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58章 课·英法历史差异与英国宗教改革—欧洲史专题~课新学期特讲

新学期第四堂欧洲史课,咱们聚焦英国,以法国为参照,拆解近现代英国历史的核心脉络。此前我们已梳理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与1848年革命,这三者是现代政治共同体的基石,而英国的发展路径与法国截然不同——从“宝剑与圣杯”(王权与教权)的关系,到议会选举制度,再到宗教改革后的困境,英国始终在矛盾中寻找平衡。

今天,我们就通过对比英法的教权博弈、议会差异,剖析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留下的“后遗症”,以及詹姆斯二世时期的继承危机如何催生光荣革命。课堂上会结合心理学、《易经》与哲学原理,用对话形式拆解复杂历史逻辑,最后留两道思考题,助力大家深化理解。

(课堂铃声落,和蔼教授抱着《企鹅欧洲史》与讲义走进教室,叶寒、秦易、许黑、蒋尘、周游早已坐定,笔记本上还贴着前几课的重点标签)

和蔼教授:同学们,前三节课咱们把法国从启蒙运动到1848年革命的脉络理清楚了,今天第四讲,咱们把目光转向英国。大家先回想一下,之前**国时,“宝剑与圣杯”(王权和教权)是什么关系?秦易,你先说说。

秦易:教授,我记得法国从查理曼大帝开始,就有“法国教会归国王管”的底子,后来腓力四世还搞了“阿维尼翁之囚”,教会一直跟教皇对着干,是天主教里的“逆子”!

和蔼教授:非常精准!那英国呢?许黑,你读材料时有没有注意英国教会的特点?

许黑:英国教会是教皇派传教士建的,离罗马远,还出过安瑟伦、贝克特两个宁可被杀也忠于教皇的大主教,是“乖宝宝”对吧?

和蔼教授:没错!这就造成了英法第一个核心差异——教权博弈的焦点不同。法国争“谁说了算”,一闹就是你死我活,比如高卢主义和越山派、天主教和胡格诺派,走的是极端路线;英国争“谁吃肉谁喝汤”,比如亨利八世搞宗教改革,核心是抢教会土地,这就容易找到平衡。

从《易经》“睽卦”来看,“睽,火泽睽,上火下泽,乖异不相济”,英法的教权矛盾都是“睽”,但法国是“睽而无合”,英国是“睽中有合”。再从哲学“矛盾论”说,法国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必须一方压倒另一方;英国是“非对抗性矛盾”,能通过利益分配调和。叶寒,你从心理学角度看,为什么英国能形成这种平衡?

叶寒:教授,我觉得是“利益共同体心理”!英国世俗精英不管信什么教,都能通过抢教会土地分好处,比如托马斯·克伦威尔说教会占1/3土地,大家有共同利益,就不会闹到你死我活;而法国教会依附国王,精英没好处可分,只能靠“争话语权”博弈,容易极端。

和蔼教授:太对了!接下来咱们看第二个差异——议会选举。法国是三级会议,教士、贵族、平民分开,平民里只有资产阶级能上桌,农民是“政治无效阶层”;英国是两院制,教士和贵族在上院,征税实权慢慢落到下院。周游,你发现材料里哪个细节最能体现两国选举频次的差异?

周游:教授,英国议会三四年开一次,伊丽莎白一世讨厌议会还开了13次,查理一世11年不开会,贵族都慌了,觉得“老爷不要我们了”;而法国三级会议400多年才开21次,大革命前175年都没开!

和蔼教授:这个细节抓得好!从心理学“惯例依赖”来看,英国400年的议会惯例已经成了精英的“心理安全区”,查理一世打破惯例,就触发了他们的焦虑;法国没这个惯例,精英对三级会议没依赖,自然不会因为不开会恐慌。再从哲学“制度演进论”说,英国的政治协商机制是400年慢慢积累的,比如1430年规定40先令地产才有投票权,而法国三级会议选代表“没章法”,制度没根基,这就是两国发展路径不同的关键。

蒋尘:教授,那亨利八世搞宗教改革,为什么说像“肉卡在嗓子里”?他不是把教会改成国教,自己当首领了吗?

和蔼教授:蒋尘这个问题问到了英国宗教改革的核心困境!亨利八世改革时,“主权理论”还没出现,他让国王当宗教首领,步子迈太大了。他的儿子爱德华六世偏新教,还笨,权臣趁机抢教会土地,1549年一年就有1%的英国人死在动乱里——这就是“改革超前于理论”的代价。

从哲学“实践与认识关系”来看,亨利八世的改革是“实践先走,认识滞后”,就像没学会走路先跑,必然摔跤。而后来的君主,比如玛丽女王,明明恨国教,却不敢清算,为什么?叶寒,你结合材料里的“40先令投票权”分析分析。

叶寒:因为世俗精英都参与了抢教会土地!要投票就得有40先令地产,不管是卖豆腐的还是乡绅,发了财就买地,自然不想被清算;而且国教认国王当首领,对王权也划算,所以玛丽只能忍着,这是“利益绑定”让她不敢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和蔼教授:没错!这就形成了爱德华六世后的英国政治逻辑——世俗精英怕清算,只要国王“左手打天主教,右手打新教”,不踏出国教圈子,不管偏高教会派还是低教会派都能接受。比如詹姆斯一世,聊教义是新教,做事是高教会派,还跟新教、天主教联姻,左右手互搏却不翻车,就是因为没出圈。

秦易:那查理一世和詹姆斯二世怎么翻车了?查理一世11年不开会,詹姆斯二世是因为生了儿子?

和蔼教授:秦易把两个关键节点都找到了!查理一世错在两点:一是11年不开会,不征税也不跟精英协商,打破了“利益共享”的惯例,得罪了精英;二是要把苏格兰新教改成国教,触了新教徒的底线,最后被精英和苏格兰人联手干掉。

詹姆斯二世的问题更复杂,得从他哥哥查理二世说起。查理二世跟路易十四约定恢复天主教,还拿了人家的钱,却搞不定议会——1672年他发《信教自由令》,想帮天主教徒,结果新教徒不买账,议会还逼他收回命令,搞了《核验法》,连詹姆斯二世的海军大臣都丢了官。这说明什么?从《易经》“节卦”来看,“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查理二世的操作“失节”,违背了议会与王权的平衡制度,自然失败。

许黑:教授,那辉格党和托利党是不是因为詹姆斯二世继位的问题分的派?辉格党想排除他,托利党想等?

和蔼教授:完全正确!查理二世没合法子嗣,詹姆斯二世是天主教徒,议会就分裂了:辉格党怕他恢复天主教,要搞《排除法案》;托利党觉得“君权神授”不能改,而且詹姆斯二世的女儿是国教徒,等他死了就行。这两派的斗争,让英国议会进入了党争时代——从哲学“阶级分化论”看,这其实是不同利益群体对“王权与教权边界”的分歧,辉格党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怕天主教影响贸易;托利党代表传统贵族,更看重君权传统。

蒋尘:那光荣革命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吗?材料里说因为詹姆斯二世生了儿子?

和蔼教授:这就是历史的有趣之处!1685年詹姆斯二世继位时51岁,议员们本来等着他死,让女儿玛丽继位,结果1688年他妻子生了个儿子——儿子是天主教徒,继承顺序还在女儿前面,议员们慌了,怕天主教永远掌权,才派代表去荷兰请玛丽和女婿威廉回来。

所以光荣革命的实质,不是“资产阶级闹革命”,而是“精英怕清算”的自保。1701年《继承法案》明确“不许天主教徒当国王”,才是这场革命的核心——从心理学“群体恐惧驱动”来看,精英怕詹姆斯二世清算抢来的教会土地,怕天主教恢复后自己利益受损,才推动了这场“不流血的革命”;从哲学“历史偶然与必然”说,詹姆斯二世生儿子是偶然,但“不许天主教掌权”是英国宗教改革后40年矛盾积累的必然结果。

和蔼教授:讲到这儿,咱们把第四讲的核心串一遍:英法的差异源于教权博弈焦点与议会制度的不同,英国靠“利益分配”找平衡,法国靠“话语权争夺”走极端;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因“超前于理论”留下困境,后续君主靠“不越国教圈子”维持稳定;查理一世和詹姆斯二世因打破“利益平衡”或“宗教底线”翻车,光荣革命本质是精英为保利益的自保。

最后,给大家留两道思考题,课后好好琢磨:

1. 结合《易经》“革卦”(“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与哲学“制度演进论”,分析英国光荣革命为什么是“不流血的革命”?对比法国大革命的暴力,为什么两国“变革方式”差异这么大?

2. 从心理学“利益共同体”和哲学“矛盾转化”角度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中“抢教会土地”的行为,原本是王权与教权的矛盾,为什么最后转化成了“世俗精英与宗教势力的利益绑定”?这种转化对英国后续政治发展有什么影响?

这节课我们用英法对比的视角解开了英国历史的“乱麻”,下节课咱们会深入分析光荣革命后英国的政治制度如何影响欧洲,甚至全球。觉得有收获的同学,别忘了给咱们的专题课点个赞,也跟身边同学推荐下,咱们一起把欧洲史的逻辑捋得更透,下期不见不散!

*^O^*——英法历史差异与英国宗教改革课堂内容总结

新学期第四堂欧洲史课,以法国为参照,深入剖析了近现代英国历史的核心脉络与关键矛盾,结合心理学、《易经》及哲学原理,清晰拆解了英国与法国在发展路径上的差异及英国宗教改革后的系列困境。

课程开篇先聚焦英法“宝剑与圣杯”(王权与教权)关系的核心差异。法国自查理曼大帝起便确立“法国教会由国王主导”的基因,腓力四世引发的“阿维尼翁之囚”更让法国教会成为天主教“逆子”,教权博弈焦点是“谁掌握话语权”,矛盾呈对抗性,如高卢主义与越山派、天主教与胡格诺派的冲突皆走向你死我活;英国教会由教皇传教士建立,且因地理距离较远,始终是教皇“乖宝宝”,还出过安瑟伦、贝克特等忠于教皇的大主教,教权博弈核心是“利益分配”,更易形成平衡,从《易经》“睽卦”看,法国是“睽而无合”,英国则“睽中有合”,哲学层面分别对应“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随后对比两国议会选举制度差异。法国实行三级会议,教士、贵族、平民分立,平民阶层中仅资产阶级能参与,农民属“政治无效阶层”,且400多年间仅召开21次,大革命前更是175年未召开,选代表无统一章法;英国为两院制,教士与贵族在上院,自爱德华三世起征税实权逐渐归下院,议会三四年召开一次成为400多年惯例,伊丽莎白一世虽讨厌议会仍召开13次,查理一世11年不开会便引发精英阶层“被抛弃”的焦虑。从心理学“惯例依赖”看,英国议会惯例成精英“心理安全区”,法国则因无此惯例缺乏制度根基;哲学“制度演进论”视角下,英国政治协商机制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如1430年明确40先令地产为投票权门槛,法国则无此渐进过程。

课程重点分析了英国宗教改革的困境。亨利八世将教会改为国教并自任最高宗教首领,因“主权理论”未出现,改革超前如“肉卡喉咙”,给继承者留下隐患。其子爱德华六世偏新教且智商偏低,权臣借其宗教倾向抢夺教会土地,1549年引发社会动荡致1%英国人死亡。此后君主多采取“消化矛盾”策略,玛丽女王虽恨国教却未清算,一是世俗精英因40先令投票权门槛,普遍参与过教会土地侵占,怕清算损害自身利益;二是国教尊国王为宗教首领,对王权有利。这形成英国政治逻辑:精英不要求国王信仰一致,只需其“左手打天主教、右手打新教”,不踏出国教圈子,如詹姆斯一世“聊教义是新教、做事是高教会派”仍能维持稳定。

最后解读詹姆斯二世时期的继承危机与光荣革命。查理二世与路易十四约定恢复天主教却无力推行,议会因詹姆斯二世(查理二世之弟,天主教徒)继位问题分裂为辉格党(主张《排除法案》,禁止天主教徒继位)与托利党(主张等待,因詹姆斯二世女儿为圣公会教徒)。1685年詹姆斯二世继位,1688年其妻子生下天主教儿子,改变继承顺序,议员恐慌,派代表请詹姆斯二世长女玛丽与女婿威廉(新教徒)继位,引发光荣革命。实则光荣革命非“资产阶级革命”,而是精英怕天主教恢复后遭清算的自保行为,1701年《继承法案》“不许天主教徒当英国国王”才是核心,心理学层面是“群体恐惧驱动”,哲学层面则是英国宗教改革后矛盾积累的必然结果(詹姆斯二世生子为偶然因素)。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