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96章 异僧十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96章 异僧十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奇幻 更新时间:2025-11-13 08:57:06 来源:全本小说网

1、僧伽大师

唐高宗龙朔年间,一位名叫僧伽的西域僧人踏上了东土。他俗家姓何,自遥远葱岭而来,衣衫沾满风尘,眼神却澄澈如洗。最初挂单于楚州龙兴寺时,无人知晓这个沉默的胡僧将在这片土地写下怎样的传奇。

那年盛夏,僧伽行至泗州临淮县信义坊。烈日灼烤着龟裂的土地,几个孩童蹲在槐荫下舔着干裂的嘴唇。他在街市驻足三日,最后走向县衙:乞一片无主荒地。县令打量着这个胡僧:要何处?僧伽袖中竹杖忽自行飞出,坠向城西乱葬岗。围观的货郎嗤笑:这秃鹫不落的地方!

翌日破土动工,锄头撞上青石铿然有声。匠人扒开浮土,竟掘出前朝香积寺碑记,旁卧金像一尊,背刻普照王佛四字。当初嗤笑的货郎此刻浑身战栗,眼看着僧伽俯身捧起金像,斜阳照在佛像眉间,恍若古寺钟声穿越百年尘埃。

消息传至长安时,僧伽已建成新寺。景龙二年,唐中宗遣使迎他入宫。朱漆宫门次第洞开,御座上的天子却见这胡僧仍穿着洗得发白的衲衣。朕闻大师顶有异香?中宗试探着揭开僧伽头顶的絮团,顷刻间莲香满殿,似有看不见的昙花在梁间绽放。当夜值更的宦官见证奇景:国师独居净室,取出顶穴棉絮后,缕缕青烟自天灵升起,在檐角凝成宝盖形状,待到晨光微露,那香气竟如活物般缩回颅内。

更奇的是他洗脚的水。有小黄门偷舀半瓢给患癔症的宫婢,三日後那姑娘竟能自行下榻梳妆。消息不胫而走,百姓捧着陶瓮在荐福寺外排成长龙。有个跛足老卒跪求洗足水,僧伽扶他起身:取井水亦可。老卒固执地指着木盆:只信大师涤尘之水。结果他饮后健步如飞,而那口古井至今仍被称作慈悲泉。

真正的考验发生在永淳元年的暮春。长安城连续百日无雨,太极殿前的铜鹤蒙着灰白尘垢。中宗踩着滚烫的玉阶迎住僧伽:朕欲效商汤祷雨,又恐德薄致灾...僧伽默然取出随身陶瓶,蘸水弹向焦枯的牡丹丛。霎时阴云自含元殿鸱吻后涌出,惊雷劈开昏黄天幕,雨滴打在琉璃瓦上如同万鼓齐鸣。百官看见皇帝立在雨水中仰面大笑,而胡僧的衲衣竟片尘不染。

御赐临淮寺金匾那日,僧伽正在给新栽的柏树浇水。使者捧着圣旨絮絮念着普照王佛显灵,他忽然截住话头:请改普照寺。使者愕然:陛下钦定...老僧抚过金像斑驳的背光:佛光普照,岂独临淮?

雨过天晴的午后,信众发现大师总在檐下观察水洼。有人问其故,他指向倒映的云影:你看这雨水,曾漫过西域沙碛,飘过楚州帆樯,今又落在长安柳梢。万物来去皆有因果,就像那场甘霖——他弯腰掬起半掌清水,早藏在众生渴盼的眼里。

世间玄妙不在神通变幻,而在滴水藏海的慈悲。当僧伽大师将瓶水洒向苍穹时,唤醒的不是龙王布雨,而是人间久旱逢甘的信念——原来每颗虔诚心都是云种,每次善念皆是雨源。

2、回向寺狂僧

开元二十八年的某个深夜,大唐天子李隆基从龙榻惊坐而起。梦中有人执他衣袖低语:请携五百条袈裟,往回向寺结缘。琉璃宫灯摇曳着天子困惑的面容,他连问三遍回向寺在何方,侍驾的宦官却只能叩首战栗——翻遍长安寺观簿册,竟无此名。

悬赏诏书贴满一百零八坊时,看榜的士子们都在笑谈:圣上莫不是被方士蛊惑?忽见个破衲僧挤进人堆,枯指撕下黄榜。卫兵横戟欲拦,却见他咧嘴露出稀松黄牙:贫僧知路。这僧人头冠朽木簪,腰系烂草绳,脚上麻鞋露出黑黢趾甲,唯有一双眸子清亮如雪水。

次日黎明,狂僧独背竹架踏上终南径,架上香烛与袈裟堆成小山。有猎户好心提醒:郎官莫往深处去,去年有采药人陷在云障里,至今寻不着尸首。僧人反而走得更快,山雀惊飞处传来他的歌谣:踏破苔痕三百转,自有天梯接掌中。

深山里古柏遮天,第三日正午,他忽然撞见溪畔青石碾盘。碾轮凝着暗红朱砂痕,槽沟里竟散落几粒未腐的粟米。僧人抚掌大笑:好个‘人迹不到’!当即卸下竹架,在碾盘焚起名香。青烟初时如少女抛出的纱绫,渐渐化作虬龙盘绕峰峦,终至吞没千山万壑。

雾海里忽然响起钟磬声。但见云浪翻涌处,朱柱粉壁时隐时现,玲珑楼阁似仙人信手描画的蜃景。待烟云稍退,崖腰悬着的寺门彻底显现——回向寺金匾映着夕照,门前石阶却飘忽如绫罗。僧人赤足向上攀登,身后碎石滚落竟不闻回声。

山门外小沙弥合十微笑:师父迟来半日,斋堂笋脯都凉了。跟进门去,但见宝殿地面铺着月光织就的毡毯,比丘们踏着莲花影往来。忽有知客僧捧来墨砚:既然携礼而来,可愿题柱留念?狂僧挥毫泼墨时,瞥见梁间悬着开元初年进贡的缠枝牡丹宫灯。

他在晨钟声里下山,怀中多了一卷贝叶经。待回头望去,只见苍崖寂寂,白雾自若。长安城头贴出皇榜:狂僧献策,终南云海现古刹。而当事人正蜷缩在西市酒肆檐下,用化缘得来的铜钱沽酒。有稚子扯他破袖问:大师真见过云中寺?他眨眨眼:你昨夜梦见的糖堆儿,可尝出芝麻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世间至境不在缥缈云深处,而在心灯明灭间。当狂僧在青石碾盘点燃信香时,叩开的并非神仙洞府,而是凡人不敢确信的本心——原来每处回向之地,不过是我们终于认出的归途。

3、懒残

唐天宝初年,衡岳寺有个执役僧,法名明璜。每日斋罢,他总将剩饭收进破钵,蹲在灶膛边就着余温吃净。因整日睡眼惺忪,衣襟常沾饭粒,僧众唤他。二十年来,他白日劈柴挑水,夜宿牛棚草垛,青衫缀满补丁,却始终眉眼舒展。

那年秋深,邺侯李泌隐居寺中读书。某夜忽闻山风送来梵唱,初时如寒蛩泣露,渐转作春溪破冰。他推窗望去,只见牛棚檐下蜷着团黑影,歌声正从那里流淌而出。此非凡物!李泌抚案惊叹,声先凄怆后欣悦,定是谪仙洗尘缘。

三更钟响,李泌整衣冠走向牛棚。尚未开口,懒残忽然朝夜空啐道:竖子欲害我!邺侯不退反进,躬身长揖。但见那僧人从牛粪火堆里扒出煨芋,吃得满颊黑灰,良久方抛来半截芋头:坐下。李泌双手接过,芋皮烫得指尖发红,仍恭敬吃完。懒残用柴棍拨着火星道:谨言慎行,许你十年宰相。话音未落竟鼾声大作。

月余后,衡州刺史祭山。新修官道需毁寺前古藤,差役举斧时忽地动山摇。当夜刺史梦虎蛇拦路,惊觉后急令改道。次日清晨,僧众发现后山巨石竟平移三丈,露出天然石径。懒残正枕着铁锹酣睡,裤脚沾满新泥。

李泌离山那日,特意绕到牛棚辞行。懒残正给老牛搔痒,头也不抬:莫学他人摘星,且做自己的灯。十年后李泌果真拜相,总在案头供着枚干硬芋皮。有门生好奇询问,宰相望向南岳方向轻笑:当年有人用牛粪火,烧透了我半生功名心。

世间真味不在玉食琼浆,而在煨芋时参透的烟火。当懒残从粪火中取出芋头时,递给书生的不仅是十年宰相运,更是淤泥里长出的莲台——最朴素的修行,原是把残羹吃成甘露,将牛棚坐成莲座。

4、韦皋

唐时长安,韦府满月宴上发生了怪事。锦棚下高僧云集,偏有个胡僧不请自来。此人卷须深目,旧袈裟沾着蜀道泥尘,径自坐在院中破苇席上。管家欲驱赶,却见婴儿乳母正抱出小公子——那刚满月的婴孩经过胡僧时,竟在襁褓中咯咯笑出声来。

胡僧忽然跃上石阶,指尖轻触婴孩眉心:别来无恙?满座骇然中,韦老爷快步上前:犬子方诞一月,禅师何出此言?胡僧凝望婴孩澄澈的瞳孔:此非施主所能知。当年剑门关秋雨,我与诸葛君对弈三日,岂料今在长安重逢。

满院宾客只见胡僧从袖中取出半片龟甲,其上古篆隐约可见字。韦老爷猛然想起,夫人临盆前夜梦流星坠入锦江,醒时满室异香。再要追问,胡僧已飘然远去,唯留一语在风中:武侯托生,当为西蜀筑太平。

那孩子遂得乳名,正是后来镇蜀二十一年的韦皋。他三岁握木剑划陇右舆图,七岁见吐蕃商队便能说蕃语。每逢春深,总盯着芭蕉叶上雨珠自语:这像极了剑门檐滴。

开元二十六年,韦皋初入蜀境任参军。马车过剑阁时,他忽命停车。暮色中独自登上古栈道,抚着斑驳石壁潸然泪下。随从远远望见,青年军官的侧影竟与武侯祠塑像重叠。当夜驻营,他指月晕对校尉说:羌部今冬必犯边。后果真应验。

此后经年,韦皋治蜀如武侯再世。减盐税使商贾络绎,开边市引吐蕃归心,连南诏王子都来成都求学。有老卒回忆:节帅总在冬至日登城西望,像在等故人。更奇的是每遇军政难题,他总在梦中得胡僧提点,晨起即挥毫定策。

某年中元节,韦皋巡营至浣花溪。见孩童放莲灯,忽有老衲拄杖而来,正是当年满月宴上的胡僧。二人立于江涛间,僧曰:昔年锦江星坠,今见稻浪千里,可慰否?韦皋望向万家灯火长揖及地。待抬头,唯有满河莲灯灿若星河。

世间因缘不在缥缈轮回说,而在薪火相传的担当。当婴儿在满月宴上对胡僧展颜时,接续的并非玄奇转世,而是苍生对仁者归来的期盼——每个时代都会等来自己的星斗,照彻前人未走完的长路。

5、释道钦

陉山的秋色总比平原来得早些。释道钦禅师驻锡的山寺前,几株老银杏正将金叶洒向石阶。有个从巴蜀来的行脚僧不解:弟子遍访名山,为何大师总说莫作恶、多行善六字?禅师正在扫落叶,闻言将扫帚倚在树旁:你听。山风过处,满树金铃齐振,恰似万千佛陀同时说法。

这年漕运使刘晏奉旨进山。这位掌天下财赋的能臣,在禅房竟紧张如蒙童。他捧着紫铜香炉躬身:求禅师赐个安心法门。道钦示意他添香,待青烟旋成莲台形状,方缓缓开口: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刘晏腕间一颤,香灰落在绣豹官服上:三岁稚童也晓得...老禅师忽然用竹杖轻点地砖:三岁孩儿说得,八十老翁行得否?满院属官垂首,唯闻银杏叶落沙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与此同时,千里外洛阳净土寺的古柏下,游方僧竺法行正对耆域尊者行大礼。这位从天竺来的圣僧,早间还在长安寺吃胡麻饼,午时竟现身流沙的石人前。竺法行叩首至额间见血:求尊者开示无上密法。耆域踏着斑驳树影升高座,声如羯鼓:守口如瓶,摄意如城。竺法行怔住:寺中八岁沙弥也...尊者忽然笑指柏树虬枝:八岁能诵,百岁难行。你看这树——风过处新叶纷落,种子说了一千年,终要自己破土。

两桩公案后来在《酉阳杂俎》里相遇。长安茶肆的说书人总爱比较两位高僧:道钦像山间清泉,耆域如云中闪电。可有次节度使家的女公子追问:究竟谁得了真道?说书人敲响醒木:姑娘昨日绣的并蒂莲,是针线功夫还是心意功夫?

那年冬雪封山前,有个猎户背着老母上山求医。道钦亲自煎药时,猎户惴惴不安:大师的诸恶莫作,俺去年还猎了怀胎母鹿...禅师添了把柴火:所以今日背母求医。待老妇能下地行走,猎户发现禅师正在补缀破衲衣——用的正是他供奉的鹿皮。

许多年后,刘晏在狱中写下善恶六字重千钧。狱卒发现他总望着窗台:那里有株野草从砖缝探出,晨昏结露时,每滴都映着整片天空。

世间至理不在玄机深奥,而在日用平常处见真章。当道钦重复童蒙皆知的老话时,叩问的不是聪慧而是笃行;当耆域拒绝炫奇示异时,守护的正是修行最朴素的根基——人皆敬仰得道者,殊不知躬身实践处,自有灵山映现。

6、辛七师

陕州人都记得,辛家那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一样的。

当邻家孩童举着竹马追逐红蜻蜓时,这孩子总坐在槐荫下,盯着地上斑驳的光影出神。蚂蚁搬食过他的草鞋,他小心蜷起脚趾;蝴蝶停驻肩头,他便屏息化成石像。辛太守抚着官袍叹气:“我儿莫非是前世的禅师?”唯有母亲懂他——每夜吹熄灯烛后,孩子会对着窗外星空合十,那姿态像极了大慈恩寺的壁画尊者。

十岁生辰那日,管家寻遍府邸,最后在书房角落寻见他。童子正对卷梵文微笑,音韵如溪水自然淌出:“迦陵频伽…”管家惊得摔了果盘——小公子从未习佛经,竟识得天竺字!此后十年,他总在黄昏走向城南瓦窑群。七座穹窿土窑像巨兽匍匐在暮色里,窑工常见少年立在窑火投出的光晕中,衣袂翻飞如将融的雪。

转折发生在辛太守病殁的寒食节。披麻戴孝的少年突然冲出灵堂,像只白鹤扑向城南。当家仆追至瓦窑场,最奇的景象出现了:首座窑洞里有团暖金光晕,七少爷端坐其中,面容是窑火也烧不出的澄净;待奔至第二窑,竟见同样身影同样光晕;七座窑洞座座如是,七道身影同时睁眼微笑。老窑工颤巍巍跪下:“辛七师!”——这声呼唤从此成了他的名号。

后来陕州遭了马匪。当狼烟卷过瓦窑场,匪首狞笑着踹开首座窑门:“听说你会分身术?”却见辛七师正在揉捏陶土,掌间缓缓显出观世音宝相。匪徒举刀欲劈,忽见七座窑门同时洞开,七簇金光汇成莲台。待官兵赶到时,匪群竟皆弃械匍匐,匪首反复磕头:“再不敢了…”

更奇的是那年大旱。老农跪求辛七师,他只是指向瓦窑:“明日辰时,各自带水罐来。”当七百乡民聚在窑场,但见七座烟囱升起七色烟柱,在空中织成华盖。甘霖落下时,人们发现每滴雨都带着陶土清香。有孩童接住雨珠惊呼:“娘!雨里有小小彩虹!”

某年冬深,游方僧质疑分身玄奇。辛七师携其踏雪而行,每过一窑便留个雪脚印。待走完七窑,雪地上莲花印宛然成阵。僧人大悟:“原来自性如月,千江皆影!”辛七师却掰开手中冻馍:“不如先暖饥肠。”那馍竟化作七份,热气腾腾如初出蒸笼。

世间神奇不在幻化万千,而在当下一念的圆满。当辛七师端坐七座瓦窑时,示现的并非神通游戏,而是本心如明月——虽化身千万,清辉始终如一。

7、嘉州僧

利州广福禅院本是戎帅张处钊所建,为求个功德圆满,特请嘉州高僧灵贵前来住持。这灵贵禅师有个痴处——终日沉迷烧炼之术。僧众晨钟暮鼓做功课,他却闭门守着一排丹炉,青烟袅袅间总飘着句偈子:浊水养明月,火中开白莲。

那年暑气最盛时,禅师忽然命沙弥抬来十数只净桶。但见他将僧众小便倾入巨镬,添进朱砂、曾青诸药,灶下燃起松柴猛火。不过半日,秽气混着药味弥漫禅院,过路香客皆掩鼻疾走。首座僧忍无可忍,闯进丹房劝谏:师尊如此,恐污佛门清净!灵贵正搅动镬中浊液,头也不抬:你道佛前八功德水从何而来?

旬日后,禅师忽召全寺僧众至法堂,将账簿钱粮尽数交割。首座见他打包行囊,惊问何故。灵贵抚着丹炉叹息:老衲欲往峨眉寻药,归期未定。当夜却仍如常跏趺坐在禅床,待晨钟敲响时,僧众发现他气息早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依着禅院古例,圆寂僧人要备五十束柴薪,众僧各擎一支送至郊外,垒作柴棚焚化。那日火光初起,忽闻柴棚噼啪爆响——本该往生的老僧竟掀开往生被,盘腿坐在烈焰中抹汗:且住!老衲还欠米铺两贯钱,忘写进遗册了。执火把的维那惊跌在地,但见灵贵踏着火炭跃下,僧衣竟片尘不染。

回禅院途中,首座忍不住扯他衣袖:师父既证虹身,何苦装死吓人?老僧从袖中抖出个陶瓶,夕照里满瓶晶霜熠熠生辉:三月前你说秽气污佛,今且看——指尖轻弹,晶霜落处枯兰抽芽,此物名秋石,能活人命。可知佛法不在避秽求净,而在点浊成清?

翌日,他当真辞行。僧众送别时,见丹房梁柱间悬着数十冰棱状的结晶,恍若琉璃世界。三年后利州大疫,医者发现广福禅院井水竟能愈病——原来老僧临行前,早将所炼秋石尽数化入井中。

世间清净不在远离尘垢,而在烈火中提纯本心。当灵贵禅师将秽物炼作晶霜时,完成的不仅是丹术,更是对修行真谛的印证——真正的莲花,从来都开在淤泥深处。

8、金刚仙

唐开成年间,清远峡山寺来了个西域僧人。当地樵夫总在晨雾里看见他立在崖边,锡杖轻摇便招来山岚,弹舌念咒能令枯木生芽。最奇的是他腰间总挂着串骷髅铃,据说夜里路过潭水,铃铛自响时必有蛟龙探头应和。

这年秋深,寺里雇了木匠李朴造船。壮汉抡起斧头砍向百年楠木时,忽见树纹里渗出血色汁液。他心惊退步,竟发现崖壁磐石有个怪穴:穴口密布银丝网,网心蹲着车**的蜘蛛,八只脚爪张开如蒲扇,正将啃碎的山花堵住洞口。忽闻林涛翻涌,两条巨蟒拧成青黑麻花从深涧跃出,鳞片刮过岩石的声音像百把铁锹摩擦。

李朴缩在树杈间,看见蟒蛇首尾相衔圈住蛛穴。西首蟒突然吸气,穴口花障如被狂风卷走;东首蟒随即张开血口,毒牙滴落的黏液腐蚀得石头滋滋作响。正当蛇信要卷住蜘蛛时,那蜘蛛猛然跃出,前足直插蛇目,后腹喷出丹红色毒火,精准射入蟒喉深处。两条巨蟒在火光中疯狂翻滚,震得整座山都在颤抖。

三日后,金刚仙持锡杖来到现场。腐臭的蛇尸已生满蛆虫,蛛穴却传来金石相击之声。老僧以杖叩地:道友既除毒害,何不现身?但见银光闪动,蜘蛛竟缩成拳头大小,捧着一颗赤珠献至僧前。此时骷髅铃无风自鸣,珠内浮现蜘蛛百年修炼的景象——原是在佛前听经的灵物,为镇守山中毒蟒才化作凶相。

善哉!金刚仙将赤珠嵌入锡杖,你以杀止杀,当有飞升之期。蜘蛛闻声人立而起,对空吐出千缕银丝。月光穿过蛛网时,竟幻出七重宝塔虚影。此时寺钟自鸣,西方现出紫色祥云。

次年端阳,峡江蛟龙作怪。金刚仙立于潮头,锡杖赤珠大放光明。蜘蛛从崖穴凌空跃下,迎风化作丈六金身,八足如金刚杵镇住浪涛。待恶蛟伏诛,江心升起彩虹桥,蜘蛛随梵音步步登天,褪去的躯壳变成玛瑙般的卵石,至今还在峡山溪涧里泛着微光。

世间善恶不在表相,而在起心动念处。毒蛛能以杀业成就功德,正如菩萨现忿怒相时,雷霆手段背后依然是慈悲心肠。

9、鸱鸠和尚

邓州城外有座荒寺,檐角风铃早已锈成哑铁。过路人都绕着走——不是怕鬼狐,是嫌住持老僧的怪癖。这和尚每日雷打不动炖一锅鸱鸠,山门前总飘着禽鸟的焦香。猎户骂他破戒,香客说他癫狂,老僧只管蹲在门槛上撕扯鸟肉,油顺着花白胡须滴进破衲衣。

某日大雪封山,饿得发昏的贫士推开了寺门。锅里正炖着两只斑鸠,老僧竟扯下肥嫩的鸟腿递过来。贫士攥着滚烫的肉腿,忽见佛像眼角似有泪痕。待硬吞下肚,却见老僧踱到古井边,掬水漱口三回。更骇人的事发生了:两只完好的斑鸠竟从老僧口中飞出!一只扑棱棱落在经幡上,另一只拖着残腿在雪地划出血痕。

贫士忽觉喉头翻涌,方才吞下的鸟肉化作活物在胸腔扑腾。他趴向雪地呕吐,那对鸟腿落地即成双鸠,虽趔趄却挣扎着走向同伴。三只残鸠相互依偎,竟在佛前聚成个残缺的圆。

老僧此时褪下袈裟覆住伤鸠,说出十年来的第一句人话:昔年洪水漫寺,老衲曾见幼鸠以残躯渡蚁。他指向殿梁——那里悬着当年被救的蚁群结成的菩提子串珠,今日诸位可看清了?原来他每日吞食伤禽,是以肉身温养其魂,待七七四十九日后,便能助其重塑法身往生。

自那日起,荒寺灶台再无烟火。每逢暮色四合,可见老僧以指血描摹往生咒,当年吐出的三只斑鸠常立肩头轻啄其耳。某年冬至,众僧惊见殿中升起七彩光轮,光中现出完整鸠群,振翅时洒落梵音如雨。

世间慈悲不在形迹表相,而在暗夜擎灯的苦心。当众人非议老僧吞食鸱鸠时,唯有雪地里的残羽知道——有些渡化,注定要以惊世骇俗的方式完成。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