剂毒药让你变成了恶人。”

刘健道:“不要再说了。谁是谁非,咱们一回儿在皇上面前辩个明白就是。皇上圣明,自有公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