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爹的家在靠山屯东头,是个用矮土墙围起来的小院。土墙不高,约莫齐腰,上面爬着几株干枯的牵牛花藤,虽然叶子已经凋零,但藤蔓盘绕,别有一番韵味。院子大门是简陋的木质栅栏门,上面挂着一个褪色的红灯笼,透着几分年节的喜庆。
推开栅栏门,映入眼帘的是三间坐北朝南的正屋,墙壁是土坯砌成的,外面抹了一层黄泥,显得厚实而坚固。屋顶覆着青灰色的瓦片,屋檐下挂着几串晒干的红辣椒和玉米棒子,色彩鲜艳,透着丰收的气息。院子西侧是一间低矮的灶披间,烟囱里正冒着袅袅青烟,隐约传来柴火燃烧的噼啪声和饭菜的香气。院子角落里搭着鸡窝和猪圈,几只母鸡正在鸡窝里刨食,一头肥硕的黑猪躺在猪圈里,悠闲地哼唧着。
石头爹的老伴——石头娘,是个手脚利落、面容慈祥的老妇人,约莫六十多岁,头发已经花白,梳成一个简单的发髻,身上穿着一件深蓝色的粗布棉袄,袖口磨得有些发亮。她正站在灶披间门口,手里拿着一把锅铲,看到石头爹带着个陌生年轻人回来,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色,但很快就换成了热情的笑容:“当家的,回来啦?这就是你说的那个后生?”
“是啊,老婆子!”石头爹点点头,把马骥拉到跟前,“这后生叫马骥,是外乡人,迷路摔晕在后山,俺给捎回来了。让他在咱们家将养几天。”
院子里,一个憨厚壮实的年轻后生正光着膀子劈柴,肌肉线条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结实。他约莫二十出头,皮肤黝黑,浓眉大眼,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看到马骥,他也停下了手里的活计,咧开嘴憨厚地笑了笑,露出一口白牙:“爹,娘,这位大哥是?”
“这是你马大哥,”石头娘笑着说,“快别劈柴了,先帮你马大哥把东西拿进屋,让他歇歇。”
“哎!”年轻后生——石墩,爽快地答应着,放下手里的斧头,走上前来,热情地对马骥说:“马大哥,快进屋坐!一路辛苦啦!”
马骥看着眼前这一家人淳朴热情的样子,心里充满了感激,连忙拱手说道:“多谢伯父伯母,多谢石墩兄弟!给你们添麻烦了!”
“不麻烦不麻烦!”石头娘摆摆手,拉着马骥的手就往屋里走,“后生仔,快进屋歇歇,俺给你端热水洗洗脸,再弄点吃的垫垫肚子。”
屋里的陈设很简单,却收拾得干干净净。正屋中间摆着一张老旧的八仙桌,四周放着几把木椅,墙壁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福”字。里屋铺着土炕,上面叠着整齐的被褥,虽然是粗布做的,但洗得干干净净,透着阳光的味道。
石头娘给马骥端来一盆温热的清水,又递给他一条粗布毛巾。马骥洗了把脸,清水洗去了脸上的尘土和疲惫,整个人顿时清爽了许多。紧接着,石头娘又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糙米饭,一碗腌制的咸菜,还有一个香喷喷的煮鸡蛋,摆放在八仙桌上:“后生,一路颠簸,肯定饿坏了,先将就着吃点,垫垫肚子。等晚上,俺给你杀只鸡,好好补补身子。”
马骥确实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也顾不上什么客气,拿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糙米饭虽然口感粗糙,但带着浓郁的米香;咸菜咸香可口,下饭得很;煮鸡蛋更是蛋白紧实,蛋黄沙软,带着纯粹的蛋香。这些简单的食物,没有澳门那些异域风味的复杂,却带着食材本身最质朴的味道,竟然让他觉得格外香甜,吃得热泪盈眶。
“慢点吃,慢点吃,别噎着!”石头娘坐在一旁,慈祥地看着他,时不时给他添点米饭,“不够还有,锅里还多着呢!”
吃过饭,马骥的精神好了许多。他走出屋子,在院子里活动筋骨,伸展着酸痛的四肢,仔细观察着这个小小的农家院落和整个村子。
年关将近的气氛在这里愈发浓郁了,仿佛空气都在跳动着兴奋的因子。
石头娘又回到了灶披间忙碌起来,这次是在蒸制年糕。她把提前泡好的糯米磨成粉,加水揉成光滑的面团,然后放进铺着蒸笼布的蒸笼里。灶火熊熊燃烧,锅里的水很快就烧开了,蒸汽腾腾地往上冒,带着浓郁的糯米香甜气息,弥漫了整个小院,让人闻着就忍不住流口水。石头娘一边添柴,一边哼着小曲,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石墩劈完柴,又拿起抹布,仔细擦拭着院子里的农具——锄头、镰刀、犁耙,每一件都擦得锃亮。他嘴里念叨着“除旧迎新”,神情专注而认真。马骥凑过去看,只见那些农具虽然老旧,却保养得很好,没有一点锈迹,显然是石墩平日里爱惜的结果。
石头爹则搬了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手里拿着几张新买的红纸和一支毛笔,还有一瓶研好的墨汁,正琢磨着该怎么写春联。他时不时地用手指在红纸上比划着,嘴里念念有词,显然是在构思对联的内容。
不仅石头家,整个村子都沉浸在忙碌而喜庆的氛围中。马骥站在院子里,能看到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着炊烟,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物的香气——有蒸馒头的麦香,有炖肉的肉香,有炒瓜子的焦香,交织在一起,让人垂涎欲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请大家收藏:()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