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 > 第164章 公益联动,《麦浪》收益的“温暖延续”

暮色像被揉碎的蛋黄,一点点漫过云栖村的屋顶,最后轻轻罩住小学那面爬着浅绿藤蔓的红砖墙。砖缝里还嵌着去年秋天的枯草,被暮色染成暖褐色,和墙上孩子们画的粉笔画相映——有歪歪扭扭的太阳,有穗子垂到地上的麦子,还有个举着竹笛的小人,笔尖的彩色还没完全干透,在暖黄的光里泛着淡亮。

新图书馆的灯已经亮了,是那种老式的白炽灯,光透过磨砂玻璃,散成一片柔和的暖,把“云栖书屋”的木牌照得格外清晰。木牌是村里老木匠做的,边缘磨得圆润,陆砚辞写的字嵌在木纹里,横平竖直都透着温吞,像他说话的语气。玻璃门上贴着孩子们的画,门把手被摸得发亮,旁边放着两个竹编篮,里面装着刚摘的野菊花,浅黄的花瓣沾着暮色里的水汽,飘着淡淡的香。

图书馆前的空地上,村民们搬来的竹椅排成了松散的圈,椅面上还留着夏天晒过的竹痕,坐上去凉丝丝的。孩子们穿着洗得发白的蓝白校服,领口有的翻着边,有的别着小小的纸花——那是下午手工课做的。他们手里攥着崭新的竹笛,笛身上刻的麦穗图案还透着浅黄的竹色,有的孩子把笛尾贴在脸颊上,凉得轻轻缩了下脖子,眼里却亮得像装了星星。

捐赠仪式没有红地毯,没有话筒架,只有块村民家里找的红布,铺在图书馆台阶前的木桌上。红布边角有点磨损,是去年过年时盖点心盒子用的,现在铺在桌上,倒显得格外实在。陆砚辞和林舟并肩站在桌旁,林舟手里捧着个牛皮纸信封,指尖捏着信封的边角,微微有些用力——里面装着《麦浪》上线首月的税后版权收益支票,他早上数了三遍,确认数字没错,现在手心还带着点汗。

当林舟慢慢展开支票,“壹仟万元整”的黑色字迹在灯光下落进每个人眼里时,周围突然静了下来。风还在吹,却把树叶的“沙沙”声压得很轻,连孩子们攥竹笛的手指都顿了顿,没人说话,只有远处稻田里偶尔传来的蛙鸣,衬得这安静格外郑重。

“这笔钱,我们决定全部捐给‘乡音计划’公益基金。”陆砚辞的声音不高,却像落在水面的石子,轻轻漾开,每个字都能传到圈外坐着的老奶奶耳朵里。他指了指孩子们手里的竹笛,眼神软了些,“基金专门做乡村儿童音乐教育,接下来会用这笔钱,给云栖村小,还有更多像这样的乡村学校,添钢琴、陶埙、竹笛——让孩子们不光能听见风吹稻田的声音,也能亲手吹出自己想唱的调子。”

话音刚落,最前面的小女孩突然举起竹笛,清凌凌的声音先飘了出来:“风拂过稻田,浪尖闪着光……”接着,更多的童声跟了上来,有的孩子跑调了,有的声音还带着奶气,却像刚从稻田里摘的麦穗,带着新鲜的劲儿。没有伴奏,只有童声混着暮色里的晚风,飘过图书馆的屋顶,飘向远处的稻田,把稻穗吹得轻轻晃。

站在后排的老奶奶,手里攥着给孙子织了一半的毛衣,毛线针停在半空,眼角悄悄湿了——她孙子去年还说“想吹笛子”,可村里没老师,只能拿着树枝在地上划。旁边的李大爷,就是白天教黄垒打竹板的老人,慢慢晃着手里的旧竹笛,跟着哼起了调子,笛声沉在童声里,像山涧的水,轻轻托着那些稚嫩的声音,暖得人心尖发颤。

节目组的摄影师没敢开闪光灯,就用手里的相机悄悄拍着,镜头里有孩子们仰起的脸,有老奶奶擦眼角的动作,有李大爷晃竹笛的手。晚上剪视频时,他特意没加背景音乐,只保留了童声和风声,配了行字:“《麦浪》的另一种声音”。

没成想,这条短视频第二天一早就在音乐圈炸了。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周棠——这位唱了二十年歌的歌手,很少在社交平台发长文,那天却写了满满三屏,配着视频里孩子们唱歌的截图,连标点都透着激动:“昨天刷到这个视频时,我正在录歌,耳机里还放着自己的 demo,突然就唱不下去了。我们总在说‘音乐有价值’,可我之前总觉得,价值是排行榜的名次,是演唱会台下的荧光棒。直到看到陆砚辞先生把《麦浪》的收益全捐了,看到孩子们攥着竹笛唱歌的样子,才明白——音乐的价值,是能变成孩子手里第一支没掉漆的竹笛,是能让他们知道‘原来我也能吹出调子’。我决定,把下个月发的《拾光》所有收益捐50%给‘乡音计划’,不算多,但想跟着走——我小时候在小镇长大,学校只有一台漏风的风琴,现在能帮到和我当年一样的孩子,比拿奖更踏实。”

周棠的长文像颗小石子,在音乐圈激起了一串涟漪。独立音乐人阿哲发了条朋友圈,附了张自己在乡村小学演出的旧照片:“去年在山里演出,孩子们围着我问‘吉他怎么弹’,现在终于能帮他们添把琴了——我的新专辑收益捐30%,虽然少,也是心意。”摇滚乐队“风行者”则在官微宣布,接下来的巡演加三场“乡音场”,门票收入全捐,还会邀请当地的孩子上台一起唱:“之前总唱‘自由’,现在觉得,让孩子能摸到乐器,才是更实在的自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请大家收藏:()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受捐的“乡音计划”公益组织,当天下午就发了篇推文,封面是云栖村孩子们拿着新竹笛的照片——有个小男孩正对着笛孔哈气,另一个女孩在看笛身上的麦穗,眼睛弯成了月牙。推文中写:“感谢陆砚辞先生,更感谢他带起的‘音乐 公益’新风潮。之前我们去偏远学校,只能给孩子们带些塑料笛子,有的孩子连‘钢琴长什么样’都不知道。陆先生的捐赠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让更多人看到:乡村孩子的美育不是‘额外需求’,是他们该有的权利。音乐从来不是城里孩子的专属,它该长在稻田里,长在竹笛声里,长在孩子们的笑里。”

面对突然涌来的赞誉,陆砚辞的反应还是和平时一样。那天节目组想做个临时采访,找到他时,他正蹲在图书馆的绘本区,帮孩子们整理刚到的音乐绘本。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落在他手里的书上,书页上画着彩色的钢琴键,油墨香混着野菊花的香,飘在空气里。

他拿起一本画着小女孩吹竹笛的绘本,递给旁边凑过来的小女孩——那孩子就是早上带头唱歌的那个,现在正攥着竹笛,小声问“姐姐吹笛的样子是不是这样”。陆砚辞笑着点头,然后才看向镜头,语气没什么起伏,却透着实在:“我做这些,不是想贴‘公益’的标签。之前在村里待着,早上总能看到孩子们蹲在田埂上,听李大爷吹竹笛,眼睛亮得像要粘在笛子上。我知道他们喜欢,就是没机会。刚好《麦浪》有这笔收益,我又能联系到基金,那就做了。”

他顿了顿,伸手帮旁边的小男孩把翻卷的书页捋平,接着说:“这和我写歌、写故事一样,都是‘力所能及’。看到有人需要,自己又能帮上,就伸手搭个手。比如孩子们想要竹笛,我刚好能帮他们买到;他们想上课,刚好能帮他们请老师。没什么复杂的,就是把能做的事做好。”

这段采访放上网后,弹幕像潮水一样铺满了屏幕,没有华丽的赞美,全是实在的感动:

- “‘眼睛亮得像粘在笛子上’,这句话戳到我了!我小时候在农村,看到城里孩子的电子琴,也是这样的眼神,谢谢陆先生懂这种喜欢!”

- “不是‘我要做公益’,是‘我看到需要,刚好能帮’,这种不刻意的善良,比任何宣传都让人佩服!”

- “之前喜欢《麦浪》是因为旋律,现在喜欢是因为它变成了孩子手里的竹笛,变成了图书馆里的绘本——这才是一首歌最好的结局吧!”

- “作为乡村音乐老师,真的谢谢陆先生!之前我们学校只有两台旧电子琴,现在终于能添新乐器了,孩子们知道后,昨天兴奋得没睡好!”

傍晚的暮色又漫过来时,图书馆的灯还亮着。陆砚辞坐在窗边的竹椅上,手里拿着本没看完的绘本,却没怎么翻页——窗外传来孩子们练习竹笛的声音,有的调子走得有点远,有的还吹错了音,却像刚抽芽的小苗,透着鲜活的劲儿。风从窗户吹进来,带着稻田的清香,带着孩子们的笑声,还带着竹笛的清响,落在他手里的书上。

他抬头看向窗外,能看到孩子们围着李大爷,有的举着竹笛问“这样握对不对”,有的在模仿李大爷晃笛子的样子。暮色里,他们的影子被灯光拉得很长,和图书馆的影子叠在一起,像一幅暖融融的画。

陆砚辞知道,《麦浪》的旋律其实没停。它没留在排行榜上,没停在演唱会的掌声里,而是变成了孩子们手里的竹笛,变成了图书馆里的绘本,变成了李大爷教孩子们吹笛的调子,变成了风里飘着的、带着希望的声音。

这才是《麦浪》真正的延续——不是有多火,不是有多多人听,而是它能落在实实在在的地方,能让需要的人感受到温暖,能让孩子们知道:喜欢音乐不是奢望,他们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吹着竹笛,唱着歌,把心里的喜欢,变成能听见的声音。

这种延续,比任何榜单上的名次,比任何舞台上的掌声,都更长久,更有意义。

喜欢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请大家收藏:()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