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 > 第170章 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后主与孔明:一段跨越君臣的深情厚谊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里,三国恰似一颗璀璨却又裹挟着烽烟的星辰,而蜀汉,作为这星空中的一抹亮色。

刘备、刘禅与诸葛亮的故事,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长卷,被岁月的风轻轻吹拂,在时光里留下无尽的韵味与遐思,让无数后来者为之沉醉、感慨。

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追寻着兴复汉室的梦想。他的脚步,从涿郡的草莽之间,踏遍了中原的广袤大地,历经无数次的挫折与磨难,却始终未曾磨灭那份雄心壮志。

终于,在永安,这位为理想奋斗一生的英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弥留之际,他将太子刘禅,还有蜀汉未来的希望,郑重无比地托付给了诸葛亮,留下了“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的遗诏。这简短的话语,承载的是刘备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更是对蜀汉江山的深切期盼。

章武三年(223)五月,刘备的梓宫自永安缓缓返回成都,那肃穆的队伍,仿佛在诉说着一代枭雄的落幕。

次月,年仅十七岁的刘禅,在成都正式即位,成为了蜀汉的后主。

年轻的君主,尊奉着先父的遗愿,将诸葛亮尊为“相父”。这一声“相父”,不仅仅是对先父遗诏的遵从,更开启了一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特殊的君臣关系。

在漫长的古代帝王序列里,刘禅的名字,总是伴随着颇高的“知名度”。不过,这种知名度,多是源于“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这类带着强烈嘲讽意味的成语典故。

可若是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认真去追溯这位“刘阿斗”的成长轨迹,便会发现,他确确实实是诸葛亮看着长大的。

建安十二年(207),那是一个对刘备、对蜀汉都极为关键的年份。刘备带着对贤才的渴望,“三顾茅庐”,终于请出了隐居隆中、智绝天下的诸葛亮。

也正是在这一年,刘禅在荆州诞生了。他的生母甘夫人,是刘备早年在豫州小沛时纳的小妾。甘夫人虽非正妻,却一直默默承担着主持家务的责任,“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在刘备那动荡不安的早年岁月里,为他营造出一丝难得的家的温暖。

然而,刘禅的童年,却注定与“太平”二字无缘。

曹操南下攻打荆州时,刘备在当阳长坂一役中惨遭惨败,与妻子、子女失散。在那混乱与危急的时刻,幸得忠勇无双的赵云,在百万曹军之中,七进七出,才将年幼的刘禅救了出来,捡回了一条性命。

赤壁大战之后,刘备为了巩固与孙权的联盟,续娶了孙权的妹妹。可这位继母孙夫人,性情刚烈,刘禅又差点被她拐回江东,又是赵云,再次挺身而出,救了刘禅一命。

一次次的惊险,仿佛是命运在为这位未来的君主铺设一条布满荆棘却又终将走向成熟的道路。

建安十九年(214),刘备成功取蜀,刘禅的生活这才逐渐安定下来。刘备年近五旬才得到这个儿子,对他自然是倍加珍重。

刘备取得成都后,曾先后三次亲自率军外出,每一次外出,他都将诸葛亮与后主刘禅同时留在成都。

或许,在刘备心中,只有诸葛亮在成都辅佐刘禅、镇守都城,他才能真正放心地在外征战,拓展蜀汉的基业。

诸葛亮对刘禅,始终怀着深厚的期望与无比的耐心,悉心地培养着这位年轻的君主。他曾在刘备面前,满怀赞赏地称赞刘禅“知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

在诸葛亮眼中,刘禅知识丰富、肚量豁达,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成长,远远超出了他的期望。

刘备听闻诸葛亮对儿子的这般评价,也不禁放下心来,说道:“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后来,诸葛亮还在《与杜微书》中,对刘禅做出了“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的评价。

这简短的话语,满含着诸葛亮对刘禅的认可与期许。

为了将刘禅培养成一位英明有为的君主,诸葛亮更是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刘备在病重之际,曾嘱咐刘禅,听闻丞相为他写了《申》《韩》《管子》《六韬》这几部书,可惜还未送到就遗失了,让刘禅自己再去寻求闻达之路。

从这可以想见,诸葛亮在永安期间,一边要处理繁重的军政要务,一边还在为刘禅精心撰写、挑选这些涉及政治、军事与帝王之术的书籍。

明代大才子杨慎曾评价《六韬》“述兵权,多奇计”,《管子》“贵轻重,慎权衡”,《申子》“修名实”,《韩子》“以事权”,这些书籍正好能弥补刘禅“宽厚,襟量有余而权智不足”的缺点。

诸葛亮的这一番用心,尽显他对刘禅这位嗣君的一片忠诚与殷切期望。

而刘禅,也并非如一些人刻板印象中那般,是个全然不堪的“阿斗”。

章武二年(222)冬十二月,刘备亲自率领蜀汉大军,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于江东陆逊之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紧接着,刘备又身患重病的消息传出,汉嘉郡(郡治汉嘉县,今四川名山北)太守黄元,见有机可乘,便举兵据城反叛。当时,诸葛亮尚来不及发兵平叛,就赶赴永安去照料刘备了。

黄元听闻诸葛亮不在成都,觉得“成都单虚”,便“遂无所惮”,不仅攻占了蜀郡临邛县(今四川邛崃),还放火烧毁城池。一时之间,成都城内人心惶惶,震动不已。

就在这紧要关头,年轻的刘禅展现出了他并非全然无知的一面。他采纳了益州治中从事杨洪的建议,迅速调集京城内的亲兵,交给将军陈智,让其进兵讨伐黄元。

最终,黄元兵败,顺流逃投向孙权,却被自己的亲兵擒获,“生致成都斩之”。虽然此次平叛,谋主是杨洪,统兵的是陈智,但最终做出“决断”的,却是身为太子的刘禅。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阿斗”并非对政治、军事之事全然懵懂无知。

刘禅即位之后,以父礼侍奉诸葛亮。史书之上,清晰地记载着当时的情景:“祭由寡人,政则葛氏”。蜀汉的一切内外方针,无论大小,“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蜀汉一直以两汉正统自居,其官职制度也大多继承两汉,而在两汉的官制体系中,丞相的权力是非常大的。

章武元年(221),诸葛亮就已经被拜为丞相。刘备去世后,作为蜀汉的首辅大臣,诸葛亮“开府治事”,组建起了以丞相为首的“责任内阁”。

这个“责任内阁”,拥有独立的行政僚属机构,具备人事任免的权力,能够依照皇帝的命令,独立地行使职权。

僚属们分别管理着各个部门,诸如蜀汉政权中的军师祭酒、前后军师、长史、司马、主簿、参军、行参军、东曹掾、西曹掾、仓曹掾、令史、记室、门下督等,这些部门与机构,都与丞相府的职能紧密相连。

章武二年(建兴二年),诸葛亮又兼任了空置数年的益州牧。说起来,蜀汉实际统治的地域,其实只有益州之地,益州的汉郡与中央机构几乎是重叠的。

刘备入蜀之后,曾自领益州牧,他称帝之后,益州牧之职便一直空缺着。刘禅称帝后,虽有李严为镇东将军(今甘肃一带)牧、李恢领交州(今岭南及越南北部)刺史之类的州职任命,但这些都只是虚职遥领,并无实际的管辖权力。

而蜀汉政权实际统治的益州,其州级建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是虚缺的。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皇帝自己不便再担任一个属于下属的官衔(历史上大约也只有明成宗曾封自己为“镇国公总戊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可要是将益州牧的职务交给其他人,又担心其州职权重,容易出现“震主之虞”。

不过,在政治层面上,不设置益州牧,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感觉,仿佛蜀汉就是益州,益州就是蜀汉,给人一种偏安一隅、割据自保的印象,从而对兴复汉室的伟大事业产生消极的影响。

诸葛亮恢复益州的州级建制,其深意就在于宣示:区区益州,不过是大汉帝国天下十三州郡中的一个罢了。以此来表明,蜀汉在巴蜀的统治,并非是割据一方,而是大汉正统的延续,是为了兴复汉室而存在的。

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兼领益州牧,其背后有着深刻的道理。

这就如同日后东南朝的习尉,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兼领扬州刺史一般,因为扬州是京畿所在,人口众多、财赋集中。在三国时代,“牧”的权位又比“刺史”更重,拥有行政与军政两方面的巨大权力。

诸葛亮身兼丞相与益州牧,蜀汉的权力自然就集中到了他一个人的手中。

换句话说,后主刘禅作为蜀汉政权名义上的君主,并不拥有对军国大事的最终决策权,统治的决策与实施大权,实际上掌握在丞相诸葛亮的手中。

不仅如此,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在北伐的前夕,临行之前呈上了《出师表》。在这篇流传千古的表文中,诸葛亮对蜀汉的军事事务做出了通盘的规划,明确规定了后主刘禅不得干预的职权界限。

在人事安排方面,诸葛亮恳切地要求后主“亲贤臣,远小人”,不能因为自己是一国之君,就在京城为所欲为。当诸葛亮离开成都,前往北伐前线之后,他的权力并没有移交给后主刘禅,而是由蒋琬等人接替。

诸葛亮还升董允为侍中,“领虎中郎将,统宿卫亲兵”,并嘱咐刘禅,“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此外,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还提到了一句至关重要的话:“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这句话的深意,在于希望通过宫(皇宫,代表皇帝及宫廷事务)与府(丞相府,代表政府及行政事务)之间的协调配合,来保证行政的顺畅运行。

宫、府的分治,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的内朝与外朝之分。汉宣帝曾以内朝凌驾于外朝之上,让丞相如同仆从一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对于汉武帝这样雄才大略的君主来说,这种制度能够满足他集权的需要,而且他也有能力驾驭这种体制。

可到了东汉后期,尤其是桓帝、灵帝在位的时候,这种制度却演变成了宫中的中常侍操弄权柄,他们逾越正常的行政程序,肆意干预政事,最终导致朝政混乱不堪。

在诸葛亮看来,宫与府虽然有所区分,但不应存在差异与偏私,不能让宫内与宫外施行不同的法度。

在论刑论赏这类关乎国政的事情上,后主不能因为宫中的某些因素,就使宫与府对立起来。

他希望宫中与府中,各自坚守自己的职责与分际,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同时又能保持协调与畅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通人和的理想局面。

这种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政治模式,不禁让人想到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的君臣关系,那简直是异曲同工之妙。

齐桓公“不作为”,将众多的政务都交给管仲去处理,却因为管仲的“有为”,成就了“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霸业。

而在蜀汉,也正是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之下,国家维持着正常的运转与发展,在三国的纷争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岁月悠悠,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刘备、刘禅与诸葛亮的故事,早已沉淀在时光的深处。

但那段“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君臣情谊,那份诸葛亮对蜀汉、对刘禅的忠诚与担当,还有刘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成长与表现,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在岁月的窖藏中,愈发醇厚,让每一个触摸到这段历史的人,都能从中品味出无尽的感慨与思索。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