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九十二章 忧由逼促献良谋

宇文化及问道:“何策?”

宇文智及就将他的解决办法道出,说道:“取财帛诸物,赏与诸部将士,可振作士气;令王轨再为我大军筹粮秣,明以奖罚,另外亦可别遣兵马,抄掠周边诸地,双管齐下,粮秣小可足之。”

这两个办法,算是没办法的办法。

宇文化及也知,主力部队确是不宜再在黎阳多加拖延,否则军心恐会更乱,想了一想,遂点头应允:“阿奴,便依你所言!明日就犒赏三军,传令王轨。两困稍解,即南下汲县!”

……

两天后,宇文化及的军令传到了东郡。

王轨展开视之,传令的使者在堂上,他看罢后,没敢露出异色,恭恭敬敬地领命而已。

却待使者出后,堂中只剩下了他与他的心腹数吏,他神色转为焦虑,重拈起军令,晃着示与诸人,长吁短叹,说道:“大丞相令我等继续筹粮,限期五日之内,务必凑足十万石,送到军中,若有差误,必将重惩。这不是要我等募粮、运粮,大丞相这简直是在要我等的性命!”

“台座,自大丞相兵到东郡,一两个月了,日日催逼我等为他筹粮。前时大丞相,亲率大军渡河,往攻黎阳仓城,原本想着,将仓城打下后,粮食总算就不缺了,我等也可稍得喘息。却不料,十余万兵马,攻一个黎阳仓城,打到现在,攻之不下!如今又限期五日筹粮十万石,台座,东郡就这么大地方,这么多百姓,士民早已困苦不堪,再强行征粮,只恐激起民变!”

王轨降从了宇文化及后,宇文化及擢任他为刑部尚书。故他的这个心腹,以“台座”尊称他。尚书省,又叫“中台”,六部尚书作为尚书省的核心官员,因得“台端”、“台座”等为尊称。

又一个心腹说道:“可不是么!台座,十余万大军,攻一个黎阳仓城,真是让人想不到,大丞相竟然攻到现在,还攻不下!他攻不下,也就罢了,可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又连粮道,他亦守不住!萧裕、独孤神秀等汉骑,骚扰不断,我等辛苦筹集的粮秣屡被劫掠!如今,他又限期五日筹粮十万石,诚乃强人所难。东郡百姓已疲,再施重压,民怨沸腾,后果不堪设想。”

王轨蹙着眉头,抚着稀疏的胡须,发愁说道:“卿等所言,俺亦深知。然则军令如山,不容违抗。大丞相军令在此,我等若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大丞相势必严惩不贷,这可如何是好?”

一个心腹献计,说道:“台座,方、郑诸君之议,皆甚是也。东郡现已堪谓涸泽而渔,当前之计,须得设法周旋,以免局势不可收拾。何不上书大丞相,备述东郡实情,言明百姓困苦,粮草难筹,恳请宽限日期?如此,若能得大丞相应允,或可稍缓压力,免致民变。”

与宇文智及所献两策一样,这个心腹所献之计,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王轨思来想去,没有别策,只好接受了此吏的建议,就命人备纸墨,亲笔写了一封上书,详细陈述了他的困难,恳请宇文化及开恩,可以宽限时日,以缓民怨。他写毕,又反复审阅,确认无误后,加盖了官印,择选了能言善道之吏,当日火速送往宇文化及军中。

这吏次日下午还回,没有带来宇文化及新的令旨,只带来了宇文化及的一个口令。

却此吏两只眼里尽是血丝,满身尘土,嘴唇发干,一看就是连夜还回,昨晚未有休息,他匆匆叉手为礼,沙哑着声音说道:“台座,下吏到了黎阳,未能谒见得到大丞相,唐公接见了下吏。他转述了大丞相的口令,限期五日,筹粮十万石,一日不可迟,一石不可少。他说,如能按期完成,大丞相不吝重赏;如不能完成,大丞相的军法亦非儿戏,请台座自为斟酌。”

“唐公”也者,唐奉义是也。

这吏官职低微,仅是东郡郡府的一个曹掾,见不着宇文化及,在王轨的料中。

他问道:“只谒见了唐公?省主有无谒见?”

“省主”,指尚书省的主官,王轨所问之此“省主“,即被宇文化及任为左仆射的宇文智及。

这吏答道:“回台座的话,不曾得谒。”

“如能按期完成,不吝重赏;如不能完成,军法非儿戏。”王轨起身离座,搓着手,在堂中乱转,不由自主地又长吁短叹起来,这等重压,实难承受!他彷徨地顾盼陪在堂中的众心腹吏,说道,“大丞相不肯限期,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

众吏面面相觑,皆是再无对策。

一吏说道:“台座,事已至此,唯有竭尽全力,动员全郡之力,或许尚有一线生机。不如立即召集乡绅富户,晓以大义,恳请他们捐资助粮,以解燃眉之急。”

话音才落,一吏反驳说道:“郡中各县的乡绅富户,这些时日,早已被征调得七七八八,家家户户粮仓空乏,——就是徐大郎、汉王等亲族家的粮,我等大着胆子,也都征了!还有你我各家,是不是也都尽力筹措,各已几将家底掏空?就算我等不怕激起民变,再向他们征粮,就这种状况,还能再挤出多少粮?休说十万石,三万、四万石,亦难筹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请大家收藏:()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却这“徐大郎”、“汉王”,说的自然便是徐世绩、李善道。

徐世绩现在李密帐下,是李密的大将;李善道更不必说,已自称王,割据河北。

故而,王轨等出於为自己后路着想的考虑,——首先,王轨本来就已降附李密,与徐世绩原是同僚,此再降宇文化及,系迫不得已;其次,宇文化及弑君之贼,名声大坏,人且无能,明看着,他恐怕难以长久,是以,在最先为宇文化及部征粮时,他们没敢向徐世绩、李善道留在卫南的亲戚们征,可后来随着宇文化及索要的粮食越来越多,他们也只得硬着头皮,向徐世绩、李善道的亲族亦伸出了手。——当然,比之别户,向徐世绩、李善道亲族征得算少。

东郡辖总九县,大业五年,普查全国人口,其户共十二万户余,口六十万上下。

如今连年战乱,人口锐减,户数早何止不足十万,能存剩个四五万户已是多的了。

民户既已大减,加上又已给宇文化及征过多次粮草,确实是东郡郡中,现即使富户,也尽已捉襟见肘,难以为继。这个吏员说得对,莫说十万石,就再征三四万石,亦是难上加难。

对东郡的情况言之,再征十万石粮,当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对宇文化及言之,莫非宇文化及就不知道这个情况?自也不是。却乃宇文化及也有他的逼不得已。十万石粮,看似很多,但对一支十余万步骑的大军来说,却实在不多,省吃俭用,也无非一月之用。

因此,宇文化及虽知东郡困境,然与李善道决战在即,军需紧迫,不容延缓,他没有其它的法子可用,亦唯有不顾现实之难,强令王轨,再为他筹粮十万石。——实际上,他筹粮的军令不但是下给王轨了,给孟海公的也有,同样亦是十万石粮,限期五日之中筹够。

孟海公处,且暂不必多说。

仍是只说王轨此处。

王轨走到堂门口,望着外头耀眼的日光,一时炫得他眼花,只觉天旋地转,他险些跌倒,赶忙扶住门框,定了定神,低下头来,回顾自到东郡任职至今的点点斑斑,不禁涌起一股无奈与悲凉。先是瓦岗造反,后是李密崛起,再遇宇文化及兵到,短短一两年间,他从一方父母官沦为仰人鼻息、任人宰割的墙头草,威严荡然无存,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事到而今,宇文化及的命令如同悬剑,将他逼到了绝境。

怎么办?怎么办?五日之内,十万石粮,杀了他头,他也筹不到!

便在此际,於他身后,一声重重的拍案声传来。

王轨转身看去,是他最亲信的主簿拍案而起。

“台座!前从宇文化及,本是台座怜悯百姓,不欲百姓多受兵灾之苦的权宜之计!今宇文化及却再三强索粮草,视我东郡生民如草芥,若再仍从其命,无异於饮鸩止渴,为虎作伥!”主簿声色俱厉,眼中满是决绝,“台座,与其筹粮不成,受其军法,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或许尚有一线生机。即使成败难料,至少,不像於今这般憋屈、忍辱偷生!”

王轨心头一震,主簿的话如重锤击心,大惊变色,说道:“卿何出此言?”

“台座!仆不敢隐瞒,仆已暗中呈书汉王,详述宇文化及之暴虐无道,愿弃暗投明,从附汉王。想来三五日内,汉王定就会有回书下至!”

一言既出,堂中诸人,多半失色。

王轨愣怔片刻,说道:“卿去书汉王了?何时去书的?”

“敢禀台座,便是昨天,台座与仆等议完粮草之事,仆断料宇文化及肯定不会给台座延缓的时间,因即连夜修书,托汉王在卫南的亲戚,星夜兼程,送往汲县汉王大营。”

王轨想了起来,他这个主簿也是卫南人,与徐世绩、李善道却是老乡。他看着主簿,说道:“卿实话禀俺,你是不是早就与汉王有所联络?徐大郎处,你是不是也有联络?”

“敢禀台座,徐大郎处,没有联络,但汉王那边,确已多次书信往来。不过,之前的书信,仆未尝表明过投效之意,只是将东郡的近况,述与汉王知晓。直至如今,形势逼人,仆才决意表明心迹,以求可助台座脱此困境,并可使我东郡士民免受宇文化及酷残之苦。台座,汉王英明神武,若能得其庇护,东郡百姓或可免遭涂炭。仆此举,实为大局着想,望台座三思。”

王轨抚着胡须,半天没说话,神情不定,不知在想些什么,良久,他才说道:“卿忠义之士,然此事非同小可。一旦事发,不仅你我性命难保,东郡百姓亦将陷入更大劫难。须慎重考虑。”

主簿听出了王轨并不反对改投李善道,只是顾虑重重,就忙问道:“敢问台座,是有何忧?”

正如上文所说,王轨身在这乱世,夹在各方举义、叛乱的势力之间,为能求活、为能保住他的功名利禄,早是个墙头草,能投李密、能投宇文化及,他自就亦能再转投李善道。故而,他的确对转投李善道,没有抵触,但是,他也确实同时存有担忧、疑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请大家收藏:()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帐中都是他的亲信,他没甚不可言之,便说道:“卿言汉王英明神武固是,可宇文化及拥兵十余万众,声势浩大,俺闻汉王现驻汲县之兵,才不到五万,兵力悬殊,宇文化及与汉王这一仗,汉王能否得胜,尚未可知。若汉王败北,我等投效之举,岂不反将使我等陷入危境?”

“台座,仆愚见,这一仗,汉王必胜,宇文化及必败!”

王轨“哦”了声,说道:“卿此话怎说?”

“台座,仆虽不知兵,亦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事胜负,非仅兵力之比,更关乎人心向背。宇文化及弑君之贼,暴虐无道,人心尽失,士气低落;而汉王仁义着称,深得士心,庙算神机,士气高昂。此消彼长,胜负已分。台座若能审时度势,毅然投效,不仅可保自身,能庇护东郡百姓,更可顺应天意,成就一番伟业,日后汉王大业成就,不失公侯之位也!”

王轨权衡利弊,仍是沉吟不决。

“台座,汉王在河北轻徭薄赋,民心归附,不需多说,只从两件军事,仆愚见,就能察明汉王与宇文化及的孰优孰劣,可判出此战双方之胜负。

“其一,一个黎阳仓城,宇文化及就久攻不下,特别汉王率主力从河东还前,黎阳守卒才数千,而他十余万众,系乘虚而入,却长达旬日,无有寸功,以至使黎阳守卒等到了汉王主力回援,其之昏庸无能可见!其二,台座也听说了,汉王这边,一方面萧裕、独孤神秀等将,抄掠粮道,屡屡得手,宇文化及毫无应对之法,一方面,汉王部将王君廓,先败元礼、再败孟景,前几日朝歌一战,闻王君廓歼敌上万!此等战绩,足见汉王用兵如神,帐下精兵强将!

“台座,还有何疑?”

王轨心意定下,回到席上坐定,说道:“听君一席话,茅塞顿开!这般看来,宇文化及外强中干,确乎不是汉王对手。汉王仁德智勇,民心所向,卿此良谋,我等投之,明智之举。”

主簿大喜,正要接腔。

王轨顿了下,又说道:“不过,汉王幕府,如卿所言,人才济济,只你我投效,怕不好脱颖而出。须再邀请一公,与你我共投,方能既彰我等诚意,亦可由此在汉王幕中占据一席之地。”

喜欢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请大家收藏:()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