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一点免费感言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一点免费感言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3-11-15 20:28:08 来源:就是看

(本章免费没扣钱,请不要惊慌)这两天大家关于装备种田的吐槽,我也看了。本来想穿插在剧情里解释,但是想想看不合适,那是要收钱的,绝大多数人还是不感兴趣的,所以还是免费单章说两句。

大家主要说的最多的点,是“历史上的山文甲和陌刀都不够强”,这个我承认,但是我也没说我书里搞的东西,就是“历史上那种山文甲和陌刀”啊,对吧?我这个东西是怎么造出来的,技术原理路线也大致尽量在不水字数的前提下推演了,所以,这其实不是一个东西。

而我之所以要借这些名字,是因为如果不那样约定俗成的话描述就会更加困难,我如果每次都写“冲压式标准化造型铁叶镶嵌札甲”,一来是肯定有人说我水字数,二来叶不利于读者构建想象。

就像写历史的人,很多之所以做文抄公,不是因为古人的诗真的好,而是你托了名人的名后读者才容易想象它有多牛逼。

今天那一章里那几句蔡琰的赋是我临时瞎编的,我如果直接告诉你是我写的,你们就会觉得“好垃圾啊”。

但我如果模糊处理,骗大家“这是历史上蔡琰写的”,那些读不懂汉赋的读者说不定就觉得“这篇赋貌似还挺厉害的样子,既然我看不懂,应该也不是很差”。

具体到武器装备的问题上,“历史上的山文甲防御力比鱼鳞甲还差”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也不能完全定论,毕竟大家都证据不足,我就相信有八成概率不如鱼鳞甲好了)。

但如果自己分析了,很容易想到其中的几个原因——注意,下面的话不是我网上查资料的,是我自己的思考,我敢保证不是资料党网文写手能做的,你自己得有理工科基础。

首先,我觉得,在甲片厚度一样的情况下,山文甲弱就弱在“甲片之间的互相勾连镶嵌容易脱落”,以及“甲片之间缝隙太大,有防御漏洞,近似于锁子甲”,这两点文中其实也提过了。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呢?有点机加工常识的读者不难想象,大概率是因为“历史上的山文甲是手工一片片锻打甲叶”的,手拿锤子锻打就没法确保标准化,每一片形状不完全一致,这时候,就容易拼不起来。

做过钳工的都知道,这种情况下,工匠们肯定倾向于“宁可做小,不能做大,宁可磨细,不能磨粗”,因为细了无非是卡进去之后还有余量,松松垮垮,但粗了直接就插不进去,没法组装了。所有工匠都把误差往“宁可做细”的方向留,最后就导致实际的山文甲缝隙很大,防御不全面。

活塞比气缸小,充其量只是气密性不好。活塞比气缸粗,那就直接插不进去了。

而这些问题,主角用冲压工艺、标准化生产,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历史上的山文甲不行,但这种模式,在“标准化零件生产”指导思想下,可以得到的提升空间,比其他型号更大。这是在用20世纪的工业思维,在指导15世纪的工业工艺。

(我自己简单用结构软件几分钟建了个模,甲叶形状设计得好,是可以拼进去,而且不留缝隙的。)

而板甲的问题,我最新章节也说了:防御力是最牛逼,最好的板甲也确实不影响出招——但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那些,都是古代国王或者至少伯爵侯爵公爵们穿的,那些才留下来当文物了。

普通的“骑士爵”和“男爵”,说不定16世纪初还在穿铁桶一样有棱有角对的头盔呢,那也是防御力高超的板甲盔,没错吧?那种也不影响出招灵活性么?

所以,我还是那句话,写得影响大家约定俗成认知,这个是我的问题,我确实以后尽量不做这种事情了。但是做都做了,希望大家有精力还是多看几眼,别跳看,最好别“看到一个历史名词”,就直接眼光一扫跳过后面几段,然后认为后文再提到这个历史名词时,“就是指原本历史上的那个东西”。

上面只是随便举一个例子,例子本身其实不重要,所以后面陌刀我也就不解释了,例子举一个就好。

我也要继续检讨如何提升自己的传达率,把那些有难度的歧义更加通俗易懂地传达出去。

……

最后说一句:大家都知道,主角的上限是写手。如果李素在第五层,我至少也要在第五层,我才写得出一个在第五层的主角。

而实际上,如果我要写出千人千面,要写出一些“别人懂而主角不懂”的东西,那我自己就得在更高的层数。一本书里,主角越是并非全知全能,那就需要一个比主角全知全能得多的写手来左右互搏博弈,否则写出来就会看上去像“刚立弗莱格敌人就掉坑里”的闹剧感。

我在这里说这些,也不是为了自吹,而是我意识到我写这种书肯定会面临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如何设想“有些事情作者懂,而主角不懂”。

就好比最近章节里面李素的很多分析,哪怕不是硬知识,仅仅是“思维习惯”,其实作为一个文科生外交专业的人,李素是不该懂的。而我不好意思懂了,偏偏我又会经常忘了控制,只限制了李素对硬知识的认知,而导致他在软知识方面偶尔超出自己该懂的。

这方面我以后再注意换位思考压一压,说句不谦虚的话,这或许也是一种“智者的诅咒”吧,因为一样东西如果你很熟,你很难想象“一个不熟的人是怎么样不熟”的,或许你觉得吧这个知识点抠掉后,就是不熟的人该有的样子。但实际上吧这个点抠了,还得把通往这个点的线也都抠了,才不显得突兀。

……

说到这儿,同样也可以解答很多读者读本书之前的一个疑问:这本书我遇到过很多次吐槽了,说“为什么三国文里写刘备阵营的原先看起来似乎比写曹操阵营的要小白一些,而这本似乎没那么小白”

我觉得,不妨这样假设一下:大家可以回想,自己小时候,尤其是小学四年级以前,因为那时候识字量和阅读习惯还不支持读三国演义原文,所以大多数人要么不知道三国人物,要么就是喜欢刘关张的,这属于懵懂的“人之初”的认知状态。

小学五年级以后,叛逆怀疑精神、知识储备,很多人都开始喜欢曹操,因为觉得小时候被骗了,刘备被粉饰得太好,是伪君子——这不奇怪,虽然每个人发生这一步的年龄不同,但我在这里自我剖析一下,我是小学五年级开始这样的。

然后,有些人会再经历几次转折,比如发现自己矫枉过正了,曹操也有屠城和别的黑点,再后面发现刘备也有别的黑点……再到后面或许纯粹是因为自己踏上社会初次事业就成功了,然后看不起刘备这种蹉跎了好久的,也有可能有些人是社会上摸爬滚打后才成功的,觉得理解了刘备的连续创业韧劲……

不管什么原因,从上面可以看出,一个人拥刘拥曹在一生中是不断切换的,也有切换到两个都不偏不倚,跳出善恶好恶来豁达俯视的。

所以,大家看到“拥刘的三国文小白率貌似相对稍高”,这个问题其实是“那些所写给的目标消费人群、是在我这个描述语境里,小学四年级以下的位于第一层的潜在消费者看的文,相对小白”。

而拥曹文的目标读者,至少也得是“小学四年级以上叛逆期的第二层”。

所以,虽然最后拥刘、拥曹、和“跳出好恶”这三种心态的最高形态,没有优劣之分,但其最低形态,是有优劣之分的。拥刘吃亏就吃亏在第一层的是拥刘的。

而这导致的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双方用户在对喷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对方在第几层。

比如一个小学五年级的拥曹读者,他可能一听到对方“拥刘”,就内心得意地想:那是一个跟我小学四年级以前一样肤浅的人,连刘备是个伪君子都不知道,真无知。

一个高中一年级的位于第三层的拥刘派,看到拥曹的,就想:那是一个跟我初二的时候差不多的人,没看过《三国志》原文。

而这里面,又是一道“知识的诅咒”:第二层的人把对方当成第一层来喷,却无法想象第三层第五层的存在。第三层的人把对方当第二层的来喷,却无法想象对方有可能是第四层第六层。

就拿我这本书来说,我认为我目前往下看,这是一本第五层的、主角立场拥刘的书,但也算没有黑曹。而我要写出这本书,我其实是要比第五层略高的,我得驾驭其他方面。

我头上,还有我无法想象的更高存在,因为没人能想象自己不懂的东西。

我说这些,只是启发一下读者的想象:当你看到一本书,别把它直接概括为“拥护第一层”或者“拥护第二层”,有可能一本书拥护的是135,一本书拥护的是246。上面还有很多层,经常抬头看一眼,就算看不清楚,至少知道上面有人。

我也知道上面有人,我看得见他们的存在,但看不清他们的样子,我只是不知道他们具体认知水平到了什么程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