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9章 神仙九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9章 神仙九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奇幻 更新时间:2025-11-13 08:57:06 来源:全本小说网

1、金炉冷灰

齐地李少君,怀揣着一张改变命运的丹方,却在茅屋里对着空米缸发愁。这从仙人安期生处得来的神丹秘法,药材金贵得吓人。他摩挲着发黄的方子,对弟子苦笑:“这把老骨头,等不到躬耕种出仙药钱喽。听说当今天子痴迷长生,不如拿它换场富贵。”

他整了整洗得发白的葛布袍,揣着丹方进了未央宫,面见汉武帝:“陛下,臣有秘法,丹砂可炼真金,金成服之,霞举飞升!”他顿了顿,眼中浮起悠然神往之色,“臣昔游海上,亲见安期先生,所食仙枣,大如甜瓜啊!” 那“大如瓜”三字,仿佛带着蓬莱岛的甜香,在巍峨殿宇间弥漫开来。

武帝的眼睛骤然亮了。黄金!仙枣!长生!当即奉少君为上宾,金银珠玉、奇珍异兽,流水般赐下。少君坦然受之,面色红润如五十许人,肌肤竟透出玉光,开口一笑,齿若编贝,俨然一副仙风道骨。

一日,武安侯田蚡设宴,高朋满座。席间有位九旬老者,白发萧疏。少君目光落在他脸上,忽地离席近前,细细端详:“老丈莫不是某某公之后?当年与令祖夜猎郊原,令尊尚是垂髫童子,牵黄擎苍随侍左右,老夫记得真切!” 满座悚然!老人惊得离席拜倒,颤声证实确有其事,祖父当年确曾提过那次夜猎!一席王公,尽皆失色——眼前这“五十许人”,竟亲历了别人祖父的童年!若非数百岁仙翁,何能至此?

有一日,武帝把玩一件新得的古旧铜器。少君瞥了一眼,随口道:“此乃齐桓公置于寝座之物。”武帝忙命人细察铭文,果然镌着齐国旧事!这下,连皇帝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少君是活神仙,板上钉钉!王公贵戚闻风而动,门槛几被踏破,所求无非是那一粒金丹,或沾点仙气延寿。

少君沉溺于这滔天的尊荣与供奉。丹房内炉火昼夜不息,各色珍稀药石投入巨大的丹鼎,烟气氤氲,映着他踌躇满志的脸。他对武帝许诺:“神丹将成,陛下且静待佳音。” 武帝望眼欲穿,几乎日日遣人探问。

丹炉烧尽了如山财帛,耗去了数载光阴。终于一日,少君对武帝说:“臣当远赴蓬莱,面禀安期先生,丹成之日,即陛下飞升之期!” 武帝大喜过望,厚赐钱粮仆从。少君车队浩浩荡荡,东向大海而去。

行至泰山脚下,驿馆华灯初上。少君忽感不适,屏退左右。次日清晨,侍从叩门无声,破门而入,但见衾被之下,身形俨然,揭开一看,众人倒抽冷气——衾被空空,只余一身衣冠,叠放整齐,人已杳然无踪!宛如金蝉脱壳。

消息飞传长安。武帝闻报,非但不疑,反抚掌大笑:“少君是尸解成仙了!” 深信爱卿已化仙体,直上蓬莱复命。他痴望着东方烟霞,等待着那枚许诺中能让他与天地同寿的金丹,从天而降。宫阙深处,那为少君特设的丹房内,炉火早已熄灭,唯余一室冰冷的铜臭与药灰,静静嘲笑着人间帝王的痴梦。

李少君一生,如一场盛大幻术。他深谙人心对不朽的执念,以“仙枣如瓜”的奇谈敲开天家重门,用“九旬故人”的戏法坐实仙寿,凭“古器识源”的机巧赢得至尊信任。这场幻术的最**,便是那“空衣尸解”的绝唱——连死亡都成了他飞升的注脚。

他耗尽帝王心力的金丹,终究炼了个空。武帝痴望蓬莱的背影,正是天下求仙者的缩影:渴望太炽,便易将精妙的骗局当作登天的云梯。少君以凡胎装点仙骨,点破了求道路上最深的迷障——那金光闪闪的许诺、那栩栩如生的“神迹”,往往只是**投射的幻影。真正的长生之道,或许不在蓬莱仙枣的硕大里,而在识破“枣如瓜”这般妄念的清醒之中。

炉火能熔金化玉,却烧不穿自己的迷雾。少君留下的那炉冷灰,比任何仙丹都更值得玩味:执迷于追逐幻光的人,终将被自己点燃的虚妄之火,焚尽所有。

2、倒影菩提

许昌孔元方,食松脂,嚼茯苓,古稀之年面若壮岁。他与左慈、郄俭论道谈玄,却只穿粗布衣,饮薄酒一升,躬耕于田亩之间。

某日道门宴饮,轮到元方行令。只见他将竹杖往地上一拄,忽地双手撑地,头下脚上倒立而起!单手持杯,酒液竟逆流入口中。满座瞠目,无人能仿。

家中失火那日,邻人争相帮他抢运衣物粮米。唯孔元方盘腿坐于篱下,静观烈焰舔舐房梁。妻子急唤他帮手,他笑道:“此等俗物,何惜之有?”火舌卷过处,他眼中映着跳动的光,却无半分波澜。

后在河边凿出丈许洞窟,他入内辟谷,一两月方归。家人不得探视,唯见洞口一株幼柏,倔强生在荆棘丛中,虬曲隐忍,如修行者的脊梁。

孔元方活成了人间倒影:世人汲汲营营,他倒立饮酒;众生惜物如命,他笑看家宅成灰。那棵棘草间的柏树,便是他灵魂的具象——不在琼楼玉宇中争高,偏在逼仄处活出舒展姿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早参透:所谓超脱,非避世苦修,而是烟火人间心无挂碍。倒悬的身影与静观的眸子,照见同一种清醒:身外万物如流火,唯有心灯不灭者,方能在废墟上种出通天碧树。

3、石髓机缘

邯郸王烈,三百三十八岁年纪,面上却寻不见一丝皱纹。他嚼黄精,服铅华,踏遍群山如履平地。年少时在太学读尽五经百家,谈吐间星河璀璨,连名士嵇康都敬他三分,常随他入山采药,听他妙论玄机。

一日,王烈独行太行深处。忽闻东方山崩地裂,巨响如沉雷碾过千峰。循声奔去,只见一面绝壁赫然撕裂,数百丈断崖如巨斧劈开!两壁皆是苍青巨石,裂口中央却露一洞穴,径不过尺许。更奇的是,洞中竟缓缓流出青碧色的泥浆,稠若骨髓,异香扑鼻。

王烈好奇,伸手掬起一捧。泥浆入手温软,试着揉捏成丸,竟如热蜡遇冷,眨眼间坚硬如真石!嗅之,气似新炊粳米;嚼少许,竟也齿颊生香。他心知遇宝,忙捏得数枚桃核大小的泥丸,小心藏入怀中,匆匆下山寻嵇康。

“叔夜,且看此物!”王烈献宝般摊开手掌。嵇康见那青丸莹润如玉,入手却沉甸甸,敲击竟铮铮作铜声!惊喜之下,二人即刻重返太行,欲探究竟。可赶到那断崖处,眼前景象却叫他们呆立当场——昨日那狰狞裂谷,竟已严丝合缝!山岩峻整如初,仿佛从未有过那道伤口,更不见丝毫泥浆痕迹。唯有山风呜咽,似在嘲笑凡人的痴妄。

王烈取出带回的青丸,它们早已冷硬如铁,光泽尽失,再不复初得时的温润灵性。那曾散发的稻米清香,也杳然无踪。

王烈抚摸着冰冷的石丸,山风卷起他宽大的袍袖。这神异的石髓,如同大道本身:它裂山而出,只为有缘者一现真容;一旦强求贪恋,便复归顽石。嵇康凝望那愈合如初的山体,恍然彻悟:真正的机缘,只在惊鸿一瞥的当下,如朝露,如电光,岂容人装入锦囊?

石髓无踪,断山兀立,恰似天道昭示——人间至宝,非金石珠玉,而是遇见时那一刹清明。执念如锁,反将灵物化为顽石;放手处,空山新雨,方见天地本真。那愈合的山体,正是造化无声的箴言:得之偶然,失之泰然,心无挂碍处,万壑烟霞皆可入怀。

4、白石证心

河东焦先,活了一百七十岁,日日煮白石当饭。那石头在他锅里咕嘟翻滚,竟变得如芋头般软糯。他掰开分赠邻人,自己嚼得津津有味。

天未亮,他便入山砍柴,一担担青柴挨家置于村户门外。从村头起,周而复始,如日升月落般恒定。若有人开门撞见,铺席请他坐,端来饭食,他便默默坐下吃。若无人,柴禾悄然留在门边,影子般消失。如此寒来暑往,竟成村中一道无声的风景。

待到魏室代汉,他迁至黄河滩涂,结草为庵。草棚里无床无席,唯有一把枯草垫坐。他满身污垢,似泥塘里捞出,数日才煮一锅白石。走路不择路径,避女人如避火,破衣烂衫靠卖柴换旧衣蔽体,单衣竟能过冬熬夏。

河东太守董经闻此奇人,亲往草庵探视。焦先闭目枯坐,泥塑般不发一言。董经反觉此乃真贤者,愈加敬重。

一日野火突至,烈焰如浪卷过滩涂,瞬间吞没草庵!村民惊呼奔救,却见焦先端坐火中,任火舌舔舐须眉,竟纹丝不动。火过处,草庵成灰,他方徐徐站起,粗布单衣未损分毫。

他默默重结新庵。未几,天降暴雪,压塌村中无数屋舍。村民踏雪寻来,只见焦先的草庵早被深雪掩埋如坟冢。众人慌忙扒开雪堆,却见他盘坐草铺之上,面色如常,气息匀长,身畔积雪竟无一丝融化痕迹。

焦先活成一块会行走的石头。他嚼白石,赠柴薪,是告诉浮华人间:至简能养千年身;他火中坐雪中埋,是昭示纷扰红尘:心定则万物难侵。

那污浊皮囊裹着的,是一颗不被烈焰寒雪惊扰的赤子心。太守的敬重、村人的好奇,于他不过如风过柴门。生命至境,原不在服气餐霞,而在将自身活成天地间最沉静顽韧的磐石——任它星移物换,我自证得此心光明。

5、琴谶断袍

魏晋乱世,山间有异人孙登。他常年穴地而坐,膝上横琴,手捧《易经》。冬夏皆着单衣,寒极时便解开发髻,任那丈余青丝如玄色大氅覆住全身。世人见之数十年,他容颜竟未曾改易分毫。

他入市乞钱,转手便散给更穷困者,身无余财,亦无人见他进食。太傅杨骏闻其名,遣车马相迎。孙登闭目枯坐,任杨骏百般询问,不发一言。杨骏无奈,赠他一件锦缎厚袍。孙登默默接过,出门便向路人借刀。寒光闪过,锦袍应声而断,上截下截被弃于杨府门前,复又挥刀将其斫为碎片!围观者皆道此乃狂人,未几,杨骏果因谋逆被诛,身首异处,众人方悟孙登断袍如谶。

杨骏忌惮,将他囚禁。不久孙登死于狱中,杨府草草将其葬于振桥。数日后,竟有故人在董马坡遇孙登漫步林间!他托此人带信予洛阳旧友,神色如常。名士嵇康心怀超迈之志,曾专程入山拜谒。孙登兀自抚琴,嵇康百般诘问,琴声竟无丝毫滞涩。嵇康只得悻悻告退,行至山腰,忽闻孙登清音自峰顶飘落:“少年才高而识浅,拙于自保,安能免祸?” 余音缭绕未散,嵇康已因狷介罹罪,血染刑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孙登活成一面冷澈的镜子。他断锦袍,是撕开权贵虚幻的华衮;他散乞钱,是照出世情汲营的无谓;他预言嵇康,更是洞穿了才情背后的致命裂隙。那覆身的丈余长发,像一道隔绝尘嚣的屏障;幽谷不息的琴声,则是对天地玄机的低语。

他埋于振桥又现于董马坡,生死的界限于他不过一道虚影。世人眼中的狂狷,恰是浊浪滔天里一份孤绝的清醒。杨骏的锦袍碎屑与嵇康的遗恨,皆成他琴弦下的残响——唯有勘破浮华幻象,持守本心澄明,方能在无常乱世,站成一座不染尘埃的青山。那山间的琴声,至今犹在叩问:你汲汲所求的,是锦袍加身的光鲜,还是灵魂深处那一声永不喑哑的清音?

6、半字仙缘

太行山云雾深处,吕文敬带着一奴一婢,正挥锄采药。衣袍早被荆棘勾破,石棱磨得掌心通红。忽闻谷中笑语,拨开藤萝,三位气度清华之人含笑而立:“求长生如此艰险,值得么?”

吕恭喘息未定,目光灼灼:“求道无门,唯寄望草木间一点灵机。”

“我名吕文起,”为首者道。余二人自报孙文阳、王文上。吕恭心头一震:文起?自己字文敬,竟暗合仙名!三人乃太清府仙人,见吕恭同姓半字,缘法天成:“随我等采药,授你不死方。”

吕恭如坠梦中,伏地便拜:“蒙仙师不弃,万死难报!”随即抛下药锄,随仙人步入云岚深处。

山中不知岁月长。采芝撷玉,聆玄妙法,两日光阴倏忽而过。临别,仙人授他秘方一卷:“且归乡里一观。”吕恭拜别,仙人语带玄机:“君去两日,人间已历二百寒暑。”

归心似箭,山路却似曾相识。奔至故里,断壁残垣惊心——老宅早成废墟,荒草间唯剩半截焦黑门柱。惊惶四顾,幸遇一老叟,颤声问起吕家。老叟浑浊双眼陡然圆睁:“曾祖采药未归……传至小人,已四代矣!”身后婢女之曾孙闻讯奔来,须发皆白,伏地痛哭。

吕恭手握仙方,立于萧瑟秋风里,看残阳如血涂抹故园。仙人两日,竟熔尽人间六世沧桑。那卷秘方重若千钧,字字皆时光刻刀所镂。

他豁然彻悟:长生非为踞守岁月之岸,而在心入无我之境。山中采药时物我两忘,两日浓缩了百年修行;人间碌碌营营,二百年不过煎熬的延长。仙缘所赠,非仅延寿之方,更是照见生命本相的明镜——当你挣脱了时间绳索的捆缚,刹那也能活出永恒的光泽。人间两百年,不如忘我两日,心在何处,光阴便在何处开花。

7、丹丸浮生

丹阳沈建,生在官宦家,偏不爱乌纱帽。终日琢磨导引吐纳之术,搜罗还童偏方。更奇的是他治病手段——任你沉疴新疾,到他手里,药到病除。门庭若市,奉他若神明的有几百户人家。

一日沈建要远行,竟牵着一驴十羊,带着三奴一婢,敲开友人家门。摸出五粒丹丸,人畜各塞一粒。笑道:“借贵宅圈养些时日,不劳喂食饮水。”说罢拂衣而去。

友人盯着这群活物直瞪眼:“十五张嘴,粒米不留,岂不饿死在我手上!”硬着头皮端饭喂奴仆,谁知奴婢们一闻饭味,竟捂嘴干呕;抱草料喂驴羊,牲口扭头避走,羊角还差点顶翻料槽!主家惊得魂飞魄散,只得作罢。

百日转瞬即逝。仆人竟面泛红光,较往日更显健旺;驴背滚圆,羊群肥壮,毛色油亮如缎。友人啧啧称奇时,沈建飘然而归。又摸出五粒丹丸分喂,人畜这才恢复饮食。自此他吞气为粮,身影时而在市井忽现,时而在云端隐没。

如此三百年,某日他如轻烟散入群山,再不回头。那粒小丹丸,竟撑起人畜百日生机,更托起沈建三百年云迹。世人感悟:生命所需,远比想象中更少。驴羊拒食草料,恰似对俗世贪餍的嘲弄——背负愈多,飞翔愈难。沈建抛弃的何止是粟米?他卸下的是汲汲营营的千斤重担。

三百年行迹如云似雾,不过一粒丹丸的重量。真正的轻身术,原是心头无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