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七十二章 彼此还师奇雨下

在李世民接连两拨兵马支援下,灵石的攻坚难度,堪比清河。

却亏得李世民现下主要的精力,被迫转在了关中,并且刘武周在他撤回晋阳后,确是蠢蠢欲动,有欲趁李善道猛攻灵石之机,再次南犯晋阳的迹象,他亦需分兵设防,没办法给灵石更多的支援,由是,在又昼夜不休,攻了灵石数日后,汉军终将灵石攻拔。

军报传到晋阳,李世民望之喟叹,甚有无奈之感。

项羽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不知为何,浮上他的心头。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固然,当前唐军不论在河东、抑或在关中,都还称不上“天亡之”,但河东的仗打到现在,李世民尽管殚精竭虑,虽收回了晋阳,可霍邑、灵石之接连失陷,原因为何?却某种程度上来讲,倒也确是项羽后边此语:“非战之罪”。

这不是李世民能力不足的问题,是时局的问题。

是唐军而下所面临的局势,太过恶劣之故。

河东,李渊的起家之地,被两路割据势力联兵攻打;关中,则薛举、梁师都等狼顾在侧,实事求是的说,能在这样恶劣的局势下,李世民可以将晋阳收复,已经算是了不得的成就。

李渊新近又下达了一道令旨,再次命令李世民,即刻回援关中。却是薛举兵出陇西以后,攻势猛烈,刘文静等所统的前线唐军,力不能支,节节败退,关中的形势已相当严峻。

说实话,李世民现也是心急如焚,相比关中的情况,灵石之得失,就显得不重要了,可李世民暂时却还不能就还师关中。因为李善道部的汉军,在打下灵石后,尚未有还河北之迹象。相反,李善道遣兵一部,进入离石郡,与刘季真部会合,似有继续北进晋阳之意。

一时间,饶以李世民之英果,他不自禁的也对自己先前“李善道当是将还师河北”的这个判断,产生了些怀疑。难道是自己料错了?宇文化及其实没有进攻黎阳仓?李善道在给他的信中之“改期约战”等辞,实际是麻痹自己的诈计?如果真是如此,他可就要陷入进退两难了!

若回师关中,晋阳必将再失,河东将不复唐再所有;可若不回师关中,长安岌岌可危。

难得的,李世民连着两三天晚上,睡不好觉。

就在八月中旬这日,终於最新的汉军情报送到:“李善道任刘黑闼为河东道行军元帅,宋金刚为副,吕崇茂为其长史,留兵五千,分驻驻灵石、霍邑,另兵马万人,屯驻河东、绛郡;及拜刘季真为离石公、石州总管,驻守离石;其则自率主力,南向河内而返。”

李世民阅毕,一块石头总算落地!

乃在再遣斥候,探知李善道率主力南向河内的消息确凿无误之后,他遂以刘弘基为将,给兵五千,令守晋阳,防备刘武周之再犯,而统余下主力,於两日后,回援关中。

却也不必多说。

这一场河东之三方鏖战,打了一个多月,至此告一段落。

总体战况来看,唐军吃了大亏,失去了除掉长平郡以外的河东南部诸郡,并及太原郡北部的汾阳、孟县等地,也失去了,前者为汉军所得,后者落到了刘武周的手中。但是,比与李世民率部来援河东之前的局面,局势已有所缓解,至少晋阳重镇,重归唐军掌控。

只要晋阳不失,唐军在河东便有立足之地。李世民在回关中的途中,回望雄城晋阳,暗下决心,待击败薛举后,一定卷土重来,到时,必以晋阳为根基,夺回全部的失地!

刘武周方面,晋阳得而复失,收获最小,损失最大,但好歹占据了汾阳、孟县等地,也算有所斩获。与唐、定杨这两方势力相比,汉军无疑是最大的赢家,一则,占据了河东、绛郡等地,包括离石郡亦名义上归属了汉军,拓展了势力范围;二则,攻占了霍邑、灵石这两个要地,为日后无论是防御晋阳唐军的南下、抑或主动的北进晋阳,都占据了极为有利的地形。

也因此,在还师河北的道上,即便黎阳仓告急,李善道的心情,肯定亦比李世民好得多。

不过这点好心情,也只是有限。

魏征接连已是第四封急报,宇文化及兵围黎阳之后,其亲督诸部,或以攻城,或以阻赵君德、李文相、王薄等部之援。他兵强马壮,部曲众多,麾下骁果十余万之数,赵君德、李文相、王薄等皆是亲自领兵支援,可尽被他的阻击兵马挡住,连日力战,不得近至黎阳城下。李善仁、薛世雄身在黎阳城中,抵挡宇文化及部的进攻,两人虽竭力守御,黎阳情况已不容乐观。

故是,李善道自离灵石,兵下河内之日起,就加紧催促诸部,倍道兼程。

为加快行军的速度,沉重的辎重,大都未携,留给了刘黑闼等,人只带十日粮。迎着虽然渐消,却还颇热的烈日,急行军三四日,这日出了绛郡东界,进入了河内境内。李育德等河内文武,迎於边界。照李善道日前下达的命令,他们备好了足够的船只。又行军一日多,至河内县。在这里,全军便可改陆路为水路,先走沁水,顺水而东,再转永济渠,即可直达黎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请大家收藏:()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善道传令下去,命全军休整一夜,恢复体力,计划次日就登船继进。

却是没有料到,这天半夜,下起了雨。

起初,雨不甚大,渐渐转为倾盆,下到天亮没有止歇。李育德披着蓑衣,急匆匆地赶来军营,向李善道进禀:“大王,水势上涨,水流湍急,船只只怕不好启航。”

李善道闻报,亲到河边察看,只见滂沱的大雨下,河水汹涌,波涛翻滚,几艘系在岸边的小船,已被浪头拍打得摇摇欲坠,船身剧烈晃动,随时有倾覆之危。这种条件,的确是不好启航。他皱着眉头,望了望雨势,说道:“这几日,天气是阴沉,可怎么雨下得这么大!”

李靖在旁,说道:“大王,序入仲秋,本就多雨,河内又北依太行,南临大河,境内多水,因降大雨,不足为奇。只是这雨势这般猛烈,李公言之甚是,恐需暂缓行程。若强行启航,或有船毁人亡之险。”顿了下,又说道,“不过,大王亦不必太过忧虑,臣昨夜观望天象,这场大雨,应不会持续太久。待雨势稍歇,水位回落,我军便可迅速登船,继续行进。”

“夜观天象”云云,入到耳中,李善道心中微动,回顾了下李靖,摸着短髭,问道:“药师,你说你昨夜观望天象,这雨不会持久,则你可有看出具体何时雨歇?”

——却李善道缘何心中微动,自是“夜观天象”这话,让他想起了诸葛孔明借东风的典故。高明的谋士可以呼风唤雨,当然是虚构之辞,然李善道而今博读兵法,却亦已知晓所谓“夜观天象”,实也并非全然虚妄,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有经验的人,通常可以从星辰的位置、云层的厚薄、风向的变化等,推测出天气的走势。李靖此话,因此当不是无的放矢。

也确实如此,李靖此话,是有他的依据。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原本就是为将者的必备能力。

李靖恭谨答道:“敢禀大王,臣若推测无误,雨势应於午后渐歇。”

从在李善道身边的屈突通、窦建德、王须达、高曦、高延霸、萧裕、薛万彻等等诸将,听了李靖这话,有的扭脸看他,露出好奇的探究神色,有的瞧看雨幕,露出一点将信将疑,有的干脆轻笑出声,满脸不以为然状,却不论什么反应,可以看出,不信李靖话的占了多数。

高延霸拍着肚皮,笑道:“李公真能看出雨歇时辰?这可了不得了!风师、龙王的能耐!”

王须达瞧瞧李靖,说道:“李公若有这等借风停雨的神通,大王,便的确不必为雨势担心了。”

高延霸的话,尚且罢了;王须达的话,听来没毛病,语气却隐含了不明的意味,总之不像好话。——却乃是李靖以新降从之身,被李善道委以不次之重任,说实话,已引起了部分将领的嫉妒与不服,你李靖有什么能耐、功劳,竟得汉王的这等高看?王须达正是其中之一。

王君廓也是之一,——河东此战,他立下了多少的功劳?论之,他自以为,只比刘黑闼稍逊罢了,居在其余诸将之上,实打实的战功赫赫,是河东此战的第二大功臣,岂料李善道对他的封赏尽管也很丰厚,封其县公、柱国,任为右领军将军,俨然已是跻身汉军将领中的高层,可却远不及对李靖的厚待,加上李靖平时说话不多,向来谦虚低调,对谁都客客气气,他便越发是不满,即於此际,接住高延霸、王须达的话,嘿嘿笑道:“李公世家贵公子,精研兵法,大名天下知,……高公、王公,风师、龙王的能耐,借风停雨的神通算的甚么?我等凡夫俗子,掂起脚尖,也窥不得李公本事的万一!李公既这等说了,咱就等午后雨停就是!”

这顿话,夹枪带棒,比王须达的话更使人可以看出他对李靖的嫉妒与不满。

李靖面色沉静,微微一笑,并不反驳,只是依然恭谨地侍立李善道身边。

李善道注意他的神情,见他并无愠色,反显从容,顿不觉赞其气度,心中想道:“不愧千古名将,胸中自有丘壑。”这个时候,无论李靖推测得对不对,他肯定得为李靖站台,笑道,“延霸、三郎、君廓,我平日叫你们多读兵书,一听你们这话,就知道你们没听我的话。兵书,你们还是看得少了。识天文、察地理,此兵家必备之学也。药师就比你们强,我这些日与药师共论兵法,诚然天文、地理,药师无不精通。便传我军令,诸部做好午后开拔之备!”

话中之意,对李靖的推测,居然是深信不疑!

王须达、王君廓等将你看我一眼,我看你一眼,李善道既然这般下令了,他们也就不好再多说,然应诺领命之同时,却诸人心思各异,多存了若午后雨不停,瞧这李靖怎么收场的心思。

才过午时,雨势渐收,天边透出几缕阳光。

分在各自部中的王须达、王君廓等将,奔出帐外,举目望天,阳光洒在他们脸上,伸出手来,大雨已经变成淅沥的小雨,眼见得很快当就能云散雨收,一个个又惊又奇,目瞪口呆。

喜欢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请大家收藏:()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