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唐诗宋词漫话 > 第282章 七夕

唐诗宋词漫话 第282章 七夕

作者:丙叔佩史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9-20 15:48:09 来源:全本小说网

《七夕》

莫春炳

写于壬寅年七月七日

月扇初开半弓张,

星河难隔两情长。

几经风雨恨离合,

难忘今宵夜未央。

……

赏析:

月扇星河寄情长——莫春炳《七夕》的古典意涵与当代情志

莫春炳壬寅年所作《七夕》,以“月扇初开半弓张”起笔,以“难忘今宵夜未央”收束,短短四句二十八字,既承袭了唐诗宋词中七夕题材的经典意象体系,又融入了个人化的生命体验与情感思考,在古典格律的框架内,完成了对传统节日意蕴的现代诠释。从意象选择到情感表达,从格律营造到意境构建,均可见与唐宋七夕诗词的一脉相承,更可读出新时代创作者对古典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一、意象承袭:唐宋七夕诗的“符号重构”

唐诗宋词中的七夕书写,早已构建起一套成熟的意象系统——星河、鹊桥、织女、牵牛、扇、夜等核心符号,承载着相思、离别、团圆的永恒主题。莫春炳的《七夕》,正是在这一传统意象库中选取核心元素,却通过语序调整与视角转换,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月扇初开半弓张”一句,以“月扇”为开篇意象,暗合唐宋诗词中“扇”与七夕的文化关联。在唐诗中,扇既是七夕节的应景之物,又是相思情感的载体:杜牧《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以“轻罗小扇”勾勒七夕夜色中的少女情态;李商隐《代赠二首》“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将扇与“月”结合,赋予其浪漫色彩。莫春炳此处的“月扇”,并非实指绘有月纹的扇子,而是以“扇”喻月——新月如扇初展,又似弯弓半张,既呼应了唐诗中“扇”与“月”的意象叠加,又通过“初开”“半弓张”的动态描写,打破了静态的景物铺陈。这种以物喻月的手法,可追溯至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想象传统,却更显凝练:“半弓”的比喻,既写出新月的形态,又暗含“弓”所承载的思念——古人常以“弓月”喻离情,如李贺“晓月当帘挂玉弓”,此处“半弓张”的“张”字,更将静态的月化为动态的情,仿佛那弯新月是为承载人间相思而缓缓展开。

“星河难隔两情长”紧承“月扇”而来,直写七夕核心意象“星河”与“两情”。在唐宋七夕诗词中,“星河”既是牛郎织女相隔的障碍,又是情感相通的见证: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以“银汉”(星河)写相隔之远,以“暗度”写情之执着;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将星河作为情感的永恒背景。莫春炳此句,反用“星河隔阻”的传统叙事——秦观写“银汉迢迢”的阻隔,而此处说“难隔两情长”,将被动的“隔”化为主动的“难隔”,凸显情感的坚韧。这种表达与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情感力度相通,却更聚焦于“两情”的双向奔赴:“难隔”二字,既否定了星河的物理阻隔,又肯定了情感的精神联结,恰如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将唐宋诗词中“相思不改”的主题,转化为更具现代意识的“情感超越距离”的表达。

“几经风雨恨离合”则跳出七夕的即时场景,转入对人生历程的回溯,这一写法暗合唐诗中“以七夕写人生”的拓展传统。杜甫《七夕》“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由七夕乞巧联想到人间的机巧,跳出个人情感而涉社会思考;白居易《七夕》“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以“万古同”将七夕的短暂团圆与永恒的时空相连。莫春炳此处的“几经风雨”,既是对自然风雨的写实,更是对人生坎坷的隐喻——“风雨”在唐宋诗词中常喻人生挫折,如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离合”则是古典文学中最核心的情感母题之一,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早已将“离合”与自然规律相联。此句以“恨”字点出对“离合”的怅惘,却并非沉溺于悲戚——正如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沉郁中暗含坚韧,“几经风雨”四字已见历经磨难后的从容,为末句的情感升华埋下伏笔。

“难忘今宵夜未央”以“夜未央”收束全诗,呼应开篇的“月扇”,并回归七夕的夜色场景。“夜未央”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在唐宋诗词中常用来写长夜中的情思:曹丕《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以“夜未央”写思妇的辗转难眠;杜甫《曲江》“夜未央时风渐紧”,以“夜未央”暗示局势的未卜。莫春炳此处的“夜未央”,既指七夕之夜尚未过半,又暗喻“两情”的绵长无尽——“难忘”二字直抒胸臆,将前文的“星河难隔”“恨离合”的情感,凝聚于当下的“今夜”,如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珍视,却更显明朗:没有追忆的怅惘,只有对当下团圆的真切把握,恰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共时性温暖,将唐宋诗词中“珍惜当下”的情思,转化为对七夕团圆的直接礼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唐诗宋词漫话请大家收藏:()唐诗宋词漫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二、格律与意境:唐宋诗词的“范式延续”

《七夕》作为一首七言绝句,在格律与意境营造上,均可见对唐宋七绝传统的继承与呼应。唐宋七绝以短小精悍、意境深远着称,王昌龄“七绝圣手”的作品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以二十八字写尽历史沧桑;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以夸张手法造壮阔意境。莫春炳的《七夕》,严格遵循七绝的平仄与押韵规则,同时在意境构建上借鉴了唐宋七绝“情景交融、以小见大”的创作范式。

从格律上看,全诗押“张、长、央”的“ang”韵,属平水韵中的“阳”部,韵脚响亮开阔,与七夕夜色的清朗、情感的绵长相契合。这种选韵习惯与唐诗七绝一致:李白《早发白帝城》押“啼、溪、啼”的“i”韵,轻快流畅;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押“亲、人、身”的“in”韵,沉郁亲切。《七夕》的“ang”韵,既符合七夕“星河开阔”的空间感,又与“两情长”“夜未央”的时间感相匹配,音韵上便传递出“绵长不尽”的意味。在平仄上,首句“月扇初开半弓张”(仄仄平平仄平平),虽首字“月”为仄声,却符合七绝“仄起平收”的常见格式;第二句“星河难隔两情长”(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相对,节奏明快;第三句“几经风雨恨离合”(仄平平仄仄平仄),以“仄”起转折,引出情感的沉郁;末句“难忘今宵夜未央”(平平平仄仄平平),回归平声,收束于明朗的情思,符合唐宋七绝“起承转合”的平仄节奏逻辑。

在意境构建上,《七夕》延续了唐宋七绝“由景入情、情景互渗”的传统。首句“月扇初开半弓张”是纯景物描写,以“月扇”“半弓”勾勒出七夕初夜的清冷与优美,如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纯景开篇;第二句“星河难隔两情长”由景入情,将“星河”的景物与“两情”的情感相连,类似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景情转换;第三句“几经风雨恨离合”由当下情转向过往事,拓展了意境的时间维度,如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时空跳跃;末句“难忘今宵夜未央”又回归当下的景与情,将过往的“恨离合”与当下的“夜未央”结合,形成“景—情—事—景情合一”的完整意境链。这种意境构建方式,与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景—事—情”结构异曲同工,均以短小篇幅容纳了多重时空与情感层次。

同时,全诗以“小景”写“大情”,体现了唐宋七绝“以小见大”的艺术特色。“月扇”“半弓”都是微小的意象,却喻指广阔的“星河”与绵长的“两情”;“今夜”是短暂的时刻,却承载了“几经风雨”的过往与“夜未央”的未来。这种手法与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绿肥红瘦”写春光流逝的“以小见大”一脉相承,也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婵娟”(明月)写天下离人的共同心愿相通——通过具体而微小的意象,承载普遍而深厚的情感,使诗歌既有个人化的真切,又有普遍性的共鸣。

三、情感表达:传统主题的“现代转译”

唐宋七夕诗词的情感内核,多围绕“相思之苦”“团圆之珍”“离别之恨”展开,莫春炳的《七夕》在继承这些核心情感的同时,融入了当代人的情感视角与价值观念,实现了传统主题的现代转译。

在对“相思”的表达上,唐宋诗词多以“单向思念”为主体,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以女子的独居梳妆写单向的思念;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以男子的想象写对佳人的思念。而《七夕》中的“星河难隔两情长”,强调“两情”的双向性,更符合现代爱情中“平等互爱”的观念——不再是单方面的“望断天涯”,而是双方共同坚守的“情难隔”,这种情感表达既延续了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理**情观,又更突出“双向奔赴”的现代意识,使传统的“相思”主题更具当代情感温度。

在对“离合”的态度上,唐宋诗词多含“宿命感”的怅惘,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虽豁达却暗含对“难全”的无奈;李清照“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以时节变化喻人生离合的无常。而《七夕》中的“几经风雨恨离合”,虽有“恨”字,却无沉溺——“几经风雨”四字已展现出历经磨难后的从容,“恨”更多是对过往离别之痛的真切感知,而非对命运的抱怨。这种态度更接近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积极入世精神,又融入了当代人“正视苦难、珍惜当下”的生活态度,使“离合”主题从“宿命怅惘”转向“主动珍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唐诗宋词漫话请大家收藏:()唐诗宋词漫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对“团圆”的礼赞上,唐宋诗词多以“短暂团圆”反衬“长久离别”,如秦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以“一相逢”的短暂写团圆的珍贵;李商隐“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以鹊桥的短暂存在写团圆的易逝。而《七夕》中的“难忘今宵夜未央”,则将“团圆”置于“夜未央”的开放时空中——“夜未央”不仅指今夜未过半,更暗示团圆的情感将延续至未来,不再以“短暂”反衬“珍贵”,而是以“绵长”彰显“珍贵”,这种表达更符合当代人对“稳定情感”的追求,使“团圆”主题从“瞬间美好”转向“永恒期许”。

四、结语:古典传统的“当代回响”

莫春炳的《七夕》,以唐诗宋词的经典意象为骨,以当代人的情感体验为魂,在二十八字的篇幅中,完成了对传统七夕题材的创造性转化。从“月扇初开”的意象营造,到“星河难隔”的情感表达,从“几经风雨”的人生回溯,到“夜未央”的未来期许,既可见对王昌龄、李白、杜甫、秦观等唐宋诗人创作范式的继承,又处处彰显着当代人的情感视角与价值观念。

这首小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格律的严谨与意境的优美,更在于它证明了古典文学传统并非僵化的“古董”,而是可与当代生活对话的“活的文化”。当“月扇”与“星河”不再是遥远的古典符号,而成为承载当代人相思与团圆的情感载体时,古典诗词的生命力便在新时代得以延续。正如唐诗宋词是对《诗经》《楚辞》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莫春炳的《七夕》也为古典诗词的当代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唯有扎根传统意象与格律的土壤,融入当代人的生命体验与情感思考,才能让古典文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从这个意义上看,《七夕》不仅是一首咏节诗,更是古典文学传统在当代的一次生动回响,它提醒我们:那些承载着人类共同情感的古典意象与主题,永远能在新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永远能触动人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喜欢唐诗宋词漫话请大家收藏:()唐诗宋词漫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