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 第241章 火是新陈代谢的保证

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张景岳,就深刻理解了这一病理机制,他创制了一个名为“济川煎”的经典方剂。这个方子的巧妙之处在于,它里面几乎全是温补之药,如补血润肠的当归、温补肾阳兼能润肠的肉苁蓉,以及补益肝肾、引药下行的牛膝等。一般人可能很难将这样一个以补益为主的方剂与治疗便秘联系起来,因为它完全颠覆了“便秘就要清热泻火”的常规思维。然而,正是这种针对气血亏虚、阳气不足导致的“虚性便秘”,“济川煎”展现出了卓越的疗效。它通过温补肾阳、填补精血、益气升清,从根本上恢复了肠道的“动力”和“润滑”,使得大便得以自然、顺畅地排出,其效果之好,令后世医家赞叹不已。

通过以上这些生动而深刻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火力”——无论是肾阳之火还是脾胃中气之火,在维持人体整体健康和对抗衰老过程中都扮演着何等核心和关键的角色。无论是“上火”所代表的阳气过亢、阴阳失衡,还是“火力不足”所导致的阳气亏虚、机能衰退,都会严重干扰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学会辨别自己体内的“火”是实是虚,是旺是衰,并采取相应的调养措施,保持体内“火力”的适度与平衡,是贯穿我们一生、维持长久健康的重要一环。这远比盲目地“清火”或“补火”更为重要。

希望大家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能够多一份对自身的觉察与关爱,学会观察夜尿、排便、体温、精力等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调整饮食起居,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此,方能让我们体内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既旺盛又持久,温暖而光明。

2. 植物的种子能壮阳

植物的种子,作为新生命的孕育者,蕴含着大自然最精纯的生命能量。它们不仅是植物繁衍的起点,更是能量高度浓缩的“生命电池”,为种子萌发初期提供所需的一切营养与动力。正因如此,种子在人类饮食与养生文化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尤其被视为增强体力、补肾壮阳的天然佳品。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种子因其“藏精蓄锐”的特性,被认为具有“补肾益精、温阳固本”的功效,广泛应用于治疗因肾阳不足引起的各种虚损性疾病,如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精神萎靡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主任赵进喜教授,长期致力于肾病与肾虚类疾病的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针对临床上常见的“阳气不足”型患者,他常推荐使用一个历史悠久、疗效显着的经典方剂——五子衍宗丸。此方起源于明代,已有数百年传承,由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菟丝子、车前子五种植物种子配伍而成。最初,该方专为治疗男性肾虚所致的阳痿、早泄、遗精、不育等问题而设,素有“种子第一方”的美誉。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与临床实践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如今也被广泛用于改善尿频、夜尿增多、遗尿、小儿流涎、女性白带清稀量多等症。赵教授指出,这些看似不同的症状,其病机多归于“肾阳亏虚,气化无力”,而五子衍宗丸正是通过温补肾阳、固摄精气、激发人体根本活力,从而实现整体调理。

为何此方以“种子”为核心组成?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中医哲学与自然观。《庄子?渔父》有言:“同类相从,固天之理也。”古人观察到,种子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繁衍,与人类的生殖功能在“象”与“理”上高度契合。因此,以种子补肾、以子养子,成为中医“取类比象”思维的典型体现。这一理念也渗透于民俗之中,如传统婚礼上,人们常在新人床铺撒上枣子与栗子,取“早立子”“利子”之谐音,寄托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五子衍宗丸的命名与配伍,正是这种古老生命观的医学化表达。

从现代科学视角看,种子确实是植物体内营养最密集的部分,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锌、硒等对男性生殖健康至关重要的营养素。这些成分有助于提升精子质量、增强性激素分泌,从而在生理层面支持“壮阳”作用。因此,以种子类药材温补肾阳,既是经验医学的智慧结晶,也具备一定的科学依据。

在我国北方,民间素有“立秋贴秋膘”的习俗,即在秋季来临之际,通过多食肉类来储存脂肪与能量,以抵御寒冬。这本质上是一种顺应自然节律、补充阳气的养生方式。然而,随着现代饮食结构的变化,素食人群日益增多,动物性脂肪摄入减少,如何有效补充阳气成为新的健康课题。此时,种子类干果便成为理想的替代选择。花生、榛子、核桃、杏仁、腰果等坚果,不仅富含植物油脂与能量,更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对于体质偏瘦、气血不足、长期用脑过度的人群,每日早餐适量摄入坚果,既能提供持续能量,又能增强身体“火力”,改善疲劳与畏寒状态。建议每日摄入量控制在一小把以内,如一至两颗核桃、六至八粒杏仁或一小撮榛子,避免过量引发上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我的中医生涯之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其中,核桃尤为值得推荐。多项研究表明,核桃富含ω-3脂肪酸、多酚类抗氧化物质,能有效改善脑血流、增强记忆力,是目前科学界公认的、最具证据支持的益脑食物之一,甚至对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具有潜在保护作用。但需注意,核桃(又称胡桃)性味偏温,长期大量食用易助热生火,导致口疮、便秘、面痘等问题。胡桃原产于江南湿润地区,当地气候可中和其燥性;而北方气候干燥,尤以春秋为甚,更应谨慎食用。建议采取“少量持续、搭配调和”的策略,如将核桃碎加入燕麦粥中,与牛奶或豆浆同食,既可缓和其燥热之性,又能实现营养互补,达到温阳不伤阴、补益不助火的平衡状态。

总之,植物种子作为自然赋予的生命载体,不仅承载着繁衍的使命,也为人类健康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合理利用种子的营养与药用价值,结合个体体质与季节变化,方能真正实现“顺时养生、因人调补”的中医智慧。

3. 推腹也能增强人体的火力

推腹疗法在中医传统中一直被推崇为治疗多种慢性病的有效手段,尤其对于因虚火引起的便秘、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效果。这种疗法源远流长,融合了经络学说与气血理论,强调通过外在的物理刺激来调节内在的生理功能。推腹疗法的原理并非针对特定病症或单一穴位,而是通过整体的调理,激活腹部区域的气血运行,提高人体的阳气,从而将体内的病邪、湿气、浊气逐步排出体外。中医认为“阳气足,百病不生”,而腹部正是人体“阴中之阴”的区域,最容易积聚寒湿与瘀滞,因此通过推腹来温通阳气,是固本培元的重要方式。

中医强调“重功能、轻结构”,这一理念在推腹疗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所谓“功能”,指的是脏腑的运化能力、气血的流通状态以及经络的通畅程度。人体的功能异常往往早于结构上的病变,比如在胃病尚未形成溃疡、肝病尚未出现结节之前,身体可能早已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嗳气、情绪烦躁等信号。而在现代医学仪器检测不出来的情况下,人体自身已经能感受到一些细微的变化,如腹部发凉、按压疼痛、肠鸣频繁等。可惜的是,现代人常常要等到仪器检测出异常后才相信疾病的存在,这种“唯指标论”的观念往往会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错过通过调理恢复健康的机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的汤立新医生,是着名针灸大师姜君的研究生,因其高明的医术和精准的辨证能力,曾被邀请至阿联酋迪拜担任“御医”,为当地政要提供中医保健服务。根据她多年的临床经验,很多穴位在仪器检测出疾病之前就已经表现出不适的迹象。例如,按压位于手腕尺侧的心经神门穴,如果病人感到明显疼痛或酸胀,可能提示心脏功能偏弱或心神不宁;按压位于腿上的胆经阳陵泉穴,若感觉刺痛或僵硬,往往意味着胆囊功能异常或肝气郁结,此时进行胆囊的B超检查就是必要的。这些体表反应不仅具有诊断意义,也为早期干预提供了依据,而汤医生正是凭借这些细节,帮助许多患者在疾病尚未显形时就进行了有效调理。

除了穴位的反应,病人的异常感觉也具有重要的预警价值。有一位女病人在夜里突然感觉大脚趾红肿疼痛,局部发热,但白天并没有崴脚或外伤的经历。西医医生怀疑是痛风发作,但抽血化验显示血尿酸水平正常,因此无法确诊,也未给予药物治疗。病人只能忍痛,结果这种疼痛断断续续持续了半年之久,严重影响睡眠与生活质量。半年后再次检查,终于发现血尿酸显着升高,确诊为慢性痛风。这个案例说明,身体的功能性紊乱早已存在,而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却滞后于实际病变的发生。

化验指标和心电图异常通常是结构变化后的体现,而功能的异常则早已显现。推腹疗法正是基于这一原理,通过持续按摩腹部的任脉、冲脉及多条经络的循行区域,疏通可能已经出现阻塞的经络,激活脏腑的自我修复能力,防止其进一步发展成器质性的疾病。腹部是“五脏六腑之宫城”,肝、胆、脾、胃、肾、大肠、小肠等重要器官均位于此区域,且人体十二正经中有六条起于或循行于腹部,其余六条也通过经别与之相连。因此,推腹相当于对全身经络进行一次“系统性维护”。

推腹操作简便,可以在家中自行进行。建议在空腹或饭后两小时进行,取仰卧位,全身放松。可用手指肚直上直下地推,也可用掌根或拳头轻轻敲打,力度以舒适为宜,避免用力过猛造成损伤。许多人在推腹过程中会频繁打嗝、放屁,甚至有肠鸣或排气感,随后感觉腹部轻松、头脑清明,这就是推腹达到效果的体现——气机开始通畅,浊气得以排出。不过,有些人推腹几天后未见显着效果就感到着急,甚至放弃。需要明白的是,长期积累的寒湿、气滞、血瘀等问题,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调理也需要时间,有时需要一两个月甚至半年的坚持才能看到明显的改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我的中医生涯之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人体的12条经络都经过腹部,推腹相当于对它们进行集中治疗,非常适合作为各种慢性病患者的日常保养方法。在推腹过程中,如果发现腹部某处有硬结、条索状物或水囊似的东西推不下去,这往往是气滞血瘀或痰湿积聚的表现。此时,需仔细辨别硬结所在的经络走向,并在腿部或手臂上寻找该经络的敏感点进行揉按,通过“上下呼应”的调理方式,帮助硬结逐渐软化、消散。虽然这种情况在医院检查中可能显示不出明显问题,但若长期忽视,气滞血瘀可能演变为囊肿、结节甚至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老年人非常重视腹部的保暖,即使在炎热的夏天睡午觉,也会用薄被子轻轻盖住腹部。这不仅是为了防止胃肠受凉引发腹泻,更是为了保证经过腹部的各条经络及其相关脏腑功能不会因为寒邪侵袭而凝滞。中医讲“寒则凝,温则通”,腹部受寒会导致气血运行减缓,代谢废物难以排出。推腹疗法通过促进肠蠕动,给腹部多个重要穴位如中脘、神阙、关元、天枢等进行持续按摩,具有温补脾阳、助运化、调气血的多重效果,能够整体提升人体的阳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尤其适合体质偏寒、易疲劳、长期便秘或亚健康人群。

4. 虚人得感冒,补药照常吃

《素问》中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这句千古流传的中医经典之言,深刻揭示了人体正气在抵御外邪中的核心地位。所谓“正气”,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免疫功能以及整体的生命活力。当正气充沛,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时,外来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邪便难以侵入人体,即便接触病原体,也能迅速将其清除。反之,一旦正气亏虚,防御体系薄弱,邪气便有机可乘,趁虚而入,引发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疾病。因此,疾病的产生,不仅是外因作用的结果,更是内因——即体质虚弱——的体现。

“上火”是中医独有的概念,也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健康观念。它并非单纯指体温升高,而是指体内阴阳失衡,阳气相对偏亢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热象,如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目赤便秘等。并非西方人不会“上火”,而是西医体系中没有完全对应的概念,通常将其解释为一种身体的应激反应或炎症反应。应激反应是人体在面对突发刺激或威胁时,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迅速调动能量、提升警觉性的本能机制。这种机制在进化中形成,是生存的重要保障。

我曾有一位同事,在去西藏旅游时,偶然遇到了一头藏獒。由于好奇,她去逗弄这头藏獒,结果藏獒被激怒,狂吠着追了过来。她已经46岁,平时并不爱好运动,体能一般,但在生死攸关的瞬间,肾上腺素飙升,全身潜能被激发,竟然在惊恐中奋力一跃,从一个一米多宽、布满碎石的深沟上跳了过去!事后她自己都难以置信。这正是人体应激能力的极致体现。在生命受到直接威胁时,大脑会暂时屏蔽疲劳与恐惧,调动所有可用资源,爆发出超越日常极限的力量与速度。

那么,人在什么时候会失去这种应激能力呢?自然是在“有心无力”的状态,具体到身体层面,就是阳气不足、精气亏虚,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无火”或“火力不旺”。这种情况常见于人到中年以后,尤其是长期劳累、作息紊乱、饮食失节的人群,也多见于被慢性病长期消耗的患者,如糖尿病、慢性肺病、心脏病或肿瘤患者。他们往往未老先衰,稍一活动就气喘吁吁,精神萎靡,抗病能力极差。

现代医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为了保持免疫系统的活跃与健康,每年最好经历一次适度的发烧,以激活免疫细胞,甚至有助于清除潜在的异常细胞,包括癌细胞。这种说法虽需谨慎对待,但其背后逻辑值得深思:适度的感染和发热,实际上是免疫系统的一次“演习”,能唤醒长期处于“安逸状态”的防御机制,维持其敏感性和战斗力。当人体遭遇病毒或细菌入侵时,发烧是免疫系统启动的标志。体质强健者,尤其是年轻人,应激反应迅速而强烈,体温可能迅速升至39℃以上,通过高温抑制病原体繁殖。然而,有一类人却截然不同:他们一辈子发烧的次数屈指可数,即便感染病毒,也往往低热甚至不热。这类人通常面色白皙,体型偏胖,但属于“白胖”“虚胖”,肌肉松软,缺乏紧实感。他们比常人更怕冷,手脚常年冰凉,容易疲倦,稍微活动就气短心慌,走路稍远便需歇息。

这种“胖”并非健康的丰腴,而是阳虚、气虚的典型表现。中医认为,“阳气者,若天与日”,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阳虚则寒,气虚则弱,此类人体内“火力”不足,难以温煦全身,推动气血运行,因此应激反应迟钝,免疫应答缓慢。这类人群,无论是慢性病患者还是年老体弱者,一旦遭遇感冒、咳嗽、皮肤感染或疮疡等外邪侵袭,治疗时必须格外谨慎。若医生在开具清热解毒药的同时,还加入了人参、黄芪、党参等补气扶正之品,这正是中医“扶正祛邪”“托毒外出”的治疗思想体现。其核心理念是:正气不足者,单靠“攻邪”难以奏效,必须先助其正气,调动内在活力,才能将病邪驱逐出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我的中医生涯之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一个经典的代表方剂便是“人参败毒散”。此方出自古代医籍,专为“虚人外感”而设。它在常规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的药物基础上,特意加入人参,旨在补益肺脾之气,增强机体抗邪能力。对于身体虚弱、平素少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若患风寒感冒,出现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乏力倦怠等症状,若不辅以补气之品,单靠发汗解表药,往往难以奏效,甚至可能因发汗过度而进一步耗伤正气。此时,人参、黄芪等补药非但不是“闭门留寇”,反而是“开门逐寇”的关键——通过增强正气,提升免疫功能,帮助身体主动驱邪外出,从而加快康复。

尽管“人参败毒散”作为古方,目前市面上已少见中成药制剂,但其治疗思路仍可灵活应用于现代家庭保健。例如,若体质虚弱者感冒,表现为怕冷、头痛、全身酸痛、气短懒言,观察舌象:舌质淡白、舌苔薄白或不厚腻,说明虽有表邪,但中焦未滞,此时可选用市售的“感冒清热冲剂”(偏温性,适用于风寒感冒)配合少量红参或生晒参煎服。若患者舌质偏红、苔微黄,提示略有内热,为避免助火,可改用西洋参,其性偏凉,既能补气又不助热,正合“气阴两虚夹感”之证,这正是现代版的“人参败毒散”思路。

因此,切不可一见感冒发烧、气管炎等急性病,就认为所有补药都必须停用。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治疗必须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对于体质极度虚弱者,不仅不能停补药,反而应在祛邪的同时适当进补,以助正气抗邪。判断是否可补的关键,在于舌诊:若舌质淡白、舌苔薄净,说明正气虽虚,但脾胃尚清,运化功能未损,此时进补,药力可被吸收,能真正发挥扶正之效。反之,若舌质淡而舌苔厚腻、滑润或黄浊,则提示脾虚湿盛或痰食内阻,此时若贸然进补,补药反而会助湿生热,阻碍气机,使邪气难以外解,所谓“虚不受补”正是此意。正确的做法是先“祛邪导滞”,如服用中成药“二陈丸”以燥湿化痰,或用西药“酵母片”帮助消化,待舌苔转薄、胃口恢复后再行进补,方能事半功倍。

此外,日常调养对虚人尤为重要。除了急性期的药物干预,平时应注重饮食调理,多食山药、莲子、红枣、小米等健脾益气之品,避免生冷寒凉、油腻难化之物。作息应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进行温和运动如太极、八段锦,以缓慢激活阳气,提升体质。冬季尤当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可适当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以温补阳气。

通过以上多角度的阐述,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医在治疗虚人感冒时,始终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绝不拘泥于“感冒就得清热解毒”的刻板模式。对于正气亏虚之人,补药在关键时刻不仅是辅助,更是扭转病机、防止病情恶化的关键手段。合理、适时地使用补药,不仅不会“助长邪气”,反而能增强体质,提升应激能力,促进康复,最终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想健康状态。这正是中医“治未病”与“扶正祛邪”智慧的集中体现。

5.上火是白细胞的集结号

在中医的理论中,上火不仅仅是简单的炎症反应,它更是白细胞集结的信号。当身体虚弱的人皮肤出现疮疡并感染时,比如糖尿病患者继发皮肤感染,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清热解毒的消炎药,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为身体的虚实状态决定了炎症反应的不同表现。

身体强壮的人在感染时,伤口会表现出红肿、热痛,这是发炎,也是上火的标志。红肿和热痛是因为白细胞聚集在伤口,准备抵御外敌。然而,体质非常虚弱的人,其伤口可能呈现冰凉、不红不肿,甚至干瘪、灰白的状况。这是因为他们身体的应激能力不足,白细胞无法有效聚集以进行防御。前面提到的姜良铎医生所看的那个脑出血手术后的病人,由于体质极度虚弱,连伤口红肿出脓的能力都没有,因此失去了痊愈的希望。

脓液,其实是大批为抗击病毒细菌而牺牲的白细胞的遗体。体虚之人的伤口溃烂,脓液稀少且清稀,长期不能愈合,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白细胞被派往战场,这同样是火力不足的表现。此时,常人服用可能会上火的黄芪反而会被用到。黄芪性甘温,能够托举内陷的阳气,提升白细胞的数量和战斗力,将邪气排出体外。与苦寒的去火药不同,黄芪能够“托毒外出”,增加白细胞数量,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

在面对感染时,强壮的身体能够通过上火的表现,迅速调动白细胞进行防御;而虚弱的身体则因缺乏这种能力,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症状。因此,治疗时需根据体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策略。对于体虚者,补气扶正才是关键,而非简单地清热解毒。这正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所在。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我的中医生涯之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