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丝路大枭雄,从农家种田郎开始 > 第164章 为什么地主的扩张欲望不如资本

第164章为什么地主的扩张**不如资本家?

二舅爷从洛阳回五营的路上,应该是和秦州的姚大可见过面,不然他也不会说出这个对宋应奎来说很有诱惑力的条件。

所谓的与秦州打开商路,说白了就是秦州军与五营军之间直接进行交易。民间的走私贸易,用不着姚大可和宋应奎来操心,想操心也操心不上,中间很多地方两家说了都不算数的。

大郑官府否了在秦州关开榷场之事,影响最大的就是姚大可的利益,他明明看着有肉吃却吃不到嘴里,只能干着急。他也没那个胆量强顶着大郑朝廷的明令私开榷场。若是敢私开榷场,就等着满门抄斩吧。

能图利的方式就只有扶持走私商帮,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赚点小钱了。走私这事,规模很难上去,姚大可本人的参与度还不能太明显,经过几层手套后到他手里的利益能有多少?再说过岷州的这条走私商道,秦州军并不能完全卡住,还有山道能直通川蜀哪。

与其如此费劲的赚点小钱,倒不如和云谷军直接进行军与军之间交易。大郑的官军不禁商事,非但边军搞商事,内地的更有专心商务的官军,但你不能干朝廷明令禁止之事。如此姚大可就有空子钻了,五营军也是大郑官封的军队,两家交易是友军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帮助在敌占区艰苦作战的兄弟军队,这能算是里通外藩,私开商禁吗?

姚大可有心钻这个空子,宋应奎也觉得有利可图。大郑那边有市场,有其它地方没法替代的原料,更有很多自己这边没法生产的商品。通过秦州军的手,进行相对大规模的采购和贸易,何乐而不为?

估计秦州、大郑走西北线的商人和势力,乃至大郑朝中,亦有不少人乐见此事的发生。对西藩禁商,那是为了面子、为了给大郑百姓一个弃地实乃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并不是就利而言。

“郭掌柜、此番到了秦州后,你可多待些时日,不但要与姚将军将两军通商首尾之事谈妥,亦要多接触接触秦州的商人。将我军大量采购棉花的风传出去,仅靠姚大可一人未必能张罗妥当。还有、将咱们云谷军善待匠人,凡是有匠技者来五营创业,军中免费提供场所,免税三年,且会根据所务之业酌情无息贷款的政策一应宣扬出去。”决定要与秦州军建立正式的商贸往来关系后,宋应奎决定派郭凯峰为全权特使去秦州与姚大可对接,临行前嘱咐了几句重要事宜。

广招工匠到五营来创业是最近想到的促进五营进一步繁荣,有效推进技术聚合和迭代的办法。促进技术进步、只靠自己一个人是不行的,将天下最好的工匠都召集到五营来,通过交流、碰撞和融合,再加上有意的推动和引领以及总结,工业进步就有了大环境,节奏肯定会加快。

召天下最好的匠人来五营,现阶段来说只能算个理想。但将风放出去后,多多少少会来一些匠人的,聚少成多、持续经营,终有一天五营会成为天下匠人心中的圣地。

秦州离大郑腹地比较近,在秦州放风相对容易传到大郑腹地。而大郑应该是这个时空能工巧匠最多的地方,挖大郑的墙角相对容易操作些。除了挖大郑的墙角外,出台的这些政策也针对其它区域的匠人,总之鱼饵是抛出去了,就看能捞多少鱼出来了。

免费提供场所、税收上进行减免、对优势和重要产业提供无息贷款,这已经是能想到的最优政策组合了,对一个工科生来说,似乎脑子里也没比这更好的记忆。最起码要比大郑那边对工匠的政策好太多,吸引力还是有的吧?

如何繁荣经济,此前宋应奎第一反应就是招商引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发现这个思路好像不对!

招商过来干什么?这个时空的商业就是纯粹的买卖,你有买卖条件不用招商,商人们也会过来,没有买卖条件想再多的盘外招也于事无补。

引资就更扯淡了,这个时空所谓的投资就是买地,五营有什么地可卖?莫说五营了,就是整个西北边地,也没几块地能让真正的豪门大族看上眼。

河西那边好像还好点是有一些豪族的,但瓦州、巩昌这一带,像魏家和李家已经算是顶级豪族了,而他们这样的家族放到大郑腹地连看都不够看。

这说明什么?肯定是不能说明这一带发展的够平衡、贫富差距拉开的少。只能说明这一带真是没啥发展前途,不被人看上眼。

即使有好地,弄一堆买地置产的地主过来,也对促进社会进步无太大意义。

想要在地盘小的情况下还能有作为,最好的出路就是攀工业,将工业堆起来,竞争力就上来了。

五营需要的不是地主,需要的是工业资本家。引进不了大的资本家,那就引进小的慢慢的将起扶持做大。仅靠城主府一家来做大做强工业,只能算是一支独秀。俗话说的好,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竞放才是春。当五营有数十家上规模的工业实力时,不用城主府瞎操心,仅靠着那些工厂主,就能将事业往前推。

稀里糊涂成为军阀之后,宋应奎便开始琢磨和思索治理之道。坦白说、时至今日他都有很多疑惑。后世的教科书上,对资产阶级有个描述就是有很强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令人不解的是,所谓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不都是掌握社会财富的团体吗?为什么关于地主阶级,就没有这方面的描述?

有钱的地主,按理来说也有很强的让自己变得更富有和永远保持财富的**啊?

经过刻意的观察,发现的现象是大郑这边的地主,在进取心上的确要慵懒很多。他们当然有占有更多土地,尤其是好田的想法和**,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则显得佛系和粗疏很多。获得了土地后,想办法增加产量和收入的动力也不强。

比如沿川那边地多一些的人家,就很少动心思搞水利,将地变得更好。如果说兴修水利牵扯太多不便操作的话,想办法给种田的人多弄点好的农具提升劳动效率总能行吧?结果、做这事的寥寥无几。五营这边的普遍情况就是,穷人没钱改善生产条件,有钱有地的富户没有这方面的想法。整个社会,仿佛一成不变一样,发展的极为缓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