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文豪1983 > 第86章 《东风压倒西风》

文豪1983 第86章 《东风压倒西风》

作者:小时光恋曲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08-06 01:12:34 来源:全本小说网

1986年,中国已经有一批成熟的摄制组了。

第一次对越反击的直播就发生在当年,观众可在电视中看到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子弹和硝烟就在眼前四射,这是一个大家都在摸索的年代。

正因为在摸索和尝试,所以特别“敢”,有些时候创作的自由度比较大。

这个摄制组是由一个叫木青的老干部来领导的,他是新化社的通讯干部。一些具备有重大影响力的新闻稿,往往是他来撰写的。

木青曾写过地方干部、科研工作者、普通劳动者……是一个老传媒人。

这是木青第二次撰写作家的新闻稿,因为他第一次写的作家也是余切。余切拿“芥川奖”时,就是木青来撰写的新闻稿。

当时他们还搞错了奖项的发放时间,提前一天向国内宣布这个喜讯……还好余切力挽狂澜。

此事还创造了个词叫“余切效应”。指代那些大众都以为发生,而实际上并未在当时发生的事情。

这一次他们发誓绝对不会搞出笑话了。

出发前,木青对摄制组的同志们道:“我有这几个事情要讲。第一个,我们第一次到美国进行全程录制,发生在访美期间,第二次就是现在,你们要清楚事情的重要性。”

“第二个,我们决心拍摄一部纪录片。但是,一部纪录片了不起几个小时,而我们拍摄的素材却有几十个小时,甚至几百个小时,这些视频不是‘废片’,其实也很宝贵,同志们,这些是将来珍贵的历史资料。”

“如果有人要了解这个作家,余切,他们就要反反复复的看我们的视频资料,拉片,一点儿也不放过。宝贵吗?很宝贵。我们要拍摄的事无巨细。”

有人问:“余切上厕所我们要不要拍?吃饭呢,睡觉呢?”

木青说:“跟到厕所门口,跟到吃饭前,跟到他盖上铺盖之前。”

这本来是个有点搞笑的问题,但摄制组的人员们都很严肃。有人拿出本子记录木青的要求。

木青满意的点头,最后道:“现在是第三个……”

“余切虽然年轻,却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从他的文学来讲,他也是一个真正的大作家了。”

“这种人并不多,但五千年来,还是出过一些的……恰好我们遇到了。不要觉得太稀奇,虽然他是川人,但不要把他当山里的大熊猫看!”

这时候,终于有人忍不住发笑了。

木青也忍不住笑,但随即正色道:

“我希望不要有人闹出不愉快的事情,也不要有人和他起冲突。我听说,有个叫顾华的人现在过得很不好……你们可以去了解顾华的境况。我们这一次是来学习的,也是来进步的。”

“余切就是我们的榜样!清楚我的话吗?”

众人一齐答:“清楚!”

“好!”

木青大手一挥,豪情万丈。

这些人就此抵达美国,经由出版商哈珀和使馆进行协调,得以全程在美跟踪拍摄。

木青把记录片名字定为《文学向西走》或是《东风压到西风》,根据票数来选择最终名字。

为啥叫《文学向西走》?

因为地方电视台立项了一个《长城向南延伸》的纪录片,要求摄制组全程跟随我国南极科考船,拍摄在南极建设新科考站的过程,仅拍摄周期就长达九个月。

须知道越是艰苦的,作为媒体人而言就越光荣啊。

央台怎能被地方台压倒?

《文学向西走》的名字就此而来。

那为啥叫《东风压倒西风》?

这就来自于某些诗词了。

摄制组进行投票,不料竟然票数相等,又投一次,仍然相等。

木青只好问余切如何取名,余切想也不想就说:“和兄弟电视台打什么擂台?调子放高点,就叫东风压倒西风,这很好嘛!”

好!就让东风压倒西风吧!

摄制组先到波士顿大学附近的酒店休息,在这里他们发觉书店里已经有《2666》这本书开售,报纸上也有“余切喋血哥伦比亚”的新闻……美国人写新闻师承于英国人,喜欢胡编乱造。

在美国一些小报的新闻里,余切已经跟超级人类一样,单人把智利人机特工刷通关,只是不小心没能救到安保朋友……这让摄制组的同志们啧啧称奇。

一开始,他们还与有荣焉,把所有新闻都找来,光是看着都激动了。

想不到美国小编写起爽文来,竟然也看得心潮澎湃!

这个人说:“想不到余切在美国竟然是个大英雄,他们很少这么写我们。”

那个人笑道:“这里说贝坦库尔有个女儿,很喜欢余切呢……略萨的表妹也想认识余切,泰国的诗琳通公主就很不高兴——这什么啊!这完全是胡说八道,自说自话!”

“这些女人,二十岁,五十岁,三十岁的都有……根本不可能!”

然而,这种新闻太多,最后他们也看得乏了。

之后余切到酒店和摄制组会面,简单认识后,纪录片拍摄正式开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文豪1983请大家收藏:()文豪1983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就发觉大家都用一种看“项羽”和“曹操”的眼神看他。那眼神里面,已经不仅仅是文学上的尊敬了,还带有一些生理性的恐惧。

余切摊了摊手,不经意露出自己的粗胳膊,说:“大家放轻松一点,我只是个普通人。”

这下,所有人的表情更严肃了。

余切只好直接进入正题。

他首先在镜头前念了张俪写给他的信:

“余切,你现在还好吗?到底伤得怎么样了?是生是死,你都要赶紧回来,祖国人民还等待着你,我也在这等待着你……”

张俪已经和他通话过。

这信是张俪知道“要拿去上电视”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所以有点不是人话。

然后,余切作为信中的主人公,面对着观众道:“我现在很好,没有受什么大的伤。我之所以还留在美国,是因为马上要颁发书评人协会奖,我会在这里拿到奖之后再回去。”

“我有个礼物要送给你。”

余切对着镜头说。

他这番话当然是给张俪的,但是由于这是一档纪录片,因此全国人之后都会看到这一幕。很多书迷就觉得是说给自己的,然后梦醒后发觉余切不是他们的对象,只好大吵大闹,要求自己的对象按照余切那样办。

因为余切在镜头前掏出那破碎掉的“金镶玉”奖牌,向观众讲述了其中的故事:为了避免被美国征税,宝岛《联合文学》的编辑部为他打造了这一个大奖牌。把四万六千美金融成了这个东西。

而这个奖牌,最终意外的为他挡住子弹。

“我们青年人不应该相信玄学,但我在这里情愿相信,宝岛读者的美好祝福帮助我躲过一劫。我和他们心意相通,我相信它是幸运的见证,所以要把这件宝贝送给你。”

余切如是说。

这是第一天录制的内容,晚上摄制组分成两拨人,一拨人审片,一拨人继续拍摄。

到余切睡觉之后,他们仍然在开小会,并对自己白天的拍摄成果进行总结。

他们发现啥呢?

在余切摆龙门阵的时候,所有拍摄的人都听进去了,活儿都快忘记了干。现在重新播放也是这样,播一次播两次,大家还是忘我的听。

金镶玉大奖牌,宝岛书友,传闻中的余光钟和李傲撕逼,哥伦比亚屠杀案……太有意思了。

有人忍不住感慨:“余老师这经历,比电影有意思多了。我觉得我们的纪录片,放电视台播放可惜了,该拿去电影院卖钱,五毛钱一张票!保证能大卖!”

木青也觉得头一天拍摄很成功,笑道:“那我们就要给余老师版权费了,他的版权费是很高的,我们电视台给不起。”

此后,《东风压倒西风》摄制组一直跟着余切,无论余切走到什么地方,他们都形影不离。

余切和大使见面,余切参加华人大富豪王安的慈善晚宴,甚至于余切和宫雪的通话,聂伟平约余切打牌,这都被记录下来了。令他们叹为观止,觉得太精彩了。

有些自然是不能放到纪录片里面给大众的。比如,余切好像和宫雪有些亲密?比如,有些余切的牌友,不太能提名字?

木青说:“这些只能让后人来评判了,只能作为我们的拍摄资料。”

“也许以后研究员写论文用得着。”

没有人觉得余切在做一些过于出格的事情,因为他身上的每一件事情,似乎都无法用现成的案例去套用。他的出现,可能会重新定义一次价值观。

余切现在回美国受到了读者极大的欢迎。

曾经他主要是受华人读者的欢迎,因为他代表大家都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这种形象在黄种人当中比较少见;从哥伦比亚回来后,他走得更远了。

现在连白人也喜欢这个作家,用《纽约时报》上一位评论者的话说:“美国有很多作家宣称自己是海明威的继承人,他(指余切)没有这么说,但他已经是。”

的确,又支持红色,又上过战场,杀过敌人——哪一个所谓的继承人能有这么硬核?

海明威要活在了现在,该说“我乃余切继承人”。

在哈珀组织的作家沙龙中,余切也很受欢迎。

《2666》是一个炫技之作,本身故事性不强,厉害的是几乎用到了所有写作手法;而余切在现实中的经历,弥补了这个故事的不足,这是本难得能出圈的文艺。

从全美各地赶来的本土作家中,有一个叫“莫马迪”的印第安裔作家对余切格外热情。

摄制组拍摄到,莫马迪先生在波士顿大学见到余切后,狠狠的拥抱了他。

莫马迪和马识途的年纪差不多大,长得居然也有点像马识途,如果他自己不说英文的话,他简直就是个中国老头。

所以余切对这个人也特别热情。

莫马迪是个倒霉蛋,年轻时作为印第安人被狠狠整,老了之后族人被杀得差不多了,又被作为族群文化多样性,被“像珍稀动物那样”圈养起来。

这个老头子道:“余先生,我多希望你是一个美国人,这样在我走之后,我们印第安人就不会迷失方向。你的文字能让我们团结起来,你是天然的意见领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文豪1983请大家收藏:()文豪1983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余切安慰他:“印第安人会诞生自己的作家的。”

这个老头摇头道:“难,难……”

余切说:“我相信你将来会看到很多印第安作家的,只要印第安人看我的书,我就会和印第安人站在一起。”

莫马迪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余切并非全知全能,莫马迪这个人对他来说太陌生了,他私下里找人问“这个莫马迪到底是谁?”

有人告诉他:“莫马迪是印第安人现在的精神领袖,他就是印第安人的李白,大文豪。”

对印第安人来说,莫马迪是个天王巨星一般的大人物,他开启了美国原住民文艺复兴运动,没有他就没有印第安文学。

就以获奖数量来说,他比当前的余切还要厉害得多,美国诗人学会奖、普利策奖等等都是他的囊中之物。

“每一个印第安人,都会看到他的。没有他,印第安人等同于在文学上灭亡了。印第安人不会说自己的语言,也不会写自己的文字。”一个大学教授告诉余切。

余切恍然大悟。

又是个本地的天王巨星,西方中心论的世界下就是这样,无论是泰国、马来西亚、还是印第安土着……只要你进入不了西方视线,甭管你写的多好,你都属于“查无此人”的状态。

他对这种事情感到愤慨,所以在镜头前悄悄说:“我希望四十年后,不要再出现这种情况。莫马迪是个厉害的人,但他的诉求无法被人知道。”

木青忍不住问他:“那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作家们,要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最起码,我们中国作家怎么办?”

“答案就在我们的纪录片名字上。”余切说。

个别人的境遇,还真是可以靠天赋来开挂的;但是群体性的境遇,只能这一群人都来努力。

莫马迪是个印第安血统的独苗,印第安文学现在后继无人——不然怎么会出来一个德国大白妞宣称自己是印第安后裔?

“印第安人为什么不愿写?”余切感到纳闷,“我的家乡万县是一个小地方,小小的万县就诞生了马识途还有我,还有诗人何其芳……”

卡门知道这个事情。她说:“在你的祖国,那个被葡萄牙管着的小地方,诞生过什么伟大作家吗?”

“你是说葡萄牙人仍然在殖民印第安人?”余切感到震撼了。

“不是,我是说,印第安人现在有开设赌场的权利。他们太容易赚到钱了,自甘堕落,就不会从事文学这条路了。”

余切道:“那不奇怪了,假如我一开始就是个百万富翁,我应该不会走上写作这条路。”

卡门大笑:“还好你曾经贫困过。”

于是,余切又在摄像机前谈起了自己当初如何骑自行车,并寄去了那一摞稿子。“我最开始没有什么伟大的想法,主要是想挣点钱。”

“当然,我现在想法又变了,确实也做了些事情。你觉得马尔克斯、鲁迅这些人,一开始就是他们吗?人是需要时间来成长的。”

“所以咱们年轻的时候想改善生活,这不是什么羞耻的想法;当然了,你有钱之后就要做好事了。”

木青感觉余切很适合做老师。据说余切从燕大硕博毕业之后,就会留校任教。

他又是个作家,说不定他会是个新世纪年轻人的精神导师。

在这期间,为了给“美国书评人协会奖”冲奖造势,一些来到波士顿的作家表达了对余切作品的支持:“他是个多面手,他是个能从一号位打到五号位的篮球运动员,他是拉里伯德那样的人,但还要更全面。”

从1981年到1986年,波士顿这个城市的篮球队统治了美国的篮球比赛,而白人球员拉里伯德是篮球队中的核心人物。

因此,作家们在波士顿这个东道主这里,用“比拉里伯德更全面”来形容余切,也算是另一种入乡随俗。

央台组织的拍摄组在这里,终于遇到了文化不通的尴尬。

喜欢文豪1983请大家收藏:()文豪1983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