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文豪1983 > 第113章 关系破裂和代课(改)

文豪1983 第113章 关系破裂和代课(改)

作者:小时光恋曲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08-06 01:12:34 来源:全本小说网

舒尔茨年前来的燕京,呆了一个来月。

这期间他广泛考察了中国的农业情况,结合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给中国人开了些药方。

彼时的中国有八亿农民,为促使这些人摆脱贫困,主要有两方面的意见:

一方面是“农业化就是机械化、拖拉机化,所以搞工业就是救农业”。

另一方面是放弃农业,直接向外购买。因为中国人多地少,在土地上卷是没意义的。

舒尔茨的想法和这上面都不一样,他认为,前两者都忽视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应当提高农民的内在素质,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

简单的来说,直接去指导农民如何办事是行不通的,只能辅助。而农民自己会把现成的资源达到最大利用。

这引发了经济界的长久争论。

杨振宁等人创立了个《科技导报》,这报纸虽然在美国创立的,面向的却是全体的中国科研工作者。

于是在《科技导报》上,持有不同意见的经济学家在上面撕逼,最后舒尔茨这个洋大夫占了上风。

无他,因为机械化搞不起,外购更不可能。

这些经济学家,耕过田吗?知道农村的收入吗?怎么会提出农业机械化这么匪夷所思的政策?

如果在这都能农业机械化了,化肥自然更管饱,力大砖飞了,还要你经济学家干什么?

舒尔茨的观点未必正确,但起码有机会拿去试。

舒尔茨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欢迎,他在中国各大顶级经济院校做报告,受到领导层的接见。舒尔茨自己也很骄傲,在他看来,“芝加哥学派”还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

“MCGA!让芝加哥学派再次辉煌起来!”

倘若这些东西可以在新兴国家成功,那么,这有可能缔造跨越百年的学术豪门。那些“芝加哥弟子们”在拉丁美洲的实验失败,已经过去了。

就算他死了也心甘情愿。

毕竟人到了这个时候,一般的荣誉已无法使他激动,只有那些死后仍然被称颂的东西,才能让他花心思做下去。

而现在这桩事是有希望的。

弟子林一夫被委以重任,他的合作者余切更有来头。

这波岂不是直接起飞?

学者贝克尔听说舒尔茨在中国的事迹,向他打来电话祝贺:“舒尔茨先生,难以想象您在中国竟然受到了这样多的欢迎!”

“龙的鳞甲是坚硬的,但也有几处地

方很柔软。您如今就在那样的地方。”

舒尔茨听到这话很高兴。

因为贝克尔已多次被提名诺奖,被这样的人来夸赞,爽感直冲天灵盖。

舒尔茨有意卖弄:“《地铁》收藏版在美国受欢迎吗?”

“当然!”贝克尔不假思索。“两大超级大国,正为了中导条约唇枪舌战,全世界都在散布核大战的阴云。《地铁》创造的核废土世界,引来了很多模仿者,但都不如原版。我很想买一套。”

贝克尔难掩沮丧之心。

舒尔茨知道为什么,因为贝克尔很喜欢余切。他是余切的书迷之一。

贝克尔此人是个怪才。他喜欢从生活现象中研究经济学,而且他的学术着作也写的引人入胜,他喜欢把那些现象都抽象为直白的经济学问题:

比如,《犯罪经济学》——罪犯为何要屡屡犯罪?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不是因为他去偷、去骗、去抢比打工更有性价比?

《家庭行为的经济分析》——为何有的人会离婚?是激情的缺失还是财产的再分配?

《家庭论》——如果把生孩子作为一种投资,那么生多少个是划算的?两个人靠生一大堆孩子并且拼命鸡娃,能不能到中晚年飞黄腾达呢?

贝克尔既然是这样的人,他就很难不喜欢余切。因为《地铁》描写的废土经济系统也很有意思,贝克尔想和余切交流。

舒尔茨故作不经意:“哦?余送我了一套《地铁》收藏版……”

贝克尔的声调明显提高了,带有那种实实在在的期盼:

“是那套刻有神秘符文,真皮精装,封面烫金压花,书口三面刷金,22k真金……的收藏版吗?”

舒尔茨似乎已经听到了贝克尔口水的声音。

“是的,余切亲自送来的。”

舒尔茨撒了个小谎,但这无关紧要。

这番话彻底赢得了贝克尔的青睐:“我真希望能来中国一趟,或者是余切再来一次芝加哥大学。上次人太多,我没说上几句话。”

“也许是因为你没获奖?”舒尔茨再次不经意的提醒“他们之间的微小差别”。

“你知道的,贝克尔。我们芝加哥的诺奖学者太多了,当时站不下那么多人。”

贝克尔听罢,幽幽地长叹一声,只恨自己不争气。

“也许当我获得诺奖,我就能和余切说上话了。”

于是,舒尔茨爽的无以复加。

甚至还想要

再进一步,招揽余切来芝加哥大学。不料,这似乎却惹怒了余切。

——离开前,舒尔茨听说余切打算给自己的对象,找一个大学来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文豪1983请大家收藏:()文豪1983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瞌睡来了就是枕头!

舒尔茨当即找来林一夫,表示自己可以介绍“余切的对象”来芝加哥大学读书。

目的当然不是余切的对象了,而是余切本人。

林一夫替余切拒绝:“美国不承认中国的学历。而且,余切的对象是文工团出来的,这是苏系国家的一种特殊体系,我已经被拒绝过。”

“没关系,我不在乎他的夫人。我希望余切能来读芝加哥大学的博士,他最好也能加入芝加哥学派。”

舒尔茨随口说道。

加入芝加哥学派,这代表什么?

芝加哥学派会帮助这两人争取资源,这是一条捷径。

当然了,余切也不得不被印上“芝加哥学派”的印迹。

仅仅从拿奖来看,是有价值的,然而也就拿奖了。

林一夫愣了一下,“老师,余切是一个符号性的人物。您还不了解他的情况,他爱人来留学,和他本人赴美留学是天翻地覆的区别!这对余切的名誉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又说:“这里很多人爱他,可以宽容他犯错,但绝不是这种错。这代表‘余切究竟是我们的,还是别人的’。”

“有什么区别?”舒尔茨说。

林一夫深深的看了自己老师一样,然后道:“我会和余切表达您的想法,但我想……你会失望。”

几天后,他收到了余切打来的电话,余切客气的拒绝了这件事情。

电话中,余切的口气似乎已经变得很冷了。

他心情不好?

舒尔茨很惊讶,但没有多想。他很快又做错一件事情:驻华使馆为在燕京的美国学者举办聚会,几位中国的经济学家也在那。

舒尔茨得知,他们都是来自燕大的。有个叫历一宁的学者,曾指导过余切的论文写作。

“那是个写日元对华借款的论文……哟,你居然知道呢?关注他挺久了吧。”

“是……是……余切的论文选题是一流的,数学是不入流的,结合他《落叶归根》,达成了超一流的影响力。但很多人不知道,那是因为论文才写的。”

“哈哈哈!余切确实是燕大的才俊,院长胡岱光很喜欢他,私下里总说他。难以割爱。”

舒尔茨得知历一宁是燕大经管系的主任,立刻加入

到对话中,然后表达了可以让余切来美国读博的想法。

不料,历一宁听明白话后那一刻脸色变了。“余切是我们燕大的。虽然洋博士很重要,可是土博士也很重要!你抢不走他,他也绝不会走!”

“我从没有在美国上一天学,但这不影响我做学术。你小看我们了。”

好吧,这儿总有一些固执的人,就像是他的学生林一夫一样——非得回来。

舒尔茨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建设性的努力,他没有料到这件事,破坏了他和弟子,以及余切之间的关系。

2月初,舒尔茨离开京城。林一夫来送他,舒尔茨发觉他的弟子林一夫忽然生出了反骨。

林一夫是和余切一起来的,见到舒尔茨后说:“老师,我打算花三年的时间,重新对全国进行调查。我希望能走遍每一个乡村。”

三年?

这是否太久了。

舒尔茨道:“如果那时我还在的话,我会想办法指导你的。”

林一夫忽然摇头起来,接着发笑,然后像告别那样的说话:

“您的指导对我受益终生,但当我回国之后,可能无法再向您咨询得更详细了。”

舒尔茨感到不安:“Justin,你的意思是……”

“这和学术无关,纯粹是为了保密。另外,芝加哥学派在拉丁美洲的失败,也促使我明白,我们最终要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林一夫的脸色,越说越自在,越说越放松。

“余切在哥伦比亚呆了很久,追杀他的智利政府,原财政部长就是芝加哥学派的弟子,余切很知道智利如今的情况——短暂的兴旺,之后是更长久的灰暗。”

“他另一句话也让我有感触。他说,既然苏联人错了,为什么美国人就是对的,难道只能二选一吗。”

这让舒尔茨天旋地转!

他当即后悔在林一夫面前说,美国人生到了苏联未必搞得更好。

也后悔告诉林一夫,让他和余切来合作。

余切的个性太强了。

余切本来就是知名作家。虽然在经济学上初出茅庐,但毕竟地位那里。

收他来给芝加哥学派添砖加瓦不现实。

舒尔茨试探道:“余,是因为你不能容忍芝加哥学派吗?”

余切承认了:“我有个叫卡门的西班牙编辑。她喜欢玩教皇游戏,把我册封为红衣大主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平时我总陪

她玩这种游戏,后来我发现她竟然是一种试探,她以为我屈服于她了。我的任何成就,她都以为她占了很大功劳,而我的想法正好相反。”

“之后我对任何这样的说辞都很警惕。”

芝加哥学派怎么能沾上?

林一夫后来之所以成就最大,就是因为他跳出了“芝加哥学派”这艘大船。这全是一帮自由魔怔了的学者,仙之人兮列如麻,鼎鼎大名的“哈耶克”就是该学派的人中龙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文豪1983请大家收藏:()文豪1983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学技术可以,搞认证就不行了。

舒尔茨很后悔。

为什么自己要突然提这回事儿?

是因为余切送的礼物吗?还是在中国实在是太受到追捧?

舒尔茨用了“sorry(遗憾)”这个词,而余切想要听到“apologize(谢罪)”,但以舒尔茨的身份,他当然不可能讲这句话。

余切道:“没有必要觉得遗憾,我们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这让离别变得相当尴尬。舒尔茨预感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舒尔茨今年已85岁,弟子林一夫又要在国内长待几年……舒尔茨就像是诀别一样,快速的说着自己能想到的所有话。

他真的很后悔。

去往机场的路上,舒尔茨三次谈到两人以后要怎么做。

在车上,舒尔茨说“做学者不要碰权力,但也不要一无所知”。

林一夫道:“我知道。因此我不会成为西式模仿者,我会做得很好。”

抵达机场,舒尔茨又说:“宣传比研究更重要。”

这次不是林一夫来说话,而是余切:“当我认为一个研究重要时,我就会写出合适的,你不用担心这件事情。”

登机前,舒尔茨最后道:“中国人在某些时候,是一种状态,我深以为然……”

这是余切在芝加哥大学讲的原话。

当时是用在那些贷款上学的美国学生身上,而舒尔茨这里,应该说的是后发国家的研究学者。他们都面临极大的劣势,却给自己设了一个极高的目标。

他们心高气傲,但有时也会感到疲惫。只有少数人可以完成蜕变。

舒尔茨说:“我想给你们捷径。说实在的,我没有什么坏的想法。”

这话触动了林一夫,他叹气道:“我宁可走最难的那条路,而且这就够了。”

余切则说:“我们彼此之间就是捷径。”

舒尔茨最后拥抱了自己的弟子,倒也很洒脱,林一夫哭

了。

飞机在跑道上滑行,随后冲上云霄,十几个小时后抵达芝加哥。考虑到舒尔茨的年纪,这确实可能是师徒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

林一夫怔怔的站在那,余切问他:“后不后悔?”

“不后悔。”林一夫说,“芝加哥学派反凯恩斯,也就是反大组织。这是个国内学者的悖论,要做出成果就要抛出芝加哥的理论,抛出了芝加哥的理论就不可能得到成果。我早明白了。”

余切拍了拍他的肩膀:“舒尔茨是个好人,但他也有立场。说起来,我见过杨振宁……杨先生在美国呆了很多年,一直没有转国籍,后来他改了,也走到了更高,然而一辈子不敢告诉自己的父亲。这是不是一种遗憾?”

林一夫问:“你问过他?杨老感到遗憾吗?”

“遗憾!因为他的名字‘振宁’,就是振兴他的家乡怀宁的意思。这是他父亲对他的期许,我要说‘sorry’(遗憾)了,这不是一个名垂青史的理论物理学家的错。”

“sorry?”林一夫反复念了这词几次,“这个词用在这里,真合适。”

……

舒尔茨虽然走了,他邀请余切来芝加哥读书的事儿还没完。

当天听到的人挺多,直接在小圈子爆炸了。历一宁也邀请余切在他那读博,堪称是三顾茅庐,随后,隔壁的水木大学有学者也发出邀请,余切都婉拒了。

没想到,这让胡岱光相当感动。

二月上旬。

燕大已经开学,余切久违的来了学校教室。

他要代替胡岱光上一节课。

由于胡岱光已经退休,这是一堂选修课,专门研究西方经济学现状的。胡岱光是国内最早引入计量经济学,以及编撰西方经济学教材的人物,他的课程很受欢迎。

不过,八十年代的学风很差。燕大也不例外。

眼下有一股“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前两年已经这样了,现在更加夸张,校园场地和学生宿舍成了“贸易中心”,学生在这里摆摊设点,卖衣服、音像制品、杂志等东西。

教师到堂授课,1/3学生缺席已司空见惯,有时甚至一节课只有十几人乃至几个人来听讲,几乎每个教室的前两排都是“虚位以待”。

俞敏宏——就是那个被打碎眼镜的西语系同学,如今也在燕大任教。他的英文课几乎就没人来,最少的时候只有两个人。因为文科不好就业,也不好留洋,所有文科专业都是逃课重灾区。

胡岱光的课好一些,七十八个人,不过逃了区区三十二个而已。

上课前,众多学生说笑话:“说邓丽君要来大陆开演唱会了?听说过没有!”

“什么地方?”

“羊城!”

一个做录音带生意的学生说:“那我得想办法去羊城看看,那边盗版录音带多,拿来倒手卖,几千块钱,上万块钱都不是问题。”

提到邓丽君开演唱会的同学说:“下海有前途吗?真的假的?”

“嗨!之前科大的副校长,看学校里边儿摆摊的那么多,很不满意,把学生轰走了。结果他去沪市出差,报销不了机票的钱,一个摆摊的学生说,老师,您让我在这摆摊吧,我把机票钱给您报销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文豪1983请大家收藏:()文豪1983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哈哈哈……”

燕大学生哄堂大笑。

这就是那几年的现状。

“还有什么新闻,说来听听?”

“还有……还有……就是那个舒尔茨,那诺奖学者啊。据说和余切闹掰了,还扯上个什么农发中心的研究员。”

“啊!”众人都震惊了。

“不信?我老师说的,舒尔茨想让余切转国籍,做美国人,余切会吗?他要这么做了,他就不是余切了!”

舒尔茨那是广受欢迎啊,为了迎接他,全燕大都动员起来了。竟然还涉及到余切,那可是个燕大的神级人物。

你听说这个人在燕大读书,但从来没见过他。

有的人说见过,有的人说没见过。最后一批余切同学毕业了,如今余切已成了传说。

前些天崔建在燕大开演唱会,那是国内第一次有歌手能到这。

摇滚乐呢,又是个被认为“西方舶来品”、“叛逆”的这么个音乐,可是近几年在国内太受欢迎了,燕大歌迷为崔建成立了个“摇滚后援会”,这也是国内第一个歌迷会。

这崔建多受欢迎啊!

结果崔建也有偶像!唱完之后,崔建忽然不受控制的问:“余先生呢?余先生在什么地方?”

没人回话。

崔建又问:“你们都知道我说的是谁!如果他能在底下听演唱会,我真值了!”

仍然没有人搭话。现场确实没有余切。

崔建非常难过,说:“有人遇见余老师,跟他说一声。我和他一样,我学的是西方人的乐队,可我创作中国的摇滚!!!”

“再问一句,余切余先生真不在吗?”

真不在!崔建那《一无所有

》唱的是真好!

他那天就像是一无所有一样,失魂落魄。

学生正绘声绘色的讲,余切推门进来。神出鬼没的余切,传说中的老学长,出现在了这帮满脑子下海的本科生面前。

真是他!没错!

他在了!

大高个,粗胳膊,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讲起来话来活像下达作战指令的军人。

只有那微笑,那是属于文学家的微笑。

恬淡,清澈,像湖水,像甘泉。

那一刻,听过崔建演唱会的学生,忽然有种荒谬的骄傲感:崔建没干成的事儿,老子坐着就来了。

喜欢文豪1983请大家收藏:()文豪1983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