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32章 课·解码信息时代的“诞生会议”:一场关于不确定性的认知课

各位同学上午好,今天我们要聊一个改变人类文明走向的“低调会议”——它没有“全球峰会”的噱头,没有名人站台的热闹,却聚集了冯·诺依曼、香农、维纳等顶级大脑;它没在历史课本里大书特书,却悄悄预示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先用三分钟梳理核心脉络:1946-1953年,纽约比克曼酒店举办了一系列非正式会议,由神经生理学家麦卡洛克牵头,梅西基金会资助。起初会议聚焦控制论,后来逐渐转向信息论——1950年的会议上,信息论创始人香农的发言颠覆了所有人对“信息”的认知,他提出“信息是对不确定性的度量”,用“比特”和“信息熵”量化信息,甚至用“猜字母”实验让抽象概念落地。这场会议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学科壁垒,让物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学者共同意识到:人类文明的驱动力正从“能量”转向“信息”,而应对世界“不确定性”的关键,就是获取信息。接下来,我们就以师生对话的形式,拆解这场会议背后的认知革命,结合心理学和哲学原理,读懂信息时代的底层逻辑。

课堂对话:从“会议本身”到“信息本质”的拆解

和蔼教授(打开PPT,屏幕上出现比克曼酒店的老照片):同学们先看这张图——纽约比克曼酒店,红砖建筑,看起来很普通,却在1946年成了“最强大脑聚集地”。大家想想,吴先生为什么说它比很多“世界峰会”更重要?秦易,你平时关注科技史,先说说你的看法?

秦易(坐直身体):教授,我觉得关键在“参会者”和“讨论内容”。那些噱头十足的峰会,常请名人撑场面,讨论的内容多是“已有共识的总结”;但比克曼会议邀请的是冯·诺依曼(现代计算机之父)、香农(信息论创始人)、维纳(控制论创始人)这些“开创领域”的人,他们讨论的是“没人能说清的新问题”——比如“信息到底是什么”“大脑怎么处理信号”,这种“突破性讨论”才会影响长远,就像索尔维会议催生了量子力学一样。

和蔼教授(点头赞许):太准确了!吴先生说“创造文明的人,影响常被低估”,比克曼会议就是最好的例子。它有两个核心特点:一是“跨学科碰撞”,神经科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坐在一起,打破了传统学科的壁垒;二是“聚焦根本问题”,不聊表面的技术应用,专啃“信息本质”“不确定性”这些“元问题”。许黑,你从心理学“认知突破”的角度,说说这种跨学科讨论为什么重要?

许黑(推了推眼镜):教授,这涉及到“认知固化”的打破。单一学科的学者容易陷入“路径依赖”——比如物理学家习惯用“能量”“连续变量”看世界,神经科学家习惯从“神经元放电”解释大脑,而跨学科讨论能带来“认知冲击”。就像心理学里的“格式塔效应”,不同学科的人看同一个“信息”问题,会拼出更完整的认知图景。比如香农是数学家,他用“概率”定义信息;维纳是物理学家,他用“熵”联系控制论,两者结合才让“信息”从模糊概念变成可量化的科学。

和蔼教授(竖起大拇指):这个分析很到位!接下来我们聚焦会议的“转折点”——1950年香农的报告。他一上来就说“信息的含义根本不重要,信息是对不确定性的度量”,这句话直接颠覆了当时学者的认知。周游,你用生活中的例子,试着理解“信息消除不确定性”这句话?

周游(琢磨片刻):教授,我想到查成绩的场景!比如我考完试,不知道自己过没过,这就是“不确定性”;等我查到成绩是“90分”,这个“信息”一到手,不确定性就没了——这不就是“信息消除不确定性”吗?还有天气预报,如果说明天“100%下雨”,不确定性为零,需要的信息就少;如果说“50%下雨”,不确定性高,就需要更多信息(比如看云图、风向)来判断。

和蔼教授(笑着鼓掌):太生动了!香农还设计了一个“猜字母实验”来解释这个原理——比如想知道对方心里的单词,你可以问“第一个字母是A吗?”“是B吗?”,每得到一个“是/否”的答案,就获得1“比特”信息,直到消除所有不确定性。叶寒,你算算:如果要猜一个“从A到Z的单个字母”,最多需要多少比特信息?

叶寒(拿出草稿纸):教授,这是个概率问题!26个字母,每个字母概率相等的话,我们可以用“二分法”猜——第一次问“在A-M之间吗?”,排除一半;第二次问“在A-G之间吗?”,再排除一半……2的4次方是16,不够;2的5次方是32,够覆盖26个字母,所以最多需要5比特信息!这是不是和香农说的“信息熵”有关?

和蔼教授:完全正确!香农用“信息熵”来量化这种不确定性——当每个结果概率相等时,熵最大,需要的信息最多;当某个结果概率接近1(比如“太阳从东方升起”),熵最小,几乎不需要信息。这里要注意,香农说的“熵”和热力学的“熵”(无序度)本质相通,但侧重不同:热力学熵描述“系统的无序”,信息熵描述“信息源的不确定性”。蒋尘,你从哲学“世界本质”的角度,说说为什么“不确定性是世界的固有特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蒋尘(沉思片刻):教授,这其实是“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争论。传统观点觉得“世界是确定的,只是我们没掌握足够信息”——比如知道所有分子的运动规律,就能预测天气;但香农的理论告诉我们,“不确定性是根本属性”,哪怕掌握再多信息,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它(比如量子力学里的“测不准原理”,宏观世界里的“偶然事件”)。这就像哲学里的“有限理性”——人类永远无法掌握所有信息,所以只能用“信息”不断降低不确定性,而不是追求“绝对确定”。

和蔼教授:这个升华太关键了!当时参会的人类学家米德就很难接受“信息没有含义”的观点,她觉得“只有经过人脑处理的信号才叫信息”。许黑,你从“认知加工”的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下米德的误区在哪里?

许黑:教授,米德混淆了“信息编码”和“信息解读”两个阶段。香农说的“信息”是“客观的信号度量”——比如“红灯”这个信号,不管人怎么解读,它携带的“停止”的不确定性消除功能是客观的;而“含义”是“主观的解读结果”——比如色盲可能把红灯看成其他颜色,影响解读,但不影响信号本身的信息价值。这就像心理学里的“信号检测理论”:信号(信息)是客观的,而人对信号的感知(解读)受主观影响,但不能把“感知结果”等同于“信号本身”。

课堂深化:从“理论”到“信息时代”的落地

和蔼教授(走到教室中间):我们聊了香农的理论,现在要落地到“为什么这场会议预示了信息时代”。吴先生说,二战前衡量文明的指标是“物质和能量”(比如钢铁产量、发电量),而现在是“信息”(比如数据量、算力)。秦易,你结合计算机的发展,说说“信息度量”对信息时代的意义?

秦易:教授,这太重要了!如果信息不能被量化(比如用比特、信息熵),就不可能有计算机和互联网。比如计算机存储数据,本质是用“0和1”(比特)来表示信息,而香农的理论告诉我们“1比特能消除多少不确定性”,这就为“数据压缩”“信号传输”提供了理论基础——比如我们现在用的5G,能快速传视频,就是因为工程师根据信息熵,优化了信号的编码方式,在有限带宽里传更多信息。如果没有香农的“信息量化”,信息时代就是空中楼阁。

和蔼教授:没错!香农的理论就像“信息时代的地基”。再回到会议本身,为什么一群顶级学者能在比克曼酒店达成共识?因为他们都意识到:人类要应对复杂世界,不能再只靠“能量驱动”(比如造更强的机器、开更多的工厂),而要靠“信息驱动”(比如用数据预测天气、用算法优化交通)。周游,你说说生活中“用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例子,越多越好?

周游(立刻举手):太多了!比如网购,我不知道商品好不好,看“买家评价”(信息)来降低不确定性;找工作,不知道公司怎么样,查“企业评分”(信息)来判断;甚至相亲,不知道对方性格,通过“聊天”(获取信息)来消除不确定性……现在的外卖平台、导航软件,本质都是“提供信息,消除不确定性”——导航告诉我们“哪条路不堵车”,外卖告诉我们“多久能送到”,这些都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和蔼教授(点头):这些例子都很典型。接下来我们要区分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信息多”不等于“有用”。香农说“信息是对不确定性的度量”,也就是说,只有“能消除不确定性”的才是有用信息。比如你查成绩,“90分”是有用信息,而“今天天气很好”就是无用信息,因为它不能消除“成绩如何”的不确定性。叶寒,你从“认知效率”的角度,说说怎么筛选“有用信息”?

叶寒:教授,关键是“明确自己的‘不确定性是什么’”。比如我要准备考试,我的不确定性是“哪些知识点没掌握”,所以“错题解析”“高频考点”是有用信息;而“明星八卦”“无关新闻”是无用信息,因为它不能解决我的核心不确定性。这就像香农的“猜字母实验”——如果你的目标是猜“单词”,就不该问“今天星期几”,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能消除“单词是什么”的不确定性。所以筛选信息的核心,是“对齐目标的不确定性”。

和蔼教授:总结得太精辟了!最后我们聊聊哲学层面的启示——比克曼会议告诉我们,“不确定性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面临“信息过载”的问题,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用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能力:学生用知识点消除“考试不确定性”,商人用数据消除“市场不确定性”,医生用检查结果消除“病情不确定性”。蒋尘,你从“人类认知发展”的角度,说说这场会议对我们的长远影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蒋尘:教授,这场会议改变了人类的“认知范式”。在这之前,人类习惯“追求确定的答案”——比如古代人觉得“天圆地方”,因为这是确定的;后来牛顿力学告诉我们“运动有确定规律”,人类更相信“世界是确定的”。但比克曼会议后,人类开始接受“世界本质是不确定的”,并学会“用信息与不确定性共处”——这是认知上的巨大飞跃。就像哲学里的“从机械论到系统论”:机械论觉得世界像钟表,有确定规律;系统论觉得世界像网络,充满不确定性,需要用信息来调节。这种认知转变,让人类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动态的世界。

课堂尾声:思考与展望

今天的课程接近尾声,我们透过比克曼会议,读懂了信息时代的底层逻辑:信息不是“有含义的内容”,而是“消除不确定性的工具”;世界的本质是不确定的,信息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是“获取、筛选、利用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能力。我们也明白,真正影响历史的,不是喧嚣的噱头,而是顶级大脑对“根本问题”的持续追问——就像比克曼会议上,学者们不聊“怎么造计算机”,却先解决“信息是什么”,这种“先抓本质”的思维,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信息很多,但有用的很少”的情况?结合香农“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理论,说说你后来是怎么筛选出“有用信息”的?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你会怎么优化筛选方法?

这堂关于“信息时代诞生”的课,有没有让你对“信息”“不确定性”有新的理解?如果觉得有收获,别忘了点赞分享,也可以在评论区说说你生活中“用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小故事。想知道更多“改变世界的小众事件”,就多在评论区催更,咱们下节课继续拆解“信息论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不见不散!

课堂总结

本课围绕比克曼会议展开,拆解其跨学科碰撞、聚焦信息本质的特点,借香农“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度量”等理论,结合生活案例与心理、哲学原理,阐明信息时代底层逻辑,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用信息消弭不确定性,最后留信息筛选思考题引导实践。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