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94章 异僧八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94章 异僧八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奇幻 更新时间:2025-11-13 08:57:06 来源:全本小说网

1、华严和尚

唐代时,有位华严和尚,曾师从禅宗北祖神秀,常年在洛阳天宫寺修行。他座下弟子有三百多人,平日里最讲究规矩,尤其是每日上堂用斋时,要求所有弟子的水瓶、饭钵必须整齐齐备,半点不得马虎。

弟子中有个僧人,出家年限久,佛学修为也远胜同辈,只是性子有些偏激急躁。有一回,这僧人卧病在床,没法跟着众人去斋堂,便独自留在房里休养。

那天斋前,一个小沙弥收拾法器时,发现自己的饭钵不知丢在了哪里,眼看要误了上堂的时辰,急得满头汗。他想起那生病的僧人今日不去斋堂,便捧着空托盘跑过去,跪在僧人的床前磕头:“师兄,我今日找不到自己的钵了,没法上堂用斋。能不能暂借您的钵用一次?明日我就去新置一个,一定还您。”

那僧人皱着眉,摆了摆手:“我的钵已经随身持用几十年了,跟着我受了不少香火,借给你万一损坏了可怎么办?”

小沙弥急忙恳求:“就用这一顿饭的功夫,我用完马上就送回来,怎么会损坏呢?”他一边说一边不住磕头,反复求了好几次。那僧人架不住他软磨硬泡,终于松了口,却还是板着脸叮嘱:“我爱惜这钵如同爱惜性命,你要是敢弄坏它,就跟杀了我没两样!”

小沙弥连忙应下,双手捧着钵,小心翼翼地往斋堂走,生怕有半点闪失。等他用完斋,刚要捧着钵送回去,就听见那僧人派来的侍僧在门口催促,说师兄已经等急了。小沙弥心里一慌,脚步不由得快了些,没成想脚下踩到一块松动的地砖,身子一歪,手里的钵“哐当”一声摔在地上,当即碎成了好几片。

小沙弥吓得脸都白了,知道闯了大祸,可也只能硬着头皮,捧着碎钵片往那僧人房里去。一进门,他就“扑通”跪下,连连磕头请罪,嘴里不停说着“弟子该死”,磕了足有上千个头。

那僧人见他捧着碎钵片进来,顿时眼睛瞪圆,猛地坐起身,大叫一声:“你这是杀了我啊!”他一边怒骂,一边挣扎着要下床,急得胸口剧烈起伏,一口气没喘上来,竟直挺挺地倒了下去。旁边的侍僧慌忙上前搀扶,却发现他已经没了气息——就因为一个饭钵,这修为出众的僧人竟活活气绝身亡。

消息传到华严和尚耳中,他只是叹了口气,对众弟子说:“修行之人,本应破除‘执念’,他却把一个饭钵看得比性命还重,被外物束缚了心性,最终丢了性命,实在可惜。”

后来,天宫寺的弟子们再上堂用斋时,看着整齐摆放的瓶钵,总会想起这件事。其实华严和尚讲究的“规矩”,从不是执着于器物本身,而是借规整的仪轨,修一颗平静有序的心。可那僧人却本末倒置,把对“钵”的执念当成了修行,最终被自己的急躁和偏执所累。

生活里,我们也常会像那僧人一样,为一件小事、一样物品或是一个念头钻牛角尖,把“在意”变成了“执念”。可真正的从容,从不是紧紧抓住外物不放,而是懂得“物为我用,不为我役”——珍惜该珍惜的,放下该放下的,不被琐事困住心,才能在日子里修得一份自在与平和。

2、唐休璟门僧

唐中宗年间,长安城的相府里总有股檀香萦绕——宰相唐休璟府上,住着一位奇僧。这僧人言语不多,却总能说中未发生的事,更懂些趋吉避凶的厌胜之术,休璟对他敬重有加,凡有大事必先请教。

一日清晨,僧人却面色凝重地走进书房,对正在批阅公文的休璟说:“相国,不出数月,您将有一场大祸临头。不过,此祸并非不可禳解。”休璟闻言心头一紧,连忙放下笔起身参拜:“还请大师救我!”僧人扶起他,缓缓道:“我无灵丹妙药,只一条计策,就看相国肯不肯听。”

“大师尽管吩咐!”休璟急声道。僧人指尖轻轻叩着桌案:“如今天下郡守的任免,皆由相国定夺,是也?”休璟点头称是。“那您便在那些职位低微、家境贫寒却有才干的官员里,找一位孤寒之士,举荐他做曹州刺史。此人必会感念您的知遇之恩,日后能为您办一件关键事。找到合适的人后,再告知我。”

休璟又惊又喜,连忙派亲信去寻访。没过几日,便寻到了一位姓张的官员——此人在京城做着小官,住的屋子漏雨,连件像样的官服都没有,却写得一手好策论,处理事务也条理分明。休璟当即上奏,举荐他为赞善大夫,不过十日,又擢升为曹州刺史。

他兴冲冲地召来僧人:“大师,我已按您的吩咐,找到张某了!接下来该如何做?”僧人眼底露出一丝笑意:“等张君赴任前,让他帮您寻两条狗——要身高数尺、神态英武的猛犬,越神俊越好。”

张君接到相府的嘱托,不敢怠慢。赴任途中特意绕路寻访,先在一户官吏家得了一条黑犬,体型高大,毛色油亮。可他总觉得还差些,又四处打听,终于听说曹州城外有户百姓家,养着一条黄犬,神俊非凡。他立刻带着厚礼登门,那百姓起初舍不得,见张君诚意十足,又知是宰相所托,才忍痛割爱。这条黄犬果然比黑犬更有灵气,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站在那里便有威慑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张君将两条犬亲自送到相府,休璟见了满心欢喜,只觉这两条狗气度不凡,从未见过这般模样的猛犬。他连忙请僧人来看,僧人围着狗转了一圈,点头道:“好,好生养着它们。将来能帮相国躲过灾祸的,就是这两条犬。”休璟虽不解,但还是吩咐下人精心照料,给它们最好的肉食,还特意搭了宽敞的狗舍。

又过了十日,僧人突然深夜来访,对休璟说:“今夜便是灾祸降临之时,相国需严阵以待。”休璟顿时紧张起来,连忙留下僧人,又召集十余名精壮的侍卫,让他们手持弓箭,守在厅堂角落。他自己则与僧人同坐在堂前的轩廊下,眼睛紧紧盯着院门,连大气都不敢喘。

夜色渐深,四周静得能听见虫鸣。就在三更天刚过,僧人忽然笑了:“相国放心,灾祸已经免了,咱们可以安寝了。”休璟一愣,忙问:“灾祸在哪?怎么就免了?”僧人却不多解释,只催他歇息。休璟虽疑惑,但见僧人胸有成竹,便撤了侍卫,与僧人一同歇息。

次日天刚亮,僧人便叫醒休璟:“可以起身了。”休璟一骨碌爬起来,急忙追问:“昨夜到底发生了什么?灾祸当真免了?可那两条狗,从头到尾都没派上用场啊!”

僧人笑着引他走到后院,休璟一看,顿时惊得说不出话——只见那两条猛犬正趴在地上,嘴边还沾着血迹,而院墙角下,躺着一条几尺长的毒蛇,早已没了气息,蛇身还有被犬牙咬过的痕迹。僧人指着毒蛇道:“昨夜要来害相国的,便是这东西。它本是冲着您的卧房去的,却被这两条犬察觉,在墙角就给解决了。若不是它们,昨夜后果不堪设想。”

休璟这才恍然大悟,看着两条狗的眼神满是感激。他想重赏僧人,僧人却摆手拒绝:“我只是尽己所能,真正帮了相国的,是您当初举荐贤才的善念——若您不肯给张君机会,他便不会尽心为您寻犬;若您不用心养犬,它们也难有这般护主之力。”说罢,僧人便收拾行囊,离开了相府,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后来休璟常对人说,那场灾祸的化解,看似是僧人的计策、猛犬的功劳,实则是“善有善报”的道理。对落魄者的一次援手,对生灵的一份善待,看似微小,却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护佑自己的屏障——这世间所有的“幸运”,从来都不是凭空而来。

3、仪光禅师

长安青龙寺的晨钟总比别处沉些,钟声裹着松涛漫过佛殿时,禅房里的仪光禅师刚抄完最后一笔《金刚经》。他垂眸将狼毫搁在砚台上,指尖轻轻拂过纸页上的“应无所住”,晨光从窗棂漏进来,落在他鬓角的银丝上,也映出眉宇间那份远超常人的沉静——没人知道,这位被僧俗尊为“活菩萨”的禅师,胸腔里跳动的是大唐皇室的血脉,更藏着一段浸满血泪的往事。

一、桑野诀别

垂拱四年的岐州郊外,桑树林被夏阳晒得发烫,蝉鸣聒噪得让人心里发慌。乳母王氏牵着八岁的男孩坐在树荫下,手里的粗布帕子反复擦拭着男孩额角的汗,眼神却像被什么东西揪着,直往远处的官道瞟。

男孩叫“阿光”,是王氏随口取的名字。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短褐,却难掩一身灵气——一双眼睛亮得像浸在清泉里的黑曜石,见王氏神色不安,便懂事地递过水壶:“阿母,你喝口水,别总看路了,咱们不是说好了,到前面的镇子就找活做吗?”

王氏接过水壶,却没喝,只盯着阿光的脸掉眼泪。这孩子自襁褓时就跟着她逃,从长安逃到洛阳,又从洛阳逃到岐州,一路靠她做针线活换口吃的。可阿光越长越出挑,眉眼间那股贵气,像极了他的父亲——当年的琅玡王李冲。

三年前,琅玡王与越王李贞起兵反天后,兵败后满门抄斩。她抱着尚在襁褓的阿光,混在逃难的人群里逃出长安,原以为日子久了风头会过,可天后的追捕令却像附骨之疽,连偏远的岐州都贴满了画像。画像上的孩子虽只画了个轮廓,可阿光这双眼睛、这眉骨,只要被有心人多看一眼,就能认出来。

“阿光,”王氏深吸一口气,从怀里摸出个布包,里面是她攒了半年的二百文钱,还有一件刚做好的青布衫,“你听阿母说,你不是我的亲儿子。你的父亲是琅玡王,是大唐的王爷……”

阿光手里的水壶“哐当”掉在地上,水渗进泥土里,很快就没了痕迹。他张着嘴,却发不出声音,只觉得耳边的蝉鸣突然变得刺耳,连阳光都冷了下来。

王氏把布包塞进他手里,泪水砸在他的手背上:“当年你父亲兵败,全家都没了,我抱着你逃出来,养了你八年。可现在天后还在找你,再跟着我,咱们俩都得死。你聪明,能自己活下去,阿母……阿母得走了。”

“阿母!”阿光突然抱住她的腿,哭声像被掐住的小兽,“我不分开!我跟你走!我不做什么王爷的儿子,我就做你的阿光!”

王氏的心像被刀割,可她知道不能回头。她狠狠心推开阿光,抹了把眼泪,转身就往桑树林深处跑,跑几步又回头看一眼,直到阿光的身影变成个小黑点,才瘫坐在地上,哭得撕心裂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阿光坐在原地哭了很久,直到太阳西斜,才慢慢爬起来。他捡起地上的布包,紧紧抱在怀里,望着王氏消失的方向,心里空得发疼。他不知道该往哪走,只能顺着官道往前走,走一步,就回头看一眼——他总盼着阿母能突然出现,像往常一样,笑着喊他“阿光,快过来吃馒头”。

二、逆旅遇僧

天黑透的时候,阿光走到了一个小驿站。驿站里亮着灯,传来客人的说笑声,他饿得肚子咕咕叫,却不敢进去——他怕被人问起来历,怕被人认出那张画像上的脸。

他缩在驿站的墙角,抱着布包,听着里面的笑声,眼泪又忍不住掉下来。就在这时,一个穿着灰色僧袍的老和尚走了出来,手里端着个碗,碗里是两个馒头、一碗粥。

“小施主,饿了吧?”老和尚声音很温和,把碗递到他面前,“吃点东西吧。”

阿光抬头看他,老和尚眉眼慈善,眼神里没有丝毫恶意。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碗,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他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

“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在这里?”老和尚坐在他身边,慢慢问道。

阿光嘴里的馒头突然咽不下去了。他想起阿母的话,想起天后的追捕令,眼泪又掉了下来:“我没有家了……阿母走了,他们要抓我……”

老和尚没追问,只是轻轻拍了拍他的背:“若不嫌弃,跟我去前面的寺庙住几日吧?那里有吃的,也有地方睡。”

阿光看着老和尚,又看了看漆黑的官道,点了点头。他不知道这老和尚是谁,也不知道寺庙在哪里,可他知道,自己不能再待在这里了。

老和尚带着他走了半个时辰,来到一座小寺庙。寺庙不大,只有几间禅房,院子里种着几棵松树,风吹过,松针沙沙响。老和尚给了他一间小禅房,又找了套干净的僧衣:“你先住着,若是想留下,就跟着我学些佛法,若是想走,什么时候想走都可以。”

阿光看着僧衣,又想起阿母给的青布衫,突然跪了下来:“师父,我想留下!我想做和尚!”他怕再被人认出来,怕再经历一次分离,做和尚,或许就能躲掉那些追捕,就能安安稳稳地活下去。

老和尚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若真心向佛,便留下吧。从今日起,你就叫‘仪光’。”

仪光磕了三个头,眼泪落在冰冷的青石板上。他知道,从这一刻起,“阿光”死了,活下来的是仪光——一个没有过去、只盼着未来的小和尚。

三、青灯苦读

小寺庙叫“静心寺”,老和尚是住持,法号“慧能”。仪光留在寺里,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扫地、挑水、做饭,做完活就跟着慧能师父学佛法。

他很聪明,慧能师父教他认佛经上的字,他过目不忘;教他念《心经》,他几遍就能背下来。慧能师父常说:“仪光,你有慧根,只是心里的结还没解开。”

仪光知道师父说的是啥。夜里睡不着的时候,他总会想起阿母,想起那个桑树林里的诀别,想起父亲的死。他恨天后,恨那些追杀他的人,可他也怕——他怕自己哪天突然被认出来,怕静心寺也藏不住他。

有一次,县里的官差来寺庙上香,仪光吓得躲在禅房里不敢出来。官差走后,慧能师父把他叫到跟前,递给她一盏青灯:“你看这灯,灯芯烧着,就会有光。可若是灯芯里裹着杂质,光就会暗。你的心,就像这灯芯,裹着恨,裹着怕,怎么能亮起来?”

仪光看着青灯,眼泪掉了下来:“师父,我忘不了阿母,忘不了父亲……”

“忘不了就别忘了,”慧能师父摸了摸他的头,“可你要记得,你父亲起兵,是为了大唐;你阿母带你逃,是为了让你活。你若是总活在恨里,总活在怕里,怎么对得起他们?”

仪光愣住了。他从来没想过这些——父亲是为了大唐,阿母是为了让他活。那他呢?他不能只想着躲,他得好好活,活得有意义,才能对得起父亲,对得起阿母。

从那以后,仪光变了。他不再怕官差,不再躲着陌生人。他跟着慧能师父学佛法,学医术,还学着给附近的村民看病。村民们都喜欢这个懂事的小和尚,说他心善,说他医术好。

有一次,村里的张阿婆得了重病,躺在床上起不来。仪光背着药箱,走了十里路去看她,给她熬药,守在她床边。张阿婆好起来后,给寺庙送了一篮子鸡蛋,拉着仪光的手说:“好孩子,要不是你,阿婆这条老命就没了。”

仪光看着张阿婆,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就是师父说的“意义”——用自己的能力帮别人,比躲在禅房里害怕,强多了。

四、云游弘法

仪光十八岁那年,慧能师父圆寂了。圆寂前,慧能师父把他叫到跟前:“仪光,你在静心寺待了十年,该出去走走了。去长安,去洛阳,去看看这天下,把佛法传给更多的人。”

仪光跪在师父床前,磕了三个头:“师父,我听您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慧能师父笑了:“记住,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别忘了初心。你的初心是啥?是活,是帮人,是弘法。”

仪光点了点头,眼泪掉了下来。

慧能师父圆寂后,仪光收拾了行囊,离开了静心寺。他背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件僧衣、几本佛经,还有慧能师父给他的那盏青灯。他开始云游,走了一个又一个州县,到了一个地方,就先给村民们看病,再给他们讲佛法。

他医术好,佛法讲得也通俗易懂。村民们说:“仪光师父讲的佛法,不像别的和尚那样绕,听着心里亮堂。”慢慢地,跟着他的人越来越多,有和尚,有俗人,最多的时候,竟有几千人跟着他云游。

有一次,他走到一个叫“清河”的县城。县城里闹瘟疫,死了很多人,县官怕被牵连,把城门关了,不让外人进来,也不让里面的人出去。

仪光站在城门外,对着城门喊:“县官大人,我是仪光,我能治瘟疫!求您开城门,救救百姓!”

县官在城楼上看着他,又看了看下面跟着的几千人,犹豫了很久,终于开了城门。

仪光进城后,立刻带着徒弟们熬药,分给百姓们喝。他还教百姓们勤洗手、勤通风,把病人和健康人分开住。过了半个月,瘟疫终于控制住了,县城里的百姓都来给仪光磕头,说他是“活菩萨”。

县官也来感谢他,还想给他送钱送粮。仪光拒绝了:“我是和尚,不要这些。只要百姓们能好好活,比啥都强。”

县官叹了口气:“仪光师父,您真是个好人。可我听说,您是……琅玡王的儿子?”

仪光愣了一下,随即笑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的我,是仪光,是个和尚。”

县官看着他,眼里满是敬佩:“师父,您能放下过去,真是难得。”

仪光点了点头:“不是放下,是记着。记着父亲的心愿,记着阿母的期望,所以才要好好帮人,好好弘法。”

五、青龙驻锡

开元十七年,仪光云游到了长安。长安是大唐的都城,热闹非凡,可也藏着太多的是非。有人认出了他,说他是琅玡王的儿子,劝他赶紧走,怕被官府抓。

仪光却没走。他说:“长安是我父亲的故乡,是大唐的都城,我为什么要走?我在这里弘法,帮百姓,有啥好怕的?”

当时的长安,有一座很有名的寺庙叫“青龙寺”。青龙寺的住持早就听说过仪光的名声,亲自来请他去青龙寺做住持。仪光答应了。

他到青龙寺后,第一件事就是扩建寺庙,盖了更多的禅房,还盖了一座“义诊堂”,每天免费给百姓看病。他还在寺庙里开了“讲经堂”,每天给僧俗讲佛法,听的人挤满了整个讲经堂。

有人问他:“仪光师父,您怎么能预测未来的事啊?上次您说长安会下大雨,让百姓们提前准备,果然没几天就下了大雨,百姓们都没受灾。”

仪光笑了:“我不是能预测未来,我只是观察得多,想得多。比如下雨,我看天上的云,看风向,就知道要下雨了。做事情也一样,只要多观察,多为别人着想,就能少出岔子。”

慢慢地,仪光的名声越来越大,连宫里的贵人都来青龙寺上香,听他讲佛法。唐玄宗也听说了他的名声,想召见他。有人劝仪光,说宫里危险,还是别去了。

仪光却去了。他见到唐玄宗,既不卑不亢,也不阿谀奉承。唐玄宗问他:“仪光师父,你说,怎么才能让百姓们安居乐业啊?”

仪光说:“陛下,百姓们要的不多,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不受欺负,就够了。只要陛下能心系百姓,官员们能清正廉洁,百姓们自然能安居乐业。”

唐玄宗点了点头:“师父说得对。那你呢?你是琅玡王的儿子,就不想报仇吗?”

仪光看着唐玄宗,认真地说:“陛下,报仇能让父亲活过来吗?能让阿母回来吗?不能。可帮百姓,弘佛法,能让更多的人好好活,能让大唐更安稳,这比报仇有意义多了。”

唐玄宗叹了口气:“仪光师父,您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朕佩服您。”

从那以后,唐玄宗更看重仪光了,还赐给青龙寺很多东西。可仪光还是像以前一样,每天扫地、挑水、看病、讲经,一点都没变。

六、鹤归云隐

开元二十三年六月,仪光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他知道,自己要圆寂了。

他把弟子们叫到跟前,给他们讲修身护戒的事,说得很恳切:“你们要记住,做和尚,首先要心善,要帮人。不能贪财,不能贪名,不能忘了初心。我走后,你们要好好打理青龙寺,好好给百姓看病,好好讲佛法。”

弟子们都哭了,点头答应。

六月二十三日那天,仪光躺在禅房里,让弟子们把他的头转向北方,脚转向南方,用手托着头,右肋朝下——这是佛陀圆寂时的姿势。他看着弟子们,笑了笑:“我走了。别忘了我说的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说完,他就闭上眼睛,没了气息。

弟子们哭成了一团。他们按照仪光的遗愿,准备把他葬在少陵原的南面,凿山为室,把他的遗体放进去。

出殡那天,奇怪的事发生了——青龙寺里突然飘来一股异香,香得让人心里舒服。仪光的遗体就像活着的时候一样,脸色红润,没有一点变化。

送葬的队伍走出城门时,天空中突然飞来几百只白鹤,围着棺材鸣叫、飞舞。还有五彩的云彩,飘在棺材上方,跟着队伍走了几十里路。

百姓们都看呆了,说这是仪光师父功德圆满,上天来接他了。

弟子们把仪光的遗体葬在少陵原后,在葬地旁边建了一座寺庙,叫“天宝寺”。他们留在天宝寺里,按照仪光的嘱咐,继续给百姓看病,讲佛法。

很多年后,还有百姓去天宝寺上香,给仪光师父磕头。他们说:“仪光师父虽然走了,可他的精神还在。他教会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好好活,都要帮别人。”

七、余韵悠长

天宝寺的晨钟,每天都会准时响起。钟声漫过少陵原,漫过长安的大街小巷,像仪光师父的声音,温柔地提醒着人们:别忘了初心,别忘了帮人,别忘了好好活。

有个叫“小和尚”的孩子,在天宝寺里长大。他听着仪光师父的故事长大,跟着师兄们给百姓看病,讲佛法。有一天,他问师兄:“师兄,仪光师父为什么能放下过去,好好帮人啊?”

师兄笑了:“不是放下,是记着。记着那些爱他的人,记着那些他要帮的人。所以他才能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放弃。”

小和尚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看着天宝寺里的那盏青灯——那是仪光师父留下来的,每天都有人擦拭,亮得像天上的星星。

他想,自己以后也要像仪光师父一样,做个好和尚,帮百姓,弘佛法,让这盏青灯,永远亮下去。

其实,仪光禅师的一生,哪里是什么“奇迹”?他不过是记着爱,记着责任,把恨变成了帮人的动力,把怕变成了前行的勇气。这世间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放下过去,而是带着过去的温暖与期望,好好活,好好爱,好好帮人——就像那盏青灯,只要灯芯不灭,光就永远不会暗。

4、玄览

大历末年的荆州,暑气总裹着长江的潮气,黏糊糊地贴在人身上。陟屺寺的禅院却常年透着股清凉——不是因为院里的老槐树,是因为住在这里的玄览禅师。

玄览禅师道高德重,却总让人觉得隔着层薄雾。他常坐在禅房的竹榻上,手里捻着串菩提子,眼神落在窗外的竹林里,谁也猜不透他在想什么。寺里的和尚们都敬重他,却不敢轻易亲近,连说话都要放轻声音,怕扰了他的清净。

一、三绝垩壁

这天,寺里来了几位贵客。为首的是画家张璪,他擅长画松,笔下的古松能让人想起终南山上的千年老松,苍劲得能撑起一片天。跟着他来的,还有诗人符载和卫象——符载的赞文写得铿锵有力,卫象的诗则清婉动人,三人都是荆州城里响当当的人物。

他们是慕玄览禅师的名而来,见禅房斋壁空空,张璪一时兴起,便要在壁上画松。小和尚们搬来颜料、画笔,张璪挥毫泼墨,不多时,一株老松便在壁上立了起来:枝干虬曲,松针如剑,连松皮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仿佛下一秒就有松涛从壁上涌出来。

符载站在一旁,看着画忍不住拍手叫好,当即取来纸笔,写了篇《古松赞》,字里行间满是对松的赞叹,也藏着对玄览禅师的敬重。卫象也没闲着,沉吟片刻,便吟出一首诗,把画里的松、赞里的意,都融在了诗句里。

三人完工时,禅院里围满了和尚,都夸这是“三绝”——画绝、赞绝、诗绝。可玄览禅师从外面回来,看了一眼壁上的“三绝”,却没说一句话,转身叫人取来白垩,亲手将那片墙壁涂得雪白。

和尚们都看傻了,连张璪三人也愣住了。有人大着胆子问:“禅师,这画、这赞、这诗都是难得的好东西,您怎么把它们涂了?”

玄览禅师擦了擦手上的白垩,淡淡道:“无事疥吾壁也。”意思是,这些东西不过是没用的污垢,脏了我的墙。

张璪三人听了,先是一愣,随即相视一笑——他们懂了,禅师心中的清净,容不得半点多余的东西,哪怕是再珍贵的“三绝”,在他眼里,也只是扰了禅心的尘垢。

二、宽严无别

玄览禅师对“三绝”这般“苛刻”,对寺里的麻烦事,却又出奇地宽容。

他有个外甥叫僧那,也在陟屺寺里出家。可这僧那哪里像个和尚?每天不念经、不打坐,专爱做些捣蛋的事:爬到房顶上揭瓦,就为了掏屋檐下燕子的窝;把墙挖个洞,点上烟火熏老鼠,弄得满寺都是烟味;有时候还偷拿厨房里的点心,分给寺外的野孩子。

寺里的管事和尚看不过去,好几次跟玄览禅师告状,求他好好管教僧那。可玄览禅师每次都只是点点头,说句“知道了”,却从来没责备过僧那一句。僧那见舅舅不罚他,反而更放肆了,有时候甚至敢在玄览禅师打坐时,在旁边学鸟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有人不解,问玄览禅师:“僧那这般顽劣,坏了寺里的规矩,您怎么不罚他?”

玄览禅师没说话,只是指了指院里的老槐树。老槐树上有个树洞,里面住着一窝蚂蚁,树底下还有几只蜗牛在慢慢爬。“树不怪蚂蚁住它的洞,地不怪蜗牛爬它的面,我又何必怪僧那做他喜欢的事?”

众人听了,都低下头——原来禅师的宽容,不是纵容,是把众生都当成了院里的草木虫蚁,任其自在生长。

可让人更奇怪的是,玄览禅师对弟子义诠,却又格外“冷淡”。

义诠是个极规矩的和尚,每天只穿一件粗布僧衣,一顿只吃一碗糙米饭,白天要么在禅房里念经,要么去田里种菜,从不多说一句话,也不做一件多余的事。寺里的和尚都夸义诠修行好,是个有出息的弟子,可玄览禅师从来没称赞过他一句,甚至很少跟他说话。

有人又问:“义诠弟子这般精进,您怎么不夸夸他?”

玄览禅师还是没直接回答,只是在院里的竹上题了首诗:“欲知吾道廓,不与物情违。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众人围着竹子读了几遍,慢慢品出了味道——禅师的道,从来不是用“好”或“坏”、“对”或“错”来衡量的。就像大海不会规定鱼该怎么游,长空不会限制鸟该怎么飞,僧那的顽劣、义诠的精进,都是他们各自的活法,只要不违本心,便都是修行。

三、梵僧报信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玄览禅师依旧每天坐在竹榻上,捻着菩提子,看着窗外的竹林。寺里的和尚们也渐渐习惯了他的“怪”——习惯了他把珍贵的“三绝”涂掉,习惯了他不罚僧那、不夸义诠,也习惯了他那首写在竹上的诗。

直到一个深秋的夜晚。

那天夜里,月色很淡,禅院里静得能听见竹叶落地的声音。玄览禅师刚打坐完,正准备起身倒水,突然有个穿着梵衣的僧人推开门走了进来。那梵僧高鼻梁、深眼眶,手里拿着串佛珠,开口便说:“和尚速作道场。”

玄览禅师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有为之事,吾未尝作。”他一生都在修无为之法,从不做那些摆样子的道场。

梵僧也不生气,只是盯着玄览禅师看了半晌,然后转身走了出去。他反手关上房门,那扇原本没上闩的门,竟像被人锁了一样,紧紧地闭着,跟平时没两样。

玄览禅师看着紧闭的房门,突然对守在门外的小和尚说:“吾将归矣。”

小和尚没听懂,还以为禅师要回房休息,连忙说:“禅师,您刚出来,不再坐会儿吗?”

玄览禅师摇了摇头,走进禅房,叫人打来热水,好好地洗了个澡,然后换上一身干净的僧衣,坐在竹榻前的几案旁,双手放在几案上,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小和尚在旁边守着,见禅师半天没动静,才小心翼翼地走过去——这时他才发现,禅师已经没了气息,脸上却带着淡淡的笑意,像是睡着了一样。

四、竹上余音

玄览禅师圆寂的消息传开后,荆州城里的人都来陟屺寺悼念。张璪、符载、卫象也来了,他们看着那面被涂得雪白的斋壁,又想起禅师题在竹上的诗,都忍不住掉了眼泪。

僧那也哭了,他站在玄览禅师的灵前,手里攥着一只刚掏来的小燕子,第一次没了往日的顽劣。他想起舅舅从来没罚过他,想起舅舅总说“树不怪蚂蚁住它的洞”,突然明白,舅舅不是不管他,是用最宽容的方式,让他做自己。

义诠也哭了,他跪在灵前,手里捧着那首写在竹上的诗。他终于懂了,师父不是不夸他,是因为师父知道,真正的修行,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称赞,是像大海里的鱼、长空里的鸟一样,自在地活,自在地修。

后来,陟屺寺的和尚们把玄览禅师题在竹上的诗刻在了石碑上,立在禅院里。每年春天,新的竹叶长出来,围着石碑轻轻晃动,像是在念着那首诗:“欲知吾道廓,不与物情违。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再后来,有人问寺里的老和尚:“玄览禅师一生,到底修的是什么道?”

老和尚指着石碑上的诗,笑着说:“哪有什么特别的道?不过是容得下别人的不同,守得住自己的本心罢了。”

是啊,玄览禅师的“怪”,从来不是真的怪。他涂掉“三绝”,是怕外物扰了本心;他不罚不夸,是懂得众生各有活法。这世间最难得的修行,从来不是做多少道场、念多少佛经,而是像大海包容鱼、长空包容鸟一样,包容万物的不同,也坚守自己的纯粹——心有廓然天地,自然能活得自在从容。

5、法将

襄阳城的春末总裹着汉江的水汽,连城西的普济寺都沾着些烟火气——自打长安来的法将禅师要驻寺讲《涅盘经》的消息传开,寺门外的石阶就没断过人,僧俗挤挤挨挨,连墙根下都坐着带蒲团的听众。

法将禅师的名声早从长安传到了江南。他通熟经藏,讲经时能把《涅盘经》里的深奥义理拆成家常话,连目不识丁的老妪都能听明白。普济寺的和尚们更是把他当贵客,特意腾出最整洁的东禅房,铺了新晒的竹席,摆上景德镇的青瓷茶具,连每日的斋饭都加了两碟素鸡、豆腐,尽心伺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可这热闹里,总有个不搭调的身影——寺西角的破寮房里住着个客僧,没人知道他从哪来,只知道他体貌肥硕,总穿件洗得发黄的僧衣,白天要么在寺外的小酒馆喝酒,要么蹲在厨房门口啃酱肉,跟人打交道也不分僧俗,连挑粪的老农都能跟他聊上半天。普济寺的和尚们都鄙薄他,背后叫他“醉僧”,见了面也故意绕着走,连斋堂都不肯跟他同桌。

法将到寺的第三天,正坐在大雄宝殿的法座上开讲。他刚讲到“众生皆有佛性”,殿外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醉僧拎着个油纸包,手里还提个锡酒壶,晃晃悠悠走了进来。满殿的听众都愣住了,和尚们更是脸色发青——这醉僧竟当着讲经的场面,带了酒肉进来!

醉僧径直走到法座前,把油纸包往旁边的香案上一放,咧开嘴笑:“禅师讲了一上午,定是累了。先别讲经了,陪我喝两杯,尝尝这襄阳城最好的酱肘子。”

法将吓得连忙起身,双手合十:“施主……贫僧持戒,不饮酒,不食肉,还请您收回。”他活了几十年,从没见过这般不守僧规的人,更别说在讲经时被人硬劝酒肉了。

醉僧也不勉强,自顾自坐在殿门的石阶上,拆开油纸包——里面果然是个油光锃亮的酱肘子。他伸手扯下一块肉,大口嚼着,又拧开酒壶盖,仰头灌了一大口,酒液顺着嘴角往下滴,也不在意。满殿的人都看呆了,有几个年轻和尚想上前阻拦,却被住持用眼色按住了。

没多大功夫,醉僧就把一整只肘子啃完了,酒壶也见了底。他抹了把嘴,踉跄着走到法座旁的禅床前,倒头就睡,还打起了呼噜。法将无奈,只能定了定神,接着讲经,可听众的心思都被殿角的呼噜声勾走了,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心不在焉。

挨到傍晚,法将带着几个弟子在禅房里诵《涅盘经》,声音刚起,醉僧突然醒了,揉着眼睛坐起来:“这经诵得好,就是少了点滋味。”

众人都停下嘴,看向他。醉僧也不在意,走到寺外的墙角,拔了几把干草,在西墙下铺成个简单的坐垫,就那么盘腿坐在草上,清了清嗓子,竟也讲起了《涅盘经》。

起初,没人当回事,都以为他是醉后胡言。可听了两句,连法将都愣住了——醉僧没引经据典,只说寻常事:说隔壁卖豆腐的王阿婆,丈夫早逝,独自把三个孩子养大,从没抱怨过,这是“忍辱波罗蜜”;说寺外的老柳树,年年被人折枝,还照样春天发芽,这是“随顺众生”。他讲“佛性”,不说“涅盘寂静”,只说“你看那醉汉醒了会愧疚,小偷得手会心慌,这就是佛性在心里跳,没丢”。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带着股劲儿,把满院的和尚都引了过来,连路过的香客都停下脚步听着。有个老和尚听着听着,突然哭了——他守戒几十年,总觉得自己离佛很近,可听醉僧一说,才明白自己竟把“戒”当成了束缚,忘了佛性本在日常里。

法将站在廊下,看着草上的醉僧,心里满是愧疚。他一直以为,持戒、讲经、住整洁的禅房,才是修佛的样子,可眼前这个喝酒吃肉的客僧,却用最朴素的话,把《涅盘经》的真谛讲透了——佛性从不在袈裟上,不在经卷里,也不在规规矩矩的表象中,而在心里的通透、待人的慈悲里。

等醉僧讲完,天已经黑了。他拍了拍身上的草屑,对法将笑了笑:“禅师,经是死的,人是活的。别被‘僧法’困住了心。”说完,就拎着空酒壶,晃悠悠走出了寺庙,没再回来。

后来,法将在普济寺讲经时,总会提起那个醉僧。他不再只讲经文中的义理,还会说些市井里的小事,说王阿婆的豆腐,说老柳树的新芽。听众们都说,法将禅师的经,比以前更入耳、更入心了。

其实,这世间从没有固定的“修行模样”。穿整洁僧衣的未必真懂经,喝酒吃肉的未必没佛心。评判一个人,别盯着他的外表和规矩,要看看他心里装着什么——装着慈悲,装着通透,哪怕活得随性,也是在修行;若是只守着表面的规矩,心里却满是偏见,反倒离“道”远了。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