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堂融合心理学、易经与哲学的特色课堂上,和蔼的教授将带领叶寒、秦易、许黑、蒋尘、周游、吴劫六位学生,以《金刚经》为核心展开深度探讨。课堂打破传统讲授模式,通过师生对话,结合生活场景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经典金句,用心理学分析执念的成因,借易经阴阳变化阐释“诸行无常”,从哲学视角解读“空”的真正内涵。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结合自身经历提问,教授层层引导,让古老的经典智慧与现代生活碰撞出火花,最终帮助大家理解如何用《金刚经》智慧破除执着,实现内心的清明与自在。
“叮铃铃——”上课铃声刚落,教室里的议论声渐渐平息。六位学生坐得笔直,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讲台。走上讲台的是大家熟悉的和蔼教授,他穿着一件素雅的中式长衫,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金刚经》,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晦涩的理论,而是能帮我们解决生活烦恼的智慧——《金刚经》。”教授轻轻翻开书,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学生耳中,“在正式解读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你们有没有过因为一件小事,就陷入情绪里走不出来的经历?”
话音刚落,坐在前排的叶寒立刻举起了手:“教授,我有!上周我和好朋友因为一件工作上的小事吵了架,他当时说话特别冲,我觉得他根本不尊重我,之后好几天我都没理他,越想越委屈,连工作都没心思做。”
教授点点头,示意叶寒坐下,接着看向其他人:“还有人有类似的经历吗?”
“我也有!”坐在中间的蒋尘举手说道,“我之前特别执着于要拿到公司的年度优秀员工奖,为了这个目标,我每天加班到很晚,对自己要求特别高。结果最后奖项没拿到,我一下子就没了动力,觉得自己特别没用,消沉了好长时间。”
听着学生们的分享,教授笑着说:“你们的经历,其实都和《金刚经》里的一个核心概念有关——‘相’。今天我们先从第一句经典金句开始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出自《金刚经·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班:“叶寒,你觉得当时朋友‘语气不好’‘不尊重你’,这是‘相’吗?”
叶寒愣了一下,思考片刻后回答:“应该是吧?这是我看到的、感受到的情况。”
“没错,”教授肯定道,“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你看到的‘相’,其实是你对当下场景的认知加工结果。心理学里有个‘认知偏差’的概念,当你处于情绪中时,会不自觉地放大对方的负面行为,忽略背后的原因。就像你觉得朋友不尊重你,却没考虑到他可能当时正处于巨大的压力中——也许他家里出了急事,也许他手里的项目出了问题,这些都可能让他控制不住自己的语气。”
这时,喜欢钻研易经的秦易举手提问:“教授,这和易经里的道理有联系吗?易经不是讲阴阳变化吗?”
“问得好!”教授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易经认为,世间万物都处于‘阴阳消长’的动态变化中,没有永恒不变的状态,这和《金刚经》‘诸行无常’的思想不谋而合。你看到的朋友‘不尊重’的‘相’,就是一种暂时的‘阳’的状态,它不会一直存在。也许过一天,等他的压力缓解了,主动来跟你道歉,这个‘相’就变成了‘阴’——也就是友好、平和的状态。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是说矛盾没发生,而是说你看到的那个让你委屈的‘相’,只是暂时的、会变化的,不是事物的本质。”
许黑皱了皱眉,有些疑惑地问:“教授,那‘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说只要不被表象迷惑,就能看到佛吗?”
教授笑了笑,解释道:“这里的‘如来’,不是指具体的佛的形象,而是指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我们内心的清明。从哲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认知。我们平时看问题,总喜欢用‘好’或‘坏’‘对’或‘错’来评判,这就是二元对立。比如叶寒觉得朋友‘对我不好’,就是陷入了这种对立认知里。但当你能跳出这种认知,看到朋友语气不好背后的原因,明白这个‘相’是会变的,不被它困住,就是‘见诸相非相’,此时你看待人际关系的心态会更平和,也能更理性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找到了内心的‘如来’,也就是本质的智慧。”
周游若有所思地说:“教授,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就像我之前和同事合作项目,总觉得他做事拖沓,是故意不配合我,后来才知道他家里有老人要照顾,每天要提前下班,所以只能把工作留到晚上做。如果我早知道这些,就不会执着于‘他不配合’的表象,也不会产生那么多矛盾了。”
“非常好!”教授称赞道,“周游已经能结合自己的经历理解这句话了。接下来,我们再聊聊第二句经典金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出自《金刚经·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蒋尘,你之前执着于‘必须拿到优秀员工奖’,最后因为没拿到而消沉,这就是‘有所住’,对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