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丝路大枭雄,从农家种田郎开始 > 第241章 钢笔产业的内卷

第241章钢笔产业的内卷

自行车厂确立了主匠负责的计件订单责任制后,考虑到手摇式织布机的生产同样对工匠个人手艺的依赖度大。宋应奎又叫来郭凯峰,让他负责将手摇织布机的生产也进行相应的改制。

由于手摇织布机已经相对成熟,在市场上卖的还不错,参与生产的工匠们多多少少知道一些行情。一听要改制成计件承包制,热情顿时大增,还不待郭凯峰这边公布改制方案哪,便迫不及的去找郭凯峰和秦木匠等人,请求独立组建生产小组,计件生产手摇织布机。

最终形成的手摇织布机生产改制方案是,将原有的织布机厂分成八个生产小组。工事局定一个最低出厂价,各小组独立承接定单,无论是军供商行、田顺号、还是普通民商的单子都可以接!承包的第一年,城主府负担主匠和工人的底薪,出售价缴一成作为税收、再缴一成半作为设备和资源使用费。一年以后、城主府将不再负担工匠底薪,只缴一成的税和一成的设备场地使用费,剩下赚多赚少都是生产小组的。

如此一来、相当于是将手摇织布厂进行公转私的尝试了。若是进展顺利,两三年后,云谷境内可能会涌现出数个以制造手摇织布设备为主的私营厂子,从而形成真正的机械制造产业链。

当然、以后也不排除城主府工厂系统重新组建一个更大型的织布机设备制造厂的可能。

从心而论,宋应奎理想中的工厂是流水线式的大型制造厂。可现实情况并不足以撑起这个理想,自手摇织布机立项以来,工匠群体在项目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没有发挥出来。基本上是宋应奎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产品改进慢、技术调整不及时、产能增长滞后等问题一直存在。

既然如此、那就让市场来选择,让竞争来促进和推进技术进步。

不过哪、在发展产业的时候,也不能全依赖市场,政策手段和市场手段要兼而用之。一味的依赖政策手段,没法激发创造力,而过份依赖市场,则容易陷入严重的内卷无效循环。

自五营时代开始,宋应奎一直有扶持境内工商业发展的想法和念头。然而这几年里,民间产业并没有形成大气候,尤其是实业方面发展的很是一般。

并没有出现令人心喜的产业和工厂,境内除几家做运输和货物贩卖的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体量外,真正的实体产业成规模的寥寥无几。云谷迄今为止在外边有影响力的产业,几乎都是官办工厂做出来。哪怕像腐竹这样民间广泛参与的豆干制品,追溯源头的话,还是由宋应奎带动起来的。

在大部分百姓心中所谓的从事工商业,多半还是将其等同于做买卖。买卖人和工商资本家之间存在的差异,至今没有人将其搞清楚!

纯粹的依赖市场并不能培育出正经的实业家,这是宋应奎最近才体会出的感悟。这就好比真实历史中满清时代的晋商,尽管也发展出了数个体量巨大的商号和资本集团,可终究是摆脱不了买卖人的局限性。体量再大也不过是一个买办而已。对推进产业和技术进步,没发挥出多大的作用。

不过哪、在将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方向理清楚后,市场对产业的推进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市场没法解决零到一的问题,但可以对一以后的发展起到政策所不具备的加速和放大作用。

这几年里、云谷民间还是有发展相对成功的产业,不过是一个很小的产业,那就是在宋应奎的刻意引导下出现的钢笔制造产业。

钢笔制造产业出现的时间只有两三年,但却涌现出了十来个从事这一产业的小作坊。有三四家的经营还挺不错,其中沈三经营的沈记制笔坊的规模最大。

短短几年时间,沈记制笔坊从无到有,由沈三一个光杆司令,成长成了员工过十人,每月制笔近千支,年营收在一千块银元以上的正经工坊。沈三本人,在洮阳工坊区都成了传奇般的存在。

“狗日的曹二锅,老子做什么笔,他家仿什么笔。能不能有点出息,尽干拾人剩饭吃的勾当。二娃子、你这几天盯紧点,看他家能不能仿得来咱家新做的笔,要是这狗杂碎再仿的出来,说什么、老子都要去找他的麻烦!”沈记工坊里,沈三当着自家侄子的面,对同在工坊区的制笔同行曹二锅破口大骂。

曹二锅这人做的事,也确实太没品。在沈三制的珍珠杆钢笔被城主府赏识,开始大量制作后不久,曹记笔坊紧跟着就仿制了出来,抢了沈三不少订单。

被逼无奈、沈三只得进行技术改进,推出了铜管吸水式钢笔,结果还是被曹家学了去。如此下作的手段,将曾经没啥事业心的沈三给逼出了火气,下大功夫,由研制出了工艺更复杂、用料更精细的新款钢木结合的吸水式钢笔,还就不信曹家能继续跟进仿制。

“三爹、你老别动怒,他曹家虽然能学咱家的样样来做笔,可买家就认咱家的笔,你没看经常到咱家进笔的主顾和学生,从来不踏进他家的门,只认准了咱家的牌子。我看他家要想抢咱的生意,还没那个本事哪,也就抢些便宜的珍珠杆笔的量。”沈三的侄子沈二娃子见老叔发火,赶紧说好话给老叔宽心。

沈记笔坊有了生意后,沈三没有忘本,赶紧托人带信到老家,将沾亲带故的子侄兄弟全叫到了洮阳城帮他干活。重用亲族和乡党,不爱雇外人,是这个时代产业经营者的特点。

“伱懂个毛线,虽然珍珠吸水笔价低,可是走的量大,做起来也简单。哪像咱做的新笔,买的价低了就亏了,价格一高买的人就少,一月也买不出几支来,赚的钱远没珍珠笔多,光费力气。曹二锅个王八,就是在断咱家的财路。”

沈三不是生意人出身,但到底是钢笔制造这个行业的老人,对于钢笔这个市场,还是摸索出了不少门道。用钢笔的人多数是年轻人,还没到追求品质的阶段,只要便宜能用就成。而不像毛笔那样有成熟的市场分层,贵贱都有相应的用户群体。

正是因为市场没分层,现阶段钢笔行业的竞争就只能以低端市场内卷为主,曹家大量仿制便宜的珍珠杆笔,对沈记制笔行的业务冲击不小,让沈三觉得钱越来越难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