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社会万象 > 第24章 大寒

社会万象 第24章 大寒

作者:叶枫FiyHqy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0-24 07:57:58 来源:全本小说网

大寒时节,民间流传着“寒婆婆验年成”的野史趣闻。相传每年大寒夜,掌管冬春交替的“寒婆婆”会化作老妪,悄悄潜入村落查看人间冷暖。若见哪家烟囱未熄、灯火长明,便知此户人心热善,会在其院角撒下一把“暖春种”;若遇门户紧闭、悄无声息的人家,则会取冰棱置于门槛,警示来年春寒偏长。

旧时江南有农户为迎寒婆婆,会在大寒日将糯米粉蒸成“寒团”,捏成刺猬、元宝模样,摆在窗台上。孩童们则爱唱:“寒婆婆,吃块糕,明春送咱满仓苗。”有一年大寒雪深三尺,苏州城外有个卖炭翁起早赶市,忽见雪地有串三寸金莲脚印,直往城隍庙方向去。他好奇跟随,却见脚印在庙前老槐树下消失,树洞里留着半块咬过的寒团,糕屑上还沾着几根银丝般的冰碴。后来那树洞竟长出一株腊梅,寒冬腊月开得比别处早半月,村民都说这是寒婆婆显灵,护佑炭翁家来年添了个胖小子。

至今江浙一带仍有大寒夜“煎香药”的习俗,说寒婆婆会循着药香来给孩童“压岁寒”,只要在枕边放片干姜,夜里就不会被“寒虫”咬(指冻伤)。老人们还讲,大寒若响雷,是寒婆婆在剪冰龙,“雷打大寒头,二月雨不休”,那便是她老人家失手剪破了天河,得等到惊蛰才能补好呢。

北方的大寒,窗玻璃早结了层冰花,像谁用指尖蘸着霜花画了片森林。屋里暖气片烧得发烫,阿妈正把包好的白菜猪肉饺子下进沸水,白雾裹着面香漫过窗台。男人披着厚棉袄蹲在院角,往煤炉里添块蜂窝煤,橘红火苗舔着炉壁,映得他鼻尖发红。午后日头斜斜照进堂屋,老人们搬藤椅凑在暖气片旁,剥着冻得硬邦邦的糖炒栗子,说“大寒吃饺,不冻耳朵”,脚边的猫蜷成毛球,尾巴尖偶尔扫过暖气管,惊起一阵细碎的颤音。

南方的清晨却浸在湿冷里,晨雾像块浸了水的棉絮,把青瓦白墙裹得发潮。阿婆端出瓷碗,里头卧着圆滚滚的黑芝麻汤圆,汤面上漂着几粒枸杞,“冬至馄饨大寒团,吃了暖一冬”。堂屋正中摆着黄铜炭火盆,炭块烧得噼啪响,阿公把晒干的陈皮、生姜扔进陶壶,煮得满室都是辛香,喝一口,暖意从喉咙直淌到脚底。傍晚雾散些,巷口花市就热闹起来,水仙、腊梅挤在竹筐里,沾着细碎的水珠,穿薄棉袄的姑娘们挑着花枝,袖口露出的手腕冻得发红,却笑得眼睛弯弯——再过几日就是年,这湿冷里,早藏着春的影子了。

大寒时节,中国南北农田水利的景象宛如两幅截然不同的画卷。北方的田野早已被冰雪覆盖,水利工作多是“守”字当头。在华北平原,冻得坚硬的水渠边,村民们正用铁镐敲碎渠面的冰层,查看冰层下是否有裂缝——这是为了开春融雪时,渠水能顺畅流淌不渗漏。水库边,有人踩着积雪加固堤坝,雪沫子被北风卷着打在脸上,他们哈着白气念叨:“冰层得有半尺厚,开春化冻慢,得把闸门检修好,别耽误了春灌。”田埂上的机井被厚实的草帘裹着,井口盖着棉垫,生怕冻裂了泵管,那是来年浇地的“命根子”。

而南方的田野却透着几分生机,水利工作更重“养”。江南的冬小麦刚返青,青得发脆的麦苗间,灌溉渠里的水正缓缓流淌。农民老周蹲在渠边,用手掬起一捧水,试了试水温:“这几天气温降到零度,水不能太凉,得让渠水在田里多缓会儿,再流到下一块地。”不远处,小水泵“嗡嗡”响着,把河水抽进油菜田,油绿的菜薹上还凝着薄霜,水珠顺着菜叶滚进土里,老周说:“油菜正抽薹,缺水就容易冻坏,这渠得天天看,哪儿堵了赶紧通。”华南的稻田里,冬闲田虽未插秧,却蓄着浅浅一层水,田埂上的排水沟被清理得干干净净,“防的就是寒潮带来的冻雨,积水排不出去,田埂冻裂了,开春耙田就费劲。”

一北一南,一“守”一“养”,北方水利在冰雪中筑牢根基,南方水利在薄寒里滋养生机,同是为着来年田垄上的那片丰饶,在大寒的节气里默默蓄力。

大寒时节,朔风卷地,天地寒极,南北方的养生之道,也因这一方水土的脾性,生出不同的暖意来。

北方的寒是凛冽的,铅灰色云絮压着屋檐,窗玻璃凝着冰花,呵出的气瞬间成雾。此时养生,首重“闭藏”与“润燥”。晨起见不到早练的人影,老人们总说“早睡晚起,必待日光”,直到日头爬上墙头,才裹着厚棉袄出门,绒帽护住耳朵,棉鞋踩碎路边的薄冰。屋里却暖融融的,暖气片烤得空气干燥,案头常摆着一碗梨汤,或是削好的白萝卜,切得透亮——羊肉萝卜汤是餐桌上的常客,羊肉炖得酥烂,萝卜吸足了汤汁,一口下去,暖意从胃里漫到四肢,萝卜的清润又恰好中和了羊肉的燥,解了暖气房里积下的内火。孩子们放学回来,捧着烤红薯,热气腾腾的甜香里,藏着北方人对抗干寒的智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社会万象请大家收藏:()社会万象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南方的寒是缠绵的,湿冷像细密的针,顺着衣领、袖口往骨缝里钻。没有暖气的屋子比屋外还凉,养生便要“祛湿”与“温阳”双管齐下。主妇们早早炖上一锅姜母鸭,姜片煸得焦香,鸭肉炖得酥软,汤里撒把枸杞,喝得人额头冒汗,湿寒仿佛都随这热汗排了出去。午后日头最好时,院里的竹椅上总坐着晒太阳的老人,褪下厚外套晒背,说“背为阳,晒晒能补元气”。厨房里炭火盆温着黄酒,加几颗桂圆、红枣,喝得身子暖了,又不至于上火。夜里睡觉前,老人们会用艾叶煮水泡脚,艾草的辛温混着热水,从脚底暖到心口,连梦都是温的。

北地用一碗热汤锁住燥气,南国借一炉炭火驱散湿寒,皆是顺应天时,以人间烟火护着这一身阳气,等那春信从寒尽处悄悄漫过来。

雪子敲窗时,他正对着案上半盏残茶出神。铅灰色的天沉得要坠下来,院里那株老梅枝桠上积着薄冰,风过处,碎琼乱玉簌簌落进阶前的积雪里,惊起几点寒雀扑棱棱飞远。

诗人拢了拢肩头的旧棉袍——那是前年妻子还在时,用拆了的旧袄絮新做的,袖口已磨出毛边,却还带着点淡淡的樟木箱味。案头的油灯芯结了灯花,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株枯瘦的芦苇。手边摊着半卷《月令》,墨迹被火烤得微微发皱,"大寒,冰益壮,地始坼"几个字,边角已磨得快要看不清。

忽听得巷口传来卖炭翁的吆喝,嘶哑得像被冻住的风。他起身推开半扇窗,寒气立刻涌进来,呛得他猛咳两声。远处的村落笼在雾霭里,几缕炊烟细得像线,在铅灰天幕下轻轻晃。他想起二十年前,也是这样的大寒日,在京城的酒肆里,与三五好友围炉煮酒,谈着"燕山雪花大如席",那时他的袖口还绣着银线,腰间佩着父亲传下的玉佩,总觉得这漫天风雪,不过是诗里的壮阔。

如今却只余下这方小院,和案上那支磨秃了的狼毫。他重新坐回案前,呵了呵冻僵的手指,蘸了蘸砚台里快要结冰的墨。窗外的雪又大了些,老梅的暗香混着雪气飘进来,清冽得像故人的眉眼。

笔尖在宣纸上顿了顿,墨点晕开,渐渐连成字:"檐雪乱敲窗,炉温半盏凉。梅香穿牖至,犹带旧年霜。"

写完最后一笔,他忽然笑了——原来这凛冽的寒,竟也藏着些温柔的念想。风卷着雪沫从窗缝钻进来,吹得灯花"噼啪"一响,倒像是谁在远处应了声:"好个'旧年霜'。"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终章,像一枚结在时光枝桠上的冰果,凝着冬的极致,也藏着春的伏笔。

此时的风最烈,卷着碎雪掠过荒原,把天空刮得瓦蓝。檐角的冰棱垂成透明的钟乳,把日光折射成细碎的星子,落在冻裂的土地上。水泽早结了厚冰,连最深的塘底都凝着寒意,这便是“水泽腹坚”——物候书上说,这是冬的最后一道封印。

但封印之下,藏着蓄力的生机。麦田在冻土下蜷着根须,像握紧的拳头;梅枝顶着雪粒,骨朵儿憋得通红,只待一阵暖风吹破。农人早备好了新一年的谷种,在陶罐里铺着棉絮,听着窗外的风声,心里数着“大寒三候”:鸡乳、征鸟厉疾、水泽腹坚——鸡开始孵雏,猛禽在高空盘旋觅食,连冰封的水泽都透着生命的坚韧。

人间也在此时忙着收尾与铺陈。老灶上的腊肉滴着琥珀色的油,风里飘着花椒与岁月的香;主妇们扫尘擦窗,把旧年的尘埃扫进火塘,让烟火气漫过梁间。孩子们数着墙上的节气贴纸,知道撕过大寒,下一张便是“立春”——那纸上该画着抽芽的柳,和衔着新泥的燕。

大寒是冬的结束,也是春的序章。它用最冷的姿态告诉世人:极致的寒,从来不是终结,而是让万物在沉寂中攒足力气,好迎一场破土而出的暖。就像旧岁的最后一笔,总要写得沉稳些,才能让新年的开篇,更有底气。

喜欢社会万象请大家收藏:()社会万象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