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 第249章 弘治十八年,金榜题名

第249章弘治十八年,金榜题名

其实,内阁还真没想过行废立之事。

李东阳和谢迁有着充足到盲目的自信。太子是我俩的学生,是我俩一手调教出来的。

他当了皇帝,能不唯两位老师之命是从?

在李、谢眼里,朱厚照不过是个贪玩的十四岁少年。十四岁小儿,哪里懂治国?

真到了天崩地裂、新君登基那一天。朝政还不是皇帝的老师说了算?

他们当朱厚照是个无知小儿,殊不知,朱厚照有着远超同龄人的主见。

首辅府邸。

刘健正在跟李东阳、谢迁密议新朝内阁成员的人选。

刘瑾能够买通刘文泰,得知弘治帝天命不久。文官集团亦在刘文泰身上花了银子。

刘健道:“皇上大限可能在半年之内了。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新朝内阁成员,我们得早作打算。”

内阁成员,一向是皇帝钦定。文官集团这摆明了是在越俎代庖。

李东阳和谢迁对视了一眼。

李东阳道:“全凭首辅决断。”

刘健道:“首辅嘛,还是我。次辅还是宾之(李东阳字)。于乔(谢迁字)依旧做阁员。”

“另外再召入两位阁员。当然,阁员跟阁员是不同的。于乔久任内阁,算是首席阁员。”

谢迁试探着问:“不知首辅打算让哪两人入阁?”

刘健答:“吏部右侍郎王鏊算一个,左都御史戴珊算一个。”

这两人也都是文官集团的头目。跟刘、李、谢关系都不错。

李东阳道:“首辅高见。王兄、戴兄都是守成之臣。足够胜任阁员之职。”

刘健笑了笑:“六部的人事也该动一动了。马文升久掌吏部多年,他年龄大了,该调去南京颐养天年了。”

“兵部那边,刘大夏也该封个柱国,调去南京做兵部尚书。”

马文升、刘大夏这些年一直游离在文官集团之外。内阁一直无法染指吏部、兵部。

这两个部门一个管人事,一个管军事。刘、李、谢只有掌控了这两个部,才真正称得上权倾朝野。

三人密谈了一夜。定下了新朝内阁、六部的人员名单。

旧皇帝还没死呢,大臣们就开始谋划越过新皇帝,安排朝廷人事。这事要是让弘治帝知道了,一准会摔罄、龙啸素质二连。

这日,常风来到来了东宫视察卫戍。

如今东宫卫戍是江彬掌管。江彬跟朱厚照可谓是一见如故。二人夜间甚至同卧一榻,彻夜长谈。

宫中内宦甚至怀疑太子殿下有龙阳癖.自然,这些都是心里的想法。没有一个人敢乱嚼舌根。

常风倒觉得江彬跟太子同榻而眠是好事。

江彬像极了年轻时的他。攀上储君是江彬平步青云的指望。为了自己的前程,江彬会拼死保护储君。

卫士睡到储君榻上,要是晚上有刺客,至少能替储君挡刀。

江彬毕恭毕敬的说:“常爷,按照您的吩咐,东宫的大汉将军全调换成了跟随您十年以上的老弟兄。”

“夜里上双哨。殿下寝宫外的值夜袍泽也增加了三倍。”

常风道:“自今日起,钱宁、石文义、王妙心、张采、尤敬武全部来东宫值守。定国公徐光祚也会暂时过来帮忙。”

江彬听了这话惊讶万分:常爷将锦衣卫的大人物全都调来守东宫了?

常风道:“别管他们职级比你高多少。到了东宫,全部听你差遣。”

江彬有些迟疑:“这他们大部分是我的上司,还是卫里的老资格。属下怎好”

常风一摆手:“非常时期,非常手段,非常人事。太子爷如今最信任的人是你。东宫卫戍还是交给你统管比较妥当。”

“江彬,我事先言明。若殿下有任何闪失。我会杀你和你的全家。”

常风的话虽有些重,江彬却很理解他:“常爷放心。若殿下有闪失,不劳您动手。我会带着家人悬梁自尽。”

常风又道:“去膳房、茶坊看看。”

明代宫中不仅有两个御膳房负责皇帝饮食。各宫皇子、后妃也有自己独立的膳房和茶坊。

东宫的膳房和茶坊紧挨着。

常风道:“怎么才有四名大汉将军守卫?改成二十人!”

“从宫外挑来的新鲜菜蔬。譬如萝卜。要切成四段,一段做菜给殿下食用。剩下三段,让内宦们先尝。”

“炒制成菜后,内宦们要再尝两遍。过半个时辰没问题,再端给殿下。”

江彬皱眉:“过半个时辰?那饭食不都凉了?”

常风道:“非常时期,也只能委屈下太子了。”

常风又带着众人来到了东宫的水井旁。

常风道:“江彬,水井旁怎么不派大汉将军专门看守?”

江彬一愣:“水井?没必要吧。”

常风眉头紧蹙:“怎么没必要?东宫共有水井六口。万一有人在井中投毒呢?每口水井派两人看守。四个时辰一轮值。”

常风在东宫中一通加强守卫。按照常风的命令,东宫连只苍蝇恐怕都飞不进来。

傍晚时分,他正要离开东宫,突然想起了一个民间传说。

小明王当年覆舟溺水而亡,幕后指使者是谁,其实是公开的秘密。

传说小明王死前下过一个恶毒的诅咒“朱重八子孙,与朕相同下场!”

常风叮嘱江彬:“你日日常伴殿下左右。你要看着他,不要让他在太液池、鱼藻池内乘舟戏水!”

江彬有些为难:“殿下的性子要是临时起意,我怕是拦不住。”

常风想了想也对。转头对张采说:“去跟司礼监的萧公公打声招呼。将太液池、鱼藻池的御舟全都撤掉。”

张采领命而去。

常风交待完一切,这才回了府。

斗转星移。皇宫青石板上的寒霜变成了厚厚的积雪。积雪融化的时候,春风渐起。

弘治十八年的春天如约而至。

弘治帝的身体每况愈下。今天开春,他破天荒的连续缺席了六天的早朝和午朝。

常风从内宫得到消息,皇上已经病得下不来榻了。

皇帝病重,太子代天临朝理政。

这么说吧,朱厚照在御门早朝时,就跟个老实巴交的小媳妇儿似的。

两位老师和文官们说啥是啥。不管他们提出什么建议,朱厚照都会了来一句“某卿高见,照准”。

前朝有万岁阁老,本朝有照准太子。

看上去太子没有任何主见。将文官们的意见当成金科玉律,被文官门控制在股掌之中。

但刘瑾悄悄告诉常风,太子是在示弱,伪装顺从

朱厚照跟刘瑾、常风一样,亦不希望在他登基之前发生任何变故。

在皇帝病重的非常时期,风平浪静的朝堂对太子最有利。

二月初七。离举子们入贡院参加春闱大比仅剩下了两天。

常破奴跟母亲刘笑嫣、小娘九夫人忙着收拾考试用具。

傍晚时分,常风下差回了家。

常破奴道:“爹,笔墨纸砚、考盒我都替你收拾好了。”

常风却摆了摆手:“不必了。我已让张采去了趟礼部,递了退考本科的照本。”

常破奴闻言大惊:“爹,你不考这一科了?”

常风点点头:“我已连续五科不中。不差少考这一科。”

常风退考是为了朝局。一进贡院就是九天。且进了贡院基本就与世隔绝了。

皇帝病重的非常时期,若这九天内横生变故,常风无法及时处置。

他考虑再三,这一科干脆不考了。

常破奴叹道:“唉,昨日儿和敬武大哥、严嵩大哥一处喝酒时还说呢,这一科说不准常家、严家双双父子两进士。”

常风道:“功名事小,朝局事大。锦衣卫那边牟指挥使不怎么管事。爹是实际上的缇骑首领。皇上又龙体欠安”

“行了,你别管了。好好备考便是。”

下人禀报:“公子,您的那位好友翟銮到了府里。”

翟銮,顺天府人,地道的老京城。跟常破奴是同科举人。

去年桂榜揭晓,顺天府鹿鸣宴,常破奴跟翟銮紧挨着。二人相谈甚欢。最近半年老在一处切磋制艺文章预备会试。

常风道:“破奴,去会你的同年吧。”

常破奴点头离开。

儿子走后,刘笑嫣将常风拉到一边,压低声音道:“糖糖下晌来了。她刚从宫中得到消息,皇上昨夜呕了血。是呕血,不是咳血。”

文官们虽跟常风达成妥协,不再追究刘笑嫣当街杀官的事。可案子并没消,她身上还背着人命,不便入宫。

最近这段时间,一直是常恬进宫找张皇后,打探弘治帝的龙体状况。

常风皱眉:“呕血?我的天。”

刘笑嫣道:“张皇后已经命针工局、巾帽局,拿出了大行皇帝所用敛服。”

常风眉头皱得更紧:“都到这一步了?”

刘笑嫣道:“是啊。”

常风心道:看来我不参加本科会试是对的。

两日之后,会试照常进行。常破奴跟亲家伯严淮,亲家大哥严嵩、同乡好友翟銮同入考场。

本科会试主考官是左春坊大学士杨廷和。

二月二十五,贡生榜揭晓。常破奴、严嵩、翟銮入榜。严淮名落孙山。

三月十五,贡生们进入皇宫,参加殿试。由于弘治帝病重,由太子朱厚照代天取才。

其实大明历代殿试名次,大部分都不是皇帝钦定。皇帝根本没有精力阅三百多人的考卷。

一般是会试考官阅殿试卷,定出名次。皇帝会做一些微调,譬如看看状元卷写的如何。不合心意就把名次往后降。

又譬如,殿试时皇帝如果看到长相极为丑陋的,会记下名字。定名次时往后降。

长得特别出众的反之,会把名次往上升。

阅卷结束的当夜。内阁三阁老、礼部尚书、会试主考及八位考官来到了乾清宫大殿。

龙椅边上设了座,朱厚照在老师们面前正襟危坐,腰板挺得直直的。

主考杨廷和禀奏:“禀太子殿下。弘治乙丑科殿试,拟取一甲三人,二甲九十五人,三甲二百零五人。”

“名单呈上,恭请殿下阅览。”

朱厚照道:“孤才学浅薄。名单还是由刘先生、李先生、谢先生代孤阅览吧!”

三阁老看过名单,谢迁提出了疑问:“常破奴是二甲第九?这万万不可啊殿下!”

朱厚照皱眉。常破奴是他幼年时的伴读郎,二人同在李东阳的教导下读书,感情深厚。

他希望常破奴能够考一个好名次,儿时玩伴今后能当他的朝堂帮手。

朱厚照问:“有何不可?破奴是李先生的学生。他的才学李先生是知晓的。”

谢迁却道:“就因为这个,常破奴万万不能跟进二甲。”

“殿下您代天取才,常破奴是您幼时的伴读郎;内阁次辅是常破奴的老师;会试主考杨廷和,曾跟常破奴的父亲在东南并肩抗击过倭寇。”

“更别提,他父亲常风是皇上身边的第一宠臣了!”

“如果他进入二甲,位置还这么靠前,士林一定有流言,说朝廷偏私!”

朱厚照问:“依谢先生之见?”

谢迁道:“应将常破奴金榜名单中划去!”

狠,太狠了!常破奴十年寒窗,谢迁一句话就将他所有努力全部抹杀。

朱厚照陷入了两难。同意吧,对不起常家。他心里有数,最近常风为了他的安危,可谓是费劲了心思。

不同意吧,三个月前刘瑾送了他两个字“示弱”。跟谢迁唱对台戏,于大局不利。

关键时刻,主考杨廷和还是厚道的。

杨廷和道:“谢阁老此言差矣。如果太子殿下的同窗连金榜都进不去,岂不显得皇家师教无方?”

“再说,按祖制,哪有举子进了贡生榜,却金榜无名的先例?”

“依我看,将他放在三甲也就是了。”

朱厚照忙不迭的点头:“对对!破奴如果名落孙山,显得李先生教导无方啊!”

谢迁想了想也是。虽然他不想让常家独子进二甲前十,入翰林院做庶吉士,得到诺干年后有入阁机会的前程但总要给人家的老师李东阳留点面子。

于是谢迁道:“那就将常破奴定在榜尾,三甲第二百零五名吧!”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儿上,朱厚照为了在内阁面前装顺从,只得道:“照准。”

弘治十八年殿试金榜正式出炉。

状元顾鼎臣、榜眼董玘、探花谢丕。

二甲第二名,严嵩。

二甲第十名,翟銮。

三甲中,有一个叫徐祯卿的人,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寅的至交好友。

弘治十八年的金榜很特殊。一科出了三位日后位极人臣的内阁首辅。

而榜尾的三甲第二百零五名,则是锦衣卫常屠夫的独子,常破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