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山翠羽记
隋开皇二十年春,书生柳归舜乘舟过洞庭。忽遇黑风压湖,浊浪吞天。船如败叶被卷至君山脚下,桅折帆裂。惊魂未定,他索性系舟登岸。
信步入山,但见草木葳蕤。兴之所至,他拨开藤蔓跃过溪涧,竟踏出一条无人幽径。行约四五里,豁然开朗:一块巨大圆石卧于山谷,莹澈如玉,广达六七亩。石周环生翠竹,粗如磨盘,高耸百尺,竹叶曳动间竟带起流云,飒飒风声自成丝竹清音。
石心更奇,托出一株参天宝树。枝叶舒展成五色华盖,翠叶如盘,碗口大的碧花缀着深红花蕊。异香凝成薄紫烟霭,沾衣欲湿。数千鹦鹉翔集其间,丹喙翠羽,长尾摇曳如彩练。忽闻清越人语自树梢传来:
“新客何来?”一只尾羽镶金边的鹦鹉翩然落下,昂首道,“吾名武仙郎。彼踏莲者、戴蝉儿者、多花子者,皆我故友。”语罢,名唤“自在先生”的玄翅鹦鹉引颈高歌,声裂金石:“此乃汉武钩弋夫人旧曲——戴蝉儿,鬓边秋,谁解连环千古愁…”
柳归舜如坠幻境,呆立无言。名“凤花台”的朱冠鹦鹉振翅近前:“客亦爱诗否?吾新得蓬莱玉楼之句,愿为君吟。”不待答言,朗声诵道:
露接朝阳生,海波翻水晶。
玉楼瞰寥廓,天地相照明。
此时下栖止,投迹依旧楹。
顾余复何忝,日侍群仙行。
“好诗!”柳归舜击掌,“足下师承何人?”
凤花台傲然梳理羽翎:“吾侍西王母座前丹官千年,杜兰香授我真箓,东方朔传我秘章。汉武帝时,曾于石渠阁亲见扬雄、王褒作赋;王莽乱后避祸江南,又观陆机、陆云兄弟属文,方通篇什之道。”它忽叹,“自二陆罹难,文坛凋敝,未知今世谁执牛耳?”
柳归舜精神一振,忙诵当朝大儒薛道衡、江总诗作。未料凤花台听罢,翠羽轻抖:“辞采绮靡,惜乎少骨!譬如美人簪花过重,反折纤腰。”
正论诗间,林深处传出一绿衣少女,名唤阿春。她捧赤玉盘跪奉柳归舜,盘中异果琼浆,香透肺腑。群鹦欢声更炽,衔来花瓣如雨洒落。柳归舜饮一口琥珀浆,齿颊生凉,顿觉神思澄澈如洗。
忽闻武仙郎惊呼:“阿春莽撞!此乃上元夫人特酿‘云髓’,凡人饮之当醉三秋!”话音未落,柳归舜眼皮沉沉垂下。朦胧间但见翠影翩跹,清音绕耳,身子却似坠入暖云深处。
再睁眼时,凉风扑面。他竟卧于自家残破船舱中!夕阳熔金,湖波澹荡。撑篙老艄公絮叨:“公子醉眠整日,再不醒转,老汉只得报官了…” 柳归舜急摸怀中——半片碧花瓣赫然夹在衣襟间,幽香如故。
他猛然跃起奔至船头。君山云霭苍茫,哪见通天翠竹、五色花树?唯见山影起伏如蛰龙,暮色浸透千竿幽篁。
许多年后,柳归舜的诗文悄然蜕变。昔年堆砌的丽藻尽褪,笔下始见洞庭烟水的筋骨。他总爱独坐竹林,静听风过叶隙的天然宫商。那片夹入诗稿的碧花瓣,已枯如薄绡,却似一枚烙印,提醒他真正的清音不在玉楼琼篇,而在与天地同呼吸的坦荡心胸。
君山深处,千竿翠竹年年生发。风过时,飒飒声依旧如环佩相击。偶有渔夫夜泊,恍惚听见云中有清月吟哦,疑是仙人联句。而柳归舜终其一生再未踏足君山——他已知晓,那片托举着仙禽异树的莹澈巨石,原不在烟波之外,而在人心扫尽浮华时,自然映现的明镜台。
2、沧浪二百年
隋大业九年,海船判官元藏几随使团东渡。黑风骤起时,滔天巨浪如墨龙翻滚,船板如脆饼般碎裂。同僚的惨叫被风撕碎,元藏几抱住半截桅杆坠入深渊。咸腥海水灌满口鼻之际,他瞥见一角灰帆如垂死之翼,没入墨色旋涡。
再睁眼时,暖风拂面,异香扑鼻。身下是细软如金粉的沙滩,远处花树烂漫,宛如二月早春。几个宽袍大袖的士人围拢过来,言语竟通中原雅音:“客从何来?”元藏几惊魂未定,述说海难。为首老者颔首:“此乃沧洲,去中土数万里矣。”遂奉上一盏琥珀色酒浆,酒中浮着几瓣奇花,异香清冽。元藏几饮下,顿觉百骸通畅,数日饥寒劳顿一扫而空。
沧洲广袤千里,四时如春。田垄间五谷穗实饱满,垂如金帘。元藏几见过彩翼拖曳三丈的凤凰悠然踱步,见过灵牛角生祥云,更奇的是那藤蔓上悬垂的“分蒂瓜”——长逾二尺,深紫如桑葚,颗颗并蒂而生。碧枣丹栗大如香梨,咬一口汁液甘美如饴。洲人衣冠古朴,居处或金阙连云,或玉楼映日,言及魏晋旧事、隋宫秘闻,如数家珍。
最奇者,洲中岁月仿佛凝滞。元藏几眼见一老叟百五十寿诞,鹤发童颜,步履轻捷。他好奇试举洲中石鼓,足有八百斤,竟觉轻若无物!以巨石悬身投海,身体竟如鸿毛浮于碧波。洲人笑道:“水土异也,君身已得沧洲之气矣。”
光阴静淌,元藏几心头却渐渐浮起一丝酸涩。月明之夜,他常独坐海边,听潮声如故园低语。洲人察其思归,遂集奇木异材,造“凌风舸”相赠。此船无帆无棹,船尾暗藏机括,激水如银箭。登船那日,洲人指天边两只金羽小鸟:“此乃转言鸟,性通灵,可衔珠传语,伴君归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凌风舸破浪如飞,不消十日,竟见东莱海岬!元藏几踏上故土,逢人便问:“今夕何年?天子何人?”答曰:“贞元十六年,圣主在位。” 他如遭雷击——大业九年出海,至此竟已整整二百年!
归心似箭,赶回清河故郡。祖宅早成断壁残垣,荒草蔓生。几经周折寻到远房族孙,皆是白发老翁,对这位“老祖宗”的奇谈,只当痴人说梦。元藏几立于祖坟前,碑文漫漶,唯见衰草连天。怀中转言鸟轻啄他手指,啾啾如叹。
他遂混迹市井,工诗嗜酒,放浪形骸。常于醉后挥毫,墨迹酣畅淋漓,字句间却透出沧海桑田的孤寂。一日,名道赵归真偶遇其弟子叶通微,闻得元藏几奇遇,如获至宝,火速密奏当朝天子。皇帝闻奏动容:“此真异人也!速召入京!”
宣旨太监快马加鞭赶至江南,元藏几正于酒肆高歌。闻听“圣旨到”,他仰天大笑三声,将杯中残酒泼向滔滔江水。待太监趋前,人已无踪,唯见桌上一枚碧枣核,莹莹生光。江风过处,两只金羽小鸟振翅掠过水面,清鸣没入云霞。
皇帝得报,怅然良久:“朕德薄,不及明皇能留异人乎?” 此后,常有渔人传言,烟波浩渺处,见一叶扁舟,无帆无棹,逆流行于惊涛间。舟上老者散发扣舷而歌,声调苍古,有两只金鸟绕飞左右,倏忽隐于海天一线。
原以为沧洲仙果能改换形骸,方知真正不朽的,是心头那点故园明月。二百年浪掷仙乡,抵不过祖坟前的一缕荒烟。他抛却长生驾舟归,又弃却富贵踏浪去,非为孤高,只为勘破:永恒不在玉楼琼浆,而在生命如江流奔涌、甘苦自渡的自在之姿。
3、射猪记
辰溪县滕村,有农人唤作文广通。宋元嘉二十六年的秋日,他蹲在田埂上,望着自家被糟蹋得七零八落的谷穗,心如刀绞。昨夜一场暴雨,冲垮了篱笆,野猪乘虚而入,啃倒了大片庄稼。他摩挲着祖传的硬木弩,指节发白。
正午时分,田垄深处又传来熟悉的窸窣声。文广通屏息凝神,只见一头黑鬃野猪獠牙森森,正拱得泥土翻飞。他心头火起,弩箭离弦,破空锐响!那畜生一声惨嚎,后臀上已钉入一支竹箭,暗红的血珠滚落在金黄的断穗间。
野猪负痛狂奔,文广通紧追不舍。血迹蜿蜒,引他钻入后山一处极隐蔽的藤蔓洞穴。洞内初时狭仄,匍匐三百余步,豁然开朗!眼前竟是一派桃源景象:阡陌纵横,屋舍俨然,数百人家安居于此,鸡犬相闻。他惊愕四顾,忽见自家射伤的那头野猪,正安然卧在不远处一栋茅舍的圈栏里,伤口竟已结了一层淡金色的痂!
一布衣老者自茅舍踱出,银须飘洒,目光如古井深潭:“射猪者,可是足下?”
文广通心头一凛,硬声道:“是它先毁我稼穑!”
老者抚须,话语不急不缓:“牵牛踩踏邻家田垄,牛固有错。然夺其牛者,岂非罪上加罪?” 这话似带禅机,文广通一愣,想起村中旧日纷争,不觉额角见汗,忙躬身作揖:“小子鲁莽,望老丈恕罪。”
老者展颜:“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此猪与足下原有旧债,今日一箭,因果已了,何须致歉?” 言罢引他入屋。
厅堂轩敞,十数书生宽袍大袖,或坐或立。一位博士独坐面南矮榻,正朗声解析《老子》玄妙:“……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西斋内,另十人围坐对弈,黑白玉子落于云石棋盘,寂然无声。满室只闻清谈雅韵,一派高古气象。
老者取出一只粗陶小坛,拍开泥封,酒香霎时盈室,清冽如深谷幽兰。他倾一盏递与文广通:“此乃山泉所酿,村中薄醴,聊以解渴。” 文广通一饮而尽,只觉一股清凉直透四肢百骸,浑身疲惫烟消云散,灵台前所未有的清明。低头细看手中陶盏,内壁竟沉淀着七彩流转的细碎光点。
正恍惚间,老者忽道:“足下家中尚有俗务未了,不宜久留。” 文广通只觉眼前微花,再定睛,已立在自己狼藉的田埂上。夕阳熔金,晚风送来泥土与稻茬的气息,真实得有些刺目。方才洞中奇遇,清晰如昨,怀中却空空如也,唯舌尖残留着那奇异酒浆的清甜冷香。
他踉跄奔回村中,骇然发觉村人皆已不识自己!一番慌乱追问,才知洞中方半日,世间已十年。村口老槐树添了数圈年轮,当年垂髫小儿已长成精壮后生。更如冰水浇头的是,村人告诉他,十年前他追猪入山失踪后不久,一队乱兵过境,村中丁壮多被强掳从军,十不存一,田地大半荒芜。
文广通呆立村口,晚风吹透单衣,彻骨生寒。他猛地想起洞中老者那句“俗务未了”,又忆起饮下仙醴时那洞彻肺腑的清凉。原来那杯酒,非为解渴,乃是点醒——点醒他纠缠于一猪一粟的偏狭,却错失了守护家园亲邻的因缘。
他颤抖着摸向腰后箭袋。那支射伤仙猪的竹箭,不知何时已化作一段枯藤,轻轻一捻,散作尘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