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53章 课·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吉伦特派溃败与雅各宾崛起的历史启示课

——课堂实录:吉伦特派的溃败与雅各宾崛起~理想与现实的致命博弈

各位同学上午好,今天我们要聊的这段历史,堪称法国大革命中最具戏剧性的转折——吉伦特派为何在掌权仅9个月后,就被更激进的雅各宾派赶下了台?这背后藏着的可不只是权力斗争,更是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的全面溃败,是政治智慧与人性弱点的激烈碰撞。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1792年。此时的法国刚经历了一场惊天巨变:8月10日,丹东率领无套裤汉攻占杜伊勒里宫,路十六被废黜;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宣告成立。而主导这个新政权的,正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吉伦特派。他们取代了之前易的斐扬派,看似站在了革命的风口浪尖,可谁也没想到,这风光背后早已危机四伏。

雅各宾俱乐部的“左化”是绕不开的背景。这个最初叫“宪法之友俱乐部”的政治团体,因为租用了多明我修道院(法语称“雅各宾”)而得名。一开始成员多是建制派,可随着巴黎公社这个掌握武装和基层组织的“反建制力量”崛起,政客们必须在“讨好俱乐部”和“拉拢公社”之间二选一。马拉靠煽动暴力、丹东靠街头动员,成了“叛逆宝宝”的代表,越来越多野心家效仿他们,雅各宾俱乐部也就越来越激进。当斐扬派的拉法耶特、西耶斯这些“乖宝宝”退出后,这里彻底成了激进派的天下。

吉伦特派上台后,本该稳住局面,可他们却一步步把自己逼上了绝路。他们曾支持马拉的“言论绝对自由”,上台后却反过来限制;为了巩固权力,竟让参与屠杀的丹东当司法部长;面对面包涨价、前线溃败的现实,他们不谈解决办法,反而沉迷于制定新宪法、推行教育改革。而雅各宾派则抓住机会,用“打击投机”“保障面包”的口号拉拢民心,最终在9个月内完成了对吉伦特派的颠覆。这段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理想与现实、原则与变通之间的永恒难题。

好了,背景一面完了,我们今天就通过这场权力更迭,聊聊背后的心理学、道家智慧和哲学原理。刘佳佳,你先说说,吉伦特派上台时的政治处境到底有多复杂?

刘佳佳:教授,我觉得他们就像“夹心饼干”。前面有雅各宾派在俱乐部里煽风点火,后面有巴黎公社的武装力量盯着,中间还有400多个摇摆不定的中间派议员。而且他们自己席位不到200,雅各宾派虽然更少,但团结啊!

教授:说得很对,这就是典型的“权力真空陷阱”。当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还没建立时,最容易出现这种“谁嗓门大谁占优”的局面。顾华,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下,为什么中间派议员不支持吉伦特派?

顾华:这可能和“认知失调”有关。吉伦特派之前说要“绝对言论自由”,后来又限制马拉;一边强调“理性治国”,一边搞普选让文盲投票,这种前后矛盾让中间派觉得他们不真诚。还有丹东屠杀事件后,吉伦特派不仅不追责,反而重用他,这就触发了“道德厌恶”心理——谁愿意支持一个和杀人犯合作的派系呢?

教授:非常精准!心理学上的“一致性原理”告诉我们,人们会本能排斥言行不一的对象。吉伦特派的“双标”让他们失去了中间派的信任,这是致命伤。廖泽涛,你注意到吉伦特派处理实际问题的方式有什么问题吗?

廖泽涛:他们太“飘”了!老百姓关心面包涨价,他们在谈教育改革;前线士兵缺粮少弹,孔多塞还在琢磨新宪法怎么写。就像顾衡老师说的,“用理念替面包”,完全不接地气。

教授:这正是道家说的“脱离实际”。《道德经》里讲“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国要顺应规律、关注细节,不能瞎折腾。吉伦特派沉迷于“理性治国”的宏大叙事,把现实问题当“细枝末节”,这不就是“舍本逐末”吗?小景云,你觉得雅各宾派为什么能抓住机会?

小景云:他们很懂“对症下药”。雅各宾派不说虚的,直接问“你们打击投机了吗?判处囤积者死刑了吗?”这些话精准戳中了老百姓的痛点。而且他们利用了吉伦特派的矛盾,比如拿普选和“理性”的冲突说事,让中间派觉得吉伦特派逻辑不自洽。

教授:对,这就是政治心理学中的“议题设置权”。雅各宾派把讨论焦点从“理想制度”拉回“现实利益”,占据了道德和现实的双重高地。陈一涵,你从哲学角度看,吉伦特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陈一涵:他们混淆了“应然”和“实然”。哲学上“应然”是“应该怎样”,“实然”是“实际怎样”。吉伦特派总想着建立“理性完美的共和国”,却无视老百姓“要吃饭、要安全”的实际需求。政治不是理念试验场,是“可能性的艺术”,他们没搞懂这个区别。

教授:总结得太到位了!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核心:没有现实根基的理想,终将沦为空中楼阁。吉伦特派的失败,本质上是“极端理想主义”的失败——他们把启蒙思想的“理性”绝对化,用抽象理念套现实问题,既没守住原则的底线(和丹东合作),又没学会灵活变通(解决民生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我们再深入分析几个关键节点。吉伦特派上台时,其实有机会团结中间派,但他们犯了三个致命错误:

第一,原则失守。为了权力和丹东这种手上沾血的人合作,让中间派觉得他们“为了上位不择手段”。心理学上这叫“道德妥协的连锁反应”,一次妥协就会让公信力持续崩塌。

第二,脱离群众。道家讲“民为邦本”,可吉伦特派把老百姓当“需要被理性改造的对象”,不是“需要被尊重的主体”。他们搞普选本想争取支持,却又鄙视文盲选民,这种矛盾暴露了他们的精英傲慢。

第三,认知僵化。他们陷入了哲学上的“理性独断论”,认为只要制度“符合理性”,问题自然解决。可现实是,制度落地需要土壤,老百姓不会靠“理性”填饱肚子。

反观雅各宾派,他们虽然后来走向了恐怖统治,但初期的策略确实精准:

- 用“具体诉求”替代“抽象理念”,抓住心理学的“即时满足效应”;

- 用“道德批判”攻击对手,利用“群体情绪共鸣”拉拢中间派;

- 用“行动果断”对比吉伦特派的“犹豫不决”,建立“能办事”的形象。

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不是肯定雅各宾的激进,而是要从吉伦特派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理想主义者掌权后,最危险的就是“用理念过滤现实”。他们总觉得“等我们建立了完美制度,问题就都解决了”,却忘了老百姓活在当下,等不起你的“完美制度”。

心理学上的“群体极化”也在这段历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雅各宾俱乐部因为不断有人比谁更激进(否则会被视为“不够革命”),导致整个团体越来越左;而吉伦特派在内部争论“理性是否纯粹”,却没人关心街头的实际诉求。这两种极化,最终让温和力量失去了生存空间。

道家的“阴阳平衡”智慧在这里也很适用。理想与现实、原则与变通、精英与民众,就像阴与阳,缺一不可。吉伦特派只重“阳”(理性、理想),忽视“阴”(现实、需求),自然会失衡崩塌。

哲学上,这涉及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裂。吉伦特派有“建立共和”的价值理性,却缺乏实现它的工具理性(解决面包问题、团结中间派的方法)。就像韦伯说的,“只知道‘应该如此’,却不知道‘如何做到’,不是真正的理性”。

我们再回头看吉伦特派制定宪法的闹剧:750人的议会里,他们连宪法都推不下去,因为雅各宾派反对,中间派看热闹。一个政权连基本**都立不起来,合法性自然荡然无存。这告诉我们:政治的核心是“共识”,不是“真理”。你觉得再完美的制度,得不到足够支持就是废纸。

总结一下,吉伦特派的溃败给我们的启示是:

1. 守住底线,拒绝致命妥协:和丹东合作看似“权宜之计”,实则埋下了信任危机的种子;

2. 关注现实,别让理想变成空话:老百姓的需求是“面包”不是“宪法”,解决不了吃饭问题,再美的理念也没人信;

3. 平衡理性与弹性:理性是方向,但要学会用现实手段抵达目标,别做“只会画蓝图不会盖房子”的建筑师。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吉伦特派的故事,在今天依然有警示意义:无论是治国还是做项目,搞社团还是办企业,都要警惕“吉伦特派陷阱”——别让理想主义的光环,遮住了现实问题的阴影;别让对“完美”的追求,变成了逃避“当下”的借口。

最后,给大家留几个思考题:

1. 如果你是吉伦特派的领袖,面对面包涨价和前线溃败,会先解决哪个问题?为什么?

2. 结合道家“顺势而为”的思想,吉伦特派应该如何调整策略才能争取中间派支持?

3. 从“应然与实然”的哲学角度,分析为什么“绝对理性”在政治中会失效?

希望大家课后能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这段历史,下次课我们继续聊雅各宾派掌权后的恐怖统治,看看他们又是如何重蹈覆辙的。觉得今天内容有收获的同学,别忘了给这堂历史课点个赞,也可以在评论区说说你对吉伦特派的看法,催更下一期哦!

★——课堂总结:吉伦特派溃败背后的心理学密码

本节课围绕“吉伦特派为何没能阻止雅各宾崛起”展开深度剖析,通过历史细节与心理学原理的交叉解读,揭示了这场权力更迭背后的人性规律与群体逻辑。吉伦特派在掌权仅9个月后的迅速溃败,不仅是政治策略的失败,更是对群体心理规律的漠视与违背。

一、认知失调:信任崩塌的心理根源

吉伦特派的“双标行为”直接触发了中间派的认知失调。上台前,他们高举“绝对言论自由”旗帜,支持马拉的激进言论;掌权后却以“煽动暴力”为由限制马拉,这种前后矛盾的态度让中间派产生了“信念冲突”。心理学中,认知失调指个体因言行不一而产生的心理不适,为消除这种不适,人们会本能疏远引发冲突的对象。吉伦特派在“普选制度”上的矛盾更凸显了这一点:他们既主张“理性治国”,又推行让文盲参与的普选,这种逻辑不自洽让中间派认定其“虚伪”,最终失去了关键的摇摆票支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二、道德妥协的连锁反应:群体信任的多米诺骨牌

吉伦特派与丹东的合作堪称“致命妥协”。丹东参与9月屠杀后,吉伦特派不仅未追责,反而任命其为司法部长,这种“权力优先于道德”的选择触发了群体的“道德厌恶”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对“道德污点”的容忍度极低,一次重大道德妥协就会引发信任的连锁崩塌。中间派议员将吉伦特派的行为解读为“为掌权不择手段”,这种负面标签一旦形成,便会泛化到对其所有政策的怀疑——即便吉伦特派提出合理改革,也会被认为“别有用心”。

三、群体极化:激进与僵化的双向失控

雅各宾俱乐部的“左化”与吉伦特派的“精英化”,本质上是群体极化的两种表现。雅各宾派中,成员为证明“革命纯度”不断升级激进言论,形成“比谁更左”的竞争,这符合心理学中“群体极化效应”——群体讨论往往会让成员观点比个体独处时更极端。而吉伦特派则陷入“精英圈层极化”,他们在小圈子里反复强化“理性至上”的理念,对街头诉求视而不见,最终与民众彻底脱节。两种极化让温和声音失去生存空间,将政治推向非此即彼的极端。

四、议题设置权的丧失:情绪共鸣的致命缺口

雅各宾派成功夺取了议题设置权,将讨论焦点锁定在“面包价格”“食品投机”等民生问题上,精准击中民众的“生存焦虑”;而吉伦特派沉迷于“宪法制定”“教育改革”等抽象议题,脱离了民众的即时需求。心理学中的“情绪共鸣原理”显示,群体更易被具体、切身的利益诉求动员,而非遥远的理想蓝图。吉伦特派用“理念代替面包”的做法,让民众产生“被忽视感”,这为雅各宾派的煽动提供了情绪土壤。

五、核心启示:政治中的心理规律不可违

吉伦特派的失败证明:政治不仅是理念的博弈,更是心理的较量。忽视认知失调会失去信任,纵容道德妥协将摧毁根基,放任群体极化会撕裂共识,丧失议题设置权则会失去民心。无论是治国还是群体管理,都需遵循“心理适配原则”——既要保持原则的一致性,又要回应群体的真实需求,在理想与现实间找到心理平衡点,避免陷入“理念悬浮”的致命陷阱。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分析雅各宾派如何利用群体心理走向恐怖统治,探讨极端情绪的失控机制。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