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儒心弈世 > 第212章 深入探讨,获得认同

儒心弈世 第212章 深入探讨,获得认同

作者:乔恩jon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4 14:54:29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 212 章:深入探讨,获得认同

暮色像一块浸了墨的绢,慢慢裹住鸿儒书院的飞檐。论道堂前的老槐树,枝桠斜斜地挑着最后一缕霞光,将影子拉得有丈余长,落在青石板上,像一道淡墨画的痕。路智站在台阶上,望着陈夫子远去的背影 —— 青布袍角扫过满地落梅,带起几片半谢的花瓣,花瓣旋转着落在他的靴边,留下一点浅粉的印。

他的右手无意识地攥紧了袖中的琴谱,桑皮纸的边缘被夜露浸得发潮,指尖能摸到纸页上细微的纤维,像触到了一段旧时光。琴谱第三页的空白处,是飞燕去年在姑苏的灯下笔迹:“文以载道,艺以传心”,八个小字写得清隽,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琴形,当时她笑着说:“等你在书院推琴棋入儒,我就来听你讲《鹿鸣》。” 此刻暮色里,那字迹仿佛还带着灯油的温热,路智的指腹轻轻蹭过,心里又酸又暖。

“别太急。” 柳儿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点被夜风吹软的调子。她手里提着盏竹骨纸灯,灯芯的光在风里轻轻晃,把她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落在槐树干上,像幅流动的剪影。她走近时,路智闻到她袖间飘来的气味 —— 是下午帮张玲处理擦伤时沾的金疮药香,混着淡淡的梅香,清清爽爽的,驱散了夜的凉意。“陈夫子守了一辈子儒家典籍,当年书院要加授算术课,他找周长老争了三天,说‘算术是商贾之技,污了儒门’,最后还是温长老找出《周礼》里‘九数’的记载,他才松口。要让他接受琴棋入儒,得慢慢来,让他看见实据。”

林伯也拄着枣木拐杖走来,杖头的铜箍敲在青石板上,“笃笃” 声在寂静的暮色里格外清晰,像在为他们的谈话打节拍。老人站在路智身边,望着陈夫子消失的方向 —— 那道青布袍影最后隐在回廊的拐角,连带着最后一点天光也淡了。林伯的眼神里有几分了然,他从袖中掏出片晒干的槐叶,叶子是去年秋天收的,边缘有点卷,却还带着淡淡的槐香,“老夫年轻时在江南棋社当账房,想推广‘礼棋’—— 就是下棋时不骂阵、不赶尽杀绝,落子要讲规矩。当时棋社里的老棋痞都说‘下棋就是要赢,讲什么礼’,带头反对的是棋社的李老怪,比陈夫子还固执。后来老夫找了本宋代的《棋经》,翻出‘棋者,仁也’那段,又拉着李老怪下了盘‘仁棋’,故意让他半子,却在最后一步帮他护住了老将,他才服了,说‘原来下棋也能讲仁’。你看,” 老人把槐叶递去路智,“陈夫子不是反对你,是怕这些‘艺’的东西,冲淡了儒家的‘理’。你得让他看见,琴棋里藏着的,也是儒道,是能帮着传儒道的。”

路智接过槐叶,指尖触到叶子粗糙的纹理,槐香淡淡的,像林伯说的往事一样,带着岁月的温度。他抬手拂去肩上的一片落梅瓣,花瓣很软,带着点湿润的凉意,“我明白。明天我先去拜访陈夫子,带《礼记?乐记》和《论语》的注本,再把拟好的课程表给他看 —— 让他知道,琴棋不是添乱,是帮着学子懂典籍的。然后再去找王长老和李夫子,他们的顾虑也得一一解开。” 夜风卷着槐树叶的 “沙沙” 声,像在低声附和,远处书院的灯火渐渐亮了,一点一点,像散在暮色里的星子,让路智心里的思路更清晰了些。

回到迎客居时,路智点亮了案上的牛油烛。烛火跳了跳,把房间里的影子都晃活了 —— 墙上挂着的琴谱拓片,桌角堆着的典籍,还有柳儿白天帮他缝补的袍角,都在烛光里有了温度。他铺开一张空白的桑皮纸,纸是温长老送的,质地绵密,摸起来很舒服。他提起狼毫笔,笔尖蘸了点淡墨,在纸上写下 “琴棋入儒疑虑点” 七个字,笔锋顿了顿,想起陈夫子下午皱着眉说 “琴棋乃小道” 时的样子 —— 老人的眉头皱得很紧,额头上的纹路像刻上去的,语气里的固执像论道堂里的老木柱,透着经年累月的坚硬,于是在纸上写下第一个疑虑:“怕乱正统(陈夫子)”。

又想起昨天在典籍库见到王长老的场景 —— 王长老正蹲在地上翻一本宋代的《论语集注》,灰尘落在他的白发上,像撒了层霜。他抬头时,眉头皱着,手指指着书页上的 “学而时习之”,语气里带着点担忧:“路公子,学子们每天读《四书》《五经》都嫌时间不够,再加琴棋课,会不会顾此失彼,连‘学而时习之’都做不到了?” 路智于是在纸上添上第二个疑虑:“怕误课业(王长老)”。

最后想起教《春秋》的李夫子,前天在回廊里碰到他,他正拿着本《春秋公羊传》,叹了口气说:“路公子,你这琴棋入儒在书院推还行,到了民间,百姓们要吃饭、要种地,哪有心思学琴下棋?怕是推不开啊。” 路智又写下第三个疑虑:“怕民间推广难(李夫子)”。烛油顺着烛台往下淌,“嗒” 地落在纸上,积成小小的琥珀珠,像在为他的思索做注脚。他盯着纸上的三个疑虑,又想起林伯说的 “找实据”,于是在每个疑虑下面都画了个小圆圈,打算明天一一填上应对的法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儒心弈世请大家收藏:()儒心弈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二日清晨,雾还没散,像一层薄纱裹着书院。路智踩着青石板往竹影庭走,露水沾在靴底,有点滑,每走一步都能听见 “咯吱” 的轻响,凉丝丝的水汽顺着靴底往上渗,却让他脑子更清醒。远远就看见竹影庭的竹篱笆了,雾气里,竹子的绿是淡淡的,像蒙了层纱。柳儿已经坐在庭中的石凳上了,她手里捧着个青釉茶罐,罐口飘着淡淡的茶香,是温长老送的雨前龙井。她正低头用茶匙舀茶叶,茶匙是银做的,在雾里泛着点白光,茶叶落在粗瓷杯里,发出 “沙沙” 的轻响。

林伯则站在竹篱笆旁,用拐杖轻轻拨弄着新生的竹笋。竹笋是浅褐色的,顶着点嫩黄的笋尖,裹着层层笋衣,看起来很有韧劲。老人的动作很轻,像怕碰坏了似的,眉眼间带着笑意 —— 他总说,竹笋的韧劲,像极了文化传承里的坚持,不管土多硬,总能钻出来。“早啊,路智。” 林伯看见他,笑着打招呼,拐杖敲在石板上,“笃笃” 声在雾里传得不远,却很清晰。

“早,林伯,柳儿。” 路智走过去,石桌上已经摆好了三只粗瓷杯,杯里的茶叶正慢慢舒展,茶水是浅黄绿色的,冒着淡淡的热气,氤氲的水汽在杯口绕了个圈,散在雾里。“昨晚想了半夜,觉得得从‘证’和‘行’两方面入手 ——‘证’是找古籍里琴棋与儒道结合的记载,让他们知道这不是我瞎编的,是古已有之的;‘行’是拿具体的课程计划,让他们看到,琴棋课不会耽误课业,还能帮着学子懂典籍。”

柳儿倒了杯茶递给他,指尖触到杯壁的温热,“我昨天下午去典籍库找温长老,翻了《礼记?乐记》,里面写‘乐者,天地之和也’,还说‘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这不正好能对应琴音的中庸之道吗?还有《论语?述而》里,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把‘艺’和‘道’‘德’‘仁’放在一起说,可见艺不是小道,是能帮着修心的。” 柳儿说话时,眼睛亮着,像雾里的光,她把一本线装的《礼记?乐记》放在石桌上,书页是泛黄的,边缘有点卷,“温长老还帮我找了清代孙希旦的注本,里面把‘乐与中庸’讲得更细,明天给陈夫子看,他肯定认这个。”

林伯也坐下来,喝了口茶,茶水的清香在嘴里散开,很清爽。他慢悠悠道:“老夫也想好了,下棋时可以讲‘仁棋’‘义棋’。比如对弈时,不赶尽杀绝,给对方留条活路,这就是儒家的‘仁’;落子不贪小利,顾全大局,比如为了护住中腹,宁愿弃掉边路的几颗子,这就是‘义’。当年我说服李老怪,就是用了这招,他下了半辈子棋,从没见过这么下的,后来才明白,下棋和做人一样,得讲仁讲义。陈夫子一辈子讲儒道,这些道理,他肯定懂,只要让他看见,棋里也有这些,他就不会反对了。” 老人说着,从袖中掏出个小小的棋谱,是他年轻时手抄的,纸页已经很旧了,上面画着 “仁义布局” 的棋路,“这个也给你带上,给陈夫子看看,比空说管用。”

路智接过棋谱,指尖触到纸页上的墨迹,是林伯年轻时的笔迹,比现在有力些,却同样工整。他把昨晚写的疑虑点拿出来,铺在石桌上,烛油的痕迹还在,“那我们就这么定:陈夫子那边,我带《礼记?乐记》注本、林伯的‘仁义布局’棋谱,还有飞燕的琴谱,让他看琴棋里的儒道;王长老担心误课业,我就给他看课程表 —— 每天只在午后设半个时辰琴棋课,前一刻钟讲典籍,后一刻钟教琴棋,比如教《鹿鸣》时,先讲《诗经》里‘呦呦鹿鸣’的嘉宾之礼,再教吹笛,让学子们一边学琴,一边懂典籍;李夫子怕民间推广难,就说先从书院周边的蒙学试,免费教孩子们,用简单的琴曲和棋路,比如教《茉莉花》时讲‘和’,教‘吃子’时讲‘仁’,慢慢铺开,让他看见可行性。”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阳光渐渐穿透雾气,洒在竹影上,在地上投下斑驳的碎光,像撒了把碎金。竹篱笆上的露珠被阳光照得亮晶晶的,“嗒嗒” 地往下掉,落在石板上,晕开小小的湿痕。商量完时,日头已升得老高,雾基本散了,竹影庭里的竹子绿得更鲜亮了,空气里满是竹子的清香和茶水的余味。

路智揣着注本、棋谱和课程表,往陈夫子的居所 “守经院” 去。守经院在书院最偏的角落,四周种满了老松,松树很高,枝叶很密,把院子遮得阴凉。松针落在院墙上,像铺了层绿毯,风一吹,松针 “沙沙” 地响,还带着松脂的清香。院门是竹编的,编得很密,泛着点浅褐色的光,虚掩着,能听见里面传来翻书的 “哗啦” 声,很轻,却很清晰。

路智轻轻叩了叩竹门,手指触到竹条的粗糙纹理,“陈夫子,晚辈路智,冒昧来访,想跟您请教些关于儒道与艺的事。”

门 “吱呀” 一声开了,陈夫子站在门内。老人穿着件洗得发白的深蓝色儒衫,领口和袖口都有些磨损,却浆洗得很干净。他的头发用根普通的木簪束着,木簪上有几道浅痕,是用了很多年的。手里还拿着本《儒典正义》,封皮已经泛黄,边角有点卷,显然是常翻的。他的眼神里仍有几分审视,眉头微微皱着,却还是侧身让开,声音平缓却带着点距离:“进来吧,外面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儒心弈世请大家收藏:()儒心弈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守经院不大,院中央种着棵老桂树,树干很粗,需要两个人合抱,枝叶很密,把院子遮得阴凉。树下摆着张石桌,是青石雕的,上面放着砚台和一支狼毫笔,还有几张写了批注的纸,墨还没完全干,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石桌旁有两只石凳,凳面被磨得很光滑,显然是常坐的。

陈夫子把路智领进书房,书房更小,却摆满了书 —— 从地面到屋顶,排满了书架,上面整齐地摆着各种典籍,从《十三经注疏》到历代儒者的文集,甚至还有些手抄本,书脊上的字有的是写的,有的是印的,都很清晰。空气中弥漫着旧墨和纸张的醇香,还有点淡淡的樟脑味,是用来防虫的。陈夫子让他坐在案前的木凳上,木凳是硬木做的,有点凉,却很稳。然后转身从墙角的水缸里舀了杯井水,递给他,“喝点水,解解渴。” 井水很凉,却不冰牙,还带着点甜味,是书院后山的泉水,比普通的井水好喝。

“你来找我,是为琴棋入儒的事吧?” 陈夫子坐在对面的木凳上,把《儒典正义》放在案上,手指摩挲着封皮上的字,语气里没了昨日的尖锐,却仍带着谨慎,“你想说服我,觉得琴棋也能传儒道?”

路智点点头,从怀里掏出《礼记?乐记》的注本,翻到 “乐者,天地之和也” 那页,书页上有温长老画的圈,还有些小字批注。他把注本递过去,手指指着那段话,语气很诚恳:“夫子,您看,早在《礼记》里,就说乐是天地间的和谐。琴音讲究中正平和,高了不刺耳,低了不沉闷,快了不急躁,慢了不拖沓,这和儒家的中庸之道,不是正好呼应吗?孔子当年在齐国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还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不就是因为《韶乐》里有大道,有仁心吗?琴也是乐的一种,好的琴音里,也有这些啊。”

陈夫子接过注本,手指在字上轻轻划过,指尖能摸到纸页上的墨迹,他翻了几页,看到温长老的批注,眉头渐渐舒展了些,眼神里多了几分思索。他抬头时,眉头还是微蹙着,却没那么紧了:“你说的这些,老夫也知道。可琴棋终究是‘艺’,是要练指法、练棋招的。学子们要是沉迷于这些,每天想着怎么把琴弹好、怎么把棋下赢,忘了研读《四书》《五经》,忘了‘仁义礼智信’,怎么办?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路智早有准备,从怀里掏出写好的课程表,课程表是用桑皮纸写的,字迹工整,还画了表格,清晰明了。他把课程表放在案上,指着表格里的内容:“夫子您看,这是晚辈拟的课程表 —— 每天只在午后设半个时辰琴棋课,前一刻钟讲典籍,后一刻钟教琴棋。比如教《鹿鸣》时,先讲《诗经》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嘉宾之礼,讲‘礼之用,和为贵’,然后再教吹笛,让学子们一边学琴,一边懂‘和’与‘礼’;教下棋时,先讲《论语》里‘君子无所争’,然后再教‘仁棋’,让他们知道下棋不是为了争赢,是为了懂仁。昨天柳儿在蒙学试教了一次,教孩子们弹《鹿鸣》时讲‘仁’,孩子们记得可牢了,还说‘原来弹琴也能学仁啊’。”

陈夫子拿起课程表,看得很仔细,连字里行间的小注都没放过。他的手指在 “结合典籍教学” 几个字上停了停,指尖轻轻摩挲着,眉头渐渐舒展了些,语气也软了下来:“你说的这些,倒也有些道理。只是……” 他顿了顿,眼神里多了几分回忆,“老夫守了一辈子儒家正统,从年轻时编《儒典正义》,到后来在书院教典籍,就怕把‘道’丢了。艺这东西,好是好,可要是抓不住‘道’,就成了玩物丧志。要是艺能载道,能帮着传儒道,那便不是小道;可要是载不了道,反而乱了道,那不如不学。”

路智心中一喜,知道陈夫子的态度已经松动了。他从袖中掏出飞燕的琴谱,翻到 “琴音者,心之声也;心正则音正,心和则音和” 那页,琴谱上还有飞燕画的小小的琴形,“夫子,这是晚辈一位故友的琴谱。她叫飞燕,是姑苏人,弹得一手好琴,也懂典籍。她常说‘琴里有仁心,棋里有义理’,还说‘学琴不是为了弹给别人听,是为了让自己的心变仁变和;学棋不是为了赢,是为了让自己懂义懂礼’。晚辈也觉得,文化复兴不是守着旧的不变,不是只能靠读典籍传儒道,是让旧的道理,用新的法子传下去。就像夫子您批注《儒典正义》,是为了让后人更好地懂儒家的道;晚辈推琴棋入儒,也是为了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用他们喜欢的法子懂儒道。”

陈夫子接过琴谱,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字迹和琴形,眼神里多了几分温和。他沉默了片刻,轻轻叹了口气,语气里的固执少了很多,多了几分释然:“罢了,老夫之前是太固执了,总觉得只有典籍能传儒道,忘了‘文以载道,艺亦能载道’。你说的活动,老夫会去,也想看看,琴棋里到底能藏多少儒道,到底能不能帮着传儒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儒心弈世请大家收藏:()儒心弈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路智连忙起身行礼,动作很恭敬,“多谢夫子体谅!晚辈定不会让您失望,也定不会让琴棋乱了儒道,只会让它们帮着传儒道。”

从守经院出来,路智又去拜访了王长老和李夫子。王长老的居所离典籍库很近,他正在库整理典籍,地上堆着几摞书,灰尘有点多。看到路智带来的课程表,尤其是 “结合典籍教学” 和 “每天只半个时辰”,又听说能让学子帮着整理琴谱里的典籍引文,比如从琴曲里找对应的《诗经》句子,王长老的眉头立刻舒展开了,笑着说:“要是能帮着整理典籍,让学子们一边学琴棋,一边记典籍,倒也不算浪费时间,反而能记得更牢。老夫支持你。”

李夫子则在自己的书房里备课,桌上摊着《春秋公羊传》,旁边放着支笔。听路智说要先从书院周边的蒙学试,免费教孩子们,用简单的琴曲和棋路,还能结合蒙学的课文,比如教《三字经》里 “人之初,性本善” 时,用琴音的 “和” 来讲 “善”,李夫子的眼睛亮了,主动说:“蒙学那边老夫熟,下周我陪你去看看,帮着编点简单的教材,比如把《茉莉花》的琴曲和《弟子规》结合,孩子们肯定喜欢。”

转眼就到了举办琴棋文化活动的日子。活动选在 “梅影庭”,庭里的梅花虽已谢了大半,却仍有零星的花瓣留在枝头,粉粉的,像撒在绿枝上的碎霞。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梅香,比之前淡了些,却更清润,混着点檀香的味道 —— 是林伯从棋社带来的老檀香,点在庭角的香炉里,香气很淡,却很安神。

柳儿早早就在庭中央摆好了琴,是温长老从典籍库借的唐代古琴,琴名叫 “清和”,琴身是桐木做的,上面的断纹像流水般,一圈一圈,透着古朴的气息。琴弦是新换的,泛着点银白色的光,柳儿正用一块软布轻轻擦拭琴弦,动作很轻,像怕碰坏了似的。

林伯则带来了副老棋盘,是紫檀木做的,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刻得很清晰,还留着他年轻时的棋痕 —— 有一道很深的痕,是当年和李老怪下 “仁棋” 时,激动得用棋子划的。棋子也很旧,黑子是黑曜石的,透着点深紫色的光;白子是象牙的,泛着点乳白色的光,都是林伯珍藏多年的宝贝。

辰时刚过,学子们就陆续来了,有的穿着书院的蓝布儒衫,有的穿着自己的便服,脸上都带着期待。张玲也跟着吴老来凑热闹,她穿着件粉色的小袄,怀里抱着布老虎,布老虎的眼睛是用黑纽扣做的,看起来很精神。她拉着吴老的手,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柳儿的琴,小声问:“吴爷爷,柳儿姐姐要弹《鹿鸣》吗?我上次听路智哥哥说,《鹿鸣》很好听。” 吴老笑着点头,摸了摸她的头,“是啊,一会儿就能听到了。”

陈夫子来得也早,他穿着件深蓝色的长衫,手里拿着本《礼记?乐记》,站在松树下,时不时和身边的温长老讨论几句。温长老手里也拿着本注本,两人凑在一起,指着书页上的字,小声说着什么,偶尔还点点头,看起来很投契。

巳时一到,活动正式开始。路智站在庭中央,对着众人作了个揖,声音温和却有力:“多谢诸位来参加今天的琴棋文化活动。今天我们不谈高深的典籍,就来听听琴里的儒道,看看棋里的仁义,希望能让大家明白,琴棋不是小道,是能帮着我们懂儒道、传儒道的。首先,有请柳儿姑娘为我们弹奏《鹿鸣》和《高山流水》,我会在一旁讲解琴音里的儒道。”

众人鼓掌,柳儿坐在琴前,深吸一口气,指尖轻轻落在琴弦上。起初是《鹿鸣》的开篇,琴音清越,像山间的清泉流过石缝,叮咚作响,还带着点鸟鸣的清脆,让人仿佛置身于春日的山林里,看到鹿群在草地上吃草,听到它们 “呦呦” 的叫声。路智站在一旁,轻声讲解:“大家听这《鹿鸣》的琴音,清而不冷,和而不浊,这就是儒家说的‘中和之美’。《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琴音也是这样,不高不低,不疾不徐,发而中节,才是美。这‘和’,就是儒道的核心啊。”

学子们听得入了神,有的闭上眼睛,嘴角带着微笑;有的拿出纸笔,飞快地记着,笔尖在纸上 “沙沙” 地响。张玲也跟着晃着小脑袋,布老虎抱在怀里,小声对吴老说:“吴爷爷,这琴音真的像清泉!我好像听到水流的声音了,还有小鹿在叫!” 吴老笑着点头,眼里满是欣慰,“是啊,这就是琴里的‘和’,能让人想到好东西。”

《鹿鸣》弹完,柳儿稍作调整,又弹起了《高山流水》。琴音一开始雄浑如泰山,像看到巍峨的泰山立在眼前,云雾缭绕,很庄严;后来又婉转如流水,像看到江河奔腾,浩浩荡荡,很通达。路智继续讲解:“大家听,‘巍巍乎若泰山’,这是儒家的‘仁’—— 泰山厚重、包容,像仁者的胸怀,能容万物;‘洋洋乎若江河’,这是儒家的‘智’—— 江河通达、灵动,像智者的思路,能解难题。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琴音里的山水,就是儒者的心境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儒心弈世请大家收藏:()儒心弈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温长老在一旁点头,对陈夫子说:“你看,路智说得没错,琴音里确实有仁有智,有儒道。” 陈夫子也点点头,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同,没再说话,却听得更认真了。

柳儿弹完琴,众人又鼓掌,掌声比之前更响。接着是林伯和一位叫赵衡的年轻学子对弈。赵衡是书院的新生,棋下得不错,却有点急躁,总想着赢。林伯执黑,赵衡执白,两人在棋盘前坐下,林伯先落子,黑子落在棋盘的 “星” 位上,发出 “嗒” 的轻响,很沉稳。赵衡也落子,白子落在旁边的 “小目” 位,动作有点快。

两人下了几步,林伯突然停住,指着棋盘上的一颗黑子,对众人说:“大家看,这颗黑子现在被白子围着,看起来要被吃了。要是我贪这颗子,想保住它,就得把旁边的子都调过来,这样中腹的黑子就空了,赵衡的白子就能趁机占了中腹,我这盘棋就输了 —— 这就是‘不义’,为了小利丢了大局。不如我弃了这颗子,守住中腹,这样大局就稳了 —— 这就是‘义’,为了大局舍小利。儒家说‘舍生取义’,下棋也一样,不贪小利,才是正道,才是儒者的棋风。”

赵衡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先生说得对!我刚才还想着怎么吃了这颗黑子,没想到会丢了中腹。现在才明白,下棋和做人一样,得顾全大局,不能贪小便宜。”

众人都笑了,陈夫子站在人群后,看着棋盘,嘴角渐渐露出了笑容 —— 这是今天他第一次笑,笑容很淡,却很真实。他走到路智身边,声音比之前温和了很多:“路公子,老夫之前错了。琴棋里确实有儒道,这样教,学子们能懂,也愿意学,比光读典籍还管用。老夫以后会支持你推琴棋入儒,还会帮你找更多典籍里的依据。”

路智心中一喜,连忙作揖:“多谢夫子!有您的支持,琴棋入儒肯定能推得更好。”

活动结束后,不少学子围着路智,有的说想参加琴棋课,有的问下次活动什么时候办,还有的拿出自己的琴谱,想让柳儿指点。王长老拉着柳儿,问能不能编本《琴谱与典籍对照表》,把琴曲对应的典籍句子都列出来,方便学子们学;李夫子则说要马上去蒙学联系,下周就开始试教,还让路智准备些简单的琴曲。

只有管祭祀的刘长老,站在角落,看着热闹的人群,眉头仍微微皱着。他穿着件祭服样式的长衫,手里攥着块小小的玉圭,玉圭是祭祀用的,泛着点浅绿色的光。他的眼神里带着点担忧,却没好意思说出口 —— 他担心琴棋入儒会冲淡祭祀的庄重,祭祀是传儒道的重要仪式,要是学子们都去学琴棋,忘了祭祀的礼,怎么办?

路智看在眼里,走过去,笑着说:“刘长老,晚辈想请教您个事 —— 咱们书院祭祀时的乐舞,是不是也讲究‘和’?我之前看祭祀,乐舞的节奏不快不慢,动作也很规整,看着就很庄重。”

刘长老愣了愣,没想到路智会问这个,他点点头,语气里带着点自豪:“自然!祭祀乐舞最讲究‘和’,节奏要中节,动作要中正,这样才能显对先祖的敬重,才能传儒道的‘礼’。要是乐舞乱了,祭祀就不庄重了,儒道也传不好。”

“那琴音的和,不也和祭祀乐舞的和一样吗?” 路智接着说,语气很诚恳,“以后祭祀前,我们可以教学子弹《清庙》——《清庙》是祭祀先祖的乐,琴音很庄重,能让人静下心来。让学子们在琴音里体会敬祖之心,体会‘礼’的庄重,这样祭祀时,他们更能懂祭祀的意义,更能传儒道的‘礼’。您看,这样琴棋不仅不会冲淡祭祀,还能帮着传祭祀的礼呢。”

刘长老眼睛一亮,眉头渐渐舒展开,手里的玉圭也攥得松了些:“你说得有道理!《清庙》确实是祭祀的乐,要是学子们能弹会,还能在祭祀时伴奏,这样祭祀更庄重,学子们也更懂礼。好,好啊!老夫也支持你!”

夕阳西下时,梅影庭里的人渐渐散去。晚霞像铺开的锦缎,从天边一直铺到书院的飞檐上,把一切都染成了暖红色。路智站在老桂树下,看着柳儿教张玲吹短笛 —— 柳儿拿着短笛,教张玲怎么运气,张玲鼓着腮帮,努力地吹着,虽然没吹出完整的调子,却很认真。林伯和陈夫子则坐在石桌旁,凑在一起看《礼记?乐记》,陈夫子指着书页上的字,小声说着什么,林伯时不时点头,还拿出之前的 “仁义布局” 棋谱,两人讨论着怎么把棋里的仁与乐里的和结合起来。

晚风卷着松针的清香和梅香,轻轻吹过,带着点温暖的凉意。路智摸了摸袖中的琴谱,飞燕的字迹仿佛在掌心发烫。他抬头望向天空,晚霞的颜色渐渐淡了,远处书院的灯火又亮了起来,一点一点,像散在暮色里的星子。他知道,文化复兴的路还长,或许还会有新的疑虑,新的困难,但只要像今天这样,慢慢说,细细讲,用实据说话,用真心传儒道,就一定能走下去。

琴棋入儒的种子,已经在鸿儒书院的土壤里,悄悄发了芽,带着希望,带着温度,等着长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

喜欢儒心弈世请大家收藏:()儒心弈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