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魏逆 > 第64章 后事

魏逆 第64章 后事

作者:茶渐浓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4-02-25 01:54:07 来源:就是看

第64章后事

大司马曹真的病入膏肓,缘由与曹休一样都是惭恚于心。

觉得自己的兵败辜负了先帝遗命与当今天子的信重,以及令魏国受损且蒙羞。

或是说,石亭之战的惨败直追昔日赤壁之战,而曹真伐蜀除却后将军费曜与郭淮折损数千兵马之外,也不过是损耗了些辎重粮秣与徒增黎庶劳顿罢了,以魏国战争底蕴并非损耗不起,且上至天子下到公卿百官皆没有指摘的言辞,他又何必惭恚至斯呢?

然而,事情不能只看表面。

如若从魏国社稷的角度来看,他这次伐蜀失利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比曹休的石亭之败要严重得多。

缘由,乃他是魏国硕果仅存的宗室大将!

也是捍卫宗室以及谯沛元勋颜面之人,他需要承担起哺育宗室后进的重任,让魏国宗室大将后继无人的不利处境得以顺利度过。

但他的一意孤行,以致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是啊,无法挽回了。

兵士丧损了还可以再招募,粮秣辎重损耗了也能再次积累,就连失去的郡县也有夺回来的一天,但宗室威望的跌落却是很难再重振了!

长在人心之上的觖望,是很难再扭转回来的。

日后天子曹叡再次委命宗室大将的时候,必然会迎来公卿百官的质疑以及劝阻,认为事关存亡之道,理应举贤任能,而不是一味的任人唯亲。

同样,长在人心之上的恣睢,一旦生根发芽了,就再也难以拔除。

在如今蜀吴不臣、辽东公孙氏恣睢以及北疆鲜卑轲比能坐大的情况下,日后战事定是不乏的,也会源源不断的催生出新的军功勋贵来。

这些新的勋贵在军中有威望,又目睹宗室大将不继,难免就会新生恣睢了。

尤其是,魏国是如何代汉承接天命的,世人不是皆有目共睹吗?

故而,曹真无法谅解自己。

淋雨感染风寒,且抑郁结于胸,日以复日,最终将自己给熬到了油尽灯枯之时。

只不过,待天子曹叡亲自来府邸看望的时候,到了人生的最后时刻,他竟不知为何倏然释怀了。

不仅很坦然的迎接死亡,且还不忘轻声宽慰着满脸悲凄的曹叡,鼓励他谨记武帝曹操那句“我基于尔三世矣”之言,要励精图治做一位明君,将魏国基业传承下去。

这样的言辞让天子曹叡听了,反而更悲切了。

他对曹真的情感很是真挚。

理由是在他刚刚继位的时候,就是曹真执掌京畿内外,让新旧交替的那几年安稳度过;且在他熟谙为君之道后,曹真便出镇雍凉,将所有权柄悉数还给了他。这也让曹叡不仅将曹真视作忠直之臣,更是真真切切的当作了可以依靠的骨肉叔伯。

当然了,感伤归感伤,他终究也是君王,更知道曹真没有多少时间了。

故而在片刻之后,他便收起悲容,挥手斥退侍从以及曹爽等人,问曰:“大司马若不起,后事当何如?”

“呵呵.咳!咳!”

闻问,躺在病榻上的曹真倏然发笑,但也引发了好一阵的咳嗽。

待将嗓子里的痰艰难咽下后,他才断断续续的说道,“陛下之问,老臣知其意也。臣诸多子侄,皆中人之姿,唯恭顺耳。若以戍守京畿护卫宫禁或镇守升平之地,倒也称职,然若督领一方与蜀吴争雄,委实难为也!其余宗室子弟或元勋之后,亦难出其右,彼此相当而已。嗯”

言至此,他托了个尾音作思绪,才继续说道。

“若陛下决意擢拔后继,老臣窃以为二人可斟酌。一者乃秦元明,彼虽无有大气魄,但却胜在谨慎守默、不失纲纪。若他日以他为督,虽难冀望有破敌之大功,然却可确保无大过。另一者,乃夏侯稚权是也。稚权虽然年齿尚轻,但却已然可顾全局而筹画军争大事,实属难得!想必陛下亦异其才,他日不吝擢之,且老臣与稚权谋面寥寥、知之不详,对其之断言犹如往昔在天渊池,今便不复赘言了。”

果然,只有阿稣与稚权可用啊

听罢了曹真之言,隐隐有所料的天子曹叡悄然叹息了声,心中忧愁更甚。

他是真的很无奈。

武帝曹操时期的诸夏侯与曹皆可督镇一方,文帝曹丕时期也有“三子镇边”,而待到他继位还没几年,就无一人可用了!

尤其是曹真方才言及他最器重的夏侯惠时,犹坚持着先前的看法,只是觉得夏侯惠或许能成长为都督之才,而不是言之凿凿。

“稚权有谋划军争之能,且为社稷裨益不惜身名,何故大司马弗能断言邪?”

想了想,曹叡还是按捺不住,将疑惑问了出来。

而曹真听了,不假思索便言简意赅而回,“回陛下,乃此子性刚之故。”

呃,原来如此。

曹叡露出恍然的神情,连连颔首后便沾须沉吟。

经曹真这么一说,他才猛然发现,夏侯惠的性情与其父夏侯渊很相似。

夏侯渊将略不缺,但为人刚猛,用兵也刚猛,在督兵作战时勇而无畏,常长驱数百里争利,武帝曹操就曾以“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之言告诫过。

的确,夏侯渊一生功大于过。

但最后一战丢失了汉中郡,却让魏国雍凉自此无宁日。

盖因汉中郡乃形胜之地,是魏蜀两国战事争雄的转折点——蜀无汉中郡,便永无出巴蜀之日;而魏无汉中郡,则难有觊觎巴蜀之时。

而曹真如今不敢断言夏侯惠日后如何,就是基于此。

担心夏侯惠日后会步入其父夏侯渊的后尘,有身丧战场、丢失汉中郡之类的事情。

且以当今魏国的战略戍守布局来看,类似的“后尘”唯有襄樊二城、寿春城以及天水郡可比拟,也是魏国的不可承受之重!

唯二可用之人,然却皆有弊端。

若日后以秦朗为督可保无过,但也无功,唯从容而已;而若是将夏侯惠好生培养与不吝擢拔为督,彼定能有威镇蜀吴之功,但也有可能给社稷带来大过。

皆难两全矣。

带着这样的心思,曹叡陡然觉得房间内的药味有些刺鼻了。

待起身走去铜薰炉将龙延香点燃,让淡淡的香味在房内弥漫了,才回到病榻前坐下继续发问道,“大司马以为夏侯俊林如何?”

夏侯俊林是夏侯儒,乃夏侯尚的从弟,如今也在雍凉任职,居征蜀护军。

这次闻问,曹真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略带着惋惜回道,“陛下,俊林不复早年锐气,暮气颇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更甚于秦元明。”

也让曹叡再次默然了。

因为夏侯儒早年刚从入行伍的时候,是意气风发、敢作敢为的。

但因为他被武帝曹操安排在曹彰军中,受到魏夺嫡的影响,他也被文帝曹丕一度闲置,一直待到曹彰暴毙后才再次入行伍督兵。

有过如此经历的他,心常惶恐,万事但求无过了。

而曹真之所以没有提及他,是不想旧事重提,落个说文帝曹丕不是的口实。

毕竟,就连不曾督兵临阵的夏侯楙都能镇守长安呢,早年跟随曹彰在代郡所向无前的夏侯儒哪能籍籍无名啊!

他就算才能比不上夏侯尚,但也是将略可堪胜任之人啊!

只不过,天子曹叡现在打算将他重用了。

缘由不必说,如今的他委实无人可用。

另一则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上一辈的事情,就应该随着上一代人相继过世而过去。

到了他这代,名分早就不可更改,重用夏侯儒也不会引发什么动荡。

“若朕以夏侯俊林假节为督,高第恩荣之,不吝器重。”

沉吟了许久,曹叡才轻声发问道,“如此,大司马以为彼可重振昔日意气、复为社稷砥柱否?”

“若在雍凉则不可。”

曹真的回答依旧言简意赅,“其余,或有起色。”

只是有起色?

而不是矢志奋发,为社稷死力博得生前身后名?

轻轻蹙眉,曹叡脸庞之上略有不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半耷拉着眼皮,强撑精神的曹真似是有所觉,断断续续便又加了句,“陛下,夏侯俊林不得志近二十年矣。”

不由,也让曹叡又是一记长声叹气。

应是与曹真私对奏时他无需保持君主威仪罢,他今日的叹息尤其的多。

但很快,他又抖擞起了精神来。

去岁从许昌宫归来洛阳之时,他还下诏让大将军司马懿广开沟渠、大兴水利务农桑了,也不再冀望荆襄战线有大破贼吴之功。

所以,若是将夏侯儒转去荆襄为都督守御,应是可堪称职的。

至少能熬过宗室大将青黄不接的这几年,饶得后进之才成长的时间。

“非一日之寒,大司马真知灼见。”

轻轻颔首,有了决断的天子曹叡赞了声,复问道,“蜀常兴兵犯境,大司马染病,雍凉当如何安之?”

“雍凉之地民风彪悍,兵将桀骜。”

应是有过思虑的,曹叡问话甫一落下,曹真便当即作答,“张儁乂可威军,司马仲达可安民。然而,陛下,司马仲达终非我魏国宗室,而张儁乂乃社稷砥柱,二者共事,其结果恐难未知也。”

看似云里雾里的回答,却也将利弊都说清楚了。

那就是张郃久在行伍,乃是为数不多自武帝时期便被赞为良将之人,在军中威望甚著,能镇得住雍凉各部的骄兵悍将。

但曹真并不是推举他继任雍凉都督。

因为镇守羌胡杂居的雍凉,都督的职责可不仅仅是军争。

而司马懿老成谋国,能处理好各郡县以及羌胡部落的矛盾,但他早年的军功不多,且又没有宗室或者谯沛元勋的身份,故而难以压制雍凉各部的兵将。

不过,他作为顾命大臣的身份,是足以出镇雍凉的。

但他与张郃以及其他将率相处的时候,能否融洽、可否戮力一心,那便是未知之数了。

对此,曹真不敢断言也无法断言。

天子曹叡也无法勉强。

有些事情,谁都只是走一步看一步,没有未卜先知之能。

是故,在看到曹真已然脸色恹恹、难以支撑继续叙话的时候,他有了归去之心。

是该回去了。

已然看过曹真了,想问的事情也都问了,不管心中如何不愿,他终究要接受现实,该回去等着讣告传来、提前绸缪后事了

“大司马安心静养,朕不德,还期大司马能复督雍凉.”

踌躇了片刻,他说着将别离去的话语,但还没有说完就被曹真给打断了。

只见一直半依半躺在病榻上曹真,挣扎着努力坐起来,声音有些急切的说道,“陛下,臣尚有言未进。”

也让才起身的曹叡,连忙大步向前将按他继续躺在榻上,语气殷殷,“大司马莫起身,朕不急着归去,有言可徐徐说来。”

“唯。”

不能如愿行礼的曹真,唯有颔首致意,轻声谓之,“陛下,臣自伐蜀败北以来,心常郁郁。虽陛下与庙堂公卿皆言此败乃天时之故,然老臣自知,此乃臣一意孤行之罪,故弗能释怀。今时日无多,将近赴九幽之际,惶恐更甚,无颜见武帝与文帝矣,咳!咳咳”

说道这里,他情绪有些激动了起来,连连咳嗽不止。

也让曹叡再次动容,带着满脸惨凄用手轻轻的拍着曹真的手背,缓声宽慰道,“大司马无需自责,此乃朕决断不明耳,非大司马之过;想必武帝与文帝在天之灵,亦是如此认为。”

“咳咳.”

好不容易才止住咳嗽的曹真,先是摇了摇头,然后又露出了笑容,“事已然,陛下不必宽慰于老臣,且老臣今已释怀矣。臣近日在病榻上无所事事,常思社稷日后如何安固,偶然有一得。乃是陛下纠察屯田积弊、有意推行士家变革,令老臣之兵败或可成为契机矣。”

契机?

是什么契机?

这次曹叡满目茫然。

他是完全无法参透曹真的机锋。

且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方才一直以为曹真出言留驾是想亲口请罪而已,哪料到还言及了社稷之事?

“陛下,所谓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而曹真也没有等他发问便继续说道,“老臣兵败,令宗室威望式微,于社稷而言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