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54章 课 问答:拆解修改引力理论,能否替代暗物质?

——深入拆解“修改引力理论”,看看它能不能替代暗物质的存在!

“教授,上周您说暗物质占宇宙质量的27%,可我们找了几十年都没找到,会不会……根本就没有暗物质?”周一的宇宙学研讨课上,许黑把《宇宙的一生》摊在桌上,书页间夹着密密麻麻的批注,“彭罗斯在书里说‘科学需要敢于质疑的勇气’,如果我们换个思路——不是宇宙里少了‘暗物质’,而是我们对‘引力’的理解错了呢?”

窗外的银杏叶正黄,阳光透过叶片在黑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和蔼教授放下手中的马克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修改引力理论 vs 暗物质”,粉笔尖与黑板碰撞的声音格外清晰:“许黑这个问题,刚好戳中了宇宙学近百年的‘两大阵营之争’。我们之前讲暗物质,是假设‘引力理论没问题,只是宇宙里藏了看不见的物质’;而‘修改引力理论’,则是假设‘物质没问题,只是我们对引力的认知不够全面’——这就像易经里的‘阴阳两面’,看似对立,其实都在试图解释同一个谜题:为什么星系旋转得比预想中快?”

他顿了顿,拿起讲台上的地球仪:“比如我们观测银河系,根据牛顿引力定律,离银心越远的恒星,旋转速度应该越慢,就像太阳系里的冥王星比地球转得慢。可实际观测发现,远银心的恒星速度几乎不变——就像有人在‘拉着’它们转,于是我们猜是‘暗物质’的引力;但修改引力理论说,不是有‘暗物质’,而是牛顿引力在大尺度上‘不够用’了,需要修改公式。今天咱们就深入拆解这个理论,看看它能不能真的替代暗物质。”

一、修改引力理论的“源头”:从“星系旋转曲线”的矛盾说起

“要理解修改引力理论,得先回到1933年——这一年,天文学家兹威基观测‘后发座星系团’时发现,星系团里的星系运动速度太快了,仅靠可见物质的引力根本抓不住它们,按常理早该散架了。”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个简单的星系团,用箭头标出星系的运动方向,“当时兹威基把这种‘质量缺失’的现象称为‘失踪的质量’,这是暗物质概念的雏形。可到了1970年,天文学家鲁宾观测银河系的‘旋转曲线’时,发现了更奇怪的事——叶寒,你还记得咱们上次算过的‘旋转曲线’吗?”

叶寒立刻翻出笔记本,上面画着一条先上升后平缓的曲线:“记得!如果只有可见物质,旋转曲线应该在离银心一定距离后下降,可鲁宾观测到的曲线是平的——就像汽车踩了油门却不加速,反而保持匀速,这不符合牛顿引力定律。当时大家都觉得是暗物质在‘提供额外引力’,可后来有人提出,会不会是牛顿引力在大尺度上‘失效’了?”

“没错!”教授点头,在黑板上贴了两张对比图:左边是“牛顿预言的旋转曲线(下降型)”,右边是“鲁宾观测的旋转曲线(平缓型)”,“这就是修改引力理论的‘起点’——它认为‘理论错了,不是物质少了’。最早提出这个想法的是以色列物理学家莫尔德艾,1983年他提出‘修正牛顿动力学’(MOND理论),核心是‘引力在加速度极小时会偏离牛顿定律’。”

他拿起笔在黑板上写公式:“牛顿引力说,引力加速度a=GM/r2(G是引力常数,M是质量,r是距离);而MOND理论加了一个‘临界加速度a?’——当星体的加速度a远大于a?时,遵循牛顿定律;当a远小于a?时,引力加速度会变成a2=a?GM/r2。这个小小的修改,刚好能让星系旋转曲线‘变平’,不用引入暗物质。”

蒋尘突然皱眉:“教授,这个‘临界加速度a?’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刚好是这个值,而不是别的?”

“问得好!”教授笑着说,“莫尔德艾发现,a?的值约等于10的负10次方米每二次方秒,这个值刚好和‘宇宙学常数对应的加速度’差不多——就像易经里的‘天人合一’,看似偶然的数值,却和宇宙的整体属性关联。而且MOND理论能解释的不只是星系旋转曲线,还有‘星系群的运动’——比如两个星系相互绕转,按牛顿定律算的质量比可见质量大,可按MOND理论算,刚好匹配。”

他举了个典型案例:“1998年,天文学家观测‘矮星系IC 1613’,这个星系的可见物质很少,按暗物质理论,它的暗物质比例应该很高;可按MOND理论,用可见物质的质量和修改后的引力公式计算,得出的旋转曲线和观测结果完全一致——这就像用两把不同的钥匙开同一把锁,居然都能打开,这让很多科学家开始怀疑‘暗物质是不是真的存在’。”

二、修改引力理论的“进阶”:从“修正牛顿”到“挑战爱因斯坦”

“MOND理论虽然能解释星系尺度的问题,但到了‘星系团’和‘宇宙学’尺度,就遇到了麻烦。”教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尺度困境”四个字,“比如我们之前讲的‘子弹星系团’——两个星系团碰撞时,可见物质(气体)因为有摩擦力会减速,而暗物质因为不与物质作用会‘穿过去’,引力透镜观测显示暗物质的分布和可见物质分开。如果用MOND理论解释,就很难说通——因为引力是‘跟着物质走的’,可见物质减速了,引力也该减速,可实际观测到的引力分布却‘超前’,这就像‘影子和人分开了’,用修改引力理论没法解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许黑立刻追问:“那后来有没有更完善的修改引力理论?比如能解释星系团的?”

“当然有!”教授拿起讲台上的《暗物质与暗能量》,翻到“修改引力”章节,“2004年,物理学家贝肯斯坦提出‘张量-矢量-标量引力理论’(TeVeS理论),它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加入了‘矢量场’和‘标量场’——简单说,就是让引力不仅和质量有关,还和‘物质的运动方向’‘宇宙的整体环境’有关。这个理论能解释‘子弹星系团’吗?”

他顿了顿,在黑板上画了两个碰撞的星系团:“TeVeS理论认为,星系团里的气体不仅有质量,还会产生‘矢量场’,这种场会‘拖拽’引力,让引力的分布看起来比可见物质‘超前’——就像两个人拉着一张网,一个人(可见物质)慢下来了,另一个人(矢量场)还在往前跑,网的形状就会超前。2006年,科学家用TeVeS理论计算‘子弹星系团’的引力分布,结果和观测数据的误差在10%以内,这比MOND理论进步多了。”

秦易突然举手:“教授,那TeVeS理论能解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吗?您之前说,CMB的温度涨落是暗物质‘种子’形成的,如果没有暗物质,这些涨落怎么来?”

“这是修改引力理论最大的‘软肋’!”教授加重语气,“CMB是宇宙38万年前的‘婴儿照片’,上面的温度涨落只有十万分之一,这些微小的涨落是后来形成星系、星系团的‘种子’。按暗物质理论,暗物质因为引力强,会先聚集形成‘骨架’,可见物质再附着上去,这刚好能解释CMB的涨落;可修改引力理论,不管是MOND还是TeVeS,都很难解释‘涨落的形成速度’——因为可见物质的引力太弱,要形成这么大的涨落,需要的时间比宇宙年龄还长,这就像‘用一根筷子搭积木’,根本来不及。”

他举了个更直观的例子:“2013年,普朗克卫星发布了最新的CMB数据,科学家用暗物质理论模拟的‘宇宙结构形成过程’,和CMB的涨落完全匹配;可如果用TeVeS理论模拟,得出的涨落幅度比观测值小30%——这就像做蛋糕,按暗物质的‘配方’做出来的蛋糕和样品一样,按修改引力的‘配方’做出来的,却小了一圈,这说明理论还有漏洞。”

三、“两大阵营”的交锋:修改引力理论能替代暗物质吗?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修改引力理论和暗物质理论的‘战场’主要在三个尺度:星系尺度、星系团尺度、宇宙学尺度。”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金字塔,从下到上分别标注“星系”“星系团”“宇宙学”,“在星系尺度,修改引力理论(尤其是MOND)表现很好,能解释旋转曲线、矮星系运动,而且不需要引入‘看不见的物质’;在星系团尺度,修改引力理论(如TeVeS)需要加很多‘额外假设’(比如矢量场、标量场)才能勉强解释,而暗物质理论只需要‘暗物质不与物质作用’这一个假设,更简洁;在宇宙学尺度,修改引力理论目前还无法完美解释CMB涨落、宇宙结构形成速度,而暗物质理论已经和观测数据高度契合。”

周游突然提问:“教授,那有没有可能‘两者都对’?比如在星系尺度是修改引力,在宇宙学尺度是暗物质?”

“这个想法很有意思!”教授笑着说,“有些科学家确实提出了‘混合模型’,但这会让理论变得非常复杂——就像易经里说的‘大道至简’,好的科学理论往往是‘简洁的’。暗物质理论虽然需要假设‘存在看不见的物质’,但它能统一解释三个尺度的问题,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比如‘悟空’号观测到的正电子反常谱、‘PandaX’实验缩小的WIMP范围、引力透镜绘制的暗物质分布图。”

他举了一个最新的案例:“2023年,中国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发布数据,发现CMB的‘B模式偏振’信号和暗物质理论预测的‘宇宙早期结构形成’完全一致——这就像在暗物质的‘证据链’上又加了一块砖。而修改引力理论,虽然在星系尺度很成功,但到了更大的尺度,就需要不断‘打补丁’,比如加新的场、调整参数,这在科学上被称为‘特设性假设’,往往不是好理论的征兆。”

许黑还是有些不服气:“可暗物质也没被直接找到啊!如果永远找不到,我们还要一直相信它吗?”

“这是科学的‘开放性’所在!”教授语气变得温和,“科学理论不是‘永恒真理’,而是‘暂时的解释’——如果未来有一天,我们真的找到了修改引力理论的‘关键证据’,比如观测到‘引力在大尺度上的偏离’不依赖物质分布,那暗物质理论就会被推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探测到了暗物质粒子,修改引力理论也会失去意义。就像易经里的‘阴阳转化’,科学理论也在‘质疑-验证-修正’中不断进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拿起讲台上的两本书,一本是《暗物质与暗能量》,一本是《宇宙的结构》:“布赖恩·格林在《宇宙的结构》里说,‘宇宙不在乎我们是否理解它,它只是按自己的规律运行’。我们争论暗物质和修改引力,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更接近真相’——无论是‘找物质’还是‘改理论’,本质都是人类用有限的认知,去探索无限的宇宙。”

结语:一个思考题,一场未完的探索

“今天我们拆解了修改引力理论,从MOND到TeVeS,从星系尺度到宇宙学尺度,看到了它的优势,也看到了它的局限。”教授收起粉笔,目光扫过台下的学生,“它能不能替代暗物质?目前来看,还不能——因为它无法统一解释所有观测现象,而暗物质理论虽然有‘看不见’的缺点,却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但科学的魅力就在于‘未知’,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一个新的观测、一个新的公式,就能彻底改变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最后,他在黑板上写下一道思考题:“如果未来我们在月球背面(没有地球引力干扰)做实验,发现‘两个小质量物体之间的引力,在距离极远时偏离了牛顿定律’,这个结果会支持修改引力理论还是暗物质理论?为什么?请结合今天讲的‘尺度困境’和‘理论简洁性’分析。”

窗外的夕阳渐渐落下,黑板上的“修改引力理论 vs 暗物质”在暮色中渐渐模糊,可学生们的讨论却越来越热烈——许黑还在翻着《宇宙的一生》找论据,叶寒在笔记本上画着MOND理论的公式,秦易打开手机查“阿里原初引力波实验”的细节。就像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来不是一条笔直的路,有质疑,有争论,有进步,才是走向真相的常态。

如果你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不妨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答案——下次课,我们会邀请天体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一起聊聊“暗物质探测的最新进展”,看看有没有可能“一锤定音”!别忘了点赞催更,让更多人参与这场关于宇宙的讨论!

★“修改引力理论vs暗物质”课堂总结:

本次课堂围绕“修改引力理论能否替代暗物质”展开,结合易经哲学与物理案例,拆解两大理论的核心争议,梳理关键知识如下:

首先,明确争议起点——星系旋转曲线矛盾:按牛顿引力,远银心恒星速度应下降,实际却平缓,暗物质理论认为是“暗物质提供额外引力”,修改引力理论则主张“大尺度引力偏离牛顿定律”。

其次,拆解修改引力理论的发展:1983年莫尔德艾的MOND理论,引入“临界加速度a?”,在星系尺度(如矮星系IC 1613)能完美匹配旋转曲线;2004年贝肯斯坦的TeVeS理论,加入矢量场、标量场,试图解释星系团(如子弹星系团),但需额外假设。同时指出其局限:宇宙学尺度(如CMB涨落)无法解释,普朗克卫星数据显示其模拟涨落幅度比观测值小30%,且需不断“打补丁”。

最后,对比两大阵营:暗物质理论虽未直接找到粒子,但能统一解释星系、星系团、宇宙学三大尺度(如阿里原初引力波实验验证CMB偏振信号),证据链完整;修改引力理论仅在星系尺度成功,简洁性不足。课堂结尾提出思考题:月球背面远距小质量物体引力偏离牛顿定律,会支持哪类理论?

整体而言,课堂以“易经阴阳辩证”思维贯穿,强调科学理论需经“质疑-验证”,目前修改引力理论暂无法替代暗物质,但探索仍具价值。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