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武帝与昆明池
公元前120年的长安城外,黄土飞扬,数万民工正在烈日下开凿一片巨大水域。站在高台上的汉武帝望着初具规模的昆明池,目光如炬。这片人工湖与其说是水利工程,不如说是他雄图霸业中的一枚棋子——他要在这里训练水军,远征西南。
“陛下,池底发现异状。”水官匆匆来报。
武帝移驾池边,只见泥泞中露出一块斑驳石碑,上面刻着无人能识的古文字。最年长的学者颤巍巍辨认出只言片语:“尧舜之时……洪水……”
“继续挖。”武帝挥手。他不在乎什么上古传说,只关心他的战船何时能下水。
随着石碑全貌显现,一段被遗忘的历史重见天日:原来四千年前大禹治水时,这里曾是一个停泊船只的天然港湾,洪水退去后淤塞成池,池水暗通白鹿原下的地下河。
三个月后,昆明池碧波荡漾,战船云集。武帝日日在此操练水军,旌旗蔽日,鼓声震天。这日黄昏,他独自在池边巡视,忽见一白发老翁坐在礁石上垂钓。
“老人家,此处是水军重地,不得擅入。”
老翁不慌不忙收竿:“陛下可听说过,这池中的鱼与其他地方不同?”
武帝蹙眉。老翁继续说:“老朽在此垂钓三十年,深知此池通白鹿原。有时鱼吞饵后挣脱,带着鱼线游入地下暗河,竟能在白鹿原的泉眼中出现。”说完躬身一礼,飘然而去。
当晚,武帝在寝宫中辗转难眠。朦胧间,他看见一条金色大鱼在梦中游弋,鱼唇被鱼钩撕裂,眼中似有泪水。
“陛下,我在这池中修行千年,今日误吞钓钩,痛彻心扉。求陛下开恩,为我除去此钩。”
武帝惊醒,窗外晨光熹微。他本是一代雄主,杀伐决断,此刻却被梦中鱼儿的哀求触动。犹豫片刻,他吩咐侍从:“备舟,朕要游池。”
龙舟行至池心,武帝果然看见一条金色大鱼在船边徘徊,口中衔着一根鱼线,正是昨日老翁所用。大鱼不闪不避,眼中似有期盼。
“岂非昨所梦乎?”武帝惊叹。他俯身伸手,小心翼翼地为大鱼取下鱼钩。伤口颇深,他亲自取来伤药敷上。大鱼在水中绕舟三圈,方才潜入深处。
随行官员窃窃私语,都说皇帝被妖物迷惑。武帝不以为意:“上天有好生之德,便是真龙,也当以仁德待之。”
时光荏苒,转眼三年过去。这年春天,长安大旱,昆明池水位骤降。这夜武帝批阅奏章至深夜,忽闻池方向传来异响。他循声而去,惊讶地发现干旱的池底竟有一处泉眼汩汩冒水。
泉眼旁,那条他救过的金色大鱼正静静等候。见他到来,大鱼吐出一颗光华夺目的明珠,然后摆尾离去。
武帝拾起明珠,但觉温润异常。更神奇的是,他刚回到宫中,阴云便汇聚长安,一场甘霖解了旱情。
此后每逢大事,明珠总会提前发出微光示警。一次宫中夜宴,明珠突然光芒大作,武帝立即终止宴席。半个时辰后,宴席所在的宫殿梁柱轰然倒塌。
明珠的神异不胫而走。有方士说,这是千年灵鱼的内丹;也有儒生说,这是仁德感天所得的祥瑞。
又是一个黄昏,武帝再遇那位白发老翁。
“陛下可知,为何老朽当年要在那里垂钓?”老翁微笑,“我等的,就是陛下这样的明君。”说完化作白鹤冲天而去。
武帝手握明珠,独立池边。战船仍在操练,但他的心境已不同往日。他想起登基以来种种:罢黜百家时的决绝,远征匈奴时的铁血,还有为这条大鱼取下鱼钩时的怜悯。
“原来,仁心与霸业,从来不是非此即彼。”他喃喃自语。
明珠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武帝忽然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征服多少土地,而是能在权力巅峰依然保持悲悯。他下令在昆明池畔立碑,刻上“仁德通天”四字。
此后汉武帝依然开疆拓土,却也推行仁政,减轻赋税。那颗明珠一直陪伴着他,提醒他永远不要忘记为一条鱼取下鱼钩的初心。
许多年后,当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汉兴五世,唯武帝最盛”时,特意记录了昆明池的传说。而长安城的百姓都说,每逢月圆之夜,还能在昆明池边看见一金一白两条大鱼在月光下游弋,如同这片土地上永不停息的仁德与梦想。
真正的力量,从来都源于对生命的敬畏。一念之仁,可通天地;片刻善举,能感鬼神。这是比任何丰功伟绩都更加恒久的传承。
2、东方朔与梁上老翁
未央宫的夜宴总是灯火通明。汉武帝斜倚在玉座上,看着殿内歌舞升平,心里却惦记着新修的建章宫是否够气派。他伸手正要取一颗蜜渍的桑葚,忽然听见细微的声音:
“老臣冒死自诉。”
声音苍老,却清晰可辨。武帝皱眉环视,殿下群臣仍在谈笑,乐师依旧弹奏,似乎谁都没有听见。
“刚才谁在说话?”武帝放下手中的金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