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86章 异人六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86章 异人六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奇幻 更新时间:2025-11-13 08:57:06 来源:全本小说网

1、黄万佑

唐昭宗年间,成都府的药市总有些奇闻流传。有个穿粗布褐衣的老者,每过二三十年就会出现一次,背着个竹编药篓,篓里只放几捆草药、几个瓷瓶,往街角老槐树下一站,不吆喝,不揽客,却总有人寻着来问事。这老者便是黄万佑。

没人知道他从哪儿来,只说他修道在黔南的深山中,那地方连樵夫都不敢轻易涉足,常年云雾缭绕,据说走进去的人要么迷了路,要么撞见些说不出的怪事。可黄万佑每次来成都,看着都和普通老者没两样,眼角有皱纹,手背上有老茧,唯独一双眼睛亮得很,像是能看透人心底的事。有人找他问病,他摸脉后随手从篓里抓把草药,说清煎服方法,病好得比城里名医开的方子还快;有人问家中灾祸,他要么点头说“无妨”,要么皱眉道“三日内闭户勿出”,后来都一一应验。

乾宁三年的秋天,成都药市比往常热闹。蜀地节度使王建刚平定了邻州的叛乱,正招揽贤才,听闻黄万佑的名声,便派了两个亲信去请。亲信找到老槐树时,黄万佑正给一个妇人诊脉,妇人说儿子丢了三天,急得快疯了。黄万佑指了指城西的破庙:“去那找,孩子在里头啃野果呢,莫惊着他。”妇人刚跑走,亲信就上前躬身行礼,说节度使有请。黄万佑收拾好药篓,没推辞,跟着便走。

王建在节度使府的正厅等着,见黄万佑进来,忙起身相迎,按贵宾的礼节请他上座,又让人端上最好的茶点。黄万佑端着茶碗,轻轻吹了吹浮沫,没喝,先开口问:“使君召我来,是为蜀地的安稳,还是为自身的寿数?”王建一愣,随即笑道:“先生明鉴,我既盼蜀地百姓平安,也想请教先生养生之法。”

接下来的日子,王建把黄万佑留在府中,每日亲自侍奉,凡有军政大事,都先问他的意见。有次泸州传来急报,说蛮人要起兵作乱,王建召集将领商议,有人说该派兵镇压,有人说该安抚。黄万佑却道:“蛮人作乱,是因去年大旱,粮米不够吃。使君不如先派粮船过去,再派使者讲和,不必动刀兵。”王建照做了,没过多久,泸州的蛮人头领就亲自来成都谢罪,还送来不少特产,蜀地果然没起战事。

相处久了,王建越发好奇黄万佑的来历。有次一起吃饭,王建见他牙齿整齐,不像年老之人,便问:“先生看着不过六十岁模样,可听闻先生几十年前就来成都卖过药,不知先生是靠服食丹药养生吗?”黄万佑放下筷子,摇了摇头:“我不是神仙,也没吃过什么长生丹药。不过是平日里少想烦心事,让心气平和;待人接物多存些仁心,不做亏心事;遇事常反省自己,少犯些过错罢了。”

王建还是不明白,又追问:“那先生还记得自己活了多少年吗?”黄万佑望着窗外的老榕树,沉默了片刻,才缓缓说:“我只记得当年夜郎侯在蜀地称王的时候,还有蚕丛氏把都城建在郫邑的年月,那时候有人请我出山帮忙看过灾情。后来日子一天天过,春花开了又落,秋风吹了又来,连年份都记不清了。”王建听了,心里又惊又敬,越发觉得黄万佑不是普通人。

转过年来的初夏,成都接连下了几天雨,空气里总带着股湿气。一天午后,黄万佑忽然站在府中的高台上,朝南边望着,眉头皱得很紧。王建刚好路过,见状忙问:“先生可是看到了什么?”黄万佑指着南边说:“嘉州方向,怎么那么热?像是起了大火,你快派人去看看。”

王建不敢怠慢,立刻派了几个快马信使往嘉州去。信使日夜兼程,跑了三天才到嘉州,一进城门就傻了眼——嘉州的东市已经成了一片瓦砾,到处都是烧焦的木头,还有些百姓在废墟上哭着寻找亲人。原来信使出发的前一天,嘉州东市的一家油坊走了火,当时风大,火借着风势蔓延开来,烧了整整一夜,把半个市肆都烧没了。信使赶紧把情况写在信里,快马送回成都。王建收到信,对黄万佑更是信服得五体投地。

可没过多久,黄万佑就向王建辞行,说要回黔南的山中继续修道。王建舍不得他走,拉着他的手,眼圈都红了:“先生要是走了,以后蜀地再有难事,我找谁商量啊?您就再多留几年吧。”黄万佑拍了拍他的手,说:“蜀地有使君在,又有忠心的将领和百姓,不会出大事的。我在这儿待得久了,心也容易乱,还是回山里清静。”

王建见他态度坚决,知道留不住,只好让人准备了些干粮和布匹,想让他路上用。可黄万佑什么都没要,只背着原来的那个竹编药篓,就准备出发。王建送他到府门口,又问:“先生走之前,能不能再指点我一句,以后蜀地会不会有大灾祸?”黄万佑顿了顿,没说话,只是摆了摆手,转身就走了。

黄万佑走后,王建让人收拾他住过的房间,想留个念想。收拾房间的仆人忽然喊了起来,王建跑过去一看,只见房间的墙壁上,用墨笔写着几句话:“莫交牵动青猪足,动即炎炎不可扑。鸷兽不欲两头黄,黄即其年天下哭。”王建让身边的谋士过来解读,可谋士们看了半天,有的说“青猪”是指年份,有的说“鸷兽”是指战乱,谁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意思。王建只好让人把墙壁保护起来,盼着以后能解开这几句话的含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后来,王建在蜀地称帝,建立了前蜀政权,百姓也算过得安稳。直到乙亥年,前蜀发生内乱,王建的儿子王衍继位后荒淫无道,没过几年,后唐的军队就打了过来,前蜀灭亡,蜀地百姓果然遭了兵灾。城破那天,火光映红了锦江,百姓扶老携幼四处逃难,哭声在街巷里此起彼伏。有当年见过黄万佑的老人,躲在断壁残垣后,看着眼前的惨状,突然想起墙壁上那几句预言——“青猪”正是乙亥年的属相别称,“炎炎不可扑”说的就是这场战火;而“鸷兽两头黄”,一头是前蜀皇室的“王”姓(“黄”与“王”音近),另一头是后唐的“李”姓(唐室先祖曾封“黄国公”),两头相争,最终落得“天下哭”的结局。

可叹黄万佑早早就看透了结局,却不愿直言点破——或许在他看来,世间灾祸终有因果,君王若失德、朝政若失序,再灵验的预言也挡不住大势。他当年留下的不仅是警示,更是一份期待:期待掌权者能自省自励,守住仁心,护住百姓。只可惜王衍沉溺享乐,丢了父亲王建创下的基业,也丢了蜀地百姓的安稳。

后来,黔南深山里再也没人见过黄万佑的踪迹,只有成都药市的老人们,还会给后辈讲起那个背着竹篓的老者。他们说,老者留下的从不只是治病的草药,更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所谓“虚心养气”,是让人守住内心的平静,不被**裹挟;所谓“仁其行,贤其过”,是让人常怀善意,少犯过错。无论身处高位还是市井,守住这几点,便是给自己、给身边人避祸的最好法子。

这世间从没有真正的“神仙”,能让人一劳永逸躲过灾祸。真正的“避祸之道”,从来都藏在每一次选择里——为官者选择勤政爱民,为民者选择踏实向善,便是在为自己、为家国筑起一道安稳的屏障。黄万佑的故事,说到底,不过是想告诉世人:因果循环从非虚妄,种善因、行正道,才是人间最可靠的“预言”。

2、任三郎

唐末凤州,相国满存的幕府里,有个叫王鄑的员外,是满存身边最得力的谋士。他心思缜密,不管是起草文书还是谋划军务,都做得滴水不漏,满存常说“有王郎在,我省心一半”,府里的僚属也都敬他几分。不过王鄑性子偏内敛,府中众人里,他只和一个叫任三郎的客卿走得近。

这任三郎来历有些模糊,没人知道他是哪里人,只说他早年游遍四方,懂些阴阳术数,是满存偶然结识后请进幕府的。他平日里话不多,总爱坐在廊下晒着太阳喝茶,可每当王鄑遇到难题,比如测算粮草调度的时间,或是判断边境探子送来的消息真假,任三郎总能随口点拨一句,让王鄑豁然开朗。时间久了,王鄑便把他当成了可以交心的朋友,有什么心事都会跟他说。

这天午后,王鄑刚处理完一堆公文,任三郎忽然来找他,神色比往常严肃些。两人坐在窗边的小桌旁,任三郎斟了杯茶递过去,慢悠悠道:“王郎,最近你或许会遇上点不顺心的事,但你别慌,这反倒是你的福气。”王鄑愣了愣,刚想问清楚,任三郎却岔开了话题,说起了城外山上新采的野茶味道如何,再也不提刚才的话。王鄑心里犯嘀咕,却也没再多问——他知道任三郎向来不随便说话,若是该他知道的,早晚都会明白。

果然过了十来天,麻烦真的来了。那天满存召集幕僚商议是否要派兵支援邻州,王鄑据理力争,说邻州守军尚有战力,此时派兵反而会分散本土兵力,不如先观望几日。可满存近来正因边境局势烦躁,听了这话,当场就沉了脸,说王鄑“畏战怯敌,不识大局”。这话像一盆冷水浇在王鄑头上,他还想再辩解,满存却拂袖而去,留下满室尴尬。

从那以后,王鄑就失了满存的信任。他主动请罪,满存也不愿意见他;送去的文书,要么石沉大海,要么只被批个“知晓”,再没了往日的细致点评。王鄑心灰意冷,索性称了病,躲在自己的住处休养,这一病就是三个多月。满存像是彻底把他忘了,别说来看望,连一句问候的话都没有,府里的僚属见他失势,也渐渐疏远了他,只有任三郎还时常来陪他说话。

这天任三郎来的时候,手里带了一小包炒花生,坐在床边和王鄑闲聊。聊着聊着,任三郎忽然话锋一转:“王郎,这凤州城里怕是要遭灾了,你没发现官街上那几棵老槐树吗?过不了多久就会枯死。灾祸快来了,等树叶落尽的时候,就是出事的日子。你得赶紧想办法求个外出寻医的差事,才能躲开这场祸。”

王鄑听了,心里一紧,可随即又摇了摇头:“先生,相国现在还在气头上,我这时候提外出寻医,他岂不是更觉得我在避事?万一触怒了他,后果更严重。”任三郎却很笃定,拍了拍他的手背:“你听我的,连着递三次请求寻医的文书,他必定会准。”王鄑看着任三郎认真的眼神,想起之前他的提醒都应验了,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点了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二天一早,王鄑就写了第一份文书,说自己近来咳疾加重,凤州本地的大夫都治不好,想前往关陇一带寻访名医,等病好了再回来效力。文书送上去,果然没动静。他没气馁,隔了一天又递了第二份,详细说了自己的症状,还提了几个关陇地区有名的医者名字。还是没消息。到了第五天,他递上第三份文书,言辞恳切,说自己不愿因疾病耽误幕府事务,只求外出治病,哪怕治好后回来做个普通幕僚也心甘情愿。

没想到这份文书送上去的当天下午,满存就派人来了。来的是满存身边的亲信,手里拿着满存的亲笔旨意,先是温言安慰了王鄑几句,说“治病要紧,不比挂心公务”,接着又奉上了一笔“出院例钱”——比往常给卸任官员的钱还多了一倍,另外还有几匹上好的绸缎。王鄑又惊又喜,连忙跟着亲信去见满存谢恩。

满存见了他,脸上没了之前的怒气,还特意留他吃了顿饭。席间满存没提之前的争执,只说关陇一带多有奇人异士,让他好好治病,若是遇到有才能的人,也可以留意招揽。临走时,满存又让人抱来几个锦盒,里面装着彩缬、锦缎,还有些给王鄑家人的点心、药材,叮嘱他“路上小心,安顿好家人”。

王鄑回到住处,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赶紧收拾行李,任三郎来帮他打包时,笑着说:“你看,我说这是你的福气吧?再晚几天,就真的来不及了。”王鄑连连道谢,又问起凤州的灾祸到底是什么,任三郎却只说“你走了就知道了”,没再多说。

没过十天,满存就催着王鄑出发了。出发那天,满存还特意派了人送他到城外,看着他的车马渐渐远去才返回。王鄑坐在车里,回头望着凤州城的方向,心里满是感激——若不是任三郎的提醒,他说不定还在府里郁郁寡欢,最后被那场不知是什么的灾祸牵连。

后来王鄑在关陇治好了病,又辗转去了其他地方任职,日子过得安稳顺遂。再后来他听说,就在他离开凤州一个多月后,官街上的老槐树真的枯死了,紧接着凤州就遭遇了罕见的蝗灾,庄稼被啃得精光,城里粮食紧缺,不少人都断了生计。而满存因为没能及时应对灾情,被朝廷追责,幕府里的好些僚属也受到了牵连,只有提前离开的王鄑,成了唯一的例外。

王鄑这才明白,任三郎当初说的“小失意是福气”,原来是这个意思。有时候看似走投无路的困境,或许正是命运给的转机;而那些愿意在关键时刻拉你一把、点醒你的人,才是生命里最珍贵的馈赠。人生路上,多听一句劝,多信一分善,往往就能避开险滩,走向平坦。

3、黄齐

唐末蜀地,到处都能见到扛着枪戟的兵士,朝天岭下的驿站里,总歇着些赶路的武官。有个叫黄齐的偏将,和旁人不太一样——别人歇脚时要么赌钱喝酒,要么抱怨行军辛苦,他却总揣着个粗布袋子,见着路边挨饿的流民就分些干粮,遇到受伤的樵夫还会帮着包扎。手下的兵士笑他“太心软,不像个带兵的”,黄齐也不辩解,只说“都是苦命人,能帮一把是一把”。

他这“心软”的习惯,是打小养成的。黄齐家在蜀地乡下,父亲早逝,母亲靠纺线供他读书。十五岁那年,村里闹旱灾,颗粒无收,母亲把最后半袋米给了邻居家的孤儿,自己却饿晕过去。从那时起,黄齐就懂了:人活着,不能只顾着自己。后来他投了军,虽只是个小小的偏将,俸禄不多,却总想着帮衬旁人——驿站里给马夫留件旧棉衣,山路边给迷路的行人指个方向,甚至有逃兵被抓要受罚,他也会悄悄求情,说“许是家里有急事,再给次机会”。时间久了,连驿站的老掌柜都知道:“黄将军来了,咱们这儿准有好事。”

这年秋天,黄齐奉命押送粮草去利州,要翻过险峻的朝天岭。那天刚上岭,天就变了脸,风裹着冷雨往脖子里灌,山路又陡又滑,兵士们走得跌跌撞撞。走到半山腰,黄齐忽然看见路边的岩石下缩着个老人——老人穿着件单薄的蓝布衫,髭发全白了,却不像寻常老者那样佝偻,脸色反倒红润得像孩童,露在外面的手更是白得如玉,一点也不像经受过风霜的样子。

黄齐连忙让人停下,自己提着马灯走过去,把身上的棉披风解下来给老人披上:“老人家,这么大的雨,您怎么在这儿待着?”老人抬头看他,眼神亮得很,笑着说:“等个有缘人。”黄齐愣了愣,又让兵士递来热干粮和水。老人接过,慢慢吃着,忽然开口:“你这人心善,常做阴德事,是个好苗子。只是五年之后,你会遇上一场大难,到时候我会来救你。你可得记着,多行善事,别停下。”

黄齐听得糊涂,想再问清楚,老人却摆了摆手:“时候到了,你自会明白。”说完,不等黄齐反应,转身就往雨雾里走,几步就没了踪影。兵士们都觉得奇怪,说“这老人怕不是山里的神仙吧”,黄齐也没放在心上,只当是老人随口说的话,只是心里记下了“多行善事”四个字,之后帮人的时候更尽心了——有次军队路过一个被洪水冲垮的村子,他还带着兵士帮村民修房子,把自己的俸禄都拿出来买了木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日子一晃五年过去,黄齐已经从偏将升成了副将,奉命带着一队兵士从三峡顺江而下,去荆州送军情文书。那天天晴得好,江面上风平浪静,船行得又稳又快。黄齐站在船头,正望着两岸的青山出神,忽然听见船工喊了一声“不好”——只见上游猛地冲来一股巨浪,像堵墙似的砸向船头,船身瞬间被掀得倾斜,船上的人尖叫着往一边倒,文书箱也滚进了江里。

黄齐没抓稳,跟着船板一起往水里坠。冰冷的江水裹着他往下沉,他呛了好几口,只觉得胸口发闷,眼看就要撑不住了,忽然感觉有只手抓住了他的胳膊,力气不大,却稳稳地把他往岸边拉。他迷迷糊糊地睁着眼,看见拉他的人正是五年前在朝天岭遇到的那个老人——老人还是穿着蓝布衫,头发雪白,脸色红润,一点也没被江水打湿。

等黄齐被拉到滩上,咳嗽着吐出江水,再抬头时,老人又不见了。兵士们也陆续爬上岸,都说“像是有人推了自己一把,才漂到岸边的”。黄齐这才想起老人当年的话,心里又惊又敬——原来那不是随口说说,真的是在提醒自己。

从那以后,黄齐总能时不时见到老人。有时候是在军营附近的小路上,老人提着个竹篮,像是刚采完药;有时候是在市集的茶馆里,老人坐在角落喝茶,见他来了就点头笑一笑。每次黄齐想上前道谢,老人都只是说“你做得好,该得的”,不等他多问就离开。

这天,黄齐奉命去什邡县巡查,刚走进县城的市集,就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老人正站在一个卖梨的摊子前,手里拿着个梨,像是在等他。黄齐赶紧走过去,躬身行礼:“老人家,又遇到您了。”老人笑着点头:“跟我来,带你去个地方。”

黄齐跟着老人出了北城门,城外是一片茂密的桤树林,树叶绿油油的,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来,落在地上像碎金子。两人沿着林间的小路走,走了大概两三里地,眼前忽然亮了——一片开阔的谷地出现在眼前,谷里有个小小的院落,院子周围种着桃树和李树,院门口的小溪潺潺流过,远处的山上飘着云雾,连空气里都带着股清甜的味道,比军营里的尘土气舒服多了。

“这是我的家,你今晚就住这儿。”老人推开院门,里面有两间茅草屋,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桌子上还放着刚沏好的茶。黄齐坐下喝着茶,看着窗外的景致,只觉得像在梦里——他这辈子待过的地方,不是军营就是驿站,从来没见过这么清静雅致的地方。老人也不多说话,只陪着他喝茶,偶尔说起山里的趣事,说哪棵树上的野果最甜,哪条溪里的鱼最好钓。

第二天一早,黄齐醒来时,太阳已经照进了屋子。他起身收拾好,跟着老人出门。刚走出院门,黄齐就愣了——眼前不是昨天的桤树林,而是一片长满松树的山坡,远处能看见什邡县城的城墙,只是看着远得很。“这里是后城山,离县城有七十多里地了。”老人笑着说,“你顺着这条路往下走,就能到县城。”

黄齐还想再谢,老人又像往常一样,转身走进了树林里,很快就没了踪影。他顺着老人指的路往下走,走了大半天才回到县城。后来他跟人说起这件事,有人说“那老人肯定是神仙”,也有人说“是黄将军行善积德,才得了神仙眷顾”。黄齐听了,只是笑着说:“不管是不是神仙,多帮人总是没错的。”

再后来,黄齐在军中一直待到退休,回到乡下养老。他还是像以前一样,帮邻居修修房子,给村里的孩子讲讲故事,偶尔还会去朝天岭走走,盼着能再见到那个老人。有人问他:“您这辈子没当过大官,也没发大财,后悔吗?”黄齐摇了摇头:“我救过的人、帮过的事,都记在心里,这比当大官、发大财踏实多了。”

其实黄齐到最后也不知道老人到底是谁,但他明白一个道理:这世上没有平白无故的幸运,你对别人的每一份善意,都是在为自己攒下“福气”。就像播种一样,你种下一颗善的种子,或许不会立刻开花结果,但总有一天,它会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意想不到的温暖和帮助。做人做事,不用急着要回报,只要踏踏实实行善,日子自然会给你最好的答案。

4、王处回

后蜀年间,成都城里的王处回府邸,和别的达官显贵家不一样。别家府门总是紧闭,迎客得递帖子、通姓名,唯独王处回的府门,对布衣百姓、寒门士人从无阻拦。他虽官至侍中,手握重权,却总说“当年我也是从乡下苦读出来的,不能忘了本分”,时常在府中设茶宴,招待那些有才华却没门路的读书人,听他们谈经论道,若是遇到真有本事的,还会举荐给朝廷。

府里的老管家早就习惯了这样的日子,每天清晨开门,见着穿粗布衣裳、背着书箱的人,都会笑着引到前厅。直到那天,来了个不一样的客人——一个道士,眉毛又长又粗,鼻子宽大,身上的布衣打了好几块补丁,边角都磨得发白,身后跟着个十二三岁的小童子,手里就擎着一根老藤杖、一个旧布药囊,再无他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