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天唐锦绣 > 第两千五一章 封建之议

天唐锦绣 第两千五一章 封建之议

作者:公子许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31 03:05:14 来源:抖音小说网

九月已过,秋高气爽。

关中平原的秋收已经开始,民以食为天,再没有比秋收更为重要的事情,陛下亲自前往圜丘祭天,祈求上苍在这些时日之内少降雨水、保佑粮食丰收,而后便是各地官府组织、督促庄稼收割。

远在西域,大战已经结束,但战争尚未完结,薛仁贵率领麾下万余轻骑兵追亡逐北,追着大食军队的尾巴一路追杀,将“放风筝”的战术运用的出神入化,打得大食人哭爹喊娘、屁滚尿流。

而关于可散城之战的详细战报也早已送抵兵部,兵部尚书崔敦礼整理之后,将所有战报送到中书省的案头,一应叙功、嘉奖、抚恤以及所余粮秣辎重、军械装备之处置,都需要兵部草拟、中书省签字盖章予以确认。

所以这一段时间刘洎忙得脚不沾地,十余日之间居然连家都不得回,每日处置公文至子时,在官廨内草草用一些晚膳,洗了澡便即睡下,翌日天不亮又起来忙碌……

这日早晨洗漱之后吃了书吏取来的早膳,在院子里溜达了一会儿,泡了一壶浓茶放在书案一侧,便即处置公文。

忽见中书侍郎任雅相自门外匆匆而入,疾声道:“令公,倭国那边出大事了!”

三两步走到书案之前,将手中一份奏报放于其上。

刘洎拿起奏报拆开,随口问道:“何事这般急切?”

伏案阅读。

任雅相道:“百济残余渡海侵扰伊予岛,由飞鸟京迁徙至彼处的物部氏迫于无奈请求水师派兵驱除贼寇,水师大都督派遣副将李谨行、参军李义府率数千军兵赶赴救援……现在贼寇被驱逐,李谨行却要物部氏租借整座伊予岛。这还不算,据闻物步足利已经前往飞鸟京,意欲连接倭国各方势力举行‘民选’,全民投票废黜倭王,举国内附大唐!”

刘洎面色凝重,一目十行将奏报看完……

任雅相疾声道:“此等灭其朝食之大事,水师居然由区区一个副将全权操作,既不上报兵部、亦不请示中枢,如今箭在弦上才随意上呈一封奏报,实在是荒唐!”

古往今来,灭国都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无论大国亦或小国,首要尊重其主权、承认之国祚,除非两国敌对、不死不休,否则等闲不会去伐灭他国。

尤其是倭国这种老实上贡、自认藩属的番邦小国,与大唐之间并无战事,且举国上下皆依赖于大唐、听命于大唐,岂能毫无征兆伐灭其国?

“‘民选’……呵,水师这帮家伙当真有脑筋。”

刘洎冷笑一声,将奏报摔在书案上,面沉似水。

“民选”也罢,攻伐也好,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伐灭其国、并入版图。

开疆拓土固然是帝国之功,可一切都要在中枢授意之下,所谓“将在君命有所不受”也有一个限度,焉能动辄伐灭其国呢?

在刘洎看来,西域那一场大战是迫不得已,但伐灭倭国则全无必要。

时至今日,倭国已经全部受大唐之掌控,事实上已经与大唐之附属无异,又何必劳心劳力助其“民选”、使其内附大唐?

任雅相一脸愤然:“水师孤悬海外、地位特殊,无论政事堂亦或军机处都很难对其进行掌控,故而这些年来一直任其自行其是,中枢少有干预。但是此等灭国之行径却绝对不能听之任之,否则以其强悍之实力、控制辽阔之海域,这种事必然接二连三。”

一支不受中枢掌控的军队,那还是帝国的军队么?

刘洎看了任雅相一眼,缄默不言,脑中飞速权衡。

他当然明白任雅相的立场,此君出身于军旅,亦有军功在身,只不过归属于“贞观勋臣”行列,与房俊一系素来不睦、利益相悖,如今军中两大派系甚至有决裂之趋势,又岂能眼睁睁看着水师伐灭他国、开疆拓土,声威日隆?

只可惜贞观勋臣各个桀骜不驯、鼻孔朝天,不可能为他所用,现在任雅相在自己面前惺惺作态,也不过是借着他这个中书令这把刀去针对房俊、针对水师而已。

但某种程度上来说,针对房俊、限制水师也符合他这个中书令的利益。

现在桌案之上已经摆了一大摞安西军的叙功奏折,此番西域之战当中安西军大放异彩、大获全胜,有功者不知凡几,经此之后安西军必然迅速膨胀,几乎可以成为大唐第一军,将十六卫死死踩在脚下。

再有水师在一改往昔“只要钱、不要地”的战略,开始在海外攻城掠地、开疆拓土……

中枢将会对军方完全失控。

他这个中书令必然会被载入史册,受到此后无数文官的口诛笔伐、厌恶唾弃……

这时有书吏自门外进来,恭声道:“陛下传召令公于御书房见驾。”

刘洎将书案略微整理一下,起身拍了拍任雅相肩膀,意有所指:“陛下重启‘封建天下’势不可挡,以后帝国的军事重心必然远在海外,若不能对水师予以限制,十六卫大将军都应该告老致仕、回乡种田。”

言罢,快步走出官廨,直奔御书房而去。……

御书房内,李积、马周、唐俭、刘祥道、崔敦礼已至,甚至就连最近深居简出的李孝恭、李靖都在座……

刘洎最后一个抵达,连声告罪:“最近公务繁忙,累陛下久候,恕罪恕罪。”

李承乾和颜悦色:“中书令乃朕之辅弼、国之柱石,素来劳苦功高,还请快快入座。”

“谢陛下。”

刘洎快步上前,在李承乾左手边的案几坐下,又一一向在座数位大臣颔首致意。

内侍奉上香茗之后,尽皆退出。

李承乾喝了口茶水,开门见山:“朕欲复行太宗皇帝当年‘封建天下’之策,不知诸位爱卿有何见教?”

诸人并未感到意外。

虽然这是第一次正式场合讨论此事,但此前早已有风声传出,陛下曾经先后就此咨询数位重臣。

刘祥道见诸人缄默,遂率先开口:“陛下明鉴,当年太宗皇帝提及‘封建天下’之政策,是涵盖亲王、勋臣在内数十人,最终勋臣集体谢绝,只封建了数位亲王……不知陛下如今是复行太宗皇帝最初之策,还是只封建亲王?”

所谓的太宗皇帝“封建天下”之政策,是指太宗皇帝于贞观五年之时提出的“世封刺史”,提出欲仿效三代,将诸兄弟、皇子以及功勋重臣分封天下并使之子孙世袭,以求藩屏中央、镇慑地方。

此举遭到魏徵等人极力反对,但太宗皇帝仍下令有司起草相关条例,并定等级,欲将之付诸实施。

到了贞观十年,太宗皇帝诸子均已长大,就连最幼的晋王、纪王也已八、九岁,按照定例,诸王需要归国,即之藩所封地域,但由于长孙皇后崩逝,遂推迟至次年六月,太宗皇帝下诏荆州都督荆王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都督刺史,咸令子孙世袭,拉开了世封刺史的大幕。

几天以后,又以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刺史,亦令世袭;并规定非有大故,不得黜免,但再度遭到以魏徵、李百药为代表的大臣强烈反对,且纷纷上疏劝谏,反对这一违背历史潮流的做法。

魏徵甚至直接跑到太极宫当着太宗皇帝的面劝谏,认为当时离隋末大乱不久,百废而待兴,若是遽起而瓜分之,会不利于国家的大一统,并由此提出了“五不可”之说。

李百药等人则从春秋时期诸侯不仅没有藩屏中央,反而无视王室,相互兼并,社会动荡来否定世封。

最终“封建刺史”之策不了了之,只诸位亲王赶赴封地,但由于诸王年幼、缺乏治理封国之能力,搞得乌烟瘴气、弊端重重,至太宗皇帝驾崩、诸王回京,所谓的“封建天下”已经名存实亡……

李承乾道:“这大唐江山是太宗皇帝辅佐高祖皇帝打下来的,按理说我与诸位兄弟皆有份继承太宗皇帝之遗产,如今我践祚天下、承袭宗庙,又岂能任由诸位兄弟困囿于长安城内?故而,欲使诸位兄弟分封四方、共承祖业。”

刘洎恭声道:“当下之议,实有几处重点。其一,分封诸王会否引发局势动荡、天下不稳,甚至为以后埋下隐患?其二,陛下欲以国内之地分封,亦或以海外之地分封?其三,封建之后,各封国之军队、财赋是自行其是、还是统归中枢?”

其余几人皆连连点头,认为这是问题之中心。

但其实第一点无需讨论,皇帝乃帝国之主,帝国是李唐之天下,陛下意欲以祖业分封于诸位兄弟,谁能反对?

所讨论者,无非第二、第三点而已。

李承乾沉吟少顷,道:“周朝以来,封建之策时灭时兴,利弊参半,但总体来说弊大于利。可朕不忍一人窃据太宗皇帝传下之祖业,封建之策势在必行,故而朕欲以国外之地分封。”

气氛顿时严肃起来。

既然是“国外之地”,必然是当下不属于帝国,那就只能依靠军队去打下来,再行封建。

当下便利于海外作战、且拥有绝对实力的军队,唯有皇家水师。

太宗皇帝十几个儿子,每人一处封地,且不论封国之大小,单只是这十余处封地,需要投入多少兵力、物力、财力?

攻城掠地、伐灭其国、开疆拓土,这又将产生多少功勋?

李积依旧闷声不语,但素来不掺和朝政的李靖却罕见的出声反对:“太宗血脉,焉能流落于外?”

所有人都一愣。

唐俭拍着案几,怒叱李靖:“老贼,你放屁!”

李靖:“……”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