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言情说爱 > 完蛋,我来到自己写的垃圾书里了 > 811、万众瞩目

当日会议进程很快就从会场发布了出来,各项决策之中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那个开放农商结合、工商结合的模式。

无数人在街边等着高手解读这些政策以及接下来十分精彩的街头论战,这当下甚至都已经成为了一种别样的奇遇,前两年都有很多对三农方面十分了解的年轻人通过这个途径进入仕途,虽然他们被招去之后仍会在第一时间扎根于最苦最累的乡间地头,但这也不失为一条好路。毕竟天高海阔,大有可为嘛。

而且这可不是简简单单讲几句话就可以的,被选中之后可还是要经过三个月实习,发现的确有真才实学之后才会录用,难度可不比考试来的低。

今日的政策已经张贴了出来,大伙儿都伸长脑袋观望,他们不明白什么叫半工或者半农的模式,更不明白什么叫竞争。

于是旁边就会有人开始为他们解答这里头的奥妙,原本农人、工人也可以参与买卖,但一般都属于兼职买卖,比如农人家主业是种地,副业可以养几只鸡出去卖鸡蛋。

但现在农人可以一边种地一边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开一家养鸡场,而工人也是如此,比如一个篾匠或者织布娘利用自己的闲暇时光进行一些小物件的制造来换点零花钱,而现在他们则可以开办自己的工厂来生产产品。

而这些以往都是不被允许的,他们是农人是工人,就不能够接触商业,虽然法条上没有严格的限制,但政策上也没有推行,再加上多少年以来的阶层划分,谁会去主动降格呢,要知道商贾的地位可是很低的,如果不是夏林他们的子嗣甚至都没法进行科举。

但现在这条政策一出来,那可就完全不同了,这属于官方层面上的快乐引导了,这别的官府出这种东西有可能就是个陷阱,但如果是江南道出来的,那大伙儿可就要准备研究怎么施行了。

所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日晚些时候很多人家就开始筹划着自己打算干点什么了,他们有些是拿出自己积攒的钱,有些则是跟街坊邻居三五好友一起凑出来的钱,甚至有些村子的村长把所有村民都集中在了一起开始商量这件事。

一个政令能够调动这么多人开始为其奔走,其实就连一些对夏林颇为不服气的人即便是对他的政令不太感冒甚至持反对观点,但对夏林的施政能力和魄力也是十分佩服的,要知道在当下这个整体大背景仍然是以身份为基础的环境中,像这样不求过程只求结果的政令说不定会引发联锁反应。

所以之后大魏乃至大唐的文坛就炸了锅,无数人批评夏林的做法是倒反天罡,但问题是他们吵他们的,底下的庄稼人才不管这些屁事,他们在几天的时间里就已经开始以家庭、个人为单位组织了起来。

这件事两极分化的程度十分明显,甚至几百里上千里外不少庄户人家都开始筹划着来到这边开自己的作坊。

这可是跟原始的那种零星售卖不同,这是成体系的工商业模式,新且有力。

有人在摇旗呐喊说夏林此举不明智,可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问题是他们站在百尺高楼上摇旗,音浪实在太少了,根本掀不起什么动静,反观是下头的百姓那可叫热闹非凡。

虽然仍有大批人在观望,但总是有人敢于尝试,其实有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特别困难的,很快市面上就陆续出现了大量的手工业作坊和工坊,有些简单的已经开始萌芽发展,有些还在装修筹划。

而不同人家同样的产品,竞争立刻就上来了,夏林不是说要放手让他们去闯么,市场会给他们奖励和惩罚的。

从第一家家族性的作坊在政令颁布的第七天就诞生了,是一家卖豆腐的作坊。

因为要准备的东西不多,而且方便简单。

这会儿就已经有不少人开始盯着他们了,要看看他们这种工农一体的模式到底能不能成功。

然而谁曾想只是一家豆腐铺就让准备看热闹的一记重锤,因为这家豆腐铺不光是有豆腐,还增加了以往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产品,比如加入了黑豆和芝麻的黑豆浆,还有那种里头加了大量糖的甜水豆腐,先别管这玩意成熟不成熟,反正他们店铺开起来的第一天排队的人就从巷子里排到了巷子口。

一天挣的钱快赶上的以往一家豆腐铺一个月的钱了。

然而之后几天照猫画虎的铺子就越来越多,一条街都飘荡着豆香味,然而每一家的口味都有不同成本也不同,所以无情的市场大手就开始发挥作用了,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第一轮的大浪淘金就展现出了结果,其中风味最好、品类最多、价格最实惠的铺子便成了盈利的铺子,剩下的就全面开始亏钱。

这一下大家才知道原来政策其中也蕴含着不小的风险,于是一批人灰头土脸的回家种地,而另外一批人则顶替了他们走上了前台。

而在京畿道内,大伙儿的心思也都开始活络了起来,整个市场一下子就翻腾了起来,金钱的流转不再拘泥于土地上,而随着工坊作坊的数量增多,需要的用工量的增多,城市容留量猛增。

流量多了,机会自然就多了。再加上今年江南道周围都不同程度的遭遇了雪灾冰灾,很多人索性就过去碰碰运气。

现在一句“去江南道闯闯”便成了整个华夏大区最有份量的流行语。

而这一切的变化都归功于夏林这一条工农商政令。农历二月二,春暖花开之季,站在山顶踏青的夏林眺望浮梁,只觉得它就像是有了生命一般,路上穿行的人流和货队就是它的血液,街道建筑就是它的筋骨和皮肉。

虽然当下变化并没有太大,只是一些润物细无声的改变,但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里注定会成为最接近他梦中老家的地方。

“山长,预估出来了。未来十年内人口可能会达到三万万到四万万。”

“这个急不得。”夏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如何啊,好大儿。”

他对面坐着的人还是小辰子,他前些日子刚在医学院做了抽积液的手术,本来这个时候他是要在病床上躺着恢复的,但作为一个曾经的东北王,他怎么愿意被一堵高墙束缚。

于是夏林把他抓来爬山了,完全没把他当个人。

“这已不是我能说上话的东西了,太厉害了。”

小辰子捏着酒杯看着下头,他其实一直发愁的就是随着农产品的增多会出现谷贱伤农的问题,但经过夏林这么一折腾,各行各业蓬勃发展,不光迅速的拉起了内需还极大的丰富了市场上的商品,原本吃到人厌烦的山薯、土豆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东西。

当然最惊人的变化还是这种快速致富的方式,昨日还是前日来着,小辰子疗养之地外头有一户原本卖饼的人家,不说太远就说三个月前,他们一家都快穷的活不起了,每日忙碌只能算是勉强度日,如果不是家里的孩子在书院里勤工俭学,他们可能都吃不上饱饭。

但就在这个政策开始以来,他们家的饼因为便宜好吃成为了进城来讨生活的人必选充饥之物,生意比以往不知道好了多少。

三个月前还发愁去哪给女儿整一件新衣裳的人家,现在已经在讨论要不要去租一家店铺了。

这还只是一户,像这样的人家在浮梁有千千万万。

而夏林这块地方本来就是万众焦点,他们一个政策除了实在推行不开的地方,其余的都被会被照猫画虎的模仿下来。

所以其余几道陆陆续续的开始推行同样的政策,有些地方为了照顾到原本商人的情绪略有修改,但大部分的确就是原封不动的照搬下来。

特别是京畿道这一块,他们都不带改字儿的,下头署名的人本该是大魏景泰帝拓跋靖的,但他这个逼懒到连署名人夏林都抄了上去。

户部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拓跋靖直接手一挥说了一句“无所谓,他签我签有甚差别”。

然后这个签着夏林名字的行政令也在京畿道颁布了。

而三娘那头相对比较晚开始,但也只隔了一个月罢了,如今新咸阳落成在即,这个政策对他们来说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李唐第一时间也颁布了相关法案,但他们长安孩子要面儿,没跟某不要脸还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景泰帝一样原封不动的照抄,至少是把江南道改成了京畿道和陇西道……

百姓燃起来了,那力量是不可阻挡的,这里头有没有从中作梗?有,当然有,毕竟这可是明目张胆的侵犯了原本得利者的钱袋子。

但能有什么用?人家百姓占了政策的风头,能跟政策对抗的家族和势力已经被夏林杀了个十不存一!

现在夏林还活着呢,谁想试试对抗一下也不是不行,反正夏林杀了几十万人了,还在乎那一点?

“诶,如今春暖花开,我们是不是该启程去江南道了?”

一日下朝之后,景泰帝把老张唤到了书房,他早就没心思每日在这里处理政务了,做梦都想着江南道的山江南道的水和江南道的小曲儿。

“陛下,大朝会今年因为雪灾延后了……你还没开始削藩呢,能不能不要这么急。”

“我急啊。”景泰帝指着外头的春风和煦,心思焦虑道:“再晚点就赶不上吃艾草粑粑了!”

“你是皇帝!想吃那东西还要去千里之外?”

“诶!你不懂。”景泰帝吸了吸鼻子满脸憧憬:“刚出锅的粑粑才是极好的,里头有冬笋、韭菜、豆干和腊肉,一口下去香味四溢、满口流油,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