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三国:一切皆可游戏化 > 第191章 荀攸投效

三国:一切皆可游戏化 第191章 荀攸投效

作者:隔壁的小蜥蜴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3-12-06 03:00:23 来源:就是看

第191章荀攸投效

要说刺杀董卓的行动派,可不仅仅是袁绍和曹操。

在董卓专权期间,荀攸也联络议郎郑泰、长史何颙、侍中种辑和越骑校尉伍琼,意图行刺董卓。

正史是董卓迁都长安后的事情,不过历史可能发生某种偏差,他们提前行动。

唯独结果和历史一样,事情败露,何颙、荀攸入狱,期间何颙忧惧自杀,唯独荀攸淡定自若。

董卓走得急,顾不上天牢的犯人。

或许在他看来,天牢里的犯人死了也就死了。

“这两天忙着整理兰台藏书,未曾关注天牢情况,还望公达不要见怪。”张和命人把荀攸接出来,给他专门准备换洗的衣服和食物。

后者也是洗漱完毕,简单吃了点东西,才过来与张和见面。

“此事不怪府君,天牢本来就不是什么好地方,正常也不会有谁去关注。”荀攸回道,“此番能击败董卓,刘使君与府君当为首功!”

荀攸在天牢,在呼救成功之后,第一时间就询问外面的情况。

董卓北逃,这多少有些可惜,不过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

就是有些奇怪,张和似乎听说过自己,看着还很熟悉的样子。

自己呼救,巡逻到这里的士卒不敢擅自释放。

无奈之下,想着请他们的主官过来,或许能解释一二。

没想到张和听说是自己求见,不仅立刻释放自己,还专门准备换洗的衣服和饭菜。

“荀氏八龙天下闻名,公达更是二代的佼佼者。”张和笑道。

可以选择的话,他更希望是荀彧,毕竟刘备麾下,缺的就是个治政的能手。

田丰是文书和政务方面的人才,可要论发展经济、稳定生产和保证补给,荀彧更加出色。

相比之下,荀攸是个法制方面的人才,把儒皮法骨玩得很明白,该说不愧是荀子的后人。

擅长谋略,治政安民方面可能就略有不足。

想到这里,张和都有些想笑,刘备麾下不知不觉已经有许多顶级的人才,遇到荀攸自己居然还开始品头论足,甚至有些嫌弃起来。

荀攸此刻却是有些了然,比起自己,叔祖辈的荀氏八龙的确声名在外。

至于他,也只是何进掌权期间,为了培养班底,从各地招揽一批士人来洛阳,充为郎官。

可惜没多久何进出事,不过董卓忙着接管洛阳,再加上有一部分官员辞官,也缺乏人手。

何进的旧部,他都收编了过去,更别说何进征辟的这些士人。

有人辞官回去,少数如荀攸等人留下,却不是依附或屈从董卓,而是另有谋划。

张和此刻却是有些好奇,荀攸为何会在天牢里面。

细问之下,才意识到历史提前发生了。

不过若非如此,怕自己也遇不到他。

“如今公达获释,以后又该何去何从?”张和询问。

“陛下落入董贼之手,这郎官不当也罢。”荀攸摇了摇头,“某打算返回颍川老家,专心再读几年书便是。”

你读个屁的书!张和在心里吐槽道。

今年荀攸都三十四岁,正是事业心最旺盛的年纪。

再回去读书几年,都要到四十岁了,难道还要学程昱,五十多岁才出仕曹操?

“哪里,要说读书,不说这兰台的藏书,张某家中藏书也不少。正好大哥麾下也缺人手,毕竟凉州那旮旯,武夫多文士少……不知公达,是否愿意屈就?”张和主动邀请。

要说荀攸算是荀氏旁系,资源可没有荀彧那一脉多。

否则也不会三十多岁,才因为何进的关系成为黄门侍郎。

颍川荀氏,可以说是在荀淑开始起家,又以荀淑的八个儿子,闯出颍川八龙的名头。

只是为了避免卷入党人和阉人之间的争斗,八人最终选择隐居。

既然远离朝堂,那么空有名望,却少了点权力,资源也只能向少数几人倾斜。

嫡系子弟都得不到多少资源,荀攸乃荀淑之兄的曾孙,算是荀氏旁系,资源更少。

如今陛下被董卓裹挟,天下有大乱的迹象,走正规途径出仕,显然会更难。

若群雄割据,逐鹿天下,那么选一明主投效,就成为必然。

以荀氏的体量,少不得要各方押注。

刘备乃后起之秀,短短数年从白身,成为凉州牧,更是占据京兆地区……

如果说荀攸是嫡系子弟,那么他可能要权衡一番。

奈何他只是旁系,既然张和主动提出邀请,荀攸感觉还真没有拒绝的必要。

更别说,刘备也是汉室宗亲。

只是,荀攸在即将答应的时候,不免思量一番。

最后拱手,对张和说道:“刘使君英雄了得,荀某也是佩服,只是德不配位。”

“这……”张和有些不明白,荀攸这是要拒绝?

“荀某才疏学浅,不奢求在刘使君麾下出人头地,只希望在府君麾下,当一闲职。”谁知道荀攸话锋一转,却是让张和有些措手不及。

结果你特丫的不是要投奔刘备,而是要投奔我?!

“公达说笑了,我都在大哥麾下,以你的才华,那可太埋没了。”张和连忙说道,主要是担心荀攸是一时想不清楚。

若是以后因此后悔,那也不好。

荀攸的想法很简单,与其效力于不熟悉自己的刘备,还不如效力于熟悉自己的张和。

张和身为刘备的义弟,以后成就自然不低。

再说自己受张和举荐出仕,按说也是他这一派的人。

退一万步说,荀攸很清楚,自己就算学问再好,到底没有从政的经验,骤上高位未必是好事。

“荀某空有才华,却没有治政的经验,自当慢慢累积。”荀攸回道。

荀攸那么坚持,张和也不说什么,当即任命他为汉阳督邮,以及随军军师。

可现在军中没什么事情可做,于是荀攸也加入到誊写书籍上面。

“攸不太明白,府君为何誊写的,都是诸子百家的著作?”荀攸看了一圈,心情有些复杂。

主要在这些著作里面,他看到《荀子》。

当然严格来说,《荀子》属于儒家经典。

哪怕荀子的弟子出名的都是法家名人,可荀子本身却是儒家子弟。

“存世太少!”张和回道,“不誊写一份带走,以后若是洛阳再出什么变故,导致书卷毁掉,那这些书籍,不少可就要绝版了啊!”

“那府君如何看诸子百家?”荀攸好奇询问。

“朝廷取士总要有个标准,朝堂也必然只能有一个声音,但并不是说各学派没有长处。取长补短,可是孔老……孔夫子都有说过的。”张和回道。

从正面意义来说,朝廷只有一个学派的声音是正确的,否则会出现湾湾那种议会暴力。

政务没办法迅速落实,甚至几个学派之间互相拖后腿。

这事情可不是儒家专属,党同伐异是会出现在各个学派中的。

儒家本来就是大杂烩,包容性比较大,可以吸收各家学派。

哪怕意见不同,也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从这方面来说,独尊儒术的确没错。

可在张和看来,独尊儒术姑且不算错,可罢黜百家,那就是最大的错误。

朝廷需要的是综合型的人才,专业太专一,纯粹靠后天在职位上学习去适应可不行。

“可若士子都来自儒家,其他学派的人又要如何出仕?”荀攸不明白。

既然不能出仕,那么费力读这些书有什么用?

久而久之,学的人没了,那么这些学问也就失去了传承。

“我倒是有些想法,比如说专门开个考试,让士人都来考试。考试通过的,才能出仕。同时根据一些特殊职位,设置特别的考试,这样就能让专门的人才,有机会也能出仕。”张和回道。

他多少也有些想法,就在自己有生之年,把科举普及下去。

到时候专门录取一些专业的人才,如此诸子百家的书籍就有用了。

尤其这些可是华夏文明的瑰宝,是各大思想家的智慧结晶。

哪怕它们可能已经不合时宜,也有保存珍藏的价值。

也说不准,未来某个时候,说不定几百年,几千年。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回头一看,原来某个思想和某个正常,在几千上万年前,华夏的先祖已经提出过了。

又或者,因为这些书籍保存完好,未来的人能少走几百年的弯路。

未来的事情不知道,也有可能不是这样。

可就是这些书的存续,才能让一切变得‘有可能’。

“那岂非要废掉察举制?”荀攸有些讶然,张和的想法有些野。

“废掉倒不至于……”张和想了想,“一定程度可以相辅相成,不是完全冲突。”

最多察举起来的士人,能得到一定的加分。

不管什么朝代,考试这玩意就没有真正公平过。

就说后世各省的高考录取分数,都是各不相同。

明代初期更不必说,老朱甚至专门设置一定北方士子的录取名额。

否则这朝堂,没几年已经都被南方士子占据,北方的士人想出仕都争不过人家。

本质上,这种不公平就是一种地域保护。

可对于被强行提升录取分数的地区,自然不公平。

察举嘛,既然是孝廉,那么品格和背景肯定不错,在科举的时候获得一定加分,很正常的!

可就算出身寒门,甚至普通百姓,只要自己肯投入时间去学习,一样有机会金榜题名。

相对这个时代来说,已经算是先进的了。

只是这学习的途径,就必须要扩充起来,比如说公立书院,比如说图书馆什么的……

这些都需要大量时间去做,好在征战和执政主要的压力,都集中在刘备这边。

自己正常来说,应该是有不少时间,捣鼓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若刘备通过这个提案,最后压力又会落在各个官员身上,最多自己监督一下。

就说这个,不比直接当君主要舒服?

“原来如此,说荀某是大才,府君才是真正的大才!”荀攸郑重一拜。

若张和的打算能成,那么对于诸子百家的传人来说,无疑是个好事。

这不仅是有机会可以出仕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各家的学说,大概率能传承下去。

就为了这个未来,荀攸觉得,自己也要倾尽全力,帮张和达成这个目标!

“这事情可不是小事,一切都要从长计议。不过公达愿意帮忙的话,倒是能轻松一些。”张和此时此刻,也算是接受荀攸的效忠。

人家既然那么谦虚,要脚踏实地提升起来,自己又何必拦着。

推脱多了,人家说不定还以为自己嫌弃他,最后跑路了才是真的亏!

荀攸的祖父是荀淑的兄长,若荀淑这边是嫡系,几个儿子打出荀氏八龙的名头,荀攸这一脉就真的是旁系。三四十岁才当郎官,可见资源是真的匮乏。

要说荀氏也的确有押注,原本荀彧是去袁绍那边,后来换成荀谌。

不过扣除这个,其他子弟基本都在曹操麾下任职。

袁术麾下倒是有个荀正,可惜是演义虚构的。

荀子虽然是儒家,可到底不是左氏儒学派。

颍川荀氏不做出改变的话,在东汉真就很难混出头……

历史是董卓到长安的时候才动手,我稍微提前一些,否则还要等几年才有可能招揽到,这样太晚了。

另外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荀攸谋划董卓的人里面有种辑,结果事情败露下狱,可种辑没事。后来逐渐成为杨定,董承等人的亲信,还一起污蔑过段煨。

后来衣带诏,董承找的人里面也有种辑,结果事情又败露,只是这次他被灭了三族。

虽然没什么证据,但就觉得这事情,还真就挺巧的。

卡文了,就搞了两章出来,眼看七点,先睡了,起来看情况再码一章。

主要是这两章加起来,也六千多字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