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生
唐先天年间,许州城里有个姓杜的先生,没人知道他具体叫什么名字,街坊邻里都喊他“杜生”。这人别的本事没有,就擅长卜筮算卦,不管是丢了东西、找不着人,还是问官运俸禄,经他一算,没有不准的,时间长了,“杜半仙”的名号也就传开了。
那年头,许州是南北往来的要道,城里驿站常年人来人往,商客、驿使络绎不绝。城西的王屠户家里出了桩烦心事——他那刚买半年的家奴跑了。这奴才干活麻利,还懂些杀猪宰羊的手艺,王屠户本打算培养几年,如今人一跑,不仅少了个得力帮手,当初买奴的钱也打了水漂。他带着两个伙计在城里搜了三天,连奴的影子都没见着,急得满嘴燎泡,听人说杜生算卦神,揣了串铜钱就往杜生家赶。
杜生家在城角的老巷里,是间低矮的土坯房,门口挂着块褪色的布幡,上面写着“杜生卜筮”四个墨字。王屠户掀开门帘进去时,杜生正坐在小桌前磨算筹,见他满头大汗,不等开口就先问:“可是丢了人?”
王屠户一愣,忙点头:“先生真神!我家奴前天夜里跑了,您看能不能算出他在哪儿?”
杜生指尖捏着算筹转了两圈,闭目片刻,睁眼道:“你不用满城乱找,顺着往南的驿路往回走,路上会遇到个挎着好马鞭的驿使。你上去给人磕个头,求他把马鞭给你。要是他不肯,你就说‘是杜生让我来求的’,这么做了,保管能找到人。”
王屠户心里犯嘀咕:找奴跟要马鞭有啥关系?可转念一想,都到这份上了,死马也得当活马医。他谢过杜生,揣着铜钱就往南驿路赶。走了约莫半个时辰,远远看见个穿驿服的人骑着马过来,腰间挂着根油光锃亮的皮鞭,鞭梢还缀着圈铜铃,一看就是好东西——这准是杜生说的驿使。
王屠户赶紧迎上去,“扑通”就跪在路中间。驿使吓了一跳,赶紧勒住马:“你这汉子,好端端的怎么跪我?”
“大人,求您把腰间的马鞭给我!”王屠户头也不敢抬。
驿使皱眉:“这马鞭是我上个月刚领的,赶路全靠它催马,给了你我怎么骑马?不行不行。”
王屠户想起杜生的话,忙说:“大人,是城里的杜生让我来求您的,他说只要拿到您的马鞭,我就能找到跑了的家奴!”
驿使一听“杜生”二字,眼睛顿时亮了——他前阵子丢了块祖传的玉佩,就是杜生指点他在驿站的灶台下找着的。“原来是杜先生的意思……”他犹豫了一下,“马鞭我能给你,但没鞭子我没法赶马。这样吧,路边有棵老槐树,你去折根粗点的树枝当马鞭,我把这皮鞭给你。”
王屠户喜出望外,爬起来就往路边的老槐树下跑。刚伸手要折树枝,就听见树后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动,低头一看,正是他跑了的家奴!那奴见了王屠户,吓得腿都软了,当场就被按住。
押着奴往回走时,王屠户才问清楚:原来这奴跑了后,本想顺着驿路往南逃,可走了没多远,就看见王屠户往这边来,吓得赶紧躲到槐树下,想着等王屠户走了再接着跑,没成想正好被折树枝的王屠户抓了个正着。王屠户这才明白,杜生哪里是要马鞭,分明是算准了奴躲在树下,借驿使的话让他去树下找人——这心思细得,真跟能掐会算一样。
这事没过多久,许州城里又出了桩丢奴的事,丢奴的是城东的张秀才。张秀才家的奴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手脚勤快,还跟着张秀才认了几个字,平日里负责洒扫庭院、伺候笔墨。前几天张秀才让奴去街上买纸墨,奴却一去不回,连着找了两天都没消息,张秀才急得没法,也听说了王屠户的事,便备了份薄礼去见杜生。
杜生见了张秀才,听他说完缘由,又掐着手指算了算,道:“你回去取五百文钱,到城外的官道上等着。过会儿会有个带着鹞子的官差路过,你求他卖给你一只鹞子,买了鹞子,就能找到你的奴了。”
张秀才也是半信半疑,但想着王屠户的经历,还是照做了。他回家取了五百文钱,揣在怀里往城外官道去。那官道是通往洛阳的必经之路,平日里车马不少。张秀才等了约莫一个时辰,就看见远处来了几个骑马的官差,为首的人胳膊上站着两只鹞子,鹞子羽毛油亮,眼神锐利——正是杜生说的“进鹞子使”,听说这些鹞子是要送到洛阳宫里给贵人玩赏的。
张秀才赶紧上前,拱手道:“几位官爷留步,在下有个不情之请。”
为首的官差勒住马,打量着他:“你有什么事?”
“在下家奴几日前行踪不明,城里的杜生先生说,若能从您这儿买一只鹞子,就能找到家奴。还望官爷行个方便,五百文钱,您看够不够?”张秀才一边说,一边掏出怀里的铜钱。
那官差一听“杜生”,顿时笑道:“原来是杜先生的吩咐!去年我儿子得了场怪病,就是杜先生指点我去城外泉眼取水熬药,才好的。五百文不用,这鹞子本是要送进宫的,主鹞子不能给你,这只副鹞子你拿去吧,就当谢杜先生当年的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