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什么!王妃她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192章 栽下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

回到潮阳后,林建邦检讨了一下自己之前的思路,他发现自己存在两个认识上的误区。

一个是对岭南的误区,一提起岭南番州就狭隘的以为是现代的广东。其实不是,这时候的两广琼云还没有分开,地理范围上来说还是相当辽阔的。

第二个就是对蛮夷之地存在观念上的误解,被第一印象带偏了。

刚到岭南之后看见的就是以物换物,到了潮阳看见县衙都破烂不堪,便以为整个岭南只有零星的地方政治清明,其他地区还都存在尚未教化的情况。

但大瀛天朝给林建邦提了一个醒,岭南之前可是有独立的政权存在。

林建邦清楚的记得广东可是出过一个着名的南越王古墓,出土的文物也是极为丰富,足以见得早在西汉时期,岭南这片土地上就出现过繁荣的场景。

这说明潮州这一片穷,不代表整个番州就都很穷。

一定还有很多世家大族存在,只是因为交通等方面的原因隔绝了岭南和外界的交流,加上一些文人骚客的夸张,导致了世人对岭南的印象还停留在蛮荒时代。

所以林建邦打算换个思路,之前光想着让薛景荣开发岭南到湘赣这一带的商路,却忘记了其实在岭南本土上就存在很大的市场。

同时林建邦想到了程家的影响,之前他把程家看的太重了,光想着一味地压制。

其实堵不如疏,与其压制,不如让岭南其他坐地户的势力进入潮州,相互均衡一下,程家势力势必就会缩水。

光靠招引难民,没有个几十年的发展,削弱不了多少程家的影响。

换个方向思考问题,很多事情就明朗很多。比如潮州书院的问题,不想让程氏插手,可以从其他地方招人啊。

要从岭南外面招人还费点劲,人家一听要去岭南,不是活不下去了,谁愿意去流放地谋生。

但是从番州本土招人就很容易了,都是一个地方的,只要这边风景独好,当然都愿意过来。

所以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吸引番州其他地方的人来潮州发展。

道理很简单,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林建邦想起现代的时候,一些乡镇政府勾引自己去投资的手段。

首先就是宣传,但这是古代,他总不能让人扯个横幅到处发宣传单吧。

而且古人也不讲究旅游,青山绿水也没啥吸引力。

林建邦想的脑袋都涨了,随口跟林希提了一嘴。

林希摆摆手,问题不大,想想五常大米,想想贵州茅台,再想想西湖龙井和金华火腿。

林建邦脑子还是有些乱,“闺女啊,潮汕最出名的就是牛肉丸,这时代,吃牛肉犯法啊!”

林希眨眨眼睛,“爹啊,我说的不是地方特产,我说的是你喝茅台,肯定会把贵州两个字挂在嘴边,吃大米就想到五常。

这时代的人有很多连府城在哪都没去过,他们更不会知道自己家乡外面有个地方叫潮州,也不会知道潮州府里有个爱民如子的林知府。”

林建邦被猝不及防的赞赏逗乐了,不过林希的意思他也听明白了。

就是让某一个东西带着潮州两个字流出去,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久而久之,潮州也就出了名。

林建邦被闺女这么一提点,思如泉涌。

先是自己躲在潮阳县衙的后宅捅咕了几天,把肥皂捅咕出来了。

把肥皂的方子交给薛景荣,让他安排生产,肥皂的模具统一印上潮州字样。

然后就是去瓷窑那边,让老君长再找一些僚人下山,再开两个窑厂。

这回不烧瓷器了,改回更简单成本更低的砂锅。

僚人治陶很有一套,烧制砂锅对于他们来讲就跟小孩玩泥巴一样简单。而且僚人烧制的砂锅质量特别好,他们更善于掌握火候。

瓷器对于普通农户来讲还是太高端了,物美价廉的潮州砂锅更有性价比。

单有肥皂和砂锅还不够,林建邦又让人烧制了很多带有潮州海味四个字的瓷罐,用来装高档的海产品。

林建邦想过了,要开拓岭南市场的同时,也不要放弃湘赣一带的商路。

之前薛景荣打的都是许家商号的名头,林建邦让他以后都换成潮州名号。

潮州鱼松,潮州鱿鱼丝,潮州海味,潮州瓷器,潮州砂锅,潮州肥皂。

不过白糖、菜籽油和辣椒可不敢挂上潮州名号,那等于亮了明灯,招人来抢呢。

白糖和菜籽油林建邦不管铜钱商号是怎么推广的,他只管生产,生产出来之后就让铜钱商号的人自己去拉货。

但是辣椒,林建邦可是紧紧的攥在手里,因为这钱赚的实在是太容易了。

他拿出来的种子都是朝天椒,水分不大,五斤鲜辣椒就能出一斤辣椒面。

从百姓手里收回来八千斤鲜辣椒,五文钱一斤,一共才花了四十两。

工费运费加在一起差不多一百多两,二十文一两的价格往外卖。

一千六百斤的辣椒面,卖了五百两,净赚三百多两,堪称暴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什么!王妃她全家都是穿来的请大家收藏:()什么!王妃她全家都是穿来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还只是因为第一茬培育的辣椒苗太少的原因,以后每年能收五茬,那利润可就是成几何倍数增长。

工序也不复杂,晒干,挑种,剪碎就可以了,而且辣椒不比白糖和素油,不是必不可少的调味。

放出去也不用担心会被觊觎,傻子才会拱手让人呢。

除了自家生意,林建邦有心招凤凰,单靠宣传是不够的,还是得栽下梧桐树。

安顿好潮阳的事情之后,林建邦带着人返回了海阳,化身成了基建狂魔。

夏收刚过,钱粮丰余。

林建邦回到海阳的第一件事就召开大型会议,程乡县令程元舟,同知兼海阳县令于德长,通判符爻、兵马指挥曹金勇,还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主事全部参加。

林建邦等人都到齐了之后,直接扔了一个重磅炸弹出来,他要征调徭役。

衡量一方百姓是否安居乐业的标准就是省徭役,薄赋敛,劝农桑。

一般没有大型军事活动,地方官员很少征调徭役,征调徭役就象征着官员苛严百姓。

而林建邦要征调徭役的范围实在是太广了,要求全潮州府内,所有二十岁以上到四十岁的成年男子全部出役。

这让程元舟和曹金勇一度怀疑,林知府之前的举动不是在为民谋利,而是暗自筹划什么造反谋逆的大事。

林建邦不怕背上鱼肉百姓的骂名,坚持征调徭役,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军户,只要是成年男子全部出役。

家中没有成年男子的,也必须出个老妇,去给力役运粮做饭。

而林建邦要这么多劳动力干什么呢,清河道,挖沟渠,开山劈石,修路架桥。

百姓一开始很抗拒,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是所有人对徭役的印象。

但等到真正干工之后,才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没日没夜地干活,吃不饱饭,被酷吏抽打压榨,最后活活累死的场景。

林建邦对待徭役就像当初对待潮阳的流民一样,每日只规定干工的任务,干完之后就可以去领饭。

徭役的伙食同样是混着鱼肉、青菜和糙米煮成很粘稠的粥饭,这样的伙食就是放在自己家里也不常见。

有的时候还能喝到大骨熬的浓汤,荤腥味足足的,香死个人了。

有很多家里,没到二十的壮小伙子,为了那一口荤腥甚至谎报年纪参加徭役。

林建邦沿着潮州周边三个方向修建官道,北连赣州,西通循州,就连和漳州相隔的大山,也是从山脚处一点点往上开拓。

巨石劈开修石阶,砍伐树木建凉亭。大到官道,小到乡间小道,全都砂石垫底,红泥夯实。

除此之外,恶溪、榕江、练江三大水系上面建桥七十余座,各大小江河附近建水库十二座,沟渠四百条,灌溉风车三百多架。

沿潮阳海边修建正规码头、石灯了望塔,了望塔上面还安置了相风乌和测风旗。

在海阳、潮阳两个县城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建一处钟楼,钟楼下面还有一处日晷。

三个月的大兴土木,让整个潮州焕然一新。

这天有一个老头,骑着一头小毛驴,慢慢悠悠的进了海阳城。

城门口的士兵站的溜直,老头有些发怵的从毛驴上下来,犹犹豫豫的上面询问要交多少进城费。

士兵没有回答,只是让老头出示一下自己的户籍文书。

老头嘚嘚瑟瑟的掏出一份户籍,士兵拿过来一看从荆州来的,立刻站直,然后露出不太洁白的八颗牙齿,中气十足的说道,“海阳百姓欢迎您!”

老头更怕了,有点想跑,士兵急忙拦下,微微鞠躬,“请问你来海阳是要做什么呢?”

老头老老实实的回答道,“我来寻亲,我家的兄弟三十年前逃荒的时候走散了,前段时间突然给我们来信,说在这里,我来寻寻他们。”

士兵又问,“那你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吗?要不要我找人带你去?”

老头荣宠若惊,急忙摇头,“我自己问问路就行了,这么老远,都是我自己一路问过来的。”

士兵也没有强求,摆了一个请的手势,老头牵着毛驴走进了城门。

进了城之后,老头有些傻眼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流放之地?

这县城也太繁华了吧,都是青石板路,街道两旁店肆林立,红砖绿瓦的楼阁飞檐。

街头巷尾的人们忙忙碌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很快,老头就发现这个县城里很怪,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圆圆的大木桶,大木桶的旁边还挂着一个麻袋和一把大扫把。

街道很宽,但马车跟行人不能走在同一条道上。

老头识字,他看见在每个街道口都立了一个牌子,指向不同方向,原来这个县城里每条道路都有不同名字。

老头还在牌子上面看见茅厕两个字,一时间来了兴趣,谁这么会取名字,怎么会有一条路叫茅厕。

跟着木牌上的指示走过去,发现原来是一个真的茅厕。

这茅厕还挺有意思的,左面的门上画了一个男娃娃,右边的门上画了一个女娃娃,还怪喜庆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什么!王妃她全家都是穿来的请大家收藏:()什么!王妃她全家都是穿来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老头看了热闹又返回了街道上,刚走在街道上就被人拦住了。

原来是他牵的毛驴拉粪蛋了,拦下他的人让他把粪蛋捡起来,要不装进麻袋里,要不自己拿回家,但一定要拿大扫把打扫干净。

老头到这才明白街道上的那些大木桶是干什么用的。

可是老头很快又糊涂了,因为在街边他又看见了一个细细高高的木桶,这个木桶还刷着绿漆。

老头好奇问了街边的商贩,商贩告诉他这是可以给外面的亲人寄书信的地方。

只要写好,封好口,就可以寄走了,不要钱。

老头不相信,商贩笑了,试试就知道了。

老头又问,那要是不识字呢?那就去县衙,有人免费帮你写。

老头连忙摆摆手,小老百姓的,谁敢跑那吃人的县衙。

商贩又笑了,骄傲的跟老头说咱们潮州来了一个林知府,那可是天大的好官。

他们潮州人现在最愿意去的地方就是县衙了。

老头疑惑不解,上县衙干啥去?

能干的事情可多了,去看看哪里有招工的,想买房置地,想娶媳妇,找女婿的,都可以去。

老头觉着商贩在吹牛,官老爷有那么闲吗?还帮你找媳妇?

找媳妇算啥,商贩见老头不信自己的话,东西也不卖了。

拉着老头坐下来给老头讲他们这里的官爷有多好,家里生孩子了,拿个红鸡蛋到衙门去,官老爷就是再忙,也会耐下性子给你家孩子取一个像样的名字。

他们这个县城里有一处善堂,那可是他们林知府的夫人办的。这家里的女娃,嫁没嫁人的都可以去学东西。

知府夫人不仅教她们识文算账,还教女红厨艺,学好了还能去作坊里上工,一个月能赚好几十文钱呢。

到了农忙的时候,官老爷还会把县里的大黄牛送到村子里,可以挨家轮着用。

大黄牛也不要钱?

不要啊,但是得给县衙里的大黄牛伺候好了,要是病了死了,下次就再也不借了。

那你们这里的赋税很高吧?这县衙里干什么都不要钱,官老爷吃什么喝什么啊?

没觉着怎么高啊,我们这里日头多,天暖和,一年到头,能种两三茬庄稼呢。

但是官老爷只按一茬的收,春夏两季的收成都是我们自己的。

除了粮食,地里额外种的那些,官老爷还倒给我们钱收呢。

老头买了商贩一个竹枕,还挺便宜的,才十文钱一个,做工也细致,周边还用布条包上。

然后牵着自己的小毛驴,慢慢出了城。

喜欢什么!王妃她全家都是穿来的请大家收藏:()什么!王妃她全家都是穿来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