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13章 神仙十三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13章 神仙十三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奇幻 更新时间:2025-11-13 08:57:06 来源:全本小说网

1、茅君证道

幽州城外的茅家,近来愁云笼罩。老两口坐在堂屋,望着门外那条通往县城的路,唉声叹气已有二十载——自小儿子茅君去齐国学道,就再没回过家。

“都说学道是骗人的把戏,他偏要去!”茅父拍着桌子,指节泛白,“家里缺他吃穿了?非要抛家舍业,让我们老两口担惊受怕!”茅母抹着眼泪,刚要劝,忽听见院门外传来轻叩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响起:“爹,娘,我回来了。”

老两口抬头望去,只见门口站着个青衣男子,眉眼还是当年的模样,只是气质沉静了许多,身上带着股山间草木的清润。正是茅君。茅父猛地站起身,抄起门后的拐杖就冲过去:“你还敢回来!二十年来不养亲,跑去学那些妖魔鬼怪的东西,今日我非打断你的腿不可!”

茅君急忙跪在地上,双手扶着父亲的胳膊:“爹,您息怒。我学道并非为了自己,是受上天所命,若能得道,不仅能保咱们家平安,还能让您和娘长命百岁。我知道这些年没在身边尽孝,是儿子不对,但我已修成正道,您若打我,恐会生出意外。”

“意外?我看你是狡辩!”茅父哪里肯信,举起拐杖就往茅君背上打去。可拐杖刚碰到茅君的衣角,“咔嚓”一声,竟碎成了几十段,像被强弓射出的箭似的,飞射向四周——有的砸在墙上,穿了个窟窿;有的撞在柱子上,陷进半寸深。茅父惊得后退两步,看着满地的碎木片,半天说不出话。

茅君站起身,捡起一片碎木:“爹,我先前说怕出意外,就是担心伤着您。”茅母忙拉着茅父:“老头子,你看这情形,孩子说的或许是真的!”茅父盯着茅君,半晌才哼了一声:“你说你得道了,那你能把死人救活吗?”

茅君摇头:“若是作恶多端、罪孽深重的人,死后魂魄已散,无法复生。但若是意外横死、阳寿未尽的人,我倒能试试。”正巧这时,邻居家的小子慌慌张张跑进来,哭着说:“茅爷爷,茅奶奶,我爹刚才在院里劈柴,斧头滑了砍在腿上,血流不止,现在已经没气了!”

茅父茅母对视一眼,都看向茅君。茅君立刻跟着邻居小子去了他家,只见汉子躺在院心,腿上的伤口还在渗血,脸色惨白如纸。茅君从怀里取出个布包,倒出些淡黄色的粉末撒在伤口上,又从袖中抽出一张符纸,点燃后绕着汉子走了三圈,嘴里默念几句。

没过多久,汉子忽然咳嗽了一声,缓缓睁开眼睛,看着围在身边的人,疑惑地问:“我这是怎么了?”邻居小子又哭又笑,对着茅君连连磕头:“茅先生,您真是活神仙啊!”茅父站在一旁,这才彻底信了儿子的话。

过了些日子,茅君的哥哥要去外地赴任,官阶是二千石,乡里人都来道贺,摆了几十桌宴席。茅君也坐在席间,有人打趣他:“茅先生,您哥哥当大官了,您这学道的,以后可得沾沾光啊!”

茅君笑着摇头:“我虽不当二千石的官,却也会有神灵托付的职责。再过些日子,到了某月某日,我就要去赴任了。”众人听了,有的好奇,有的不信,唯有茅父茅母,想起之前的事,心里满是骄傲。

赴任那天,茅君辞别父母:“爹,娘,我虽去任职,但会时常回来探望你们。你们放心,有我在,咱们家定会平平安安,乡里也会少些灾祸。”说罢,他朝着空中拱手,只见远处飞来一朵祥云,缓缓落在院中。茅君踏上祥云,朝父母挥了挥手,渐渐升上天空,消失在云层里。

后来,乡里人常说,遇到难事时,若诚心祈祷,总会有股神秘力量帮忙——有人丢了孩子,第二天孩子自己回了家;有人家遭了蝗灾,一夜之间蝗虫竟都不见了。大家都说,这是茅君在暗中护佑。

茅父茅母活到百岁才安详离世,临终前,他们望着天空,笑着说:“我儿没骗我们,他真的成了能护佑一方的神仙。”

其实茅君的道,从不是远离红尘的空谈,而是以能力报亲恩、济乡邻的实在。真正的修行,从不是抛弃责任,而是让自己变得强大后,有能力守护想守护的人,让身边的世界多些安稳与温暖。

2、安国传道

潜山深处的竹林里,藏着一处幽静的院落,院门前总围着些求道的人——他们都是冲孔安国来的。鲁人孔安国已活了三百岁,却还像少年般面色红润,双目明亮,只消看一眼,便知他绝非寻常人。

孔安国平日里靠行气和服用铅丹修行,若要闭关断谷,一进密室就是一年半,出来后反而更显年轻;不闭关时,他也和常人一样吃饭饮茶,坐在院中的石桌旁读经,只是周身总带着股沉静的气场,让人不敢随意喧哗。数百名弟子跟着他修行,却少有人能得他真传——孔安国把道家秘诀看得极重,从不肯轻易传授,总要观察弟子五六年,摸清其心性品行,才肯斟酌托付。

安乐人陈伯,是众多求道者里最执着的一个。他背着行囊来潜山时,鞋上还沾着千里奔波的尘土,见到孔安国便长跪不起:“先生,我愿追随您修行,只求能悟得正道,不为私欲,只为明心。”孔安国见他眼神恳切,便收他做了弟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往后三年,陈伯每日天不亮就起身打扫院落,帮师兄弟劈柴挑水,师父讲经时他听得最认真,笔记记了厚厚几册;师兄弟们有难处,他也总是第一个伸手帮忙。有次山中闹了虎患,弟子们都不敢出门,陈伯却冒着危险,跟着孔安国去山间设置驱虎的符咒,全程沉着冷静,半点没有退缩。孔安国看在眼里,知道这弟子心性坚定、为人可靠,终于决定对他吐露实情。

一日晚饭后,孔安国把陈伯叫到密室,缓缓说道:“我年轻时,也曾为求道术四处奔波,踏遍名山大川,却始终没能求得神丹八石的登天之法,只得了地仙的方子,勉强能保长生不死。”他顿了顿,眼神飘向远方,似在回忆往事,“后来我在海滨遇到一位渔父,他其实是 以前的 越国国相范蠡,只因躲避乱世才改了姓名隐居。他见我求道心诚,便怜悯我,把秘传的服食养生之法教给了我,我才得以度世长存。”

“像大伍、司诚、子期、姜伯、涂山这些人,都是得了类似的道法,活了千岁之后,反而比年轻时更加强壮。”孔安国看着陈伯,语气郑重,“我受道至今,服药已有三百余年,曾把其中一个方子传给过崔仲卿……如今见你心性纯良、执守诚信,我也想把这保命养生的法子教给你,但你要记住,此法不可用于谋利,更不可恃此逞强,只能用来修身,若有机缘,再传给同样可靠之人。”

陈伯听罢,当即跪地叩首:“弟子定不负师父所托,谨守道规,绝不滥用此法!”

后来,孔安国依旧隐居潜山,时而闭关修行,时而教导弟子;陈伯则谨遵师训,用学到的法子修身,也帮着师父照料其他弟子,遇到品行端正、求道心诚的人,便在得到孔安国允许后,慢慢传授道法精髓。潜山脚下的百姓们,时常能看到一位面色红润的老者(孔安国)带着弟子们在山间采药,或是在溪边炼丹,传闻他们能治疑难杂症,也能驱邪避灾,却从不多收百姓一分钱。

有人问孔安国,活了三百年,最看重的是什么?他只笑着答:“道非独善其身,亦要择人而传。若能让正道不失,让良善之人得护,便是长生最大的意义。”

其实真正的“长生”,从不是独自活过漫长岁月的孤寂,而是将善意与正道传承下去的延续。孔安国守住的不只是自己的性命,更是一份“择善而传、以道济人”的初心——这份初心,比三百年的光阴更珍贵,也比任何仙术更能让人“长存”。

3、苏仙公

桂阳地方,曾出过一位奇人,名唤苏仙公。那是汉文帝年间的事了。他自幼失怙,与母亲相依为命,虽家境贫寒,却因仁孝之心,在乡里间颇受称道。

他家的宅子在郡城东北角。这人有些与众不同,无论道路干燥还是泥泞,他都坦然行走,从不刻意躲避。对于吃食,他也毫不挑剔,精粮粗饭,但能果腹便心满意足。因家贫,他常为人家放牛,与乡里的孩童们轮流做那放牛的娃子。怪就怪在,牛儿到了他手里,就变得格外温顺听话,只在附近徘徊吃草,到了时辰,不用驱赶,自己就乖乖往回走。而别的孩子去放,那牛便四下乱窜,翻山越岭,累得人气喘吁吁。孩子们好奇地问他:“你到底用了什么法子?”苏仙公只是微微一笑:“这可不是你们能明白的。”有人还见过他时常骑着一头鹿出行,更添了几分神秘。

一日,他与母亲一同吃饭。母亲念叨着:“吃饭没有鱼鲊(一种腌鱼)佐餐,改日你去集市上买些回来吧。”苏仙公听了,也不多言,只将手中的竹筷往饭中一插,揣上钱便出了门。仿佛只是出去转了个身的功夫,他就提着新鲜的鱼鲊回来了。母亲饭还没吃完,见状惊疑道:“你这是从哪里买来的?”他老实回答:“便县的集市上。”母亲顿时生了气:“便县离此地有一百二十里!道路险阻,你怎能片刻往返?定是骗我!”说着便要拿家法教训他。苏仙公连忙跪下说:“母亲息怒。孩儿买鲊时,正遇见舅舅也在市集,他还对我说,明日要来家中探望。请您耐心等到舅舅来了,一问便知真假……”

后来,苏仙公得道仙去。据说他离去前,曾在楼板上用瓜留下漆书般的字迹,大意是:城郭依旧,人事已非,待到三百甲子一轮回,我自当归来。我是苏君,为何要试图用弹弓射我呢?(此句似有典故残缺)因此,后世修道的人,每到甲子日,还会到苏仙公故居焚香礼拜。

关于他的事迹,另有一说流传。

他名叫苏耽,也是桂阳人,年少时便以极致的孝行闻名。有一次,母亲想喝鱼羹,苏耽便出门前往湘州市集购买。那地方离家一千四百里,他却能转眼即回。他的叔父恰好在州府为吏,在市集上见到了苏耽,十分惊讶,便写了封信让苏耽捎回家中。家人接到信后,都感到难以置信。后来,苏耽告诉母亲,自己命中注定要成仙,即将远离,无法再在身边侍奉。他留下了两个盘子给家中,嘱咐说:“母亲若需要食物,就敲敲小盘;若需要钱帛,就敲敲大盘。所需之物立刻便会出现。”乡邻们觉得这事太过神奇,报告了官府。官府派人来查验盘子,里面空无一物,但苏耽的母亲使用时,却无不灵验,仿佛有神明相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苏耽即将离去之前,他曾预言:“今年将有大疫,死者会将近一半。但只要我们家中这口井的水,饮之便可无恙。”后来疫情果然爆发,情况一如他所言,而饮用他家井水的人家,都平安吉祥。苏耽的母亲活到一百多岁才无疾而终。她离世时,山上传来许多人的哭声,直到三年丧期满,哭声才停止。当地的百姓感激、怀念苏氏母子的德行与神医,便为他们立了祠堂,世代纪念。

苏仙公(又)

桂阳郡的乡间,流传着一个关于孝与善的古老传说。

很久以前,有个孩子叫苏耽,人们后来尊称他为苏仙公。他很小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守着郡城东北角几间简陋的屋舍,相依为命。家徒四壁,全靠母亲缝补洗衣和他给人家帮佣放牛维持生计。

尽管生活清苦,苏耽却出奇地懂事、孝顺。他从不抱怨饭菜粗淡,衣衫破旧。乡间道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他却安之若素,仿佛脚下不是烂泥而是坦途。他的温和与坚韧,乡邻们都看在眼里,都说这孩子虽贫,却有一颗仁孝的金子般的心。

他最常做的活计是放牛。奇怪的是,牛儿到了他手里,就变得格外温顺。他不用鞭子,也不高声吆喝,只是安静地坐在山坡上,看着牛儿在近处悠闲地吃草。日落时分,他起身往回走,牛群便自动跟上,井然有序。别的孩子放牧,牛儿不是跑得不见踪影,就是践踏了别家的禾苗,让人焦头烂额。孩子们围着他,七嘴八舌地问:“苏耽,苏耽,你有什么诀窍吗?为什么牛这么听你的话?”

苏耽看着小伙伴们,眼神清澈而略带一丝超乎年龄的沉静,他轻轻摇头:“没什么诀窍,大概……是它们愿意吧。”有时,孩子们会看见他骑着一头健壮的鹿,穿行在山林之间,身影飘逸,仿佛与这山林融为一体,更觉得他神秘不凡。

一年春夏之交,母亲染了些小恙,精神不振,吃饭时更是没有胃口。苏耽心里着急,变着法儿想让母亲多吃一点。这天,母亲看着桌上简单的菜蔬,叹了口气说:“孩儿,要是有些鱼鲊佐饭就好了,嘴里也能有点滋味。唉,等过些日子,你得了空,去集市上看看能否买些回来。”

苏耽看着母亲消瘦的脸庞,心中一动,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涌上心头。他应道:“母亲稍待,孩儿这就去买。”

说完,他顺手将吃饭用的竹筷往碗里的米饭中一插,仿佛做个标记,随即拿起放在墙角的几枚铜钱,快步走了出去。

母亲刚想嘱咐他路上小心,莫要急着赶路,却听得门扉轻响,儿子已经提着一条用荷叶包好的、鲜嫩的鱼鲊走了进来,身上连一丝尘土、一点汗迹都无。

母亲愣住了,看着那还带着水汽的鱼鲊,难以置信:“这……你这是从哪儿买来的?怎会如此之快?”

苏耽将鱼鲊放在桌上,平静地回答:“便县的市集上。”

“便县?”母亲的声音陡然提高,“儿啊,你莫要哄骗为娘!便县离此地上百里路,山高水远,道路艰难,你就是插上翅膀,也不可能这么快回来!你老实说,是不是在附近哪里拿的?或是……用了什么不正当的法子?”母亲越说越急,越说越气,伸手就要去拿放在门后的竹杖。

苏耽连忙跪倒在地,拉住母亲的衣角,恳切地说:“母亲,孩儿怎敢欺瞒?我确实是在便县市集买的。付钱时,还遇见了舅舅,他正在市集采买货物。他还对我说,家中事务已毕,明日便动身来探望我们,叫我们不必挂念。您若不信,等明日舅舅来了,一问便知。”

见他说得如此确凿,神情坦然,母亲的怒气稍歇,但心中的疑惑却更深了。她看着儿子,这个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似乎从某个时刻起,身上就笼罩了一层她看不透的迷雾。

此事过后不久,苏耽的行为愈发显得不同寻常。他时常望着远山出神,有时会对母亲说些奇怪的话,诸如“尘缘”“仙道”之类。母亲只当他是孩子话,并未深想。

终于有一天,苏耽整理好衣冠,来到母亲面前,郑重地行了大礼,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母亲,孩儿……孩儿受天命感召,需离家远赴仙山,不能再常伴母亲左右,晨昏定省了。恕孩儿不孝!”

母亲闻言,如遭雷击,泪如雨下,紧紧抓住儿子的手:“我儿,你胡说什么!你要去哪里?你让为娘一个人怎么活?”

苏耽心中亦是万般不舍,但他知道命数已定,无法更改。他强忍悲痛,取出早已准备好的两个陶盘,一大小,色泽古朴。他将盘子放在母亲手中,叮嘱道:“母亲勿忧。孩儿虽身在远方,亦当时刻感念母亲。这两个盘子留给您。日后您若缺少食物,只需轻轻敲记这小盘;若需钱帛衣物,便敲记这大盘。您所需要的东西,自然会出现在面前。如此,孩儿虽不能亲身侍奉,也能稍尽孝心,请您千万保重身体。”

他又领着母亲走到院中的水井边,神色凝重地说:“另外,孩儿预感到,明年开春,郡中恐有大疫流行,死者恐将过半。但请母亲记住,无论如何,只要饮用我们家这口井的水,便可安然无恙。您也务必将此话转告乡邻,让他们早做提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交代完这一切,苏耽又对母亲拜了三拜,然后转身,一步步向屋后的高山走去。他的身影渐渐融入云雾之中,终于消失不见。母亲倚门远望,泪水长流,只觉得心如刀割。

苏耽离去后,母亲孤寂度日,思念成疾。一日,她试着按照儿子的嘱咐,轻轻敲了敲那个小盘,心中默想着需要一些米粮。话音刚落,那小盘中竟真的缓缓涌出了白花花的大米,足够她吃上好几天。她又惊又喜,又试了试大盘,心中想着需要些钱买盐布,果然,几串铜钱便出现在盘中。自此,母亲的生活虽孤清,却不再匮乏。

乡邻们知道了这件奇事,一开始是好奇,后来便有些风言风语,甚至有人报告了官府,怀疑苏母用了什么妖法。官府派了差役前来查验,将那两个盘子里里外外看了个遍,又敲又打,却始终是空无一物,只得讪讪而去。然而盘子到了苏母手中,却依然灵验如初。人们这才渐渐相信,这是苏耽的孝心感动了天地,留下的护母之法。

第二年春天,苏耽的预言果然应验了。一场可怕的瘟疫在桂阳郡蔓延开来,家家有丧,户户举哀,情况凄惨。苏母记着儿子的话,不仅自己坚持饮用井水,还奔走告知相熟的邻里。起初有人不信,但眼见着饮用苏家井水的人家果真躲过了瘟疫,而其他人家则难以幸免,于是纷纷前来取水。这口看似平常的井,成了那个黑暗时期里一方百姓的救命源泉。苏家及其亲友,也因此得以保全,阖门安泰。

苏母在儿子的庇佑和乡亲们的感念中,平安康乐地生活,一直活到一百多岁,才无疾而终,面容安详如同睡去。在她去世那天,许多人都听见屋后那座高耸入云的山上,传来了许多人的哭声,那哭声悲切而又充满敬意,仿佛在送别一位伟大的母亲。这哭声持续了许久,直到三年丧期过后,才渐渐平息。

桂阳的百姓们,为了铭记苏耽的至孝和拯救乡里的恩德,也为了感念苏母养育了如此优秀的儿子,大家自发筹集钱物,在苏家故宅附近为他母子修建了一座祠堂,四时祭祀,香火不绝。那口救命的井,也被称为“苏仙井”,清水长流,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那段关于仁孝、信义与神迹的古老故事。

这个故事,穿越千年时光,依然闪烁着动人的光芒。它告诉我们,至诚的孝心,能够感天动地,创造奇迹。苏耽的仁孝,不仅温暖了母亲的晚年,更在危难时刻庇护了一方乡邻。真正的“道”,或许并非遥不可及的仙术,而是根植于日常的善良、责任与爱。这份源自心底的纯孝与仁爱,本身就是一种最温暖、最强大的力量,能够穿越时空,滋养后世,成为我们民族血脉中不朽的传承。心存善念,力行孝道,这便是凡人所能触及的、最真实的“仙缘”。

4、漆筒仁术

太原尹公度晚年腰间总悬十来个漆竹筒,走起路来沙沙轻响。乡人只知他是通晓天象的先生,却不知筒中丹药能避乱世刀兵。黄巾乱起时,他取朱砂丸分赠邻舍,佩者箭矢近身则偏斜。更奇在大疫之年,他指甲挑些药粉抹人门楣,那户便似有清气屏障,咳喘之声尽绝。

弟子黄理居陆浑山中,虎患噬人。尹轨教他斫木为柱,分埋茅屋五里外四方。符印盖下当夜,山民窥见吊睛白额虎巡至柱旁,忽如撞上无形高墙,长啸折返。自此虎踪绝不入五里界内。

某日见孝子伏棺痛哭,知是贫不能葬。尹轨取铅片呵起书符,投入火盆。青烟散尽,灰烬里竟卧着白花花十两纹银!孝子捧银的手直颤:“这……这铅……”

“铅还是铅。”尹轨指他心口,“是你孝心化了它。”

最惊心在洛阳城头。他夜观星象,忽掷筒中丹药入井。次日叛军破城,满街横尸,唯饮过此井水者虽伤不死。血光里有人见他解下空筒排置街心,箭雨掠过时,竹筒嗡嗡震响如蜂房,流矢尽数钉入筒中。

临终那夜,尹轨召弟子至庭中。漆竹筒一一解开,倒出的非药非丹,却是干涸的血痂、生锈的箭镞、虎须与鸟羽。“此皆世间苦难所化。”他笑抚筒壁,“今当尽还天地。”扬袖间竹筒腾空,噼啪裂作万千翠竹拔地而起,枝叶间垂挂露珠落地成药。那竹海涛声百里可闻,病者闻之则愈。

原来他腰间竹筒从不曾封盖——瘟疫兵戈、虎啸乌啼,皆化作筒底簌簌轻尘。所谓仙丹灵符,不过是仁者以天地为炉,炼人间苦痛作续命的香。

5、紫石心焰

会稽才子介象弃了锦绣文章,独入东山修道。渐渐显出些神异:茅草尖上煮鸡,草茎焦黑鸡却皮黄肉嫩;手指村东头,整里炊烟不起,鸡犬三日哑然;拂袖扫过集市,满街人如被钉在座上。

闻说《五丹经》可通天道,他踏遍九州无果,遂入深山苦思。倦极卧于青石,忽觉额间湿热——猛虎正伸舌轻舐!介象睁眼笑道:“若是天神遣你护我,便卧下;若是山精试我胆魄,速去。”虎耳抖动,长尾扫过山岩,隐入林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