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 > 第6章 《万历十五年》的企业管理

再比如“官员漏洞”。明朝的官员,选拔靠“科举”,考核靠“道德”,工资低得可怜。一个七品县令,一年的俸禄只有45两银子,连养家都不够,更别说应付日常开销。于是,“灰色收入”成了公开的秘密:收税时多收一点“损耗费”,判案时收一点“辛苦费”,甚至逢年过节,地方乡绅还要“孝敬”一点——这些都成了“潜规则”。1587年,有个叫海瑞的官员,偏偏不遵守这个“潜规则”,他一分钱灰色收入都不要,结果自己穷得连肉都吃不起,还被其他官员排挤:“你这么做,不是让我们都成了坏人吗?”最后,海瑞只能被调到南京做个闲官,什么实事都做不了。黄仁宇说,海瑞的悲剧,不是“他太正直”,而是“明朝的官员制度,根本不允许正直的人活下去”。

还有“皇帝漏洞”。明朝的皇帝,表面上是“天子”,实际上是“文官集团的傀儡”。文官们用“祖制”“道德”把皇帝捆得死死的:皇帝想立哪个儿子做太子,要听文官的;皇帝想花点钱修宫殿,要听文官的;甚至皇帝想多娶几个妃子,也要听文官的。万历皇帝刚登基时,还想做个“好皇帝”,可做着做着发现,自己连“喜欢哪个女人”都不能做主——他想立郑贵妃的儿子做太子,文官们天天上奏反对,说“必须立长子,这是祖制”。吵了十几年,万历皇帝彻底心灰意冷,从1587年开始,他干脆不上朝了:“你们不是想管我吗?那我就什么都不管了,看你们怎么办。”可皇帝不管事,文官集团又陷入了“内斗”:你骂我“奸臣”,我骂你“庸才”,没人管国家大事。黄仁宇说,万历的“躺平”,不是“他太懒”,而是“明朝的皇帝制度,根本不允许皇帝做一个‘人’”。

这些“漏洞”,在1587年之前就存在,但到了1587年,它们终于凑到了一起,形成了“系统性崩溃”:税收收不上来,国库空虚;官员要么贪腐,要么内斗,没人做事;皇帝躺平,朝廷失控。更可怕的是,没人能修复这些漏洞——想改税收,会得罪地主和文官;想改官员制度,会打破潜规则;想让皇帝重新理政,会得罪整个文官集团。大明王朝,就像一辆刹车失灵的马车,只能朝着悬崖一直跑。

三、六个“程序员”的挣扎:有人想修系统,有人想换系统,有人只能躺平

如果把大明王朝比作一个“漏洞百出的系统”,那么《万历十五年》里的六个人,就是六个不同的“程序员”:有人想修复系统,有人想推翻重写,有人发现修不好只能躺平,还有人干脆放弃,去研究“系统为什么会坏”。他们的故事,就是大明系统崩溃的“全景图”。

第一个程序员:万历皇帝——从“想修系统”到“直接摆烂”。万历刚登基时,跟着张居正学“怎么修系统”:张居正搞“一条鞭法”,简化税收;搞“考成法”,考核官员,万历都全力支持。可张居正一死,万历发现,自己根本掌控不了“修系统”的节奏——文官们反对张居正的改革,还把张居正的家产抄了,连他定的规矩也全废了。万历想重新推进改革,却没人听他的;他想立自己喜欢的儿子做太子,也没人听他的。1587年,万历彻底放弃了:“既然你们都不想修系统,那我就不管了。”他开始不上朝,不批奏折,甚至不任命新官员——空缺的职位越来越多,奏折堆成了山,系统越来越卡,可万历一点都不在乎:“这系统是你们要的,坏了也该你们负责。”

第二个程序员:张居正——唯一能“大修系统”的人,却死无全尸。张居正是万历的老师,也是大明最有能力的“系统工程师”。他知道系统的漏洞在哪:税收混乱,就搞“一条鞭法”,把所有税都折合成银子缴纳,简单明了;官员偷懒,就搞“考成法”,根据政绩决定升降,赏罚分明。在他的手里,大明系统稍微“流畅”了一点:国库有了余钱,边境也稳定了。可他的问题是“太强势”——他敢得罪地主,敢顶撞文官,甚至敢管万历皇帝的私生活。1582年,张居正去世,文官们立刻开始报复:弹劾他“专权”“贪腐”,万历皇帝也因为之前被张居正管得太严,顺水推舟抄了他的家。到了1587年,张居正的改革已经荡然无存,他本人也被钉在了“奸臣”的耻辱柱上。黄仁宇说,张居正的悲剧,是“他想一个人修整个系统,却忘了系统里的人,都不想被他管”。

第三个程序员:申时行——想“小修小补”,却成了“和事佬”。申时行是张居正之后的首辅,他知道系统不能不修,但也不能像张居正那样“硬来”。他的办法是“和稀泥”:文官们吵架,他就劝“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别伤了和气”;万历皇帝躺平,他就一边劝皇帝“多上朝”,一边帮皇帝挡文官的弹劾。他想在“皇帝”和“文官”之间找个平衡点,慢慢修复系统漏洞。可1587年,他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万历皇帝不听劝,文官们也不买账,有人骂他“懦弱”“没骨气”,有人弹劾他“纵容皇帝,误国误民”。最后,申时行只能辞职回家——他想“小修小补”,却发现系统的漏洞太大,根本补不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四个程序员:海瑞——想“重置系统”,却连“开机”都做不到。海瑞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觉得系统之所以坏,是因为“大家都不遵守规则”,所以他要做“规则的守护者”。他当官时,一分钱灰色收入都不要,还严查贪官污吏,甚至敢骂万历皇帝“沉迷享乐,不管国事”。他想把系统“重置”到最开始的样子,让所有人都遵守“祖制”和“道德”。可1587年,海瑞去世时才发现,自己一辈子的努力,连“一点浪花”都没掀起来:贪官还是那么多,潜规则还是那么盛行,他制定的规矩,在他离开后就被立刻废除。黄仁宇说,海瑞的悲剧,是“他以为系统坏了是因为‘人不好’,却不知道是‘系统本身就有问题’——你再守规则,也救不了一个烂透的系统”。

第五个程序员:戚继光——想“升级武器”,却被“系统限制”。戚继光是明朝最厉害的“军事工程师”,他知道系统的“防御模块”不行——军队战斗力差,武器落后,根本打不过倭寇和蒙古。所以他自己练“戚家军”,改进火器,甚至还写了《纪效新书》,教士兵怎么打仗。在他的手里,大明的“防御模块”暂时升级了,倭寇被赶跑了,蒙古也不敢轻易来犯。可1587年,戚继光被罢官了——因为他是张居正的人,张居正倒了,他也跟着倒霉。更惨的是,他练的戚家军,没了他的指挥,很快就散了;他改进的火器,因为“不符合祖制”,也被封存起来,再也没人用。黄仁宇说,戚继光的悲剧,是“他想升级系统的某一个模块,却忘了这个模块,根本离不开整个系统的支持——系统不想升级,你再厉害也没用”。

第六个程序员:李贽——想“搞懂系统为什么坏”,却被当成“异端”。李贽是个思想家,他不像其他人那样“修系统”,而是去研究“系统为什么会坏”。他说,明朝的问题,不是“祖制不好”,也不是“官员不贤”,而是“大家都被‘礼教’捆住了手脚”——皇帝不能做自己,官员不能办实事,老百姓不能有想法,这样的系统,怎么可能不坏?他写了很多书,批判礼教,提倡“个性自由”,可在1587年,他被当成“异端”,官员们弹劾他“离经叛道”,甚至要抓他坐牢。最后,李贽在狱中自杀——他想搞懂系统为什么坏,却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

这六个“程序员”,代表了六种不同的选择:万历选择“摆烂”,张居正选择“硬修”,申时行选择“和稀泥”,海瑞选择“守规则”,戚继光选择“升级模块”,李贽选择“找原因”。可到了1587年,他们都失败了——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大明的系统,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就像一台已经老化的电脑,你再怎么修、怎么补,也跑不动新的程序,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蓝屏、死机。

1587年,就是这样一个“骗局”: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藏着大明王朝最致命的危机;它看起来无事可记,却决定了之后几百年的命运。黄仁宇写这本书,不是为了骂谁、夸谁,而是想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制度,最可怕的不是“遇到困难”,而是“失去了改变的能力”。当所有人都在守旧、都在内斗、都在躺平时,哪怕是再强大的王朝,也会在平淡中慢慢走向灭亡。

万历皇帝——“躺平”始祖的终极抗议

你能想象吗?一个手握天下权柄的皇帝,居然活成了职场里最憋屈的“工具人”——想提拔喜欢的下属,不行;想给心爱的人一个名分,不行;连花自己宫里的钱,都要被一群人指着鼻子骂“败家”。最后没办法,只能用“躺平”对抗:不上朝、不批奏折、不做任何决定,用最消极的方式,跟整个僵化的体制死磕。

这个“躺平始祖”,就是万历皇帝。很多人骂他“昏庸懒惰”,可没人知道,他的“躺平”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硬生生逼出来的。从一个想干一番事业的热血青年,到一个连奏折都懒得看的消极皇帝,万历走过的路,藏着所有“被体制PUA”的人的共同委屈。

一、从“热血太子”到“摆烂皇帝”:一场持续20年的“立储PUA”

万历刚登基时,根本不是后来的样子。那时候他才10岁,跟着老师张居正学治国,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奏折看得比大臣还认真。张居正去世后,20岁的万历亲政,更是卯足了劲想做“千古一帝”:他亲自去天坛祭天,祈求五谷丰登;他派军队去宁夏平叛,亲自制定作战计划;甚至还想改革税收,让国库更充实。那时候的他,眼里有光,心里有火,觉得自己能让大明重新变强。

可这团火,很快就被一场“立储之争”浇灭了。万历喜欢郑贵妃,也喜欢她生的儿子朱常洵,想立朱常洵做太子。可文官们不干了,他们拿着“祖制”当尚方宝剑,说“必须立长子朱常洛,这是老祖宗定的规矩,不能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一开始,万历还想讲道理。他跟文官们解释:“立太子是朕的家事,你们就别管了。”可文官们根本不听,天天上奏弹劾,有的说“陛下违背祖制,是昏君”,有的甚至用“死谏”威胁——跪在宫门口不起来,说“陛下不立长子,臣就死在这里”。万历没办法,只能妥协,说“先不立太子,等几年再说”。

可文官们不依不饶。接下来的20年里,不管万历说什么、做什么,文官们都能扯到“立太子”上。万历想修宫殿,文官们就说“陛下先立太子,再谈修宫殿的事”;万历想派军队去边境,文官们就说“陛下不立太子,国家没有储君,怎么能打仗”;甚至万历生病了,文官们还上奏说“陛下是因为不立太子,上天降下惩罚”。

这场“立储之争”,彻底把万历逼疯了。他发现,自己这个皇帝,根本做不了任何主——连喜欢哪个儿子、想立谁做太子,都要被文官们指手画脚。他跟文官们吵过、闹过、甚至罚过几个带头的官员,可没用,文官们前赴后继,就像一群甩不掉的苍蝇。

1587年,就是这场“PUA”的转折点。这一年,万历已经跟文官们吵了5年,吵得筋疲力尽,也彻底心死了。他终于明白:自己不是“皇帝”,而是文官们手里的“傀儡”——他们需要一个“符合祖制”的皇帝,而不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既然如此,那不如干脆“躺平”:你们不是想管我吗?那我就什么都不管了,看你们怎么折腾。

从这一年开始,万历彻底变了。他不再上朝,把奏折堆在案头,看都不看;他不再见大臣,连朱常洛和朱常洵都很少召见;他甚至懒得任命新官员,导致朝廷里一半的职位都空着。有人说他“懒”,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他能想到的、唯一能对抗体制的方式——你要我做“傀儡”,我偏不做;你想让我按你的规则走,我偏不走。

二、认知暴击:皇帝的“绝对权力”,原来是最大的“牢笼”

提到皇帝,我们总觉得他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拥有绝对的自由。可万历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绝对权力”反而意味着“绝对的不自由”。他就像一个被关在金笼子里的鸟,看起来拥有整个天下,实际上连飞去哪里的权利都没有。

这种困境,跟我们现代人在大公司、大组织里的“工具人”体验,简直一模一样。

万历的“权力”,是文官们赋予的。文官们需要一个“皇帝”来象征“天命”,来盖章批准他们制定的政策,所以才把万历推上皇位。可一旦万历想自己做决定,想跳出他们的规则,他们就会立刻联手反对——用“祖制”骂他,用“道德”绑他,用“死谏”逼他。就像现在的公司里,领导给你的“权力”,其实是让你“按公司的规则做事”,一旦你想创新、想改变,就会有人跳出来说“这不符合规定”“以前都是这么做的”。

万历的“自由意志”,早就被“礼教”和“祖制”杀死了。他不能喜欢自己想喜欢的人(郑贵妃),不能立自己想立的儿子(朱常洵),甚至不能决定自己每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文官们会说“陛下的言行要符合圣人标准,不能随心所欲”。这就像现在的职场人,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拒绝不合理的要求,甚至不能有自己的情绪——领导会说“你要专业一点,不能带情绪工作”,同事会说“大家都这么做,你为什么不一样”。

最讽刺的是,万历明明是“最高统治者”,却连“辞职”的权利都没有。他想过“退位”,可文官们说“陛下是天命所归,不能退位”;他想“不管事”,可文官们还是会把奏折堆到他面前,逼他做决定。就像现在的很多人,明明对工作充满厌恶,却因为房贷、车贷、家庭压力,只能继续“表面应付,内心麻木”地做下去——你想逃,却逃不掉。

万历的悲剧,不是“他不够坚强”,而是“他所处的体制,根本不允许他做一个‘人’”。这个体制需要的是一个“符号”,一个“盖章机器”,而不是一个有感情、有想法、有**的“人”。一旦他想做“人”,就会被整个体制群起而攻之。

我们现代人虽然没有“皇帝”的身份,可很多时候,也在经历着和万历一样的困境:在庞大的组织里,我们被规则绑住手脚,被他人的期待压得喘不过气,慢慢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和热情,最后只能像万历一样,用“躺平”来掩饰内心的麻木。

三、暴击认知指南:如何避免陷入“万历陷阱”?3个自检工具帮你破局

万历的“躺平”,看似是对体制的反抗,实则是一种“自我放弃”——他用消极的方式对抗,最后不仅没改变体制,还毁了自己,也毁了大明。我们在职场和生活中,很容易陷入类似的“万历陷阱”:遇到不合理的规则,不是想办法改变,而是选择“表面应付,内心麻木”,最后越来越痛苦,越来越迷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其实,只要做好3个“自检”,就能避免陷入这种陷阱:

自检1:你是“主动做事”,还是“被动应付”?

万历的悲剧,从他“被动接受皇帝身份”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从来没想过“自己想做什么皇帝”,只是被动地接受文官们的安排,被动地应对“立储之争”,最后只能被动地“躺平”。

我们在职场中也是如此:如果你每天上班,只是“领导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没想过“这件事对我有什么意义”“我能从中学到什么”,那你很快就会陷入“被动应付”的状态——工作没热情,生活没目标,最后只能像万历一样,用“摸鱼”“摆烂”来打发时间。

破局方法很简单:每天花5分钟问自己两个问题:“我今天做的事,是我想做的吗?”“我能从这件事里获得什么成长?”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去调整——要么跟领导沟通,争取做自己想做的事;要么在现有工作里找“价值点”,比如学习新技能、积累人脉。只有“主动做事”,才能避免成为“工具人”。

自检2:你是“对抗规则”,还是“利用规则”?

万历对抗体制的方式,是“硬碰硬”——跟文官们吵架、冷战、躺平,结果不仅没赢,还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他忘了,对抗规则最好的方式,不是“硬碰硬”,而是“利用规则”。

就像现在的职场里,很多人遇到不合理的规则,要么“直接顶撞领导”,要么“消极抵抗”,结果要么被穿小鞋,要么被边缘化。其实,更好的方式是“先理解规则,再利用规则”:比如领导让你做一件不合理的事,你可以先答应,然后在执行过程中,慢慢提出自己的想法,用“数据”“案例”说服领导;比如公司的流程太繁琐,你可以先按流程走,然后总结出“流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让领导看到你的价值。

记住:体制和规则,不是用来“对抗”的,而是用来“利用”的。与其做一个“叛逆者”,不如做一个“改良者”——用更聪明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

自检3:你是“依赖平台”,还是“打造自己的竞争力”?

万历之所以离不开“皇帝”这个身份,是因为他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除了做皇帝,什么都不会。一旦失去“皇帝”的身份,他就什么都不是。所以,哪怕被体制PUA,他也只能忍气吞声。

我们现代人也很容易犯这个错:把“平台的光环”当成“自己的能力”。比如在大公司工作,就觉得自己很厉害;一旦离开公司,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这样的人,很容易陷入“万历陷阱”——因为害怕失去平台,所以不敢反抗不合理的规则,只能被动接受。

破局的关键,是“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管你在什么平台,都要问自己“如果离开这个平台,我还能靠什么吃饭?”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比如学习一门过硬的技能,积累一个垂直领域的人脉,或者打造一个个人品牌。只有拥有“离开平台也能活”的能力,你才有底气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才有自由选择自己想走的路。

万历的故事,离我们其实不远。他的“躺平”,是对体制的无奈抗议;而我们的“摸鱼”,何尝不是对职场压力的无声反抗?但区别在于:万历没有选择,只能被困在金笼子里;而我们有选择——我们可以主动做事,利用规则,打造自己的竞争力,不让自己成为下一个“万历”。

接下来,我们可以聊聊张居正——这个唯一能管住万历的人,为什么死后会被万历抄家?他的改革到底动了谁的奶酪?

张居正 和申时行——改革猛男与糊裱匠的宿命

一、张居正:捧着一颗真心改革,死后却连家都保不住

咱们聊张居正,得先懂他的处境——万历刚登基时才10岁,朝堂里全是混日子的老油条,国家财政快空了,地方官把朝廷命令当废纸。他这个“首辅 帝师”,是硬扛着“救大明”的担子往上冲的,可最后落得那样的下场,想想都让人心里发堵。

他搞的那两套改革,说穿了就是“动真格”。先说考成法,之前官员办事全看心情,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中央下的命令,十件里能办成四件就不错了。张居正偏不纵容,让六部把要办的事全记在本子上,写清楚啥时候完成,他每月亲自查——没按时办的?直接降职或者罢免!就这么严,三年下来,朝廷命令的执行率一下子冲到了90%以上。可你想啊,那些习惯了“不干活也能混俸禄”的官员能乐意吗?万历八年那一年,就有230多个官员因为考核不过关被罢官,是往年的十倍。更让文官集团恨他的是,他不按“规矩”用人——以前内阁里全是翰林院出身的“文臣大佬”,他偏提拔戚继光这种能打仗的、张学颜这种会算账的,把人家的晋升路给堵了,这些人嘴上不说,心里早把他恨透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再看一条鞭法,这简直是断了豪强的财路。以前田赋、徭役乱七八糟的,地方乡绅和宗室勋贵钻空子,隐瞒了多少田亩就不说了,还把自己的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富人家有上千亩地,交的税却没多少;穷人家只有几分地,税却重得喘不过气。张居正不管这些,强行把所有税合并成银两缴纳,还派人去全国清丈土地,一下就查出了近300万亩被隐瞒的田,朝廷年收入从300万两涨到了500万两。可这钱是从哪来的?是从宗室、豪强口袋里抠出来的啊!河南的宗室,光田庄就有200万亩,清丈后查出60万亩没交税,逼得他们补税;辽王朱宪?占了老百姓的地,张居正也没手软,直接把他的爵位给革了——这哪是改革?这是把明朝最有权势的一群人全得罪遍了。

最让人心疼的是,他对万历是真的掏心掏肺,却把“君臣情分”给处成了“仇怨”。他当帝师时,比万历亲爹还严——万历念错个生字,他当着满朝大臣的面就厉声纠正,一点面子都不给;万历想赏给身边宦官点钱,他说“国库没钱,不能乱花”,直接驳回;就连万历后宫的事,他都要管,怕皇帝分心耽误国事。他以为自己是“为了万历好”,可在万历眼里,这是“管得太宽”,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后来改革有了成效,朝廷有钱了,万历不但不感激,反而觉得“功劳全是张居正的,我这个皇帝像个摆设”——这份怨恨,从万历小时候就埋下了,只等张居正一死就爆发。

万历十年夏天,张居正病死了,才58岁。他走的时候,大概还想着自己搞的改革能让大明多撑几年,可他怎么也没想到,才过了半年,弹劾他的奏章就堆成了山。辽王的次妃跳出来告他“占了辽王府的财宝”,这话正好说到了万历心坎里——那时候万历弟弟潞王要结婚,正缺钱呢,抄张居正的家,既能泄愤,又能捞钱,简直是“一举两得”。

最后抄家的场景,想想都让人难受:张家被翻得乱七八糟,抄出了2400多两黄金、10万多两白银,还有些珍宝。可这些钱,大多是他当首辅这么多年,朝廷给的俸禄和赏赐,哪是什么“贪来的”?他的长子张敬修,受不了这种屈辱和酷刑,最后自缢了;其他家人要么被流放,要么沿街乞讨。他一辈子心血搞出来的考成法,当天就被废除了;一条鞭法也被地方官改得面目全非,之前清丈出来的土地,又慢慢被豪强占了回去。

你说张居正图啥呢?他不是为了自己发财,也不是为了争权夺利,就是想让快垮掉的大明喘口气。可他太急了,也太刚了——他以为只要自己站得正、做得对,就能扛住所有压力,却忘了“树敌太多,终究会被反噬”。到最后,他救了大明,却没保住自己的家,这份遗憾,隔着几百年想起来,还是让人觉得可惜又心酸。

二、申时行:只想“和稀泥”,最后却糊不住墙

咱们先这么说吧,申时行接张居正的班,简直是把“反着来”刻进了骨子里。张居正那套“谁挡路就办谁”的硬脾气,到他这儿全变成了“谁都别得罪”的软身段。

他有个特别有意思的说法,叫“阳面讲道德,阴面搞妥协”——意思就是表面上跟文官们聊“祖宗规矩”“家国大义”,私底下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别闹到台面上,大家怎么舒服怎么来。你想啊,张居正留下的考成法多严?按月查进度,不达标就撸官。申时行一上来,直接改成“按季度查”,这下官员们瞬间松了口气,混日子的又多了起来,离职率一下子掉了40%。还有一条鞭法,他嘴上说“咱接着用”,可地方豪强想隐瞒田亩逃税,他也不较真,美其名曰“弹性执行”,其实就是放任不管。就连万历皇帝老找借口不上朝,他都能圆——皇帝说“脚痒”,他就跟大臣们解释“陛下连自己的毛病都说得这么细,多有诚意啊”,既给了皇帝台阶,又安抚了群臣,活脱脱一个“职场老好人”。

可这“老好人”的活儿,真不是那么好干的。最典型的就是“国本之争”:万历想废了太子立小儿子,文官集团死磕“立长不立幼”。申时行呢,私下劝皇帝“别硬来”,转头又跟大臣们说“我肯定站礼法这边”,结果两边都没落下好——文官骂他“没骨气,背叛祖制”,皇帝嫌他“两面三刀,不实在”,最后只能灰溜溜辞职。

他当首辅八年,表面看好像还行:漕运的粮食从300万石涨到了420万石,朝廷没断粮。可内里早烂了:土地兼并越来越狠,一年就从1.2%涨到1.7%;文官们的矛盾没解决,反而为后来的东林党争埋了雷;东北的女真部落都快崛起了,他也没当回事。这就像家里墙都快塌了,他不找人修,就拿白灰刷了一层,远看挺新,其实一推就倒——跟咱们现在职场里那种“为了不吵架,故意回避核心问题”的管理者一模一样,看着在维持稳定,其实是在攒更大的麻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最后到了1591年,57岁的申时行干脆辞职回家了,好歹落了个“善终”。可他留下的烂摊子,那才叫吓人:万历彻底摆烂,几十年不上朝;文官们天天吵架,正事一点不干;财政也快撑不住了,一条鞭法早就名存实亡。后来有个叫孟森的历史学家,在《明史》里骂得特别狠:“遇上糊涂皇帝,再配上只会和稀泥的大臣,这不就是等着亡国吗?”这话虽然重,但真没说错——申时行这样的“糊裱匠”,遇上明朝那种烂透了的体制,除了延缓崩溃,根本没别的用。

再看海瑞——道德圣人的恐怖杀伤力

一、这个“清官”,为啥让全天下官员都怕?

一提到海瑞,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海青天”,是连皇帝都敢骂的硬骨头。可你知道吗?在当时的官场里,他比贪官污吏还让同僚头疼——因为他的“道德”太极端了,极端到像一把没柄的刀,不仅扎别人,还会把周围的秩序搅得稀烂。

先说他的“廉洁”,已经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他在淳安当知县时,穿的是打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家里老仆种的蔬菜,连肉都舍不得买。有一次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仗着父亲的名头,在驿站里敲诈勒索,把驿吏倒吊起来打。海瑞听说后,直接带人把胡公子抓了,还把他随身携带的几千两银子全没收,派人押送到胡宗宪面前说:“您常说要清廉,现在有人冒充您儿子受贿,我替您处置了。”胡宗宪气得说不出话,却没法发作——海瑞占着“道德”的理,你反驳他,就等于承认自己不清廉。

更让官员们害怕的是他的“认死理”。他任应天巡抚时,一上任就颁布规定:所有官员不准下乡收礼,不准侵占民田,连招待客人的菜都有严格标准——顶多三菜一汤,多一块肉都算违规。当时江南的官员,哪个没占过几亩民田、收过几次“节礼”?海瑞不管这些,直接下令清退所有被侵占的土地,连退休在家的内阁首辅徐阶都没放过。徐阶算是海瑞的“恩人”,当年海瑞骂皇帝被关大牢,还是徐阶救了他。可海瑞一点情面都不讲,逼着徐阶把家里多占的田全退出来,连徐阶的儿子被抓去坐牢,他都没松口。

久而久之,海瑞成了官场里的“另类”——没人敢跟他共事,也没人敢把重要的差事交给她。因为只要他在,别人就没法按“惯例”办事,哪怕是一点无伤大雅的变通,在他眼里都是“违背道德”。有次朝廷想调他去京城任职,结果六部的官员集体反对,不是怕他能力不够,而是怕他一来,自己的日子就没法过了。你说这算哪门子事?一个清官,反倒成了官场的“麻烦制造者”。

二、“道德”一旦走极端,就成了伤人的武器

我们总说“要讲道德”,可海瑞的故事告诉我们:道德这东西,一旦变成“绝对标准”,就会从行为准则变成绑架他人的工具。他就像个拿着“道德放大镜”的审判官,盯着别人的一举一动,只要有一点不符合他的标准,就会被贴上“贪腐”“虚伪”的标签,根本不管现实有多复杂。

就像他骂嘉靖皇帝那次,写了篇《治安疏》,把嘉靖批得一无是处,说他“沉迷修道,不管国事,百姓疾苦不闻不问”。这话是实话吗?是。可嘉靖再荒唐,也是一国之君,直接当着全天下人的面把他骂得狗血淋头,除了让皇帝恼羞成怒,除了让自己博个“敢言”的名声,还能解决什么问题?最后海瑞被关了大牢,朝政该烂还是烂,百姓该苦还是苦——他用“道德”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却没为现实带来任何改变。

这事儿放到现在,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道德审判”。就像有些键盘侠,看到别人一点小事没做好,比如明星没给灾区捐款、普通人没给老人让座,就立刻跳出来骂人家“没良心”“不道德”,用自己的标准绑架别人,根本不管对方有没有难处、事情有没有隐情。他们和海瑞一样,都觉得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却忘了: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不是用来审判别人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不是用来制造对立的。一旦把道德当成“武器”,再正当的初衷,也会变成伤人的利器。

三、暴击指南:用“灰度认知”工具,平衡原则与现实

海瑞的悲剧,不是因为他坚守道德,而是因为他把“道德”当成了唯一的标尺,不懂世界是复杂的,需要“灰度”的空间。这套“灰度认知”工具,能帮我们在坚守原则和务实做事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变成“海瑞式”的破坏者。

工具核心:三问“道德落地法”

遇到事情别先急着用“道德”下判断,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我的道德标准,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海瑞逼徐阶退田,看似维护了百姓利益,可徐阶一倒,当地的豪强趁机抢占更多土地,最后受苦的还是农民。这就提醒我们:做事不能只看“道德对不对”,还要看“结果好不好”。比如看到同事工作失误,别先骂他“不负责”,先想想怎么帮他弥补——指责是“道德审判”,解决问题才是“务实做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2. “我有没有用自己的标准,绑架别人?”

海瑞觉得自己清廉,就要求所有官员都像他一样过苦日子,这就是典型的“道德绑架”。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别因为自己愿意捐款,就骂没捐款的人“冷血”;别因为自己愿意加班,就说不加班的人“不敬业”。每个人的处境不同,对“道德”的践行方式也不同,尊重差异,才是真正的成熟。

3. “有没有‘退一步’的方案,既不丢原则,又能落地?”

完全的“道德绝对化”和完全的“无底线妥协”,都是走极端。比如海瑞清退民田,其实可以不用“一刀切”——对主动退田的官员从轻处理,对拒不退田的再严厉打击,这样既守住了“不侵占民田”的原则,又不会把所有官员都逼到对立面。现实中遇到矛盾也是如此:别要么“硬刚到底”,要么“彻底妥协”,找一个“中间方案”,往往能把事情办成。

关键提醒:道德是“方向”,不是“尺子”

海瑞的问题,在于他把道德当成了“丈量别人的尺子”,而忘了道德本该是“指引自己的方向”。真正的原则性,不是要求别人做到100分,而是自己先做到60分;不是用道德去批判现实,而是用行动去改善现实。就像我们常说的:“你可以发光,但别用你的光,去熄灭别人的灯。”这才是复杂世界里,最实用的“灰度智慧”。

再往下看看戚继光与李贽——实干家与思想者的殊途同归

一、戚继光:为练强军,他咽下了多少“委屈”?

提到戚继光,谁都会想起“戚家军”和“抗倭英雄”,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能在战场上横扫倭寇的将军,在官场上却要处处“低头”——因为他太清楚了:在明朝那个烂透了的军政系统里,想做事,就得先学会“适应规则”,哪怕这规则让他憋屈。

他的“妥协”,从依附张居正开始。当时明朝军队涣散,士兵逃兵多,将领贪腐成风,想练出一支能打仗的军队,没权力、没银子、没朝廷支持,根本就是空谈。戚继光看出张居正想改革、有实权,就主动向张居正靠拢——他给张居正写信,用词恭敬得近乎谦卑;张居正派来的监军,哪怕不懂军事,他也笑脸相迎,从不正面顶撞;甚至张居正父亲去世,他还特意派人送去厚礼,哪怕这在当时的“清流”眼里,是“攀附权贵”的污点。

可就是这份“妥协”,换来了他最需要的“改革空间”。张居正当权时,力排众议支持戚继光:给他调最精锐的兵源,让他在浙江、福建放手练兵;地方官员刁难他,张居正一句话就能帮他摆平;甚至有人弹劾戚继光“拥兵自重”,张居正也会把弹劾信压下来,保他平安。有了这些支持,戚继光才能搞“鸳鸯阵”,练出纪律严明的戚家军,才能在台州九战九捷,把困扰明朝几十年的倭寇彻底打垮——他用“低头”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战功,让东南沿海的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

可这份“妥协”的代价,也在张居正倒台后彻底爆发。万历十年张居正被清算,曾经依附张居正的人全被打压,戚继光也没能幸免。他被调离抗倭前线,派去守北方的蓟州,后来又被诬陷“贪污军饷”,连官职都被罢免。晚年的戚继光,贫病交加,连看病的钱都没有,临死前,他看着自己亲手训练的戚家军旧部送来的一点粮食,长叹一声:“我练了一辈子兵,保了一辈子国,到头来,却连自己都保不住。”他懂怎么在系统里“迂回做事”,却没算到,系统的反噬会来得这么狠——他用妥协换来了事业,最终却被系统的“规则”吞噬。

二、李贽:他骂醒了时代,却骂不醒自己的命运

如果说戚继光是“弯腰做事”,那李贽就是“抬头骂天”——这位明朝最特立独行的思想家,一辈子都在跟时代的“规矩”对着干,他的思想超前得像从几百年后穿越过去的,可也正因如此,他注定要被那个时代碾碎。

他的“叛逆”,从骨子里就带着。他当过官,却看不惯官场的虚伪——官员们嘴上说“为民做主”,背地里却贪污受贿;儒家学者天天讲“仁义道德”,却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于是他干脆辞官,跑到湖北麻城的寺庙里讲学,可讲的内容全是“大逆不道”:他说“孔子不是圣人”,没必要把儒家经典当“圣旨”;他说“男女平等”,女人也能读书识字,不该被关在家里;他甚至说“做生意不是丢人的事”,商人也该被尊重——这些话,在当时简直就是“异端邪说”,儒家学者骂他“离经叛道”,官府说他“蛊惑人心”。

可李贽一点都不怕,反而写了《焚书》《藏书》,把自己的想法全写进去,明摆着说“我就是要骂醒你们”。他讲学的时候,不管是农民、工人,还是女人,都能来听,连当地的乡绅都慌了——他们怕老百姓听了李贽的话,不再乖乖听话。后来官府要抓他,朋友劝他“避一避”,他却说:“我都七十多岁了,还怕什么?我的思想是对的,就算死,我也要坚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可现实是,他的“硬刚”没能改变时代,反而把自己推向了绝路。万历三十年,李贽被抓进京城大牢,官府判他“死罪”,还说“只要你认错,就能免死”。可李贽宁死不低头,在牢里用剃刀割喉自杀。他临死前,血顺着脖子流下来,还睁着眼睛看着天——他想不通,自己说的都是真话,为什么就容不下?他以为只要坚持“真心”,就能对抗整个系统,却忘了:在扭曲的系统里,“太清醒”本身就是一种罪,他骂醒了世人,却没能逃过被系统“消灭”的命运。

三、暴击指南:系统内生存,该“迂回”还是“硬刚”?

戚继光和李贽,一个“适应规则”,一个“挑战规则”,最后却都落得悲剧收场,这其实戳中了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当个人理想和系统规则冲突时,该怎么选?其实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但有三个“生存智慧”,能帮我们少走弯路。

1. 先判断:这个“系统”,还有没有“做事的空间”?

戚继光之所以选择“迂回”,是因为他看清了:明朝的系统虽然烂,但还没到“完全没救”的地步——只要有张居正支持,就能练出强军、抗击倭寇,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如果他像李贽一样“硬刚”,早就被排挤走了,连做事的机会都没有。

反过来,如果系统已经“完全僵化”,比如李贽面对的儒家思想垄断——当时的人把“孔子的话”当成不可动摇的真理,根本容不下任何不同意见,这时“迂回”可能就没用了,因为你再妥协,也没法改变“思想被禁锢”的本质。所以第一步,先搞清楚:你想做的事,在现有系统里能不能推进?如果能,就学戚继光;如果不能,再考虑要不要“硬刚”。

2. 再权衡:你的“理想”,能不能承受“妥协的代价”?

戚继光的妥协,换来了抗倭的成功,却也留下了“攀附权贵”的污点,最后还被系统清算;如果他不妥协,可能一辈子都只是个普通将领,没法实现“保家卫国”的理想。这里的关键是:你能接受“不完美”吗?能接受自己为了理想,做一些“不那么体面”的事吗?

很多人既想“做事”,又想“完美”,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就像我们在职场中,想推动一个项目,可能需要跟不喜欢的同事合作,需要向领导做一些让步——这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为了目标,接受不完美”。如果像李贽一样,一点妥协都不肯,除非你有“宁为玉碎”的决心,否则很容易“理想没实现,自己先被淘汰”。

3. 最后记住:无论“迂回”还是“硬刚”,都要守住“底线”

戚继光虽然依附张居正,但他从没有“贪污军饷”,没有“放弃抗倭的初心”——他的妥协,是“方法”,不是“目的”;而李贽虽然“硬刚”,但他的思想是“追求真理”,不是“为了骂而骂”。

最怕的是,学戚继光的人,最后变成了“为了利益,放弃理想”的投机者;学李贽的人,最后变成了“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愤青。所以不管选哪条路,都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你可以妥协,但不能背叛初心;你可以硬刚,但不能脱离现实。

其实戚继光和李贽的悲剧,不是“选择错了”,而是“时代错了”——在一个扭曲的系统里,无论你怎么选,都很难全身而退。但他们的价值在于:戚继光告诉我们,哪怕再难,也要想办法“做事”,哪怕只能改变一点点;李贽告诉我们,哪怕会失败,也要守住“真心”,哪怕只能发出一点点光。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既不被系统同化,也不被系统吞噬,在能做事的时候尽力做事,在该坚持的时候绝不低头。

终极暴击——从大明到现代企业的“制度性假死”

翻完万历十五年前后的这些人和事,你会发现一个细思极恐的真相:明朝不是突然垮掉的,它是在“看起来还行”的状态里,一点点“假死”的——就像一棵大树,叶子还绿着,根却早就烂了。而这种“制度性假死”,从来不是古代王朝的专利,放到今天的企业、组织里,甚至我们每个人的职场生活中,都在不断重演。

别笑大明!你公司可能也在“假死”

把大明的“假死”模型往现代企业里一套,你会发现太多熟悉的场景——原来我们天天吐槽的“大企业病”“官僚主义”,本质上都是“制度性假死”的现代版。

比如“目标错位”,在企业里就是“KPI压倒一切,忘了为什么要做KPI”。我见过一家互联网公司,为了“日活数据”,逼着运营团队搞“签到送积分”“拉好友得红包”,用户来了又走,留存率低得可怜。有人提建议“不如把钱花在优化产品上”,领导却怼回来:“先把日活做上去,不然总部要问责!”——这和申时行“先维持表面稳定,不管深层问题”,简直一模一样。最后这家公司数据好看了半年,就因为产品体验差,用户全跑光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再比如“评价扭曲”,对应到职场就是“比起‘办成事’,更看重‘没犯错’‘政治正确’”。有个朋友在国企做项目,明明有更高效的方案,却因为“不符合老规矩”被否决;反而有人天天写“正确的废话报告”,开会时说“领导说得对”,年底却评上了“优秀员工”。这像极了明朝文官集团——海瑞因为“道德正确”被供奉,张居正因为“做事太急”被清算,最后没人敢创新,没人敢担责,整个组织都在“内卷”里消耗。

还有“反馈失灵”,在现代组织里就是“层级越多,真话越难传上去”。基层员工发现流程有漏洞,反馈给主管,主管怕担责说“再看看”;中层领导就算知道问题,也怕得罪人不敢上报;等到高层发现时,小漏洞已经变成了大损失。这和万历被蒙在鼓里,直到女真打进来才慌了神,简直是同一个剧本。

更可怕的是,“制度性假死”初期往往看不出来——就像万历早年,朝廷还有张居正改革的余温,表面上漕运通畅、税收增加,可内里的土地兼并、文官内斗已经埋下了祸根。现代企业也一样,初期可能靠老本、靠行业红利撑着,可一旦外部环境变了,比如遇到竞争对手、市场萎缩,“假死”就会立刻变成“真死”。

你的组织在“假死”吗?一份“系统体检单”

其实识别“制度性假死”不难,我整理了一份“系统体检单”,你可以对照着看看自己所在的组织,甚至自己的职场状态,有没有这些早期信号:

1. 先看“目标层”:我们还在“解决问题”吗?

? 信号1:开会时,讨论“怎么说”比“怎么做”多。比如汇报工作,先纠结“PPT好不好看”“用词准不准确”,却没人问“这个方案能解决什么问题”。

? 信号2:面对问题,第一反应是“掩盖”而非“解决”。比如项目出了错,先想“怎么跟上面解释”“怎么甩锅”,而不是“怎么补救”。

? 信号3:长期没有“新动作”,靠“吃老本”生存。比如企业多年不更新产品,员工多年不学习新技能,却总说“我们一直这么做,没问题”。

2. 再看“评价层”:我们在“奖励实干”还是“奖励正确”?

? 信号1:“老实人”吃亏,“会来事”的人升职快。比如有人天天跑业务、做实事,却因为“不懂汇报”没机会;有人没干过实事,却靠“跟领导搞好关系”升职。

? 信号2:把“不犯错”当成最大的优点。比如员工因为怕出错,不敢尝试新方法,领导还表扬“这个人稳重”。

? 信号3:用“道德/规则”绑架实干者。比如有人提出改革,却被指责“你怎么不按规矩来”“你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就像当年文官骂张居正“破坏祖制”。

3. 最后看“反馈层”:我们还能“听到真话”吗?

? 信号1:基层的声音传不到高层。比如员工提的建议石沉大海,高层决策全靠“拍脑袋”或“听亲信的话”。

? 信号2:说真话的人会被“边缘化”。比如有人指出问题,不仅没被重视,还被贴上“爱挑刺”“不合群”的标签。

? 信号3:组织里全是“正确的废话”。比如开会时没人说“这个方案不行”,全说“这个方案有亮点,不过还有提升空间”,最后问题还是没解决。

如果你的组织中了3条以上,那就要小心了——它可能已经进入“制度性假死”的早期阶段;如果中了5条以上,那往往已经积重难返,就像万历后期的明朝,再怎么补救,也难挡崩溃的趋势。

别等“死透了”才想起改变!

其实“制度性假死”最可怕的,不是它的不可逆转,而是它初期的“迷惑性”——它让你觉得“还能撑”“问题不大”,直到最后彻底失控。就像万历皇帝,早年或许还有机会挽回,可他选择了“躺平”;就像那些陷入“大企业病”的公司,初期或许只要调整一下目标、优化一下流程就能好转,可他们选择了“维持现状”。

而我们能做的,从来不是等组织“死透了”再逃离,而是在发现“假死”信号时,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我能不能在现有规则里,做一点“有用的事”?就像戚继光,哪怕要依附张居正,也要练出能抗倭的军队;

第二,如果不能,我要不要及时止损,避免被“假死”的系统拖垮?就像李贽,虽然结局悲凉,但他至少守住了自己的“真心”,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戳破真相的话:所有“制度性假死”,都是从“第一个人放弃解决问题,选择维持表面”开始的;而所有“系统重生”,也都是从“第一个人拒绝假死,选择做点实事”开始的。别让你所在的组织,变成下一个“万历十五年”的明朝——更别让你自己,变成那个“明明看到问题,却选择沉默”的人。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