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 > 第153章 暗流涌动的益州:张松、法正与刘备入蜀的历史棋局(一)

本来开始要写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以及北伐的战役,但是我忘了还有很多要写,为了不在与时间线越离越远。下面我将介绍刘备入蜀以及汉中之战,以及张飞、关羽、赵云、马超四将的点评。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写下的这段文字,不仅是对东汉末年益州地缘价值与政治格局的精准概括,更埋下了此后刘备集团入主蜀地的历史伏笔。

建安十三年(208),当诸葛亮在隆中的茅庐里为刘备擘画“三分天下”的战略蓝图时,益州这片被群山环绕的富庶之地,便已注定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关键舞台。

而张松与法正这两位身处刘璋阵营的“异类”,则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成为了撬动益州命运的重要支点。

一、隆中定策:益州为何成为刘备的“必争之地”

建安十三年的东汉末年,天下早已不是汉家一统的模样。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又陆续平定北方群雄,此时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成为中原大地无可争议的霸主;

孙权凭借父兄两代人的经营,“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凭借长江天险与江东士族的支持,在东南一隅站稳了脚跟。在诸葛亮看来,这两大势力“诚不可与争锋”“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刘备若想成就霸业,必须另寻出路。

这条出路,便是兼并荆州与益州——两位“同宗”的地盘。荆州牧刘表“外宽内忌,好谋无决”,虽占据“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战略要地,却“其主不能守”,早已是各方觊觎的对象;

而益州牧刘璋,更是被诸葛亮直接定义为“暗弱”之主,虽坐拥天府之国,却缺乏雄才大略,难以在乱世中保全基业。赤壁之战的胜利,让刘备终于摆脱了“无立锥之地”的困境,顺利掌控荆州南部四郡,此时,向西夺取益州,便成为实现“隆中对”战略的必然一步。

益州的价值,远不止“沃野千里”那么简单。从地理上看,益州以成都平原为核心,东有巫山、南有云贵高原、西有青藏高原、北有秦岭与大巴山,形成了天然的“四塞之国”,易守难攻。

秦末时期,刘邦正是以益州为根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终击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这便是诸葛亮口中“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历史依据。从经济上看,自李冰修建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到刘璋统治时期,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在常年战乱的东汉末年,堪称一片“世外桃源”。

可恰恰是这份“安稳”,成为了刘璋的致命弱点。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兼并时代,“保州自守”的策略无异于“坐以待毙”。

自其父刘焉公元188年被任命为益州牧以来,刘氏父子在益州割据已近二十年,却始终没有向外扩张的野心。

刘焉当年“起兵不与天下讨董卓”,只想偏安一隅;刘璋继位后,更是延续了父亲的保守策略,既无整合内部势力的魄力,也无应对外部威胁的远见。

正如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言,刘璋“暗弱”,导致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当一个政权无法满足有识之士的抱负,也无法保护百姓的长远利益时,它的崩塌便只是时间问题。

二、益州内外:土着与“东州士”的矛盾漩涡

刘璋统治下的益州,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汹涌。这种暗流的核心,是本土士族与外来势力“东州士”之间的深刻矛盾,而这一矛盾的根源,还要追溯到刘焉入蜀之时。

公元188年,刘焉以“监军使者”的身份出任益州牧,是典型的“空降官员”。彼时的益州,本土士族势力盘根错节,如蜀郡的张氏、犍为的杨氏等,早已在当地经营数代,拥有深厚的人脉与资源。

刘焉初到益州,毫无根基,为了巩固统治,他不得不倚重从外地避乱而来的“东州士”。

所谓“东州士”,主要是指东汉末年从关中“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与南阳郡一带迁入益州的流民与士人,总数有数万家之多。

这些人因家乡战乱被迫西迁,既无本土士族的根基,也无退路,只能紧紧依附于刘焉这位“外来牧守”,成为其统治的核心力量。

为了扶持“东州士”,刘焉采取了一系列打压本土士族的措施。

他甚至不惜制造冤案,借口“图谶”之说,诛杀了益州本土的十余名豪强,以此震慑地方势力。在刘焉的支持下,“东州士”逐渐在益州形成了特权阶层——他们无需承担繁重的赋税,却能占据肥沃的土地;

他们在官场中垄断高位,却对本土士族百般排挤;更有甚者,一些“东州士”子弟凭借权势“专横跋扈,侵暴人民”,欺辱益州土着,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种不公平的待遇,逐渐积累了本土士族的不满,也为后来的叛乱埋下了隐患。

刘焉去世后,刘璋继位,他既没有父亲的狠辣手段,也缺乏整合各方势力的智慧,只能在“东州士”与本土士族之间勉强维持平衡。

公元201年,益州本土士族终于爆发了大规模叛乱——以赵韪为首的蜀郡豪强,联合犍为、巴郡等地的土着势力,起兵反抗刘璋。

这场叛乱声势浩大,一度逼近成都,刘璋最终依靠“东州士”的全力支持才平定叛乱。经此一役,刘璋对“东州士”更加依赖,也对本土士族更加猜忌,却又不得不对那些桀骜不驯的豪强“迁就放纵”。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汉安(今四川省内江市西)豪强的跋扈。当时汉安有一位豪强县吏,凭借家族势力在当地为非作歹,甚至要求刘璋将汉安从县升格为郡——要知道,汉安当时的人口不过五十户,别说置郡,就连置县都显得规模过小。

可就是这样一个荒唐的要求,刘璋居然答应了。此事传开后,益州各地“民心离散,怨声四起”,本土士族对刘璋彻底失望,而“东州士”中那些有抱负的人,也看出刘璋“不足与有为”,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松与法正这两个身份截然不同的人,走到了一起。张松是蜀郡成都人,出身益州本土士族,时任益州别驾,是刘璋帐下的核心官员之一。

他“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操”,却“有才干,识达精果”,自视甚高,早已不满刘璋的昏庸。法正则是“东州士”的代表,他的祖父法真曾是东汉末年的名士,父亲法衍曾任司徒掾,家世显赫。

公元189年,关中战乱爆发,法正与好友孟达一同避乱入蜀,投奔刘璋。可在益州的十余年里,法正始终得不到重用——他先是长期担任无名小官,直到很久以后才被任命为新都令,后来又因“品行为人诟病”(实则是受到本土士族的排挤),被调任为有名无实的军议校尉。

一个是怀才不遇的本土精英,一个是郁郁不得志的外来士人,两人虽出身不同,却有着共同的不满:不满刘璋的“暗弱”,不满益州的停滞,更不满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

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那样,“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善,自负其才,忖(刘)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在无数个深夜的叹息中,他们心中早已埋下了“另寻明主”的种子。

三、降曹之路:张松的碰壁与曹操的傲慢

当张松与法正暗中谋划未来时,第一个映入他们眼帘的“明主”,是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秋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这一消息传到益州,让刘璋陷入了极度的恐慌。

荆州与益州接壤,一旦曹操占领荆州,下一步必然会图谋益州。刘璋深知自己无力与曹操抗衡,便急忙派遣使者前往荆州,向曹操“致敬”,表示愿意顺从朝廷(实则是顺从曹操)。可没过多久,荆州牧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顺利占领荆州北部,与益州直接接壤。这下,刘璋更加恐慌,他意识到必须派出更重要的使者,与曹操建立更稳固的关系,于是,他选中了时任益州别驾的张松。

刘璋之所以选择张松,一是因为张松是益州本土士族的代表,派他出使,能向曹操展示益州内部的团结;二是因为张松“有辩才”,善于言辞,有望说服曹操重视益州。

而张松本人,也对这次出使抱有极大的期待——在他看来,曹操是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势力,若能投靠曹操,不仅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也能为益州找到一条“安全之路”。

出发前,张松甚至暗中绘制了益州的详细地图,标注了山川地形、关隘要塞、郡县分布,准备将这份“投名状”献给曹操。

可张松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满腔热情,最终换来的却是曹操的冷漠与傲慢。当时的曹操,刚刚占领荆州,收降了刘琮的数万大军,又在当阳长坂坡击败了刘备,正意气风发,认为“天下一统大业即将完成”。

在他眼中,小小的益州不过是囊中之物,根本无需重视;而张松“为人短小”,相貌平平,更让以貌取人的曹操心生厌恶。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见到张松后,“不为礼”,既没有给予应有的礼遇,也没有认真听取他关于益州的建议,甚至连官职都没有授予他。

《三国演义》中对这段情节的演绎,虽有小说家言的成分,却也贴合历史的底色:

张松本想主动献上益州地图,可看到曹操态度傲慢,便故意在曹操面前背诵《孟德新书》,并讥讽曹操“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气得曹操当场烧毁了自己的着作。

虽然正史中并无“献地图”与“背新书”的细节,但张松因曹操的怠慢而心生怨恨,却是不争的事实。

出使归来后,张松对曹操的不满溢于言表。他在刘璋面前大骂曹操“奸雄”,称其“骄傲自大,必败无疑”,并极力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对刘璋说:

“曹公虽强,然其志在吞并天下,若一旦来攻益州,我等必无还手之力。不如与曹操断绝往来,另寻盟友。”

刘璋本就对曹操心存畏惧,听了张松的话后,便彻底放弃了投靠曹操的想法,降曹之路就此断绝。

张松的碰壁,看似是个人遭遇的偶然,实则是曹操战略失误的必然。当时的曹操,若能善待张松,不仅能轻松获取益州的虚实,甚至可能不费一兵一卒就收服益州,从而提前实现天下一统的目标。

可他的傲慢,不仅错失了张松这个“内应”,更将益州的有识之士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不久之后,张松便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位潜在的“明主”,而这位“明主”,正是曹操的老对手刘备。

四、引刘入川:张松、法正的“惊天赌局”

降曹之路断绝后,刘璋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曹操的威胁并未消失,一旦曹操平定江东,必然会西征益州;

另一方面,益州内部矛盾重重,仅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应对外部威胁。就在刘璋焦头烂额之际,张松向他提出了一个看似“完美”的建议——联合刘备。

张松对刘璋说:

“刘备与明公同为汉室宗亲,有‘同宗之谊’,且素有仁义之名,更与曹操有深仇大恨。若能邀请刘备入川,让他协助我们讨伐张鲁,占据汉中,那么即便曹操来攻,我们也有汉中作为屏障,可保益州无虞。”

这番话,正好击中了刘璋的痛点——张鲁是当时盘踞在汉中的军阀,与刘璋素有仇怨(张鲁的母亲曾因与刘焉私通而得势,后来张鲁背叛刘璋,割据汉中),一直是益州北部的威胁。刘璋早就想消灭张鲁,却苦于兵力不足,张松的建议,让他看到了希望。

可刘璋不知道的是,这看似“完美”的建议,实则是张松与法正精心设计的“惊天赌局”——他们真正的目的,不是让刘备帮助刘璋讨伐张鲁,而是让刘备取代刘璋,成为益州的新主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张松首先说服刘璋派遣法正出使荆州,与刘备建立联系。法正一开始还“假意推辞”,表现出不愿前往的样子,实则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

当他抵达荆州后,刘备对他表现出了极高的礼遇——不仅亲自出城迎接,还与他“终日谈论,甚为投机”,既询问益州的风土人情,也探讨天下大势。

刘备的“雄才大略”与“人格魅力”,让法正深受感动,他意识到,刘备才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明主”。

出使归来后,法正立刻找到张松,兴奋地对他说:

“刘备有霸王之姿,必能成就大业,若能奉他为主,我等必能施展才华,益州也能免于战乱之苦。”

两人一拍即合,当即秘密达成共识:由张松在益州内部充当“内应”,收集益州的军政情报,绘制山川地图;由法正负责与刘备联络,传递情报,制定入川计划。他们甚至约定,一旦刘备入川,便里应外合,协助刘备夺取益州。

建安十六年(211),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曹操发动西征,目标是平定关中的韩遂、马超等军阀,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汉中的张鲁。

消息传到益州,刘璋再次陷入恐慌,他担心曹操会先夺取汉中,再以汉中为跳板进攻益州,于是急忙采纳张松的建议,派遣法正与孟达率领四千兵士,前往荆州邀请刘备入川。

法正抵达荆州后,不仅向刘备转交了刘璋的邀请函,还私下献上了早已准备好的益州地图。他对刘备说:

“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璋之懦弱,加之张松为内应,夺取益州易如反掌。益州沃野千里,户口百万,若能据有此地,再联合荆州,便可成就霸业,一统天下。”刘备心中早已对益州志在必得,法正的建议,正好与他的战略构想不谋而合。于是,刘备当即决定: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镇守荆州,自己亲率庞统、黄忠、魏延等将领,率领一万余名步骑兵,随法正入川。

建安十六年十月,刘备率领大军溯江而上,抵达涪城(今四川绵阳),刘璋亲自率领三万余人前来迎接。

两人在涪城举行了盛大的酒宴,表面上“情同手足”——刘璋推荐刘备为大司马、领司隶校尉,承认刘备的朝廷官职;

刘备则推荐刘璋为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继续承认刘璋在益州的统治地位。

可在酒宴的背后,双方的心思早已截然不同:刘璋以为刘备是来帮助自己讨伐张鲁的“盟友”,而刘备与张松、法正则在暗中谋划着如何夺取益州。

酒宴期间,张松曾暗中写信给法正,建议他劝说刘备与庞统,在酒宴上袭杀刘璋,一举夺取益州。

庞统也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劝说刘备趁机行动。

可刘备却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说:“我初入益州,恩信未着,若此时袭杀刘璋,必失益州民心,日后难以立足。”刘备的谨慎,并非没有道理——他深知,夺取益州不仅要靠武力,更要靠民心,若想长期统治益州,必须得到本土士族与“东州士”的支持,而贸然袭杀刘璋,只会让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于是,刘备与刘璋在涪城欢宴百余日后,便率领大军北上,前往葭萌关(今四川广元),名义上是准备讨伐张鲁,实则是在暗中积蓄力量,观察益州的局势。

而张松与法正则留在成都,继续为刘备收集情报,联络不满刘璋的官员,为刘备日后夺取益州做准备。

此时的刘璋,还沉浸在“联合刘备保益州”的幻想中,他不仅为刘备提供了充足的粮草与军械,还命令益州各地的官员听从刘备的调遣。

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亲手打开的“益州大门”,迎来的不是拯救益州的“盟友”,而是终结自己统治的“对手”;

他更不会想到,张松与法正这两位自己信任的官员,早已成为了刘备的“内应”,将益州的命运,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五、历史的必然:益州易主背后的深层逻辑

张松与法正引刘备入川,历来被后世视为“卖主求荣”的行为,甚至有人指责他们“吃里爬外”,破坏了益州的安稳。

可如果我们跳出道德批判的框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益州的易主,实则是时代的必然——它不仅是刘备集团实现“隆中对”战略的关键一步,更是益州摆脱“暗弱”统治、走向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刘璋的角度来看,他的“暗弱”注定了他无法在乱世中保全益州。他既没有整合内部势力的能力,无法化解本土士族与“东州士”的矛盾;也没有应对外部威胁的远见……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