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 > 第275章 跟风效应,行业新风的兴起

京城行业论坛结束的第七天,综艺圈就像被投入了一颗石子的深潭,原本按部就班的项目规划被彻底打乱——从清晨到深夜,蓝台、芒果TV、番茄台等一线平台的官方账号,接连放出全新综艺的立项消息,每一条都带着相似的关键词,却又各有各的“生活温度”,像一场默契的“真实宣言”,在网络上掀起了层层热浪。

最先打破平静的是蓝台。上午九点整,蓝台综艺官微发布了一条带#乡村日记 真实记录#话题的微博,配图是三张透着晨雾的照片:一张是皖南古村的青石板路,一位穿蓝布衫的老木匠正坐在门槛上刨木,木屑在晨光里飘成细雪;一张是东北雪乡的篱笆院,老太太正往冻梨上浇凉水,冰碴子溅起细碎的光;还有一张是岭南水乡的码头,戴斗笠的姑娘撑着乌篷船,船头放着刚采的莲蓬。文案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写着“《乡村日记》,不请明星,不设剧本,我们想带大家去看看全国28个乡村的日常——看老木匠怎么给孙子做木鸢,看雪地里的孩子怎么堆雪人,看水乡姑娘怎么酿荷花酒。12月开机,等你一起读这本‘生活日记’”。

微博刚发出去半小时,转发量就破了十万。评论区里,网友们的期待溢于言表:“终于有综艺不拍明星装农家了!想去看真实的皖南古村,我爷爷以前也是木匠,看那张照片就想家了”“东北冻梨!我小时候奶奶总这么做,求节目组多拍点这些细节”“没有流量太好了,安安静静看乡村生活,比看明星撕逼舒服多了”。而蓝台的总制片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毫不避讳地提到了陆砚辞的影响:“之前我们做过几档乡村题材综艺,总想着请明星撑场面,结果拍出来像‘乡村版时装秀’,观众不买账。听了陆老师说的‘生活切片’,我们才明白,观众想看的不是明星在乡村,是乡村本身的生活——是老木匠的手艺,是老太太的冻梨,是那些带着烟火气的真实。”

紧随其后的是芒果TV。中午十二点,芒果TV官宣了《老友厨房》的项目,放出的先导预告没有任何剪辑技巧,就是一段两分钟的 raw 素材:镜头对着一间老厨房,瓷砖墙上贴着泛黄的老照片,灶台上摆着半袋面粉、几个西红柿,两个头发微白的男人正围着灶台忙碌——一个在洗菜,水流声清晰可闻;一个在揉面,手指上沾着面粉,时不时互相调侃几句“你当年追我妹的时候,还把面粉抹我脸上”“你还好意思说,上次同学会喝多了,抱着我哭说想当年”。预告的最后,镜头落在蒸好的包子上,冒着热气,其中一个人拿起一个递给另一个:“尝尝,还是当年你教我做的那个味儿。”

这段朴素的预告,上线一小时播放量就破了千万。#老友厨房 这才是友情# 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项目负责人在采访里说:“我们筹备这个项目很久了,一开始想请当红的男团组合扮‘老友’,后来看了《快本》特别篇,陆老师和何老师、黄老师的互动,让我们改了主意。真正的老友,不是镜头前的‘营业默契’,是记得对方爱吃的包子馅儿,是聊起往事时自然的笑和吐槽。所以我们找的嘉宾,都是认识十年以上的真朋友——有一起创业的合伙人,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还有当了三十年邻居的老街坊。厨房就是普通人家的厨房,菜就是他们以前常吃的菜,我们只负责记录,不干涉任何互动。”

最让人意外的是番茄台。作为以大型竞技综艺见长的平台,番茄台一直以“热血、刺激”的风格着称,这次却一反常态,官宣了一档名为《山水间的歌声》的音乐综艺。官宣海报上,没有华丽的舞台灯光,只有一片金灿灿的稻田,稻田中央搭着一个简单的木台子,一个抱着吉他的歌手正坐在台上,身边围着几个戴草帽的村民,有的拿着镰刀,有的抱着稻穗,听得入神。文案写着:“没有打榜,没有竞技,没有修音。我们把舞台搬到稻田里、溪水边、山脚下,让歌手唱给村民听,也听村民唱他们的歌——唱春耕时的号子,唱秋收时的小调,唱山里的风,唱田埂的草。”

番茄台的综艺总监在直播里解释这次转型:“以前我们总觉得,综艺要‘热闹’,要‘有冲突’,所以做了很多竞技类节目,可慢慢发现,观众看腻了。陆砚辞说‘综艺要和观众一起生活’,这句话点醒了我们。音乐不只是舞台上的表演,也是生活里的一部分——农民插秧时会唱歌,渔民打渔时会唱歌,这些歌声里有生活的劲儿。所以我们这次不请流量歌手,找的都是愿意沉下心来的音乐人,让他们去跟村民学歌,再把村民的故事唱出来。比如第一站去东北稻田,我们请的音乐人要跟着村民一起割稻,累了就坐在田埂上唱,村民想听什么就唱什么,哪怕跑调也没关系,真实就好。”

短短一周时间,除了这三档头部项目,还有十几家中小平台也陆续公布了新综艺计划——有的要做《老街匠作》,记录城市老街上的手艺人;有的要做《邻里饭桌》,拍不同小区里邻居互相送饭的日常;还有的要做《校园旧时光》,邀请毕业十年的同学回到母校,重走当年的路,吃当年的食堂饭菜。这些项目的宣传口径惊人地一致:“无流量明星”“无强预设剧本”“真实记录”“情感自然流露”,像是一场无声的约定,共同指向了“真实生活”这个核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请大家收藏:()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行业内的转变更是肉眼可见。以前综艺制作群里,大家讨论的都是“怎么请到顶流”“怎么设计爆点话题”“怎么剪辑才能制造冲突”;现在群里的消息,变成了“谁知道哪里有会做竹编的老匠人”“有没有团队推荐,擅长拍自然声音的”“我们去乡村采风,要不要一起拼车”。有位资深编剧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是她笔记本上的改稿记录——以前的剧本里,写满了“嘉宾需在3分钟内流泪”“此处设计拥抱环节”;现在的本子上,只有简单的场景描述:“老张家的厨房,早上七点,阳光照进来,两人一起煮面条,聊孩子最近的学习”,配文是“以前觉得写剧本要‘巧’,现在才懂,最‘巧’的是生活本身”。

观众的反应也成了这场新风潮的“助推器”。《乡村日记》的采风路透图里,老木匠教节目组做木鸢的照片,被网友做成了壁纸;《老友厨房》先导预告里那盘包子,有人在评论区问“能不能出个教程,想给我发小做”;《山水间的歌声》稻田舞台的设计,被网友称赞“比体育馆的舞台更有感觉”。甚至有观众自发组织了“真实综艺许愿池”,在社交平台上留言,希望节目组去拍自己家乡的生活——“求拍我们村的老醋坊,我爷爷酿了四十年醋”“想让大家看看我们海边的渔民,凌晨三点出海打渔的样子”。

这股风潮,早已不是简单的“跟风模仿”,而是行业从“娱乐至上”到“生活为本”的集体转向。就像陆砚辞在论坛上说的,综艺不是“造梦工厂”,而是“生活切片”。当越来越多的制作团队放下对流量的追逐,沉下心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当越来越多的综艺镜头,对准老木匠的刨子、老友的包子、稻田里的歌声,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温度,便成了最动人的“综艺效果”。

深秋的某个清晨,陆砚辞在云栖村的院子里,收到了蓝台《乡村日记》节目组寄来的信——信里夹着一张照片,是皖南古村的老木匠,手里拿着刚做好的木鸢,笑得满脸皱纹,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陆老师,我们按您说的,只记录,不打扰,老木匠说,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上电视,却觉得比任何时候都自在。谢谢您,让我们知道,真实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综艺”。

陆砚辞把照片贴在院子的竹墙上,旁边还贴着何炯寄来的《快本》特别篇的海报,还有村里孩子们吹竹筒笛的照片。阳光照在照片上,暖融融的。他知道,这场由“真实”引发的新风潮,才刚刚开始——它像云栖村的竹子,只要扎下了根,就会慢慢长出新芽,最终连成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让每一个渴望看见生活本真的人,都能在这片竹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生活切片”。

喜欢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请大家收藏:()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