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 > 第172章 第四次北伐(一)

建兴九年(231)春二月,诸葛亮统率大军突破曹魏边防,再度进攻祁山。这也宣告时隔三年后,蜀汉第四次北伐正式拉开序幕。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战役至少在建兴七年第三次北伐已付诸准备。即蜀汉先拿下武都(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治所在今甘肃文县)二郡,扫清祁山外围,又趁曹真主力围攻汉中之际遣魏延、吴懿挺进南安(今甘肃陇西县),重创陇右魏军。

及至建兴九年,汉军二出祁山已是万事俱备,箭在弦上。

作为顶尖的战略家,诸葛亮从不浪战,总是尽一切可能造成有利的战略态势。

此番用兵亦不例外,他派遣使者远赴鲜卑,说服曹魏的附义王——鲜卑首领轲比能助阵。

轲比能欣然从命,出兵至原北地郡的石城一带观望,与汉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面对汉军的凌厉攻势,曹魏“边军不能制敌”,诸葛亮很快包围了祁山堡,并控制周边城邑。及至三月,汉军已攻占位于祁山以东,扼西汉水要道的卤城(今甘肃礼县盐官镇),兵锋直逼天水郡腹地。

陇右无谷

此时,坐拥主场优势的魏军却出现异常情况,史称“陇右无谷”。

这不免奇哉怪也。自诸葛亮一次北伐之后,陇右已太平了两年。

虽然建兴八年冬十月起大旱数月,但此时应已经粮草入府,何“无谷”?恐怕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建兴八年秋破郭淮、费曜所部,吴懿挺进南安,大遂尽,于是乎,转过年竟然在主场闹起了粮荒。

诸葛亮也恰恰对症下药。纵观第四次北伐,汉军的军事行动正是以补给问题为核心次第展开。

面对汉军的咄咄攻势,曹魏朝廷做了个基本判断,《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书》:“初,亮出,议者以为亮军无辎重,粮必不继,不击自破,无为劳兵。”

确实,汉军的补给线从汉中沔县(今陕西勉县)至祁山,于崇山峻岭中绵延五百里,看似难以久战。

然而,事实却与他们判断截然相反。正当雍州刺史郭淮为粮荒问题绞尽脑汁,甚至不惜软硬兼施,从羌、胡少数民族口中夺食之时,诸葛亮却仅仅令以屯垦着称的祁山万户“出租税五百石供军”,足见二郡的补给状况有天壤之别。

对照史料,不难发现曹魏此次犯了经验主义错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有备而来,针对汉军的补给短板,投入由其本人发明的运输利器——“木牛”。

这是一种可载一人一年口粮,日行二十里,便于山地运输的崭新工具。

有木牛相助,汉军的后勤压力大为减轻,持久战成为战术选项之一,这也是诸葛亮敢于越险深入,在补给问题上与魏军一争短长的物质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古今同理。

郭淮刮了一通地皮,虽然暂时缓解陇右魏军的粮荒,但以边军对敌,委实力不能逮。一旦祁山陷落,汉军粮道畅通无阻,以此为据点大举北上,陇右局势较之第一次北伐恐怕更为严峻。为今之计,也只能期盼朝廷派遣中军赴援了。

春三月,洛阳援军已整装待发,而统帅人选却令魏明帝曹叡大伤脑筋。此前,大司马曹真一直负责对蜀汉战事,但去年北伐连连溃败不说,而归后不久,强撑病躯,求了个移防的帅印,但行未远,曹真回师后便一病不起,迁延至此时已堪提帅哀哉。

曹魏大将,曹真之次便是车骑将军张合,此公长期活跃于关中、陇西,是曹营“五子良将”中硕果仅存的一位,可谓老当益壮,军事经验之丰富天下罕有其匹。

按理说,由张合接掌帅印可谓顺理成章,但大约是张将军当年临阵反水,导致袁绍官渡大败的黑历史令曹叡有所犹豫,于是乎,从荆州前线招来出身根正苗红的大将军司马懿,使其抚军西北长安,空降指挥关右魏军。

临阵换将,兵家大忌。司马懿虽然这几年屡建功勋,毕竟于军旅之事素历尚浅,张合曾为宿将,岂能心服?当年周瑜用事,程普“自以久将”,虽处卑也。

司马日子自然也不好过。果不其然,大将军新官上任,三把火还没点,已经和二把手张合话不投机,发生激烈的争执;《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宣王使要、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

合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

细读这段史料不难发现,司马懿与张合的态度南辕北辙。此前从未与诸葛亮交手的司马懿持进取策。

此时郭淮、费曜等人所率的陇右机动兵力约四万人,倾巢而出,主动救援祁山,他本人亦亲率主力为后援,大有灭此朝食,毕其功于一役之势。

而与诸葛亮交手多次的张合极为谨慎,主张分兵屯驻关陇的雍城、郿城为预备队,一则防备汉军出奇兵进攻关中,二可做好梯次防守的准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司马懿欲进而张合欲守,这二位的态度恐怕与人们的固有印象大相径庭。

将帅各持己见,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曹魏大军遂按照司马懿的布置滚滚而西。

以兵力而论,曹魏赴援的中军有所谓“十万之众”,加之地方驻军,兵力近三倍于汉军。

《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倍则攻之,魏军又是内线作战,司马懿的谋划大含常理。

很可惜,诸葛亮统率下的汉军就是一支不含常理的部队。于是,在不知不觉间,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已经置魏军于悬危之境。

上邽割麦

出乎司马懿意料,援救祁山的大军尚未到位,诸葛亮竟然亲自找上门来了。《汉晋春秋》载:“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宣王于上邽。”

上邽不但是天水重镇,更是陇右屯田所在,蜀军口粮仰赖于此。

在“陇右无谷”的大背景下,一旦上邽屯田遭到破坏,魏军便难以就地补给,不得不仰赖关中,和汉军一样走上千里运粮的道路,其主场作战优势必然大为削弱。

很显然,司马懿对汉军战役目标的判断出现重大偏差。他一心欲“西救祁山”,认为攻占祁山是整个战役的得失,而诸葛亮却不纠结于一城一地的锱铢,而是盘算釜底抽薪,企图动摇魏军在陇右持续作战的根基。

面对汉军大兵压境,留守上邽的郭淮、费曜为保屯田不失,硬着头皮提兵迎击。此番正中诸葛亮下怀,他徘徊于此,正是看上了上邽附近的渭河充分发挥其长处,利于汉军布阵。

两天后,刚刚在阳溪一败涂地的郭、费二位又中诸葛亮埋伏,真是与走了背运,一路颓退。汉军乘胜军之锋岂可当可勇,毫无悬念地再次“大破其复”,这真是“计毒莫过绝粮”!

几家欢喜几家愁,司马懿统率大军方到陇东大道近头的邽(今陕西阳平关),闻知屯田有失,慌忙“卷甲晨夜赴之”。

奈何从长安至到上邽山路远,折合汉里只六卿至七百里,待到魏军主力赶到,自然为时晚矣。面对此情此景,司马懿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修城扎寨,与诸葛亮形成对峙之势,再图伺机决战。

诸葛亮绝粮之计既已得售,已无孤军逗留之理,且上邽守军与司马懿主力形成东西呼应之势,于汉军非是理想战场。

于是,诸葛亮开始主动后撤,进入木门(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西南)一带的山岳丘陵地带,引诱魏军追击,以发挥汉军山地作战的长处。在上邽交手一合,此时的司马懿与战前气壮山河的态度迥异,虽然想攻汉军,却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始终保持距离,与其说是追击,不如说是灞桥折柳,依依送别。

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消极态度大约是曹、刘两家数十年交锋以来被颠几过一遭,何况魏士民之力数倍于敌,又干奈何陇右无粮之兵?老资格的张合再次坐不住了,又唱起了反调——《汉晋春秋》记载:

张合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

仔细品味张合之策,其实并未求与诸葛亮一决雌雄,倒也算不上什么激进主张,仅仅要求通过分兵袭扰汉军补给线,关照一下朝野的观瞻而已。

然而,仅仅是这么一点微小的请求,修正的保守疗法,也不为司马懿所接受,这位大将军是凭干条计、我有老主意,照方抓药,继续“欢送”汉军。一路跟到汉军的卤城大本营,又保持着安全距离,“登山掘营”,高挂免战牌。

这真是战争史上的奇观,祁山从二月被围,咬牙坚守已三月有余,卤城离祁山不过咫尺之遥,守将贾栩、魏平在祁山堡上眺望这场“静坐战争”,恐怕早已七窍生烟。于是,他们再三派遣使者潜出重围,要求司马懿出战。碰了几回钉子后,终于撂下一句狠话:“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正所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区区部将都敢对主帅如此锥心刺骨,这位大将军在陇右军中的威望也真是够瞧的了。

司马懿本就是空降司令,根基不稳,一旦威风扫地,如何号令三军?面对此情此景,凭他老谋深算,也得如坐针毡。

看到司马懿被拿住了痛脚,诸将趁机联名请战,张合作为资历深厚的二把手,本该镇镇场子,但自打司马懿上任以来,言不听计不从,恐怕早有腹诽,自然也乐得袖手旁观,看司马懿的笑话。

终于,落了个孤家寡人的司马懿再也顶不住了,为保住自己摇摇欲坠的军事威望,出战已经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骰子既已掷下,祁山脚下诡异的平静也一扫而空,到处是人喧马嘶,鼓声响彻。

在这片东西十余公里,南北不过一二公里的狭长河谷中,汉、魏两国最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军事统帅即将直接指挥麾下精锐人马展开一场全面冲突,这也是建安二十四年(219)以来西线罕见的主力会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祁山大战

此时,“登山掘营”的魏军大本营当在今甘肃礼县盐官镇以东的红军山一带,当地犹存有“藏兵湾”“将军营”等地名;汉军则“据南北二山”,依托卤城两侧山势布防,当即今盐官镇两侧的马坪山、四棱山,又在西汉水架设浮桥以沟通南北,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完全切断了魏军救援祁山的道路。

由于西汉水北岸地势较为开阔,是祁山大道之所经,诸葛亮亲率主力在此镇守,西汉水南岸地形逼仄,以山地为主,通行不便,“南围”则由无当监王平率领主要由南中少数民族组成的“飞军”精锐守卫。据此可见,汉军的布防呈现出北重南轻的态势。

建兴九年五月辛巳,经过长期思考,蛰伏已久的司马懿终于出招了,落下的第一手便在汉军看似兵力薄弱的南围。他命令副帅张合统重兵沿西汉水南岸长驱西进,强攻王平所部。

所谓“逐二兔不如逐一兔”,司马懿是当世第一流的军事统帅,张合也是历战名将,很难想象,大战当前,他们竟然会无故分散兵力。显然,张合进攻汉军南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旦王平支撑不住,诸葛亮主力便要通过狭窄的西汉水浮桥驰援,司马懿大军趁汉军忙乱之际沿北岸大路发动进攻,自然胜券在握。

可惜,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司马懿、张合知不知姑且不论,对敌情的掌握委实有些粗糙。

南围守将王平官拜“无当监”,换言之,他是所谓“无当飞军”的统帅。

《华阳国志·南中志》有载:“(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

这是汉军中一等一的精锐部队,尤其擅长山地作战,南围依山为营,正是得其所哉。任凭魏军来势汹汹,王平所部稳若泰山,令张合一筹莫展。

正当魏军在南围陷入苦战之际,司马懿亲率中路主力沿西汉水北岸大道径直杀奔诸葛亮大营而来。

一时间,旌旗猎猎,征尘蔽日,大地仿佛在十万甲士马蹄的践踏下微微颤抖。

出乎司马懿意料,诸葛亮对南围战事置之不理,严阵以待,只候君来。相较于分兵南北岸、彼此不能相救的魏军,汉军集中所有主力用于打击司马懿一路。“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史书中对于此战的记载只有《三国志·王平传》及《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的寥寥数语,考察卤城地形,结合史料记载,在此尝试复原战局:

卤城一带虽有大道,却受西汉水和丘陵地形的约束,可供大军驰骋的河谷平地南北宽不过一千米有余。

魏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副帅张合别攻南围,其兵力优势必然削弱,又限于地形,大军难以完全展开,其引以为傲的骑兵军团无法发挥机动优势绕后侧袭,只能从正面冲击,战斗力大打折扣。

司马懿的对策便是以最精锐的中军为前锋,试图撕裂汉军的防御。诸葛亮针锋相对,派出魏延、高翔、吴班三员大将主动迎击。

狭路相逢,正面冲突,这正是以防御严密着称、“先为不可败”的八阵图之所长。诸葛亮出祁山以来即在卤城苦心经营,显然是相中此处的山水地势适宜于汉军一展所长,换言之,卤城便是诸葛亮预设的理想战场。

他指挥汉军一退再退,将魏军引诱至此,苦心孤诣,正是为今日之战。

魏军既入彀中,自然讨不了好去。司马懿亲自殿后,如惊涛怒浪,汉军八阵如砥柱中流,连车长枪,强弓硬弩,步步推进。

终于,在汉军战阵缓慢而坚定的挤压下,魏军动摇了,退却了,崩溃了。恐慌如瘟疫一般传染了每一个人,最勇猛无畏的中军锐士也成了丧家之犬,为减轻负担,尽快逃脱汉军的利箭,他们纷纷丢盔弃甲,争先恐后地向后狂奔。失去秩序的军队只是一群待宰羔羊而已,战斗很快演变成一边倒的屠杀。

作为魏军最高统帅的司马懿,正在经历无比陌生却痛烈至极的体验——败北。

大军在他的指挥下被打得溃不成军,而这位军事天才却无能为力,只能被败军裹挟着向大本营退去——这是他最后的底线。

主力既溃,张合自然也放弃在南围的无用功,魏军倾巢而出,却落了个全线溃退的结局,汉军“大破之”,这便是五月辛巳日主力会战的结果。

司马懿西线初用兵,这便是他交出的学费清单:“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玄铠即铁甲。

角弩是以牛角为饰、有效射程二百步、射击精度很高的强弩,这是装备于中军精锐的尖端武器。

汉军阵斩即有三千,即便以一比三的伤亡比,魏军总伤亡亦当在万人以上。

古典时代的军队都是以少数精锐为核心,现下中军大败亏输,当然全军动摇。

这真是“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司马懿要稳定战线显然已不可能。于是,魏军拔营退走,向上邽方向收缩防线。

诸葛亮则乘胜追击,沿木门道北进,再度兵临上邽。

经过一番剧烈冲突,双方似乎又回到上邽刚袭战后的态势,但今时不同往日,司马懿既丢掉了屯田补给,又在祁山脚下元气大伤,里子面子输个底朝天!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