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 > 第432章 家祭无忘告乃翁

捷报传回,临安朝廷与光复区皆为之沸腾。

杨元帅三个字,更是已被人视若神明!

事务既毕,杨过不再停留,留下必要的守备力量后,便率领神武新军主力,浩浩荡荡,回师汴梁。

重回这座千年古都,气氛又与离去时不同。

战争的痕迹已被迅速清理,市井愈发繁荣,一种作为帝国核心的自信与气象,正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中复苏。

更让杨过略感意外的是,他刚入帅府,便收到了来自临安,以皇帝宋理宗和枢密使贾似道联名发出的紧急公文。

公文内容并非催促他继续进军,亦非关于封赏,那些早已在流程之中,而是一件关乎礼与情的大事。

公文中心思想明确:陛下与朝廷有感于中原光复,北地尽归,此乃列祖列宗庇佑,亦是天下汉民百年夙愿得偿。

昔年,放翁先生陆游临终有诗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其志可哀,其情可悯。

如今,王师已定中原,乃至燕云、辽东,功业远超放翁所期。

此等盛事,岂可不告慰先贤于九泉?

因此,陛下决意,顺应民心天意,欲迁都回汴梁,重振华夏正统。

待迁都事毕,朝廷将举行盛大典礼,陛下将亲率文武百官,为陆游建立庙宇,届时祭告此旷世功业,以完先贤遗志,以彰今日之盛!

看着这封文辞恳切,甚至带着几分激动与迫不及待的公文,杨过执信良久,默然不语。

他深邃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数百年前,那个在风雨飘摇的南宋初期,一生力主抗金、屡遭贬黜,却至死不忘收复之志的苍老身影,听到了那首悲壮与希望交织的《示儿》。

一股难以言喻的,混合着历史厚重感、文明传承使命感以及一种独特浪漫情怀的波澜,在他心中缓缓荡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杨过低低吟诵着这句早已刻入每个汉家儿郎骨髓的诗句。

在他所知的另一段历史轨迹中,陆游的这个遗愿,终南宋一朝,也未能实现。

孤悬江南的朝廷,最终在崖山的海战中,随着陆秀夫负帝蹈海,悲壮地画上了句号。

那告乃翁的希望,是国破家亡的惨痛。

直到另一个崛起于微末的豪杰,朱元璋挥师北伐,将蒙元逐回漠北,重建大一统的汉家江山。

那才是真正的王师北定中原日。

只是,不知那位明太祖,在登临紫禁之巅,俯瞰他打下的万里江山时,可曾想起过数百年前,那位在江南烟雨中留下绝笔的诗人?

可曾派人去墓前祭告,完成了这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或许有,或许无。

历史的长河波涛汹涌,淹没了太多细节。

但在此刻,在这个因他杨过而彻底改变的历史节点上,这一幕即将发生。

由大宋的皇帝,率领光复故土的文武百官,亲自去祭告大宋的诗人。

这不是政治作秀,这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认同,是跨越生死的精神共鸣,是独属于中国人的,一种深沉而极致的浪漫。

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学?

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交织。

是个人命运与家国天下紧密相连的宿命感。

是前人栽树、未得乘凉,而后人终在树下得享清凉时,对前驱者的深切缅怀与告慰。

杨过并非多愁善感之人,他心硬如铁,智深似海。

但此刻,这股源自文明根脉的强烈情感冲击,让他这颗历经天下、早已波澜不惊的心,也不由得生出万千感慨。

他仿佛站在了时空的交汇点上,一手拉着那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残梦,一手开创着眼前这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崭新纪元。

这种浪漫,超越了儿女情长,超越了功名利禄,直抵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潮,取过纸笔,略一思忖,便给宋理宗回信。

信中,他首先肯定了陛下此举的深远意义,称之为:上应天命,下顺民心,足以告慰先贤,激励来者。

随后,他表示自己已在汴梁,将全力确保迁都事宜顺利,并整饬军政,静候圣驾。

最后,他郑重承诺,待陛下迁都汴梁,他必亲自陪同,参与祭告陆放翁之大典,共同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笔墨落下,杨过心中已有了新的计较。

迁都汴梁,祭拜陆游,这不仅仅是仪式,更是一个强大的信号。

一个新时代,真的来临了。

他需要利用好这一切,进一步凝聚人心,巩固权力,同时,也要开始着手规划,如何应对西方即将因忽必烈西征而引发的巨大变局。

汴梁的秋色,似乎因为这份即将到来的、充满浪漫与厚重感的仪式,而变得更加深邃与动人起来。

......

汴梁的秋日,天高云淡,金风送爽。

这座刚刚重新成为帝国都城不过数月的古城,处处洋溢着一种近乎新生的活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请大家收藏:()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街巷拓宽,宫城修缮,虽不及临安的精致婉约,却自有一股历经沧桑后重归正统的磅礴大气。

市井喧嚣,车马粼粼,南迁而来的朝廷官员、商贾百姓与北地归附的士民混杂一处,共同构筑着这中兴盛世的雏形。

然而,在这片日渐繁华的景象之下,一股深沉而肃穆的情感暗流,正在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光复区内涌动。

那便是对百年前一位诗人遗志的回应,一场酝酿已久、牵动举国上下的精神盛典:祭告放翁。

昔年,陆游临终《示儿》,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道尽了南宋一代乃至数代汉家儿郎的毕生憾恨与不屈期盼。

这早已不仅是一首诗的遗愿,更凝结成了一个民族沉甸甸的精神符号。

如今,王师不仅北定中原,更拓土千里,远迈汉唐,这迟来了百年的告乃翁,岂能不行?

不行,则天理难容,人心难安!

在杨过的默许与推动下,由宋理宗赵昀亲自下诏,贾似道全力操办,于汴梁城内择一风水上佳、意义特殊之地,兴建告翁祠,并非寻常寺庙,而是一座集纪念、祭祀、彰显功业于一体的专祠。

祠庙修建期间,民间自发捐款捐物者络绎不绝,许多士子文人更是主动前来,义务参与碑文撰写、礼仪制定,其热情之高,可见此事在民心中的分量。

这一日,吉时已到。

新建的告翁祠坐落于汴梁旧皇城附近,规制宏敞,气象肃穆。

青砖灰瓦,飞檐斗拱,虽不追求金碧辉煌,却自有一股庄重典雅的气度。

祠前广场以青石铺就,可容数千人。

此刻,广场之上,旌旗招展,仪仗森列。身着隆重祭服的文武百官,按品阶序列分明,肃然静立。祠门正上方,悬挂着宋理宗御笔亲书的告翁祠金匾,在秋阳下熠熠生辉。

祠内正殿,供奉着陆游的木质雕像,并非垂暮老朽之态,而是按其壮年时意气风发、心怀天下的形象雕琢,手持书卷,目光炯炯,遥望北方。

雕像前,香案、祭品、礼器一应俱全,烟火缭绕,更添神圣之感。

辰时正,钟鼓齐鸣,乐声大作。

全副銮驾,自临时皇宫缓缓行来。天下兵马大元帅杨过,并未身着戎装,而是一身玄色蟒袍,玉带束腰,与同样身着隆重冕服的宋理宗赵昀,并辔而行。

虽于礼制略有不合,但此刻无人敢置喙。

宋理宗面色激动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潮红,那是内心澎湃难以自抑的体现。

他侧首看向身旁神色平静,目光却深邃如海的杨过,心中那份依赖与与有荣焉之感,达到了顶点。

他很清楚自己有几两的本事,能有今日,当真是全靠杨过。

若是靠他自己,大宋只怕永远也不可能还于旧都了!

銮驾至祠前广场,杨过与宋理宗先后下马车。

文武百官、在场军民众皆跪伏在地,山呼万岁、元帅。

声浪震天,直冲云霄。

杨过微微抬手,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那告翁祠的匾额之上,心中亦是感慨万千。

他比在场任何人都更深刻地理解陆游那句诗的悲壮与无奈,也更清晰地知道,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这份遗志直至南宋覆灭也未能实现。

而如今,他亲手改写了这一切。这种亲手弥补历史遗憾,完成文明接力的感觉,让他素来冷静的心湖,也泛起了层层涟漪。

宋理宗在杨过的示意下,深吸一口气,努力挺直因长期被酒色掏空,而有些佝偻的身躯,率先步入了祠堂正殿。杨过紧随其后,文武百官按序跟随入内。

殿内,香烟袅袅,气氛庄严肃穆。

礼官高声唱喏,祭祀大典正式开始。

首先是迎神、奠帛、献爵,一切依古礼进行,一丝不苟。乐工奏响典雅中和的乐章,仿佛在沟通天地,告慰先灵。

随后,便是最重要的环节,宣读祭文。

这篇祭文由朝中几位饱学鸿儒共同斟酌,数易其稿,最终由宋理宗亲自审定。

此刻,由礼部尚书亲自高声诵读。

祭文骈四俪六,文采斐然,先是追述陆游生平志业,赞其“忠愤之气,郁结于中,发为诗文,泣鬼神而贯日月”,继而详述自蒙元南侵以来,神州陆沉,中原板荡的百年苦难,以及“幸赖天佑,降我蒙戎”。

这里明确指向杨过——如何“运筹帷幄,智勇天锡”,如何“造神兵利器,摧枯拉朽”,如何“光复故土,远迈汉唐”的赫赫功业。

当念到“今者,王师北定,非止中原,燕云重光,辽东归附,西域再通,大理来朝,版图之广,旷古未有”时,殿内殿外,所有听闻之人,无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许多老臣,如文云孙这般年轻将领,甚至一些旁观的汴梁父老,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不仅仅是胜利的宣告,更是对百年屈辱的彻底洗刷!

祭文最后,声调转为高昂而深情:“放翁有灵,其在九天!昔日遗志,今朝得偿!谨以华夏重光之盛,告慰先生于泉下!伏惟尚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请大家收藏:()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伏惟尚飨!”

殿内百官齐声应和,声震屋瓦。

祭文宣读完毕,宋理宗赵昀,在杨过的目光示意下,上前一步,亲自执起御案上的酒爵,缓步走到陆游雕像前,将爵中清酒缓缓酹于地上,声音带着激动与哽咽。

他高声道:“放翁先生!朕……朕与天下臣民,今日告祭先生!王师已定中原,乃至更远!先生可以瞑目矣!”

话音落下,宋理宗自己已是老泪纵横。

他这皇帝做得憋屈,前半生沉溺享乐,后半生碌碌无为。

但在此刻,作为赵宋官家的代表,亲自完成这告乃翁的仪式,他内心深处那属于赵氏子孙、属于汉家天子的一丝血脉与尊严,似乎也被唤醒,与这举国上下磅礴的民族情感融为了一体。

紧接着,杨过迈步上前。他没有言语,只是肃立在陆游雕像前,深深一揖。

他身姿挺拔如松,这一揖,却仿佛承载了千钧重量。没有繁文缛节,没有激昂陈词,但所有人都能从这沉默的一揖中,感受到那份超越言语的敬意、告慰与承诺。

他不仅收复了土地,更接续了那几乎断裂的文脉与国魂。

随着杨过这一揖,仪式达到了最**。

“告翁!”

“放翁——英灵永安!”

“大宋——万岁!”

不知是谁先喊出了第一声,随即,殿内殿外,文武百官,戍卫将士,乃至被允许在广场外围观的汴梁百姓,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呼喊起来。

起初还有些杂乱,很快便汇成了整齐划一、震天动地的声浪。

这声浪如同积蓄了百年的洪流,冲破了所有的压抑与束缚,在汴梁城的上空回荡,激荡着每个人的心灵。

许多白发苍苍的老者,朝着祠堂方向跪拜下去,以头抢地,泣不成声。

他们中,或许有人祖上便是从北方南迁,一生颠沛流离,终于在有生之年看到了故土回归。

或许有人自幼便听着父辈讲述陆游的诗句,那北定中原的梦想,早已刻入骨髓。

今日,这梦想以如此辉煌的方式实现,怎能不让他们激动欲狂?

喜欢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请大家收藏:()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