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 > 第149章 刘备的膨胀与冷静(中)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英雄辈出。刘备以汉室宗亲之身,历经三十载风雨漂泊,终成一方霸主。

其奋斗轨迹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几乎斜穿整个华夏大地,这一路历程之复杂,颠沛流离之程度,在三国时代,无人能出其右。

刘备创业之路,以“伯豫君徐、假翼荆楚、翻飞梁益”三阶段铺展。

自初平二年(191年)踏入青、徐之地,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称汉中王,整整耗费了近三十载光阴。

三十年沐风栉雨,刘备终成跨有荆、益的一方诸侯,此时的他,可谓功成名就,志得意满。

然风云突变,形势急转直下。就在刘备称王之际,关羽挥师北伐襄阳,威震华夏。然而仅仅四个月后,吕蒙便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荆州全境尽落东吴之手。

半年之后,孟达降曹,上庸之地也随之丢失。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汉自立,改元黄初。

作为回应,刘备于次年四月登基即位,改元章武,随即挥师东征。然而至次年夏天,东征大军竟在夷陵之战中全军覆没。

短短三年时间,刘备一世英名付诸东流,辛苦打下的基业丧失大半。表面观之,似乎刘备因一时意气用事,做出了错误决策。

然而若深入当时政治环境与战略格局,伐吴之决策实则有其内在逻辑与合理性,并非如后世所简单评判的那般“政治错误”。

刘备集团以兴复汉室为核心意识形态与号召,这一政治定位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根本方向。

“汉贼”曹操自然是首要敌人,但这并不意味着窃取汉室领土、割据一方的孙吴就不算僭逆。

特别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孙权在袭取荆州之前,为避免两线作战,已向曹操称臣(约在当年十月),甚至还向曹操上书劝进。

以汉室正统视角观之,孙权的这一行为,无异于公开附逆。对于标榜自己是汉室唯一合法继承人的刘备而言,讨伐“曹贼”与征讨“吴狗”,虽有主次之分,但在政治层面上,本质都是代表大汉帝国维护主权,打击叛乱政权。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在即皇帝位时言:

“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

这表明刘备集团将曹氏视为篡汉之首恶。然而孙权背盟袭荆州,杀关羽,同样是对汉室权威的挑战。

从法理上讲,刘备作为汉室代表,对孙权的征讨同样具有合法性。

战略环境的现实考量

从战略层面分析,伐吴与伐魏之间的选择,并非简单的“正确”与“错误”二元对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取得汉中之地,但这片土地经历了自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征张鲁以来长达四年的战乱。

曹操在撤退前,更将汉中人口大量迁走,使得此地短期内难以成为北伐的可靠基地。

汉中地区经过连年战火,民生凋敝,资源匮乏。

若要以汉中为跳板北伐曹魏,需经过漫长而艰险的秦岭山路,后勤保障极为困难。加上曹魏在关中地区经营多年,防御体系完善,以刘备当时实力,北伐成功概率实则不高。

反之,东吴刚刚夺取荆州,统治尚未稳固。

荆州地区有众多心向刘备的旧部,如能迅速反攻,或有收复失地的可能。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顺流而下可直逼东吴腹地,地理上比北伐曹魏更具优势。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早已明确:“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荆州之失,使得这一战略规划无法实施。收复荆州因此成为恢复《隆中对》战略布局的必要前提。

内部政治的诉求

刘备集团内部存在不同派系,主要包括早期跟随刘备的元从集团(即在北方的老班底)、荆州士人集团和益州本地势力。

关羽失荆州后,荆州集团失去根据地,迫切希望打回老家;

元从集团与关羽情同手足,为关羽报仇雪恨成为情感上的必然选择;

唯有益州本土势力对东征持保留态度。

《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记载赵云谏言:“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这确实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秦宓因谏阻东征而被下狱,说明朝中反对东征的声音并非主流。

刘备登基后,需要通过对外战争来巩固内部团结,树立新皇权威。

选择东征而非北伐,既有情感因素(为关羽报仇),也有现实考量——东征孙权,胜算相对较曹魏大,若能取胜,可迅速提升刘备称帝后的威望。

局势的微妙平衡

220年曹丕代汉后,三国鼎立之势正式形成。

此时魏国刚刚完成朝代更替,内部需要时间稳定;吴国夺取荆州后,与魏国关系微妙,虽表面称臣,实则各怀鬼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刘备若此时伐魏,可能促使吴魏更加紧密地联合;反之,若伐吴,曹魏很可能坐山观虎斗,待两败俱伤后再收渔利。

事实证明,曹魏确实采取了这一策略。但换个角度看,若刘备东征顺利,快速击败东吴,则有可能打破这种平衡,形成蜀吴联合抗魏的新局面。

孙权在袭取荆州后,为应对刘备可能的报复,进一步向曹魏靠拢,受封吴王。这使得孙权在法理上成为曹魏的藩属,从汉室正统角度看,更是名副其实的“汉贼”。

刘备征吴,因此也具有了讨伐附逆的正当性。

历史评价的再思考

后世评价刘备伐吴,多以其最终失败倒推决策错误,这种“成王败寇”的史观值得商榷。

事实上,夷陵之败并非不可避免,战役过程中刘备有许多机会可以取得胜利,或者至少避免惨败。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这说明刘备在战术布置上存在失误,而非战略决策完全错误。

假如刘备采取更加谨慎的进军策略,或者及时应对陆逊的火攻,战果可能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即使东征未能完全成功,但只要不大败,也能够向江东展示蜀汉的实力,为日后重新联盟争取更有利地位。

事实上,诸葛亮后来能够重新建立吴蜀联盟,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东吴意识到蜀汉仍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刘备伐吴之决策,是基于当时政治、军事、情感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并非单纯的一意孤行或政治错误。

从蜀汉立国的合法性建构来看,讨伐附逆的孙权与讨伐篡汉的曹丕,同属正义之举;

从战略环境来看,刚刚经历长期战争的汉中地区不适合立即北伐,而东吴在荆州的统治尚未稳固;

从内部政治来看,东征符合多数派系的利益诉求;

从三家局势来看,曹魏可能坐观吴蜀相争的判断也并非没有道理。

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不妨设想:若刘备东征获胜,收复荆州,三国历史必将改写。即使不能完全成功,只要避免惨败,也可为蜀汉争取更有利的战略态势。

夷陵之败,更多是战术执行而非战略决策的失误。

刘备在遗诏中哀叹“汝父德薄”,或许只是对命运无常的感慨,而非对伐吴决策的否定。

纵观三国历史,刘备以其仁德着称,但政治决策往往需要超越个人情感,权衡各方利弊。伐吴之役,虽最终败北,但在政治层面上,实无大错。这是一位历经沧桑的政治家,在复杂局势中做出的合乎逻辑的选择,只是历史没有给予他成功的回报罢了。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