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 第147章 巡查(五千字章)

第147章巡查(五千字章)

户部大堂。

户部尚书李敏仔细看着北直隶刚刚报上来的粮价册子。

他大惑不解:“粮价怎么掉下来这么多?江南上等米竟然跌到了五钱银子一石。”

户部右侍郎张维笑道:“这是大好事啊!前朝庸相恶宦掌权时,国势倾颓。成化二十二年,北直隶米价甚至涨到了一两二钱银子一石。”

“如今米价跌了这么多,说明皇上勤政爱民,善政已得大成!大明出现了盛世光景!”

张维五十来岁,祖籍山东莱州。此人中举之前曾当过讼师,能言善辩。

他监管京仓,故又称“仓场侍郎”。

李敏道:“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我还是觉得粮价暴跌有些反常。”

张维笑道:“李部堂多虑了。粮价低,说明您这个户部正堂治粮有方!”

左侍郎高平道:“李部堂,去年秋两京十三省丰收,粮食多了,价自然会跌。”

李敏合上粮价册子:“或许吧。”

粮价跌了,的确是户部尚书的一项大政绩。李敏没有再纠结此事。

锦衣卫北镇抚使值房。

孙栾告假大半年了。常风负责北司日常事务,干脆鸠占鹊巢,搬到了镇抚使值房中。

司礼监秉笔李广走了进来。

李广笑道:“常千户,你们北镇抚司的人这回得了一件天大的美差!有上谕!”

锦衣卫的指挥使是朱骥。按照规矩,李广来锦衣卫传旨,要把旨意传给朱骥。

可是怀恩生前对朱骥的评价至允至当:朱骥这人,根本不会做官!

朱骥不会在司礼监的诸位上司面前左右逢源也就罢了,对待下属又极为严苛。

上面没人喜欢他,下面的人讨厌他。指挥使他当了三年,混到现在简直是猫嫌狗不爱。

司礼监那边若来给锦衣卫传旨,一般会绕开朱骥,直接传给常风。

常风连忙跪倒:“臣,常风接旨。”

李广道:“有上谕。命北镇抚司分遣缇骑至天下各州县,巡查各地囤粮状况,钦此!”

去年八月,弘治帝曾颁旨命地方趁丰年囤积粮米,以半年为限。

现在到了验收的环节了。

弘治帝没让户部的人下去验收。因为他知道,户部文官跟地方官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查来查去,无非是糊涂钦差查糊涂账。

弘治帝干脆派出了自己的私军家奴,前往各处搞验收。

从古至今,验收都是个大美差。

常风领了旨,李广笑道:“你们锦衣卫的袍泽,这下可以捞足了出京办差的好处。”

常风不动声色的说:“属下一定让袍泽们竭尽全力,办好皇差。”

李广道:“对了,今儿上午尊夫人前往坤宁宫拜见张皇后,我看她发福了不少啊。果然跟着常千户享了福。”

常风敷衍道:“是发福了不少。”

刘笑嫣发福,是因为生了壮壮之后,整日里忙着带孩子,又要应酬京中贵妇。没功夫练武了。

不过常风在床笫之间倒是很喜欢刘笑嫣如今的体型。他曾对刘笑嫣说:“你这叫肥而不腻,柔若无骨。”

李广笑道:“皇后娘娘待伱们常家,真与待其他臣子不同。她亲手缝制了一件肚兜,赐给了你家小公子。”

“嘿,寻常臣子哪有这等恩荣?”

李广跟常风闲聊了一阵,喝了两碗茶,离开了锦衣卫。

李广走后,常风立即召集北镇抚司的其余四位千户、五位副千户、五十位百户、一百位总旗议事。

常风先转述了弘治帝的旨意。

随后他让人挂起来一张大明堪舆全图。

常风道:“咱大明共有一百四十个府,一百九十三个州,一千一百三十八个县。”

“我准备从北镇抚司抽调千人。每五人为一组,巡视五到六个县。”

“大明地域广阔。我知道你们都想去江南,都不想去岭南。”

“为公平起见,确定人员名单后,大家抓阄。抓到哪个地方就去哪个地方。”

徐胖子问:“常爷,我们这些千户、副千户也参与巡查嘛?”

常风道:“千户、副千户就不参与了。毕竟咱北镇抚司的差事不光巡查存粮这一桩。”

钱宁听了这话有些失望。本来他还打算借着这个差事出京狠捞一笔呢。

常风正色道:“诸位。我知道你们中有人打量着出京巡查是肥差。准备大显身手,大发横财!”

“我告诉你们,不要痴心妄想!”

“南镇抚司管本卫法纪。我会让南司王镇抚使调专人,到各处监察你们。一旦发现你们有纳贿徇私情事,别怪法纪不容情!”

一众袍泽齐声道:“是!”

当然,常风不是朱骥。先打了袍泽们一竿子,自然还要给个甜枣。

常风又道:“不过嘛。程仪还是可以收的。官场规矩咱们不好破。但不能过火!每笔程仪不得超过五十两!”

袍泽们听了这话,个个欢喜。果然跟着常爷混还是有好处的。

常风道:“好了,咱们现在拟定名单。然后抓阄。”

调集一千多人外出巡查,光是名单就拟了四个时辰,一直拟定到了掌灯时分。

翌日,常风又命参与巡查的人抓阄,确定了各自的巡查地点。

做完这一切后,常风去了乾清宫复旨。

弘治帝刚刚听取了户部尚书李敏对粮价的汇报。他心情不错,美滋滋的。

历朝历代的任何一个明君,都希望粮价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在万历朝之前,谷贱伤农其实是个伪命题。

彼时,离一条鞭法的推行还有近百年。农人缴田赋,缴的都是粮米。

农人交完了田赋,能有充足的余粮填饱肚子已经算万幸。哪里还有多余的粮米拿去卖?

就算遇上丰年,农人手中的粮食多了。他们想的也不是拿去卖,而是囤在家里,防备灾年。

农人不卖余粮,就不会被贱价所伤。

市面上买卖的粮米,几乎皆出自拥有大量田产的大、小地主手中。

谷贱伤的根本不是农,而是大、小地主。

对于弘治帝来说,他巴不得削弱地主豪强们的利益呢!

常风跪倒在地:“禀皇上,外出巡查地方囤粮一事,臣已拟好方略。”

弘治帝道:“嗯,说来听听。”

常风呈上了刚刚拟定好的巡查章程,又一番解释。

弘治帝万分满意:“很好!常风,朕跟你说句君臣之间的体己话。户部的那群文官靠不住。”

“囤粮大政,是朕头回独立拟定的国策。锦衣卫是朕的耳目,得替朕好好查验国策是否落实。”

“成化朝时,曾有人说‘好圣旨,好圣旨,出了顺天像草纸;好政令,好政令,出了顺天忘干净’。”

“朕想知道,本朝的地方官,是不是对朕阳奉阴违!”

弘治帝说的,其实不是成化朝独有的现象。

古代交通不便,皇帝居于京城。圣旨出了京,地方上的府官、县官执行不执行,执行的如何,龙椅上的皇帝很难知晓。

正所谓天高皇帝远。

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一辈子能够接触到的最大的“官”,可能就是乡里的粮长。

一个县官在辖境之内,简直就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

圣旨通过一级级衙门传达到县官手中,县官执行不执行,怎么执行通常看县官心情。

说不定跟小妾开枝散叶时,一时萎靡不振,心情一差,直接把圣旨当成一文不名的草纸。

所以说,一部华夏古代史,就是皇帝与官僚,中Y与地方的博弈史。

常风拱手:“皇上放心。臣会严令袍泽们办好这件差事。”

弘治帝道:“嗯,你办事朕一向是放心的。对了,孙栾告病六七个月了。朕听说他病入膏肓,怎么还不见递上辞官的奏折?”

“他辞了官,朕才好升你做北镇抚使。”

弘治帝再仁厚也是个老板。是老板就要适时给员工画画大饼。

常风听了这话感激涕零:“臣多谢皇上抬爱。”

弘治帝一挥龙袖:“罢了,下去办差吧。”

常风办了一天差,回到了家。

老泰山刘秉义上门了。

常风半开玩笑的说:“老泰山。你别是来给以前的门生故旧求情的吧?免谈!”

刘秉义一头雾水:“求什么情?啊,你说北镇抚司派人到各地巡查囤粮状况的事?”

“这我求个屁的情啊!我告诉你,全天下的官仓如今都是满的!”

常风眉头一皱:“老泰山为何如此肯定?”

刘秉义是官场上的老狐狸,即便是对自己的女婿也留着一手呢。他自知刚才失言,连忙敷衍道:“啊,去年秋各地都丰收了。官仓自然是满的嘛。没见粮价都跌下来那么多。”

常风坐到椅子上:“那您这趟来?”

刘秉义道:“咳。上回糖糖说让我给她寻摸一根黄楠木鱼竿,她好到永定河边钓五斤往上的大王八用。”

“这不,我刚去福盛号杂货行买了一根,给她送来。”

刘秉义当了三年太常寺卿,闲散又安逸。除了按时参加早朝就没什么正经事做。整日里玩花鸟鱼虫,斗鸡遛狗钓王八。

常风道:“有劳老泰山了。对了,糖糖今年都十岁了。整日里疯玩不成体统。”

“老泰山要是闲在,帮忙替她寻一位女先生,给她开蒙读女四书。”

大明名门闺秀家的女儿,十岁要开蒙读《女诫》、《女训》、《女论语》、《女范捷录》。

后世那帮打拳的,一提女四书就上纲上线。可历史就是历史,不能说你们觉得不对、不好,就对这段历史视而不见。那叫历史虚无主义。

刘秉义道:“成啊。这事包在我身上。对了,你快高升北镇抚使了吧?”

常风喝了口茶:“谁说的?”

刘秉义道:“还用谁说?京城官场最近都传遍了。北镇抚使孙栾病重。他要是卒了,北镇抚使板上钉钉是你。”

常风微微摇头:“别,孙镇抚使是我敬重的上司。我盼着他早日痊愈呢!”

常风已经打算好了。自己若升了北镇抚使,便提拔钱宁做查检千户,继续当他的替身。

至于徐胖子。横竖他有公爵爵位可以承袭,根本不在乎在锦衣卫里的官职。

他唯一在意的,就是当常风的跟腚虫,和好兄弟一同办差。

糖糖抱着壮壮走了进来,她问刘秉义:“姻伯,嫂子问你今晚想吃什么。她亲自下厨给你做。”

刘秉义的眉头皱成了八字:“别。还是让厨娘做吧。你跟她说,我怕累着她。”

糖糖转身离去。

常风笑道:“老泰山,我也怕笑嫣下厨。她能把盐当成糖,把醋当成酱油。那饭做的.给虎子都不吃。”

一家人其乐融融吃了晚饭。刘秉义酒足饭饱,腆着肚子出了府,坐上了官轿。

刘秉义其实很知足。有常风这个有出息的好女婿当靠山,他没在新皇登基后丢掉官位。如今位居小九卿,整日吃喝玩乐,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

他有时会沾沾自喜:若不是当初我毁了婚约,激励常风这小子上进。恐怕他还爬不到如今的高位呢!

三日之后,出京的千余名北司袍泽准备妥当。

常风将他们集中在校场训话。

常风道:“诸位弟兄。我还是要再提醒你们几句。你们别嫌我烦。”

“锦衣卫是皇上的耳目。皇上的耳目若与地方官搅合到一起,内外勾结蒙蔽圣听。那就休怪家法无情!”

“我曾说过,我不反对你们收程仪。但你们不要因拿了地方官的程仪就觉得欠了他们的,因循回护。”

“你们只当程仪是应得的。礼照收,事不办就是!”

常风这一席话,既告诫了袍泽,又让袍泽有好处可捞。

同样的话,若是朱骥说,恐怕就不是这番味道了。

钱宁高呼一声:“属下牢记镇抚使教诲!”

一众袍泽先是一愣,随后齐声高呼:“属下牢记镇抚使教诲!”

常风面露不悦:“钱宁,别领着头胡说八道的。孙镇抚使在府邸里养病呢。这里只有千户,没有镇抚使。”

钱宁道:“属下只知道,谁坐在镇抚使值房,谁就是我的镇抚使!”

常风其实心里很受用。高帽谁不爱呢?

常风笑骂道:“行了,就显得你会说话?好了,弟兄们出发!我预祝你们一路顺风,办好皇上交代下来的差事,早日回京。”

一众袍泽鱼贯离开了校场。

徐胖子凑了上来:“嘿。常爷你如今在卫里的威信,何止比得过孙镇抚使,简直比得上朱指挥使。”

“弟兄们都说,要是你来当指挥使就好了。”

常风道:“别胡说八道的。让朱指挥使听了去,又是一桩事。”

“哦对了。弟兄们出京了,咱们也不是没有事做。”

“过一两个月,你跟我也出京,到京城附近的几个府转转,巡查下袍泽们办差是否尽心。”

徐胖子道:“成啊!整日憋在京城,都快憋出病来了。”

常风开起了玩笑:“成天去怡红楼找赛棠红放水,你还能憋出病?”

徐胖子道:“嘿,别提了。她最近没工夫伺候我。忙着做粮米生意呢。”

常风有些奇怪:“她明着做皮肉生意,暗着做闯空门的无本买卖。什么时候又倒腾起粮米来了?”

徐胖子解释:“我那红儿不光舌头灵光,脑袋也灵光。只要赚钱的生意她都做。”

常风问:“现在粮价都跌成三孙子样了,她还倒腾粮米,不怕折了本?”

徐胖子笑道:“常爷,要说抄家你是行家里手。要说做生意你就是个外行了!”

“粮价高不一定能赚到钱,粮价低不一定赚不到钱。赚不赚,要看有没有差价。”

“我还给了她三百两银子入股呢。你猜怎么着?一个月翻成了五百两。”

常风惊讶:“利头这么大?”

徐胖子道:“那是。钱帮我赚着,人让我曰着,上哪儿找这么好的事。”

常风夸赞道:“你是个有福之人啊。特别是艳福。”

接下来的一个月,常风陆续收到了北直隶一些府县盘查囤粮状况的文书。

外省因路途遥远,文书尚未发回。

无一例外,各地官仓全都按照弘治帝圣旨中所定的数目,囤足了粮。不少还超出了数目。

常风整理好文书,进了宫向弘治帝禀报。

弘治帝大为惊诧:“北直隶一百一十七县,你们北镇抚司已经巡查完毕六十九个县。”

“六十九个县竟然全部按照朕所定数目囤够了粮?”

常风拱手:“禀皇上,按照袍泽们发回的文书看,是这样。”

弘治帝眉头紧锁,满腹狐疑:“若六十九个县里,有三两个未囤够数目,朕倒不会起疑。”

“可现在是全部囤满。朕有些担心”

常风立马明白了过来:“皇上是担心臣的下属们与地方官勾结,隐瞒实情。”

弘治帝微微点头。

常风道:“臣请旨,与钱宁、徐光祚等人外出巡查囤粮状况,严查内外勾结的不法情事。”

弘治帝道:“嗯,准奏。记住,朕要的是实情,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数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